佛弟子文库

如何做到无欲无求

净慧法师  2015/09/0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如何做到无欲无求

1、从世间法来说 要做到无欲

在世间法上,所谓的无欲,起码要做到三点:第一点,对于名闻利养要看得破,放得下;第二点,在五欲的烦恼中,要把握得住,要站立得稳当;第三点,在眷属上也要能摆得开。作为在家学佛的人,所说的无欲,就要慢慢地从这三个方面下手,从这三个方面看破、放下。

关于第一点,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当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名闻和利养摆在面前,怎么去面对它,是斤斤计较,还是得失随缘?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因为名闻利养和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实际的利害关系。怎么去突破它?最主要的就是要安于本分,守本分,本分之外的不去钻营强求。

能够安于本分,内心的烦恼就会慢慢地淡化。一切的烦恼都是从不守本分的追求中产生。所以,如何对待名闻利养,就以“守本分”三个字来解决。关于财、色、名、食、睡的五欲,和名闻利养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一件事,也是两件事。所说的五欲完全是一种过度的,过量的追求,完全是一种不守本分,不安本分的要求。所以,就要有一种洁身自好的思想,就要以持戒的要求,道德的要求来突破,跳出对五欲的追求。

关于对家庭眷属,这是作为在家人,甚至出家人也是难舍难割的大事情。有些出了家的人,对家庭的父母兄弟,有的中年出家的人家里还有子女,虽然出了家,对这些眷属还是割舍不掉。不但在思想上牵牵挂挂,就是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分心的地方。既然出了家,所谓:割爱辞亲,走入空门,就要以另外一种方式来回报六亲眷属的恩德,以修出世法,以解脱生死来回报六亲眷属。

出了家的人,如果说还想用财力来回报六亲眷属,那种牵挂就太厉害了,那就跟不出家的人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出家人如何对待自己的六亲眷属,就要以求解脱,了生死,从根本上来回报。所谓:了生脱死,作人子弟的这一笔恩惠才能够真正得到圆满的回报。

作为在家居士来说,如何对待六亲眷属,这是做人的本分职责和义务所在。在尽到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的前提下,从感情上要淡化一点。从责任上要强化,从感情要淡化,这才能够提得起、放得下。如果在情感上过分的难分难舍,那本身就是修行的一种障碍。回过头来说,在家居士对六亲眷属完全不能尽到责任和义务,那也是不对的。在尽职尽责中,又要淡化感情,这个不容易,要用智慧来处理这些问题。从无欲的方面来说,最起码要处理好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突破以上三个方面对修道的障碍,对自己成就道业的障碍。

我们在佛堂里参加禅修的,老年人占多数。对于老年人来说,来日不多,更应该在眷属的观念上逐步淡化,要看得破,要放得下。不要仅仅局限于这一生一世的眷属关系,要回过头来看过去无量劫,要放开眼光看未来,还有无尽的时空,还有无尽的善缘法缘。这样就能突破眼前的障碍,共结未来的善缘、法缘和佛缘。

2、从出世间法来说 要做到无求

怎样做到无求呢?在修行上,在世间法上,一切都是有求皆苦。世间法有求皆苦,修行上有求也是一种苦。因为有求就有期盼,有求就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一旦所求不能如愿,就有失落感,甚至于会动摇信心,那就是一件很苦的事。因此,在修行上不要有所求。

第一,不要求神异,不要求看到菩萨,看到殊胜的境界。因为佛菩萨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举心动念之间。不需要求,越求越远,不求自得。有了灵异,有了灵感,不要欣喜;没有灵异,没有灵感,也不要失望。那就是一种无求的心态。有求就有分别,有分别就不是智慧,有分别就不平等,有分别就无法见到真理,见到真如,见到佛性。因为真理是无分别的,真如是无分别的,佛性也是无分别的。有分别就有缺陷,无分别就没有缺陷,就是圆满。

第二点,更不要求我要快点开悟,快点成就。成就得快慢,开悟得迟早,不能预约。会一个朋友,拜见一位老师,可以预约。哪一天开悟,哪一天成就,无法预约。因为那是一件善因善缘一切都成熟了,瞬息之间的机会。那是无法预约时间的。我们只要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成就、开悟就好比是我们的目的地,是我们的家乡。只要找到了到达目的地,回到家乡的正确的路,就一直走下去,不要左右顾盼,不要走一步退两步,更不要起心动念: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什么时候才能到达目的地。有一个广告词说:家就在身边。家乡离得我们很近,就在眼前。距离越近的东西,越是难以把握。

成功的经验,归家的路,开悟的机缘都在眼前,都在当下。就是我们要求速达,要求速成,分别、执着、妄想太多,太深厚,所以家就在眼前,烦恼是一个障眼法,咫尺万里,无法跨越这一步,无法突破这个障碍。在目前的家好像离我们千里万里,其实家就在身边,就在眼前,但我们还漂泊在天涯海角,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我们的业障太重,烦恼太重,执着太深,眼前的这个障眼的障碍太厚,一下子突破不了。如果有那种力量,猛然回头,当下即是。就在猛然回头的一念上,我们没有力量。所以,在修行的路上,只问耕耘,莫问收获;在修行的路上,一直走下去,一直修下去,一直在功夫上,在方法上用下去,家就在身边,总有一天归家稳坐。

第三点,几乎所有讲修行的书上都说:即心即佛,悟在当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就给一些急于求成的人,产生了一种急躁的情绪,不肯耕耘,而是等待收获。这是将心待悟。越等待,距离开悟的时间越是遥远。所以,不要将心待悟,要在功夫上努力。

修行的路上,做到无欲无求,我们就能够减轻很多负担,丢掉很多包袱,就能轻装上阵,就能比较快的到达目的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自己固有的宝所。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不净观颂

死想第一 (人死时心脏和呼吸均告停止,其状可畏) 有...

【推荐】本来一切诸法皆空,众生就是放不下

了生死怎么了?哪部经都要了生死、说放下,放下就自在...

我们曾经发誓永不原谅的那些人和事

小时候,有一年过年,王小三说他有一个新玩具,叫粑粑...

修四如意足断除爱欲

昔日佛住在俱睒弥国的瞿师罗园时,阿难尊者也住在这里...

为什么净土法门那么重视信愿

信、愿是理观,持名是一种事修,但在实际念佛时,这三...

欲为三界众生一切痛苦的根本

首先了解欲的体性、作用、分类以及欲为根本苦的原因,...

人之所以活的累就是因为想的太多

一位搞研究的学者问:整天在紧张忙碌地工作,研究做课...

欲望的过患

《楞严经》上佛说: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汉传版): 那(na...

最上乘论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

【注音版】佛说出家功德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佛说盂兰盆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乾连始得六...

佛教的生命观

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佛教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观音菩萨如何救苦救难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到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若遇黑...

从吃腊八粥想到佛教的未来

腊月初八,是佛陀经过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觉悟成道的...

学佛的三大纲目

今天我讲的内容是《学佛的三大纲目》。这个题目没有什...

【佛教词典】当来导师

(术语)谓弥勒菩萨。以其自今经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于此...

【佛教词典】白黑布萨

指白月最末一日(第十五日)及黑月最末一日(第十四日...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

云何息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

在日常生活起心动念中修行

不仅是天天在念佛就算修行了。因为修行就是用佛法的道...

夜夜伴佛眠,朝朝还共起

阿弥陀佛之身,是与诸佛同一法身;阿弥陀佛无心,是以...

如来十力能无碍摧毁无明等障

如来的十力能无碍摧毁无明等障而不为余者所摧故,如同...

往生到极乐世界为何就能得不退

为什么往生到极乐世界马上就得不退?这个不退的点在哪...

带业往生的必要前提

念佛的心理背景是要至诚恳切,这四个字是非常重要的。...

白骨观实修法

一般人忌讳白骨观这几个字。修白骨观,不单纯为了修不...

【推荐】倾尽身心弘扬因果轮回观念

我们在这个时代,真的要非常有正气地、有根据地把这个...

一生行善,果然善有善报

古时候,有一个书生,姓萧名蔼堂。他为了生活所困,不...

虽面对菩萨,也同隔山一样

南北朝(北齐)时,释明勖,定州人。少年时自负不凡。...

时时刻刻都得到加持和摄受

很多朋友都问过我,你念了多年的佛了,念佛有没有感应...

人人都可以役使鬼神

有人问:你们出家人能役使鬼神吗?答:不但出家人能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