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土教起之十因

大安法师  2018/10/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净土教起之十因

别则专就此经,复有十义:一、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故。二、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故。三、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故。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故。五、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六、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故。七、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故。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故。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故。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故。——莲池大师《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从“教起所因”来看,具体到《佛说阿弥陀经》上,有十种义理的展开。

第一、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故。

释迦牟尼佛讲《阿弥陀经》是出于他的大悲心,悯念末法的众生。“末法”就是佛灭度已经很久了(我们现在就是末法哦),一切圣贤都不过来。法弱魔强,五欲炽盛,众生烦恼重。

“为作津梁故”,佛宣说净土法门,是因为悲悯末法众生,为在苦海当中挣扎的灭顶众生作拯救的桥梁。

第二、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故。

佛为什么说无量法门?因为众生有无量的烦恼。无量法门是对治无量烦恼的,但这些都是方便。

那么“念佛求往生”一法是所有方便法里面的第一方便,又叫“胜异方便”!殊胜、特别的法门,方便又究竟。

第三、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故。

我们这些生死轮回的凡夫,很难生起出离之心,因为我们旷劫以来都在轮转。在这个火宅、茅坑里面待久了,以为就是正常现象,而且还把这个牢狱、茅坑认为是很好的地方,生起不了厌离之心。

也不知道有一个涅槃寂静、常乐我净、清净庄严、富丽辉煌的地方可以欣求,所以没有解脱的想法。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就能够起到激扬生死凡夫,让他生起欣求极乐、厌离娑婆之心。

比如说,《佛说阿弥陀经》首先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一熏习我们才发现,啊,还有这么好的地方!再对照一下我们现在这样的生存环境,再用佛菩萨的功德对照自己,这种厌离心就能出来了。他有比较啊!

我们之所以产生不了厌离心,就是没有比较啊!所以我们读大乘经典,尤其是《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大方广佛华严经》,能给我们鲜明的对比啊,就能激扬、激活我们厌离娑婆的心,扬起我们欣求净土的心,这是第三个作用。

第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故。

净土法门是对九法界业力凡夫的拯救,所以也包括声闻、缘觉。他们破见思惑了,就有取证偏真涅槃这样的习性。如果取证偏真涅槃,堕无为坑、饮三昧酒,生不起庄严净土、利乐有情的菩提心的话,他就永远不能作佛,就是“焦芽败种”。

所以,要让二乘之人从化城中出来,要让他相信有他方净土,有佛的无量功德。这样他就能够回心转向,修净土法门。这是化导二乘的行人修净土,趣向成佛的目标。

第五、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

这是在度菩萨,勉励劝进初发心菩萨要“亲近如来”。初发菩提心的菩萨,有悲心,想在娑婆世界救度众生。但是由于烦恼没有断,他也很难度众生。

就好像看到众生掉到水里面,他很想去救,但是不会游泳。由于大悲心很切,“扑通”一下,他也跳下去了,被溺水的人一抓,两个人同时淹死。所以呢,这就是没有福德智慧。

对这样的初发心菩萨,就要告诉他,你必须要先求生极乐净土,去见阿弥陀佛,悟证无生法忍,得种种神通,具有佛种种果地上的功德,这时候再来娑婆世界救众生,才有可能。

所以千万不要发“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度众生”的愿,你是做不到的。你今生还不知道能否保住下辈子的人身,失人身者如大地土,难道这个大地土的份额里面没有你的一份吗?我们要赶紧求生净土,去亲近阿弥陀如来。

第六、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故。

净土法门能够“尽摄利钝诸根”。众生的根机各有不同:有上根利智,有愚钝根机。八万四千法门,有些教法很高妙,但是下根钝器就没办法契入修行;有些教法钝根可以去修行,但上根利智之人却不屑一顾,不对机。

唯有净土法门有一个很特别之处——能够摄九法界众生。上至等觉菩萨,下至悠悠凡夫,只要信愿称名,都能得到相应的利益,都能度脱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

就像面对大海,很小的容器能够舀满,很大的容器,也能够舀满。

第七、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故。

我们现在就属于有很多障碍的修行人啊,因为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业风浩大,五欲六尘的境界诱惑很强,想要修行,那真是逆水行舟,进一退九啊!所以,有些修行人就会走火入魔,就会在种种的违缘前退转。

那么念佛行人得两土世尊的加持,得十方诸佛的护念,得名号光明的护佑,就能够超越一切魔障,在修行道路上一帆风顺。

第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故。

这是从下手修行的方法来看。“的”,是明白,明确之意。“的指”就是明确地指出。是说净土法门单刀直入,一针见血。就是以念佛心,能入到无生法忍的解脱境界。

“有念心”就是指念佛之心。那“无念”呢?真如体性是无念的,所以八万四千法门,无非是让大家“离念”——离开念,回归到无念的真如体性。

我们念佛法门的修习,不需要无念,只是作念头上的转换。我们不念佛以前,都是念五欲六尘;现在信愿持名呢,就将念头系在这句名号上,以念头的转换,就能够契入无念的体性。

第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故。

因为我们业力凡夫都有生灭的心,就必然有往生的概念——从娑婆此土往生到极乐彼土,但从自性真如本体来看是无生的。为什么?往生的境界是不生不灭的!

我们往生之后,能够见阿弥陀佛,闻大乘的圆顿法,这时候就能悟证无生法忍,大部分的人都是这样。

如果有一个上根利智在本土修行,执持名号得到理一心不乱,他当下就能悟证无生法忍。

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故。

念佛一门是“径路修行”。“径路”,就是直捷、最短的路。在大乘所有修行成佛的法门当中,念佛法门是修行的径路。

念佛法门里面又有四种念佛: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又是径路里面的径路,这叫“径中之又径”,也就是捷径中的捷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莲宗五祖少康大师画传

一、母梦玉女,授青莲华 少康大师(?805年),俗姓周...

临终的两种正念

临终的正念它是有两种正念: 第一个是圣人的正念、祖师...

临终十念是十声念佛吗

问: 印光法师十念法,是十口气念佛还是念十声?临终十...

净土法门为诸法之归宿

原文: 净土法门,为诸法之归宿。犹如大海,尽世间所有...

为何开始信净土,知识学多了,反而起疑

问: 弟子修学净土法门有一段时间了,刚开始很相信,可...

净土得遇之难

佛化众生,随机所感,唯众生善根深厚,方能感动佛陀诞...

发心念佛求生西方,七宝池中即生一朵莲花

原文: 夫众生之心,与阿弥陀佛之心,觌体相同,若以信...

净界法师:同一句佛号,心态不同功德便不同

净土宗是一种佛力加被的法门,如果按照密宗的说法,它...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汉传版): 那(na...

【注音版】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注音版】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改善生态环境要从心做起

由于人类日趋膨胀的物欲与自我中心主义,地球的生态环...

何谓「大佛顶」

先了解何为大佛顶,古人都说这部《楞严经》是开悟的《...

在教在禅,皆修净土,同归一源

然于百丈立祈祷病僧,化送亡僧之规,皆归净土。又曰,...

【推荐】用力少而收效大,净土法门适合一切修行人

用力少而收效大,净土法门的这个特点是适合一切人去修...

【佛教词典】钵吒

(衣服)Pa??a绢之大幅无条相者,谓为缦衣。又曰缦条,...

【佛教词典】君王臂落

为禅宗系谱西天第二十四祖师子尊者遇害之故事。师子尊...

病人临终神志错乱恶境现前,应如何开导

问: 病人于临终时,若神志错乱、恶境现前,比如:看到...

七字经

天下要数忠孝贤,人间能有几个贤。 只要记得贤人语,...

挖空心思勉强得到,实际上不是好事

如果命中没有,而挖空心思勉强得到的东西,实际上不是...

普劝为人必修净土

天如《净土或问》云:今禅者见修净土,鄙之为愚夫愚妇...

脚底养生功效多

人的脚底有70多个穴位,6条经络起止于脚上,与人体各脏...

丛林中出坡的意义

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开启中国禅宗僧团制度的恢弘气...

印光大师:药师法门仪轨

欲修持药师如来法门者,应供药师如来像。上海佛学书局...

学佛修行的11大禁忌

1、永远都要记住学佛就是修心;就是勤修戒定慧、熄灭...

人为什么会到妈妈肚子里呢

六道众生都在生死轮回中,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一般...

素食也是修心

素食不就是讲饮食的问题吧?还有什么其他的?当然不止...

才劝往生言著相 尽思贪恋却迷蒙

才劝往生言著相 尽思贪恋却迷蒙 在中国自古以来的佛教...

【推荐】念佛的确是一剂无上的良药

作为一名医生,我遇到过罹患各种各样疾病的患者,从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