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但以迷而未悟,故长作众生

印光大师  2016/11/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但以迷而未悟,故长作众生

众生心性,与佛无异。但以迷而未悟,故长作众生。华严如来出现品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须知智慧德相,与妄想执著,唯在一心,初非二物。迷之则全智慧德相,变成妄想执著。悟之则全妄想执著,复成智慧德相。喻如水结成冰,冰融成水。相虽有殊,体本无二。了此则谁不愿断幻妄之惑业,复本具之心性。而高推圣境,甘处凡愚。执性废修,以凡滥圣之谬见,皆无由生矣。

书云,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孟子谓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是知不能行孝弟为尧舜,不能克念作圣,与不能复智慧德相作佛者。皆自暴自弃,不肯勉力而为之流也。

如来初成正觉,普为一切凡圣,说梵网经菩萨戒。有曰,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又曰,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其要全在令人彻了自己介尔一念心性,即是如来所证之菩提道本。既知是已,孰肯随烦恼染缘,使毕竟清净之性天,被迷云惑雾以障蔽乎哉。

又以循循善诱,俾小机者先受三归,以身心归依佛法僧宝,自可返妄归真,背尘合觉。次则令受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之五戒。则日用云为,无诸罪咎,而身心清净矣。其有发大菩提心者,再进而为受菩萨大戒,令其理事圆融,福慧并进,以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耳。

京师第一监狱于甲子元旦普说三归五戒序

盖吾人现前一念,本自灵明洞彻,湛寂常恒。直下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但以背觉合尘,迷心取境之故。致令原无迁变增减者,常受迁变增减之厄。了无一念常住不动之时矣。

我大觉世尊愍之,示生世间,成等正觉。随顺机宜,广垂言教。普令一切众生,背尘合觉,复本心性。灭元无之幻业,了本有之真心。故华严经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

须知智慧德相,与妄想执著,唯是一心,原非二物。迷之则全智慧德相,便成妄想执著。悟之则全妄想执著,即为智慧德相。喻如水结成冰,冰融成水。亦如醉见屋转,屋实不转。迷谓方移,方实不移。所谓万境本闲,唯心自闹,一心不生,万法俱息者。此之谓也。

然此理悟之虽易,证之实难。若非宿根成熟,孰能亲证亲到。故我世尊,特垂方便,立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法门。无论若圣若凡,或愚或智,与夫天仙修罗之辈,地狱鬼畜之俦。但能至诚发愿,持佛名号。圣则顿成佛道,余则带业往生。既得往生,则惑不期断而自断,德不期证而自证。譬如洪炉片雪,未至而化。德人觌面,鄙念全消。

绍兴何阆仙家庆图序

一切众生,一念心性,直下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但以从未悟故,不得受用。故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云,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须知智慧与妄想执著,原非二物。迷之,则全智慧,以成妄想执著。悟之,则全妄想执著,以成智慧。喻如握拳舒掌,原是一手。结冰融泮,原是一水。

良由心体不变,用常随缘。体不变故,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居尘不染,离垢不净,在生死而不受轮回,证涅槃而不属寂灭,无象而为万象之主,非法而为诸法之宗,从本以来,常自如如,了无凡圣生佛之异。悟之名贤,证之名圣,若但具而未悟,则虽有性德,了无修德,只为六道轮回之凡夫而已。用随缘故,则有四圣六凡,苦乐升沉之殊。而缘有染净,必随其一。随染缘,则起惑造业,轮回六道。随净缘,则断惑证真,常住涅槃。由惑业有轻重,故有人天善道,及阿修罗之善恶夹杂道,并畜生饿鬼地狱之三恶道。而由惑起惑,由业造业,或善或恶,了无定相。致所受生处,展转迁移,如轮无端,忽上忽下。以既具烦惑,皆被业缚,随业受生,不能自主故也。

由断证有浅深,故断见思者,证声闻果。侵习气者,证缘觉果。破无明者,证菩萨果。若无明净尽,福慧圆满,修德功极,性德全彰者,则证佛果。证佛果者,亦不过彻底究竟证其在凡夫地本具心性功德力用,亲得全体受用而已,实未加一丝毫于其初也。若声闻缘觉菩萨,虽则所证高下不同,然皆未能全体受用性具功德。而一切凡夫,反承此不思议心性之力,于六尘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以致堕三恶道,永劫沉沦者,比比皆是,可不哀哉。纵令恪修五戒十善,得人天身。然人间福乐,乃堕落之根本。天上虽不比人间烦惑猛利,然天福一尽,决定下生。由宿福未尽,故享福。由享福,故造业。既造业已,则堕落恶道,直在瞬息间耳。况有由天命终,承宿世恶业已熟之力,直堕恶道者乎。故古德以修行之人,若无正念修持净业,唯得人天福报者,名为第三世怨。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知好歹者,当以急求出离,企得安隐,为上计也。

佛学指南,佛学起信编,六道轮回录总序

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犹如全水成波,全波即水,水是静相,波是动相。动静虽异,湿性原同。

终日随缘,终日不变。终日不变,终日随缘。犹如虚空了无诸相,而云屯则暗,日照则明。尘由风起则昏浊,尘因雨洒则澄清。虚空是不变,不妨随种种缘,成明暗清浊。虽则明暗清浊不同,而虚空本体了无改变。了此,则可随悟净之缘,以造即心本具之佛界。弃迷染之缘,以灭即心幻现之六界,与三界也(此约十法界说,故以六道为六界,三乘为三界也,勿错会)。

此心周遍常恒,如虚空然。吾人由迷染故,起诸执著。譬如虚空,以物障之,则便不周遍,不常恒矣。然不周遍,不常恒者,乃执著妄现。岂虚空果随彼所障之物遂不周遍,不常恒乎。是以凡夫之心,与如来所证之不生不灭之心,了无有异。其异者,乃凡夫迷染所致耳。非心体原有改变也。

弥陀净土,总在吾人一念心性之中。则阿弥陀佛,我心本具。既是我心本具,固当常念。既能常念,则感应道交。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事理圆融,生佛不二矣。故曰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

下所说由不了真无自相,随迷染而当体成妄。妄无自性,当迷染而其体原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终日不变,终日随缘两语。乃互相发明,互为赞助。由汝心无正智,遂疑矛盾。……

如上所说,能自领会固好。如仍不领会,但息心念佛,到业消智朗时,自可了了悉知,不必专以问人为事也。

复马契西居士书九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印光大师文章列表

转五浊而成清泰

【疏文】 上言灵明湛寂之体,本无清浊向背,毕竟平等,...

拾回自己「失落」的心

我们的心,被这些前尘缘影障碍了、埋没了、迷失了,我...

人生世间,幻住数十年

原文: 人生世间,幻住数十年。从有知识以来,日夜营谋...

我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是我心中之佛

念佛要有真实信心,第一要深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

马祖一日谓众曰: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

向外求安,自古学人之通病

学人不知向上一路,但求增益知见。殊不知知见立知,即...

念佛感通清净实相

什么叫清净实相呢?清净就是断除一切烦恼、习气;实相...

不被一切现象所约束

天气冷了,古代的那些老修行,住在深山里边,可能比这...

印光大师论药师法门

佛与众生心体是一,而心之相用则天渊悬殊,由相用悬殊...

观音菩萨随类现身满彼所愿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

印光大师《识别正邪》

印祖言,住持佛法之人,若不依佛制,即是魔类,况彼魔...

杀业之结,唯食肉最为酷烈

原文: 旷观古今,治时少而乱时多,纵令大治,亦不过百...

【佛教词典】毗布罗山

毗布罗,梵名 Vipula,巴利名 Vepulla。又作毗富罗山、...

【佛教词典】色处

【色处】 p0565   俱舍论一卷六页云:论曰:言色二者...

不可代人诵经念佛而图名利

内功, 是自修, 外功, 是广行种种方便。如周急济困, 拯...

若念佛人患有痴呆,临终时如何补救

问: 若念佛人患有痴呆,临终时请人助念,他有何方便...

念地藏菩萨能不能往生西方

问: 念地藏菩萨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答: 能。...

想到清净的国土,一定要净化你的内心

从二谛圆融的角度,什么叫做唯心净土呢?说一个真实通...

药师佛十二大愿变相图

药师佛,又作药师如来,被称作大医王佛、医王善逝或消...

何谓财布施

问: 何谓财布施? 慧律法师答: 其实一切施,一切福田...

圣严法师《知苦、体验苦、不以为苦》

佛法对苦有相当多的阐述,它将人生分为生、老、病、死...

【推荐】汝已七十多岁,不久就要死了

汝已七十多岁,不久就要死了。现在就要把一切事,通安...

济群法师《学佛释疑》

问:内心皈依三宝却不举行仪式,可以吗? 答:有些人...

回向的功德是否会量化

问: 弟子是一名在学大学生,对于佛教中的普佛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