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第十九愿--勤修我皆接引愿

大安法师  2021/05/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十九愿--勤修我皆接引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佛说无量寿经》

这一愿比较重视发菩提心,“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为菩提心的主要因素。菩提心又有无我的空慧,又有同体大慈悲心,又有般若智、善巧方便。菩提心的内涵也是很深广的,也是很有层次的。

在《华严经》来说,一个众生能在这个生死苦海当中发出这一念的菩提心,叫初发菩提心,诸佛穷劫赞叹都赞叹不及。但这里仍然不是口头上发的,真心发菩提心。既然发了菩提心,以成佛作为他的目标,以度众生作为他的目标,他就要广修菩萨的六度万行。

然后在这个菩萨道里面,尤其他能够有智慧抉择念佛往生净土一门,是至为胜妙的。所以他就把修诸功德的心去回向,是在至诚心里面发愿欲生西方净土。这就是圆修回向的特点,也含摄宗门教下的一些祖师大德,都在这个范围。

虽然发了菩提心,修了诸多的功德,但是他未必就能够破无明,所以还是需要在关键时刻阿弥陀佛要给予及时的救度,就是临命终时。临命终时是什么情况?

是第六意识失去了知觉,第八识的今生乃至多生多劫的业力种子翻涌的时候,是最难做主的时候。这时候,如果他的见思惑没有断,那一定是进入中阴身阶段,在中阴身阶段又迷迷糊糊,业力牵引。大部分修行人在这个时候是做不了主的,叫“十人九蹉路”。

阿弥陀佛在他的自证的三昧当中,已经见证到这些菩萨的情况,所以就发愿在临命终时,带着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西方圣众前来接引。

这种接引是非常的周到。阿弥陀佛和这些菩萨、圣众围绕在这个念佛人的周边,阿弥陀佛现在他的面前让他看到,阿弥陀佛从眉间或者从手掌放出光明,注照在他头顶上,因为往生是神识往生,所以是摄受他的神识到莲台上。一到莲台上,莲华闭合,弹指间,一念间,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这一愿还特别是注重接引的主题——临终接引。

我们净土宗讲临终关怀,就从这一愿里面引申出来的。临终关怀,大家念佛,他自己也跟着念,那就是感得阿弥陀佛现前接引。这是一切念佛人修行的生命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是临命终时最困难的时刻,阿弥陀佛给予了最大的、最安然的、最周全的救度。所以阿弥陀佛又称为接引佛,接引佛就是他的一种悲心的表达。

我们东林大佛建的就是接引佛的形像:眼睛是睁大了的,他在注视着众生;右手伸得很长,在生死深渊,垂下金色手臂来接引。接引到什么地方?左手拿着莲台,莲台就是安立众生法身慧命的神妙的宫殿。

在二O一三年,我们在装藏法会,那个正面的台子上写了几个字——“回来吧,孩子”,很多人看了都掉眼泪。阿弥陀佛接引像十劫以来都在呼唤着我们这些人:流浪在三界的浪子,回家!回来吧,孩子!但我们舍父逃逸,跑得越来越远。

深知佛在头头地接引,我们这一世就得要把手臂伸出来,接着阿弥陀佛的那个接引的手臂。所以,接引的形相十劫以来——从阿弥陀佛成佛以来,都在我们面前,就好像这轮月亮就在空中一样,但我们看不到,听不到。就好像这个月亮,地上没有水,这个月亮显出不了月影。所以我们现在要开池待月,我们信愿称名,就自己开了一个水池,水池开出来,月亮就在那里。

这一愿的意思是: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十方一切众生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修行诸多的功德,把这些功德以至诚心发愿,回向往生西方净土,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会与西方圣众前来现前,围绕在这个念佛人的面前,接引他往生。如果这一愿不能成就的话,就不取正觉。

这一愿,我们要注意。勤修,是有一个非常精勤的修行。这里尤其有一个特点是发菩提心,这一点我们要重视了。《观经》后面谈三辈往生,都谈发菩提心问题,十九愿也谈发菩提心问题。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的心、度众生的心。菩提心是未来成佛的种子。在大乘通途佛法,菩提心愿以四弘誓愿作为一个总纲。

但发菩提心应该怎么发?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里面谈到八种心相,菩提心心相,正、邪、真、伪、大、小、圆、偏。我们先拣别,不要发邪、伪、小、偏,而要发正。

怎么发得正?就是不是求名闻利养,不是求五欲六尘感官的快乐。你发的心,是为了了生脱死,成就菩提。这样,你的发心就正。怎么叫真呢?你心心念念都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在你的念头当中占主导,而且闻成佛长远,不生退怯之心;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之心。如登高山,一定要登到山顶;如上高塔,一定要到塔尖。这样,你发的心才叫真。

而且,心要发得大,运心广大,系缘整个法界。众生界尽,我这个愿方尽;菩提道果成就,我的愿方成就。要把心量打开。

心还要发得圆,圆就是要有般若的空慧。自性是众生,是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所以,一切佛、一切众生都离不开现前一念之心。这样,就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类似于《金刚经》说的,一个菩萨发心,度尽所有的众生,但无一众生可度。虽无一众生可度,而终日自然地度生。要有无四相的空慧,又有修一切善法的愿心、愿行,这样才能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通途佛法是很注重发菩提心的。菩提心不发,修一切善法都是魔业。

对于净土宗来说,我们跟这个菩提心的内涵,有相同的地方,有方便的地方。比如,昙鸾大师对发菩提心有一个诠释,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就是愿度众生心,愿度众生心就是摄受众生往生佛净土之心。于是,第三句就把通途的菩提心跟净土法门挂上了钩了。

善导大师在注解菩提心的时候,《观经》的九品往生,上品下生就是由于他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唯发无上道心。他是发菩提心,以发心的功德回向,他能得到上品下生。于是,怎么理解但发无上道心?无上道心怎么发?善导大师给我们指出了一个下手之处:你从观照娑婆世界的苦开始,唯发一念厌苦,厌娑婆世界的苦,乐生极乐世界的净土,到极乐世界快速圆满菩萨大悲愿行,再回到生死苦海普度众生。能从厌苦欣净,证无生法忍,再回来度众生,满足这几个条件,就是发了菩提心了。

蕅益大师所谈到的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就是真实不虚了。

这里从感应之道来看,阿弥陀佛从发愿到圆成他大愿的过程,都是他菩提心的展开,乃至于六字洪名,也是他菩提心的结晶。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发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的心。我们念佛是为了成佛,成佛是为了度众生。如果你没有这个内涵,你念佛是求人天福报,那你肯定不能往生。

那么,发了菩提心,就会由菩提心愿引导他的修行。这里谈修诸功德,说明阿弥陀佛的大愿也是圆摄一切法门。诸多的功德,也就包括着戒定慧,三学,包含着六度,包含着十大愿王,包含着净业三福,包含这些内容在里面。

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这一愿其实所被的根机不低。我们看一些祖师大德们,大概符合这个条件。

蕅益大师一出家,自己发了四十八愿,那四十八愿就是他菩提心的表示。修诸功德,每个祖师有每个祖师不同的特点。比如慧远大师,他以护法作为他修诸功德的内容,只要天竺国、西域来了三藏法师,赶紧请他翻译这个经典、那个经典,对各宗各派都是护持。善导大师是以造佛像(龙门大佛卢舍那佛,是善导大师监制的)、写经、画净土变,作为他修诸功德的内容。

永明延寿大师就更是修行诸多的功德了,修行一百零八佛事,万善同归庄严净土。印光大师,他也不是光念佛什么都不管的,他原来在法雨寺,在闭关状态的时候,都很关注外面的情况。只要高鹤年一去,他就要问外面的情况怎么样。尤其哪个地方有灾了,赶紧去赈灾;哪个地方经书不够,他就成立弘化社,那么多的经书都是他老人家校对、排版出来的;信众那么多信,他每天回信回到晚上深夜。这些都是修诸功德的内容,这不是随便说说,什么都不干的。

所以,我们说净土法门,整个的佛法,你要被社会所承认,还是要做些功德事,包括建寺院、修行、造佛像,让大家来顶礼,种善根,有机缘也需要做一做。这是修诸功德。

修诸功德,要回归到净土,要以至诚心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保任一件事,这个事很重要,就是临终接引。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前来接引,这对于我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要知道,临命终时,生死关头,如果靠自力修行,自己修行的功夫很难得力,甚至整个的就被业力牵着走。一生没有修行,造业的众生权且不论,就是那些很有修行的人,道心很坚固的人,如果临命终时,他的烦恼习气还没有完全除尽,仍然要随他的业力牵引去轮回。

所以,我们看那些转生的大修行人,五祖寺戒禅师转生为苏东坡,海印信长老转生为朱防御家的女儿,下天竺寺的严首座转生为王十朋,王十朋也就是考取了状元。

所以你看,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点。在民间有一个说法,说谁家要求儿子,他们就会告诉一个秘诀,你就到各个寺院去,去供养那些老和尚。如果这些老和尚对你不感兴趣,也就算了。如果你对他很恭敬,给了丰厚的供养,你们关系很亲密,你要加强、加固,那这个老和尚就会到你家来投生,一般来说是屡试不爽。为什么?

这些老禅师们,如果他不往生净土,他肯定有后有。有后有,他接受了大施主的供养,一般又有感恩之心。这一感恩,不就过去了吗?海印信,这是一个大修行人,为什么到朱防御家?朱防御就是他的大护法。朱防御的夫人生产的时候,就明显地看到海印信进了房子里面,生下的是一个女婴,这个事情,当时全杭州的人都知道,传得沸沸扬扬。圆照本禅师还特意去看,是不是真有这么回事。

到满月的时候,圆照本禅师就到朱防御家去看这个小女孩。朱防御的夫人把小女婴抱出来,这个小女婴一看圆照本禅师就微笑,就笑起来了。圆照本禅师一看,还真是这么回事,就对她说了句话,说:“海印信长老,你错了啊!”就说你走错路了,错了啊!这个当头一棒,这个小女婴“哇”地哭了一声,就断气了,这一断气,又不知道到哪儿去了。

为什么永明延寿大师要作《禅净四料简》?那真是“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所以,知道在生死关头靠自力很难脱离三界,我们才知道仰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临终接引是何等的重要。这一愿发得是非常慈悲,也非常周到。如果没有临终接引,只是告诉了我们一个地方,在西面,但地方很远,有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其实你就指出了方向,要我们自己去,我们也很麻烦。

我们的神识一离开身体,到哪去呀?飘飘荡荡,那滑到中阴身阶段,还能作主宰吗?这生死关头,为什么难以把控?就是第六意识不起作用了,前六识都进入死亡的过程了。为什么临终的人,就是家亲眷属在他的面前,他都认不出来?能认出来是第六识的辨识能力,辨识能力消失了,虽然消失了,但神识还没有最后离体。

第六识原来在掌控局面的时候,就等于这个国家有一个国王在掌控局面,天下比较有秩序,结果忽然国王不在了,乱臣贼子就开始起来作乱了。这类似于无量劫的业力种子翻卷起来了,控制不了了。那就随哪个业,当下你的心最重,就跟着去。这是很麻烦的事情。所以为什么轮回不休啊?就是没有他力的接引。

第十九愿在告诉我们,有临终接引,我们就放心了,就不会有中阴身。是阿弥陀佛拿着莲台,有时是观音势至拿着莲台过来。然后,念佛人的神识,因为阿弥陀佛现前就放光,或者手上放光,或者眉间放光,这个光就有摄取之力,摄取这个行人的神识到了莲台里面,莲台闭合,一闭合,弹指间、一念间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进了这个莲台里面,就等于进了保险箱了。因为这时候,这个境界就是极乐世界的境界,已经不是三界轮回的情形。这时候,冤亲债主来了也无可奈何,你到莲台去了。

现在很多人担心临终的时候冤亲债主很多,很害怕。也确实,《地藏经》也告诉我们,临终的时候,多有那些冤亲债主化作你的亲人,诈亲含笑,引你到三恶道里面去,是有这种情况。但是,净土法门超越了这种情况,因为你信愿念佛,临终是感得阿弥陀佛现前。阿弥陀佛一来,观音势至圣众前来,盛大的场面,光明炽盛,所有的冤亲债主都靠近不了。这时候,弥陀的光明就让你非常稳妥的随佛往生。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临终感应道交的局面。

有人就问:十方世界有很多的人都在念佛,阿弥陀佛都会去接引,他老人家忙得过来吗?这里面,不要用我们的知见去考量净土法门的接引。世间的月亮只有一个,然而,所有的江河溪流湖泊都能映现那轮月亮。甚至百千亿人看那个月亮,好像那个月亮就面对着自己。而且你朝东南西北走的时候,也会感觉到月亮跟着你走,你朝北面的人,觉得月亮跟着你往北面走,你往南面走,月亮跟着你往南面走。但是,是不是有很多月亮呢?它还不是一个月亮吗?一个月亮能映在万川。

阿弥陀佛断尽一切烦恼,证到了法报化三身所有的功德,月亮都有这个神妙,阿弥陀佛就更有这种神妙了。不是说这一家有人往生,他跑到这一家,那一家有人往生,他跑到那一家,所有的念佛人面前,阿弥陀佛自然地显现,这是法尔自然的显现。这个显现,就是感应道交的产物。信愿持名为能感,阿弥陀佛临终接引为所应,水清就月现。

你看不到佛现前,是你的水很浑浊,或者你根本就没有这个水。你的信愿心没有,你就没有这个水。你持名功夫不深,你的水就比较浑,虽然阿弥陀佛现前,你还是看不大清楚,有时候只能看到莲华,所以这个临终接引,感应,在古往今来的往生者里面,多有表达。慧远大师,他临终见阿弥陀佛,他见到的佛就很广大,身满虚空。

阿弥陀佛放的圆光当中还有很多的化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侍立左右,阿弥陀佛就告诉慧远大师,说: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天,当生我国。这就是以本愿力,这个本愿力具体就体现在十九愿。由于你一生在这里修念佛三昧,我现在给你一个往生的安慰,你七天之后,就可以到我的刹土里来。

临终阿弥陀佛接引,也就是我们现在临终助念的一个依据。一切众生在他生命终了的时候,身心都很衰竭,今生的业和多生多劫的业,都在算总账的时候,是非常痛苦的时候。所以,濒临死亡的体验是非常复杂的,死亡的过程也是很复杂的。所以,一般的业力众生,死亡这一关都过得很艰难、很痛苦,甚至很恐惧、很惨烈。

净土法门,他一生念佛,临终随佛往生,他就很自在。往生叫文成印坏,就是你现前一念在念佛,阿弥陀佛现前,这就等于极乐世界的文成就了。印,就是我们的业报身终结的当下,我们法身慧命的诞生就起来了,文成印坏是在当下,不隔时的。

文成印坏是一个比喻,原来的印子是用蜡做的,你要在泥上印出这个印章,就把这个印章全都压下去,蜡就形成了一个纹路。用蜡做的那个印就没有了,但那个文显现了。这就类似于铸造佛像,用蜡模铸造,做了个蜡模,然后铸造出来,蜡消融了,没有蜡了,然后佛像成了。所以,莲华托质说明不需要经过中阴身。

现在报道的很多濒临死亡的体验,都类似于中阴身阶段。进入中阴身阶段,一般是回不来的,但是百千万分之一二,可能又回来了。他会讲述他在临终时,神识出体之后怎么样,先是看到是一团黑暗,然后慢慢地又有一个光亮,又有一个隧道,如何从隧道里面穿过去,以后又看到了一些光台之类的,有一些跟他熟悉的人怎么对话。

一般濒临死亡的体验自古以来都有,大概的程序还是差不多的。说明就有神识,不是断灭见。不是说我们的身体只是物质现象,断气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人是有轮回的,轮回的就是这个神识。但神识又不是一个客观的、实体性的东西,但也不能说它没有,它是一个相似相续的状态,能够传载你的业力的一个东西。

所以,我们东林大佛的形象就是塑造成接引佛的样子,也是跟十九愿有相关之处。阿弥陀佛接引,他怎么接引?当他伸出右手,是来拔救,左手拿着莲台,是来安立神识。而且这种站立的姿态,就是一种主动来拯救的慈悲。如果坐着,怕时间来不及,耽误时间,只有站着。

所以这个接引佛,这种慈悲的、动态的、主动的形象就让我等众生能够有安心、有依靠,就能接纳这个慈悲,就能够对这尊接引像产生一种内心深处的认同和接受这种深重的慈悲。正因为阿弥陀佛临终来接引,我等众生无量劫以来出离轮回的增上缘就获得了。我们不要错过这么一个大好机缘。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名号就是无尽藏,要如何去开采呢

阿弥陀佛名号在前面这个依正二报里面,谈正报就介绍阿...

【推荐】光阴不虚度、精神不浪用

我们怎么面对时间和精神?世间最可珍重的莫过于精神,...

如何处理做义工与念佛修行的关系

问: 学佛人如果想依教奉行,把念佛排在第一位而无暇参...

净土法门对众生根机不设任何门槛

净土念佛法门之所以超胜独妙,首先,是因为这个法门含...

欲报父母恩,应当一心念佛,代父母忏悔业障

汝兄立田,天姿甚好,惜其未学。然已大半辈子过了,无...

娑婆世界道难成

【娑婆魔外事纵横,寂灭无如安养城。苦乐双忘名极乐,...

彻底斩断娑婆想和发愿来生矛盾吗

问: 我们经常说要彻底斩断娑婆想,与弥陀誓愿无间隔,...

圣号的成就来自于佛的愿力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诸佛与众生的互动不是单方面的,...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参究念佛的利与弊

念佛的方法有多种,比如像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

大安法师:护法与附体

问: 护法能让进道场吗? 大安法师答: 第一天我看到...

带业往生释疑

问: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

【佛教词典】钟

寺院为报时、集众所敲打之法器。在印度,于召集大众时...

【佛教词典】清净法界

又作净法界。佛所证之真体。清净者,真如之体,离一切...

弘一大师的出家因缘

人生几十年只在瞬息之间,纠缠于蝇营小事中却忘了生命...

狗转人身的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好,各位有缘吉祥。 欢迎大家来到道场白...

念佛人也吃肉,应如何解决

问: 请问有的人也念佛,可是他照样吃鸡鸭鱼肉,应怎...

星云大师《佛教丛林语言规范》

前言 语言是一种艺术,运用得体,则人际关系和谐,人...

用恒河水洗澡

罗阅祗国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儿子长大后问母亲:我...

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人世间最无私的就是父母的爱,人世间最难以报答的就是...

心律法师:不要自寻烦恼

周一,孩子赖着不愿意上幼儿园,萧萧好不容易才哄着送...

净业行人如何勤修戒定慧

问: 净业行人如何勤修戒定慧?戒定慧有次第吗? 大安...

宏海法师:蕅益大师法语

(第一讲) 阿弥陀佛!各位实修群里面的诸位法师慈悲,...

星云大师《成人之美》

《了凡四训》中提到:人在日常生活里,要随缘尽力实践...

什么是小法?什么是大法

问: 能举例说明一下什么是小法?什么是大法吗?这一点...

星云大师《为世界和平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虔诚地跪在您座前,请您垂听我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