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信佛力的同时,也要注重信自力

大安法师  2021/09/2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信佛力的同时,也要注重信自力

前面从大乘通途佛法的角度阐述了信心的内涵及其功能作用,具体到净土法门,信心的法义又有哪些呢?蕅益大师的“六信”、善导大师的“二种深信”,以及其他净土宗祖师从各个层面所谈的信心的含义,都是我等净业行人所要了解并拳拳服的。这里根据当前信众的情况,主要拈出三条加以诠释:

念佛法门是靠他力救度、佛力加持,然信佛力的同时,也要注重“信自”——信现前一念的自性。吾人的自性即是竖穷三际之无量寿与横遍十方之无量光,亦即阿弥陀佛,另有佛性、法界、真如实相等同义异名来诠表。“信自”与“信他”构成一体两面,不可或缺。

唐译《无量寿经》谈到,如果一去极乐世界就能莲华化生,那这些往生者都是信自和信他具足的。但是还有一类往生者会生到边地疑城,这种人希求佛的智慧,但是对自己的善根生不起信心,信自不足就会滞留在疑城胎生中。

慧远大师是启建白莲社,领众精修念佛三昧,求生极乐世界的。慧远大师曾经写过一部《法性论》,可惜这本书已经佚失了,现在只能从《高僧传》的记载里看到其中的两句话。从这两句话中就能透显出慧远大师对法性常住是有信心的,这两句话就是:“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心性当中的登峰造极,称为至极,它就具有“不变”,不变就是不动尊、不动智。而要得到这个不变的智慧,就要去体会、理解这个至极的目标,作为修行的宗旨。

鸠摩罗什大师非常赞叹慧远大师,他在看到《法性论》时就很感慨,认为《涅槃经》还没有到边地(即东方震旦国),而慧远大师就能够著“法性常住”之论,且暗与经合,这非常了不起。不仅如此,当时《华严经》也还没有翻译出来,慧远大师就能领众念佛,导归西方极乐世界,这也是非同凡响的。慧远大师的师父道安大师,他是求生兜率内院的。慧远大师作为道安大师的得意弟子,却在信仰上有这样根本性的改变,若没有大因缘是不可能的。

鸠摩罗什大师曾经看到一部经中提及“末后东方,当有护法菩萨”,谓末法时期,在东方震旦国当有护法菩萨示现,罗什大师由此印证慧远大师就是东方护法菩萨。当时西域、天竺的僧众都说汉地有大乘开士(即大乘菩萨)示现,每天都向庐山稽首、顶礼。那个时代并没有通讯设备,但是,那个时代的修行人很清净,其中有不少证果的圣人,可能知道菩萨善巧方便示现之本迹情况。

我们之所以回顾这一点,就是要建立对于自性弥陀的信心——信自。莲池大师作《弥陀疏钞》,开宗明义就谈这个问题:“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浊非清,无背无向……如是不可思议者,当是何物?惟自性乃尔。”灵明洞彻,就是我们自性的无量光;湛寂常恒,就是我们自性的无量寿。无量光横遍十方,无量寿竖穷三际,无量光寿就是真如法性,在真如法性当中,没有清浊向背的种种差别。

在真如法性中,求于善恶、圣凡、有无、生灭,了不可得,不立一法,不染一尘,一般称作“离念灵知,妙真如性”。这是一切众生和佛平等不二的。对于这个平等不二的体性,诸佛是随清净之缘修证到了,而我等众生则是随污染之缘全都迷失了。虽然迷失了自性,流浪六道,但是无量光寿的性德并没有减少一点。

了解了平等的体性之后,在事相上就得要谈修行。如何回归到这个灵明洞彻、湛寂常恒、无量光寿的性体?《佛说阿弥陀经》和《佛说无量寿经》告诉我们的方法,就是信愿念佛——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在能念的一念当中,与阿弥陀佛的愿海相接,蒙佛接引,往生净土,就能横超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在所念的“南无阿弥陀佛”的片言当中,就能与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把手同行,功德齐等。

所以,我们应体认这个自性寂照不二的阿弥陀佛的性体。这样我们从事相上谈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虽然在过十万亿佛刹之外,但实于我等娑婆世界众生心中结跏趺坐,俨然不动,阿弥陀佛的无量光也在我们的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但我等众生迷惑颠倒,本有无量寿的长生之诀,却冤枉地起惑造业,导致夭亡;本有无量光的杲日之明,却因自己的散乱、分别而变成了愚痴黑暗。

我们首先相信,自性具有无量光寿的性德,这就是内重己灵。同时,也相信心佛众生等无差别这一大乘圆教的道理。阿弥陀佛的一切种智,我等众生也都具足。由于我们跟弥陀平等,同一自体清净性的缘故,阿弥陀佛的无量智慧、无量神通、无量愿力,众生也无欠无余。

只有相信这些,我们才会相信名号的功德。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无量寿、无量光,是基于众生本具的无量光寿的性德而建立的。离开众生一念的无量光寿的性德,弥陀名号无能建立;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的加持和称念,众生自性的无量光寿的性德也无从彰显。所以弥陀名号跟吾人的自性形成了同构的、紧密的关联。由内重己灵,就会外慕诸圣,借托阿弥陀佛已然成就的果地上的功德,把我们本具的功德显发出来。这就是“托彼名号,显我自性”。

《楞严经》前面四卷半都是在谈这个问题。“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就是要让一切迷惑颠倒的众生都明白那种常住真心。无量劫以来,我们认贼为子,都把攀缘心、妄心作为自己修行的因心,其实煮沙是不能成饭的。一定要以不生不灭的因心,才能获证不生不灭的佛果。《大乘起信论》讲一心二门,心真如门就是谈这种性体的,但在心生灭门层面,众生会迷惑。

《楞严经》第二卷中,“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这段经文可以说是一个印心的开示。十方如来和大菩萨都契证了自己的妙真如性。他们在自住三摩地(即首楞严大定)状态中,了解一切众生的虚幻之相。众生都有八识——心王八识。八识都有见分和相分。“见与见缘”中的“见”,就是八识能缘的见分,“见缘”就是八识所缘的相分。如法相宗所说,这两者即是依他起性,就好像用麻拧了一根绳。“并所想相”就是由见分、相分显现的,从妄想里面出来的境界之相,就是遍计所执性。把绳看成了蛇,就产生了恐惧。

然而佛告诉我们,无论是见分、相分以及显现的遍计所执性的相,都是自性本空的,如虚空当中的花。虚空本身是清净的,是没有花的,但由于众生的我执、法执,就捏目成花——眼睛有病,看到虚空当中有花。所以见分、相分以及所想之相,其本源是菩提妙净明体,它的体性是菩提。

以真如不守自性,于自证的分上幻现出了见分和相分,但这个幻现出来的见分、相分全体是自证之体,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不变的真如体性,随染净缘显现境界之相;虽显现境界之相,但其体性是不变的。比如水有寒气,变现成一块冰,但冰的湿性与水性是一样的。所以,正随缘时也常不变。

这里的菩提亦指四智菩提,那就谈到转和依了。转第八识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这些境界之相都是四智菩提的体性。这个体性用“妙净明”来概述。寂照不二为妙,照而常寂为净,寂而常照为明。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是空,即一切法是不空。要体味自性实相空与不空的中道了义。诸多祖师大德对这点都有许多开示。

了解自性本具无量光寿,我们就能够内重己灵,尊重这一期难得的生命,以此修证,求得无量光寿性德的最终圆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法性本来空寂,但是因果丝毫不爽

你的眼根去接触佛像的时候,产生一个识,一个明了性。...

净业行人如何修死观

老病死苦乃吾人大患 《佛说无常经》言:外事庄彩咸归坏...

李炳南居士《佛七开示系列》

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 第一次开示 念佛结七迄今二十有...

如何劝临终亲人发愿往生

一、直接问你心里有哪些放不下? 直接问病重的亲人你心...

众生皆有佛性

这年,我在关中,有一天,迎祥寺一僧人来找我,说寺里...

阿弥陀佛怜念众生,生生世世不相舍离

【原文】 阿弥陀佛慈悲愿力,遍周法界,普接众生,作大...

圣严法师《念佛的人有三种,你是哪一种?》

第一种人,是为了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或是使家人开智慧...

印光大师极赞西方三圣

阿弥陀佛像赞 悲哉众生无所恃怙,孤露竛竮如逃逝子。...

【注音版】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佛说当来变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慧远大师示现的三个修行特点

慧远大师身上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就是持戒精严,尊...

破舟救溺理无由,抵死须撑到岸头

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对于净土的情怀他是这么...

佛陀的感应之道

感应的事相、事迹,可能我们还多多少少会感受到,叫感...

只信他不信自,容易导致往生边地疑城

信自信他。这里面的信自,就不是善导大师说的决定深信...

【佛教词典】三不护

(名数)大乘义章十九曰:如来之三业,纯净离过,不须...

【佛教词典】三国遗事

凡五卷。高丽僧一然(1206~1289)撰。今收于大正藏第...

莲宗四祖法照大师画传

一、禅观入定,得睹远师 法照大师(公元747821年),身...

为破三轮故说净土

原文: 此经起由,为破三轮故。三种轮者:一为破无常轮...

人的两大贵相和两大富相

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的一天,曾国藩在日记中记下这...

阿弥陀佛临终接引的重要性

阿弥陀佛保任一件事,这个事很重要,就是临终接引。临...

受持供养楞严咒的种种功德

阿难!若诸国土,州县聚落,饥荒疫疠,或复刀兵,贼难...

放弃工作在寺院长期做义工可以吗

问: 弟子的独子三十多岁,他不想成家,向往出家,停...

学佛困难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善护念

善护念这三个字,鸠摩罗什不晓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译的。...

为什么鸡蛋和牛奶不能吃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

转变知见离开痛苦

(一)正知见 佛法指出了苦的事实,目的是要我们远离诸...

星云大师《学佛要学吃亏》

一九四一年,我受具足戒时,得戒和尚若舜长老在教礼时...

学佛虔诚为何多病

问: 学佛虔诚何以多病? 知义法师答: 所谓病,可分...

到业力现前时候,确实是大麻烦事

我有这个感觉,恐怕在座的你们也有这感觉,你自己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