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专修净业,自得心开

大安法师  2022/01/1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专修净业,自得心开

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以参究者,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纵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的是谁,以求开悟而已。若生西方,无有不开悟者。若开悟而惑业净尽,则可了生死。若惑业未尽,则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无有信愿,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

自力佛力,两皆无靠,欲出轮回,其可得乎。须知法身菩萨,未成佛前,皆须仗佛威力。何况业力凡夫,侈谈自力,不仗佛力。其语虽高超,其行实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渊之别,愿同人悉体此义。

这一段是辨析禅宗和净土(即自力和他力)在理上的异同和在修行效果上的差异。

我们常常会遇到同修问禅净双修的问题,在这一段就有很明确的答复了。这里印祖直接开示:“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就是说作为一个专修念佛之人,就不要再去涉猎禅家参究一路了,要把重点放在对念佛一法的深信切愿上。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大势至菩萨已经用他自己的修行经验向我们证明,专修念佛一法,就可以做到“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单刀直入就好了,不需要其他的参话头、修止观、持密咒等等的方便之法。

禅宗在达摩祖师刚传到我们震旦国的时候,确实别开生面,以其圆顿直捷,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令当时的上根利智能够当下得益。而从六祖慧能以后,众生的根机日益得陋劣,禅宗一派的直指一法,已经不能相应。所以,从南岳怀让禅师和青原行思禅师诸位祖师开始,就转为用机锋转语接引学人,其原因就是怕修禅之人以解义为悟,于是就把解义一路堵住,剿灭情识。靠机锋转语能够契入,这个根机也还算不错了。

到了元明以后,人的根机更为陋劣,就改用参话头的方式。参一句无义无味的话,比如“父母未生前面目是什么?”“拖死尸的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的是谁?”等等这些。参话头,一定要起疑情,这个话头能够如猫捕鼠、如鸡孵卵,把得住,守得稳,剿灭情识,最后桶底脱落,晓悟本地风光,这是参话头。

总之,禅家一路以开悟为期,都是不注重信愿求往生的。禅宗和净土这两个法门的门庭施设、宗旨有很大的不同,禅宗是从空门进入,实际理地,不染一尘,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用的是遮诠的方法。而净土法门指方立相,从信心与妙有下手,用的是表诠的方法。参究的人纵然念佛,也只是注重在参“念佛的是谁”这个话头,不是说跟净业念佛行人一样,以求往生作为目的,他所指向的目标只是开悟而已,所以这两个法门不可混淆。

作为一个念佛行人,如果他能信愿持名,成就往生西方,往生之后也都能开悟。这就是永明延寿大师在《禅净四料简》里面给我们作出的开示。永明大师,古德称为古佛再来之人,他所拈提的《四料简》,受到印光大师极大的推崇,称为“大藏之纲宗,修行之龟鉴”,字字皆如天造地设,无一字不恰当,无一字能更移。”《四料简》里面对于禅和净(依靠自力和依靠佛力)做了如下的甄别: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有禅是指参禅明心见性者,不是说参参话头就算有禅了;有净土也不是只要念佛就是有净土,是要深信切愿求往生才叫有净土。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大彻大悟,又信愿求往生,那这样的人就像戴角之虎。虎本来就很威猛,如果又有两只角,那就所向披靡了。这种人了知一切法门的事理因果,能够观机逗教,所以现世就能作众生的大导师,来世就能成佛作祖。这是禅净都有的,是最好的一种情况,但是这是要上根利智才做得到的。

如果仅仅是有禅,那就是“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如果只是参禅开悟了,但是他没有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这样的开悟者,十个人里面就有九个人蹉路,蹉路就是耽搁的意思,就是在了生脱死、圆成佛道的道路上耽搁了。这样的人虽然开悟了,但是他见思惑还没有断,就必然会有后有。临终的时候中阴身现前,在中阴身阶段,受业力最重的牵引去投生——“瞥尔随他去”。这是一种。

还有一种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如果一个修行人,他修禅没有开悟,但是他能够深信切愿求往生,那么结果就是“万修万人去”。这“万修万人去”是永明延寿大师首先提出来的,也是称佛本怀的。四十八大愿就是保任一切信愿持名的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条件就是信愿持名,感通佛力,无一不带业往生。那真的就是“万修万人去”。只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够华开见佛,还怕不开悟吗?那不是一般的开悟,那是悟证同时的。

印祖在《文钞》的很多地方都谈到了禅净之间的分别,非常苦口婆心,而且见地非常得精纯。在这里印祖也说“若生西方,无有不开悟者”,这是指有净土的情况,也是从永明延寿大师的《四料简》里面延伸出来的。接下来印祖又对有禅进行了更深入的剖析,这就又分为两种情况:如果开悟了,而且见思惑也断尽,那是可以了生死的;如果虽然开悟,但是见思惑没有断尽,那只要还剩下一分没有断,他都不能了生死。

因为见思惑没有断,所以这个开悟(见解与佛同齐,属名字位)还不足以解决他的生死问题,自力这方面靠不上;同时由于他参究只注重开悟,没有信愿,他也就绝对不可能感通佛力,感通不了佛力,他生死也了不了。这样靠自力不能解决,佛力又没有靠上,这两个方面都落空,想出三界轮回绝对不可能。历史上这样的实例也有很多。

宋代一些很有名的大禅师,比如五祖戒、草堂清、真如喆这些,在当时都是名震海内。五祖师戒禅师,一转身成为苏东坡,大文豪。草堂清禅师转生成为曾鲁公,作了一代宰相,但是跟佛法已经疏远了。真如喆禅师转身生到大富贵处,大富贵处是哪里呢?皇宫里面,去作皇太子了,就是宋代的宋钦宗。

当这个皇帝也很可怜,那时候金兵进逼,他的父亲宋徽宗就禅位,把皇位让给他的儿子——就是宋钦宗,宋钦宗组织兵力去抵抗的时候已经晚了,登位不到两年就被金兵攻破都城,把他父子俩全都俘虏了。后来被带到了东北的五国城,就是金兵原来起兵的地方,在那里备受凌辱,一代皇帝成为阶下囚。所以这是一个大禅师转生的厄运。

海印信禅师也是那个时代声名显赫的一位大禅师,他有一个护法,是个军官,叫朱防御。朱防御常常给他来送供养,海印信禅师看到供养很丰厚,感觉不好意思,有一天就说,老僧下辈子到你家去。果然有一天,朱家有人看到海印信进了内室,随即朱防御家就生了一个女儿,派人去寺里打探,正好是生女儿的时候,海印信禅师圆寂了。

当时这个事情整个杭州城都传遍了,说海印信投生到朱防御家做女儿去了。他的同参道友——就是圆照本禅师,在女婴满月的时候就专门去看望,那朱防御就抱着女儿出来,女儿一看到圆照本就笑了,圆照本禅师就叫:海印信长老,你错了呀!这个女婴一听,大哭一声,就死了。这一死又不知道到哪儿去了。

这就是用功参禅开悟了,但惑业未尽的结果,开悟而没有了生死,他是必然还要在六道中轮转的。那我们现在这些人的根机,比起一千年前那些名满天下的大禅师来,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所以说想靠自力出轮回很难啊!别说一般世间的修行人自力靠不住,就是破无明的法身大士,在没有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前,他在积功累德的过程当中,都要仰仗佛的威神愿力的加持,才能圆满佛果。

《华严》里面讲十地菩萨不离念佛、念法、念僧,法身大士都要靠佛力修行,何况我们这些业力凡夫呢?所以自视其高,侈谈自力,不仰靠佛力的人,虽然他的话语显得他好像很高超,但实际上这是缺乏般若智慧的表现,那种贡高我慢、空腹高心所引导的行持实在是很卑劣的。何谓卑劣呢?今生是大修行人,一转生不如今生,再一投生又不如那一生,投生到两世三世能否再保持人身那就很难说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释迦弥陀此遣彼唤,岂容不去

又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所弗窥测。况我信...

越到晚年,观照智慧就越重要

一般来说初学者要多修止,因为你观慧薄弱。一开始先念...

念佛怎样才能达到成片

问: 念佛成片,究竟怎样才能达到成片呢? 成刚法师答...

净界法师:念佛法要

我们今天要跟大家共同学习的重点是念佛法要。我们希望...

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

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 这个就很重要了!我们想要...

托彼名号,显我自性

从事相上来说,无量寿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

一代时教,总一大念佛法门

【原文】 此一念佛法门,如天普盖,似地普擎,无有一人...

现在虽很强健,但要做死了想

现在虽很强健,就要做就要死了想。 那个意思是,虽然咱...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淛等路...

【注音版】佛说阿弥陀经

(印光大师校印版本)...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时与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注音版】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如何应对念佛时的妄想杂念

问: 如何应对念佛时的妄想杂念? 大安法师答: 当你...

为何会怀疑善恶因果报应的存在

又三业殊体,自同有定。报定则时来必受,非祈祷之所移...

如何专一念佛

印光大师为什么强调十念记数?这种十念记数法就是针对...

念佛求生净土,为人生大要

念佛还不仅仅适合于我们这个地球的人道众生,并且也是...

【佛教词典】观作

又作内坛、心坛。密教将曼荼罗之作法分为画作与观作两...

【佛教词典】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

凡二卷。唐代法照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略称五会...

【推荐】这些牛都是过去在寺院住过的出家人

有人觉得:我们这里规矩太严,动不动就打香板,这样打...

罗汉托空钵

在过去久远前,有两兄弟。他们都是穷人。哥哥心想:生...

志公禅师劝世歌

南来北往走西东。看得浮生总是空。 天也空。地也空。...

持名念佛是径中之径

昨天有同学说到学和修,善导大师曾经说过,三藏十二部...

造恶与造善之间的不同反应

有一个人当小偷,过了不久。他看上去贼头贼眼、贼脚贼...

长相的庄严与否,跟善恶业力有直接相关

请看第三各得真金色身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

佛教与人生

诸位!今天讲题是佛教与人生。先讲佛教,然后再讲人生...

学佛的三个阶段

简单来说,佛法分为人天乘、解脱乘、菩萨乘。人天乘就...

【推荐】念佛行人病重时不能有的念想

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

克服忧虑和疑虑的最好方法

我常常告诉我的弟子和学生们要有现在观,观我们现在所...

本焕老和尚北大演讲录

党素萍: 我现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次聚会的因缘。我是皈...

行住坐卧都要不忘念佛

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