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慎独知于衾影

大安法师  2022/09/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慎独知于衾影

“慎独知于衾影”,这就谈慎独问题。这个就进一步谈得细微了。修行最终是修我们当下这个心:自净其意,闲邪存诚。那这句话,“慎独知于衾影”,就是当你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独处这里选出两种情况:一个是你睡眠的时候,你盖的是被子,你在被子之下睡,你面对着你的良心,扪心自问你的念头、你的行为。再就是你独自行走的时候,你面对的是你的影子,那要做到独行的时候,对着你的影子你不惭愧,独卧的时候对着被子你不惭愧。所以能做到衾影不羞愧的时候,才可以说你做到了慎独。

那么谈到“慎独知”:这里面“慎”是谨慎的意思;“独”可以理解为独自一人,但这个理解还浅表了一些,进一步,这个“独”实际上就是我们的自性、我们的良知、我们的明德。这个“独”就是“不以万法为侣”的、不二的那种自性,就叫独。它还不是孤独的意思。就是“不以万法为侣”“无依道人”的那种本性。你在没有人在场的时候,面对你与生俱来的这样的良知、这样的本性,你觉得问心无愧,能够面对自己的良知。而且你在独处的时候,你谨慎:这个良知,不要违背,不要受污染,不能有残缺。那在这个层面去理解独——一个人,这就是深信因果的一个内容了。举头三尺有神明,看你还敢放肆吗?

再进一步讲,与生俱来就有两个俱生神跟随我们。我们举心动念,行为造作,俱生神一目了然。这时候你一想到,就凛然了,就要谨慎了。所以这里就划分了君子和小人的差别。君子,为什么能成为君子?就在于他深信因果,深信自己本具的明德——佛性,不敢有稍微的亏欠,要恒顺自己的本性。所以它一定是:要把这个明德显发出来的为己之学。那小人就不相信这些,所以他行为造作都是自私自利,然后做的都是表面文章——虚假的一套。

所以人,他如果有志于“不以万法为侣”的这个“独”——这种明德,他一定会有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在别人不在场的时候,他都能够每时每刻闲邪存诚。如果不这样的话,他“为己之功”,这个“己”不是自己身体的“己”,就是自己的那个本性、那个明德、那个佛性,修这个佛性的功夫就有“疏漏”——疏缺和遗漏。

这样,这句话的意思就很深微了,就是接上上面那句话“见先哲于羹墙”。“见先哲于羹墙”还是从知见上去表达。那么这句话“慎独知于衾影”,就是把知见落实在行动当中,落实在你的举心动念、行为造作当中。那么这句话就紧接着会引起下面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样一个行为的总纲领。这个“独知”,或者叫知独。要知道有这个“独”,就不仅仅是谨慎而已了。要知道你前面的知见——“见先哲于羹墙”,这就是一番功夫。

就好像我们宗门讲的:修行人但贵见地,不贵行履。你首先见地要正确,要有正知正见。正知正见,再还要落实在行动当中,就落实在你的举心动念、行为造作当中。所以在你慎独之前,你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见地,你得要学问之,思惟之,辩论之,就得要闻、思、修的那个思慧,你得要思。先要闻,闻就是要学;然后再来思;把它的理思惟清楚了,就要修,修就是修行。就是你闻、思解决之后,就是“笃行”了,就是落实在行动当中。

所以这句话与上句话连起来,意思是很深邃的,功夫也是很细腻的。这两句话实际上就是文昌帝君自己修道有所得的诀窍——口诀,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梦见到的。那么这样的修行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默而识之。

你只有在慎独到这个时候,你的心性才能清净。否则你做表面文章,那都是:不仅没有得到好处,可能还有灾祸。

这一点大家可以看看《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个俞净意原来修行也是做点表面文章,最后搞得考了几十年考不取功名,几个子女呢,死得死,丢得丢,自己的妻子也是瞎了眼睛,家里穷得是家徒四壁,越来越潦倒。就在于他表面文章做给别人看,内心深处都是那些贪、瞋、痴、慢、疑的念头。以后他明白这个道理:遇到灶神给他说这种因果的道理。他顿然从“自净其意”开始——“俞净意”,动真格的,才改变命运。

那么这个独知的时候和独知的境界,每个人都有。为什么现在讲每个人都有隐私?你为什么会有隐私?你不想让别人知道,但你自己知道。这个独知的境界、内含,每个人“各各不同”。追求名的人,有追求名的独知;追求利的人,有追求利的独知。“蛇有蛇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

但这些世间上所谓的知,都是心意识里面的、业识心里面的东西,都是一团漆黑的、茫茫然的。无明、暗冥的力量在驱动,不能让我们觉悟。他被一种无明的力量推着走。他认为他有他的知,实际上他是见不到本来的真相的。就好像鱼是见不到水的;人呢,也是见不到那个尘的。你看这个空间里面,你一看,这上面有什么呀?你觉得什么都没有,看不到。殊不知这里面有很多的东西呀,比如说灰尘。满屋子都是灰尘,你看不到。但是如果一束阳光透过那个窗隙过来了,你透过那束阳光一看,“哎哟!很多灰尘。”是不是?

外面的灰尘是这样,我们里面的念头也是这样。你说自己心里有什么?好像什么都没有,空空如也。这是由于你内心黑暗,不知道。如果你透过参禅,尤其是透过念佛或者止观,回光返照,你一看,原来里面的念头无量无边,什么念头都有。但是一般人没有这个修行的功夫,是不了解的。人不能见到灰尘、微尘,我们这个“血肉之躯”——这个肉眼,见不到鬼道的众生。这个空间,除了现在有灰尘之外,实际上还有其他的生命。但其他的生命呢,我们是见不到的。因为我们是三维空间这样的一个范畴。那么四维空间、五维空间、六维空间、N维空间这些众生的生命形态,我们是见不到的。但肉眼见不到,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呀!这就是我们认知上的一种盲点或者狭隘性。这些业力所感的情形,是自然而然的。

所以我们要回光返照。如果在黎明,早上你睡眠之后,你坐起来,在那种夜气清明之际,你静坐,回光返照。要像曾子一样的“吾日三省吾身”,来反省自己。你反省自己,你就问一问自己。这问一问自己,这里提出十一点,这都是反省自己。

试问自己在父母、兄弟前,能不能真正尽到“孝、悌”这样的德性,这第一个问。

第二,问自己在亲戚、朋友之间,能不能真的是以真诚心去对待人家,在一起同住、同事的时候,能不能信任,没有猜疑。

第三,你问一问,大量的钞票就在面前的时候,能不能真的是“见利思义”?思惟能不能拿,合不合仁义,不受人间“造孽”的钱。你能不能拒绝造孽的钱?

第四,你得问一下,在行住坐卧四威仪里面,你的念头当中有没有想到要报答“天地父母之恩”。

第五,你得问一下,每天从早上到夜晚,能不能有一段时间发出利益他人的善念。

第六,你再考问一下自己,真的是美色现前,是不是流连忘返,盼望自己跟她亲热一下。

第七,你考问一下,看到他人名利得志的时候,你自己有不有“妒忌之心”。

第八,你思惟一下自己处在顺境的时候,是不是真的以谦卑的心来把那个傲慢的心给它降伏住,不骄傲,不奢侈,能不能做到。

第九,你考问一下,能不能不欺负那些无依无靠、穷困的弱势人群。

第十,你想一想,当美食佳肴现前的时候,你想没想到还有多少挨饿的、憔悴的人群。

第十一,你再想一想,见到贫穷的人来乞讨的时候,你能不能给他一点周济,而不存“厌恶之心”。

这都是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我们面对的一些有关道德、伦理的东西。你逐一加以检点,才知道这里面我们做得太不够了。我们这时候内心才有羞愧、内疚、不安的心产生出来。为什么要谈到独知?这个意思很深。“独”就是这面“明镜”——你的自性,现前了。

你透过这个“明镜”来照一照,自己原来都做得不及格。对自己的父母,真诚的尽孝心有多少?对自己的朋友有多少真诚心?看到钱财,马上贪婪的心就上来;看到美色,马上淫欲的心就勃起。这些东西都是我们业力凡夫的通病。但平时在这种毛病当中,你还不察觉。只有透过一种修心养性,在夜气清明的时候,内心比较宁静的时候,你返照一下,才知道自己是做得很不够的。

为什么要生起惭愧之心?你真正有惭愧之心,还说明你有点进步。你在通身的毛病缺点当中,还以为自己了不起,“我是一个善人,我很清净,我怎么怎么样……”这全身都是乌黑的,就没有办法了。所以独知:首先要知独,才能独知。要建立一个新的参照系出来,我们的惭愧心才油然而生。所以“慎独知于衾影”,这个功夫可不是一般的了。这要在细微的念头当中,去考问自己,你不能回避。

“见猎心喜”,看看儒、佛的这些公案。宋代的理学家程颢修心养性,大家都尊称他为“明道先生”。他少年的时候喜欢打猎,后来学习儒家的心性之学。尤其后来见了周敦颐,又叫周濂溪,写《爱莲说》的,他理学的创造跟东林寺常总禅师的启发有关系,他也是住在庐山的,见到周敦颐他就顿然除去自己打猎的这样一个不良行为。并且自认为从此以后,就没有这个打猎的好乐。

然而周敦颐就告诉他:“你真正要解决这样的毛病,谈何容易呀!只不过是你事相上暂时做到而已,但你打猎的那一念杀心还在潜伏着。一旦有一个机缘,又会萌动。这个打猎的杀心萌动,你的行为又会像原来一样。”这是周敦颐跟他说的。

果然过了十二年之后,程颢偶尔有一次见到打猎的人,他果然心里就有欢喜之心。看到打猎,自己欢喜,才相信他的老师周敦颐讲的话,是真实不谬的。

《孟子》里面也讲“冯妇打虎”。冯妇原来喜欢去捉老虎。以后学君子之道,他就觉得这个不“好玩”了,不能做这个事情,要道貌岸然了。结果过了多年之后,有一天他发现有个老虎跟两个人正在对峙。解决不了老虎的问题,别人就知道他原来打老虎很厉害,就说:“哎,冯妇,你看看,你的业务来了。”

他一看,把手一捋,就要下去。还是这个习气,一看情不自禁就要上去。戒杀放生,这是在善事当中应该是比较容易做的事情;断除打猎,这是很粗浅的事情。以明道先生之贤德,又经过十二年的“学道”,但是他心里面的杀机还没有断尽。

所以这举心动念,它是很不容易断习的。所以佛门当中那种严持戒律:戒律精严,不仅事相上守戒,不仅粗戒要持,甚至微细戒也像持重戒一样去持。举心动念都是戒德,那天神都会跟他顶礼。

所以古人曾经讲到,读书十年才把骄傲的“矜”字去掉;有个状元修道,他用了十年的修行,才把胸中的“状元”这两个字修掉。这是儒家修行的谈困难。

佛门有个公案“偶动邪念”,这出在《高僧传》。说有一位禅师“研究禅理”,自己参禅也是道风高峻。就认为自己水平了不起了,就要求和尚“付法”。五宗的心法都有传人嘛,什么曹洞宗多少代、多少代。他就希望和尚给他付这个法的法卷,这个和尚就不答应。

不答应呢,这个禅师就有怨恨之意了。意思就是说:我水平这么高,你这个法卷都不传给我。

这个和尚去世二十年之后,这个禅师偶然在行脚,在一个溪边走过,就远远地看到河的对岸有一个女子在洗脚。他就动了一念:觉得这个女人的脚还蛮白的,还蛮好看的。就这一念现出来,忽然看到和尚就在他旁边了,厉声向他说:“你这一念,还能付祖师的衣钵吗?”

这个禅师不觉深生惭愧,马上礼拜,“伏地忏悔”。那从世俗来看,这不过是动了个念头;但是在戒律来说,已经犯了“淫戒”。这就是对人的标准不一样。为什么呢?

我们是地居的世间上的人,在这个地居和“欲界六天”当中,福德越来越大的,他淫欲的念头就越来越轻。我们这里在地居,福德浅,业障重,所以这种淫欲非得要结婚不可,昏头昏脑,住在一个床上才解决问题。

那到了化乐天的天人,相互看一看就解决了这个淫欲的问题、性紧张的问题。到了上面,就是听听对方的笑声,他就能解决问题。你到了他化自在天,你就是听听声,闻闻香气,这个欲念就会解决,还不需要去看。那到了下面的夜摩天,他可能要拥抱一下才能解决问题。或者要握握手才能解决问题,或者男女对视来解决问题:他是这样的一个表达形式。为什么西方的哲学家柏拉图有个精神恋爱?有时候他在精神意识当中恋爱了,他就能解决性紧张。

所以我们福报越来越浅,这个欲望就越来越重。你看畜生这方面性欲的表达,就显得更粗糙。你看一条母狗癞不拉叽的,但几个公狗就在这里为了争这母狗,打得头破血流。谁打赢了,谁上去,而且公开就做那个事情。它已经就是业障重嘛!

那人还知道做这个事情要回避一下,还要隐避一下。为什么要有家呀,要有房子啊?也觉得不好意思,要在夜间来行使啊。所以这些邪的念头一动,就犯戒了,这个意思。这不容易。但是你如果善的念头一动,也有善神保护。

这里第三个公案就谈到,你发心要持一个戒,马上天上的戒坛菩萨就下来保护你。所以你看,一个人能持五戒,就有二十五个善神来保护;一个人至心念佛,就有二十五个菩萨来隐形保护。至心念佛,观音、势至就隐形保护。这些,可能一般的人就觉得很难相信。但是从那种法界当中感通的道理来说,它是真实不虚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人生四个等级的境界

人生在世,有贵贱之分,穷富之分,也有境界高下之分。...

「厚德载物」如何理解

问: 厚德载物如何理解? 大安法师答: 这句话是出自《...

让勤俭节约成为自己的道德标准

《中华美德故事俭朴篇》里有一个春秋时鲁国宰相季文子...

居心可以质鬼神,作事决不昧天理

平时侃侃凿凿,与人说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并念佛了生...

少了这两块基石,一切道德理论都流于空谈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愈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

天下不治,匹夫有责

人在天地之间,藐乎小尔,何以与天地并称,谓之为三才...

真正的贤人君子,不设机心城府

真正的贤人君子一定会真诚待人,不用机心,不设城府。...

如何理解「厚德载物」

问: 如何理解厚德载物? 大安法师答: 这句话是出自...

【注音版】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不犯威仪,小小戒都要护持

不犯威仪,这种持戒的意识,不仅对那些重戒要去受持,...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专修

修行净土法门,宜专精。善导大师提出专修的五种正行:...

感觉爱情痛苦但又舍不得,该怎么面对

问: 感觉爱情的痛苦,但又舍不得,该怎么面对? 大安...

今生的际遇,是前世修来的

布施的道理,古往今来很多贤人哲士,都会用种种不同的...

【佛教词典】七净华

以华比喻七种净德。又称七净。鸠摩罗什谓七净华为:(一...

【佛教词典】差摩

梵名 ?amā。意译为安隐。佛世时,罗阅城一婆罗门妇之...

三种涅槃的差别

我们可以知道菩提的智慧影响到你涅槃的浅深大小。我们...

睡觉时能戴着楞严咒吗

佛教的咒语确实是有加持力的,楞严咒也是寺院每天早课...

生命入胎疑

男女未会以前,从无产乳之事。一经配合,便有子女。试...

施舍的树

一棵树很喜欢一个小男孩,小男孩经常在树下玩,有时爬...

《在家菩萨戒浅说》之不说四众过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

人体器官衰老时间表

骨骼:35岁开始衰老。25岁前骨密度一直在增加。但35岁...

三世因果迟速有报

前面讲因果的错综复杂关系,其中有一点让一些人难以相...

不可为贪功德致放生变放死

放生,是《梵网经》,《金光明经》等所说到的。佛法不...

经书之类都好难,只念佛号可以吗

问: 请益法师,经书之类都好难,整理好多笔记,但是不...

百岁本焕老和尚的百年佛缘

本焕长老 法名心虔,102岁。清朝光绪33年(1907)出生...

有空就念佛,没空就不念

有位学长告诉末学:他去请问老和尚要怎么样念佛? 老和...

以自我为中心,很难跟弥陀感应道交

禅观是把心带回家;那么净土的人,是从家里面再重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