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修行要发三种心

净慧法师  2022/07/1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修行要发三种心

今天是第一个七的第一天,我们注意要有一个正确的出发点:我们为什么要打七?为什么要开悟?为什么要用功夫?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出发点就是发心。关于怎样发心的问题,历代祖师讲了很多,经典上讲了很多,我想结合我们的现实生活谈一点个人的认识。我们要想用功夫,真正来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要发三种心。

第一,要发出离心。

出离心就是要出离贪嗔痴的烦恼,出离人、我、是非的生死心。人我是非的总根子是贪嗔痴,一切烦恼的总根子是贪嗔痴,我们不能出离三界、流浪生死的总根子也是贪嗔痴。出离心者,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这样我们的出离心才能发起来。我们整天在贪嗔痴里打转子、兜圈子,天天被烦恼捆得紧紧的,想逃也逃不脱;况且很多人并不想逃脱烦恼,都在自寻烦恼。起贪心是烦恼,起嗔心是烦恼,起痴心是烦恼,叫他把这些烦恼放下,可就是放不下。

怎么劝也放不下,脾气照样发,人照样骂,是非照样说。叫他觉悟人生,好像是说给别人听的,觉悟不了,也不想觉悟;叫他奉献人生,那更是难上加难,一毛不拔。如果拔“一毛”能利天下,他也要把这“一毛”用显微镜无限地放大,认为自己做了许多的功德,做了许多的善事,可是却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得不到别人的同情,认为善事不好做,好不容易发起的一点善心又退失掉了。实际上,做善事要无相,要不著相。著相就是有漏之善,不著相才是无漏之善。

我们发出离心就是要出离烦恼,从眼前的事情开始做起,从人我是非中跳出来做起,从每天面对的这个菜包子开始做起。这是很现实的生活与修行,这就是出离心。出离心就是出离烦恼,烦恼出离了就能出离三界。三界三界,就是贪嗔痴三毒烦恼把我们关在三界之中,不得出离。要发起出离心,就要想到国土的危脆、人生的痛苦、烦恼的炽盛。我们的人生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我这个八十岁老人,走了几步路就咳嗽不止,坐下来咳嗽不止,想说话也咳嗽不止,必须一边吃药,才能一边讲话。你们说这苦不苦?好苦好苦,比黄连还要苦十倍!不仅老苦,接下来还有死苦,因为怖生死苦才会有出离心。

第二,要发菩提心。

出离心仅仅是自度而已,只有发起菩提心来,才能够在自度的基础上去救度众生。出离心以解脱道为基础,菩提心以菩萨道为基础。我们修行度生,必须解脱道与菩萨道并行,这样“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才会圆满。这是我们中国佛教两千多年以来在修行上长期保持的一个优良传统。解脱道与菩萨道并修,就是觉悟人生与奉献人生并重。菩提心的核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提心的具体内容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光嘴里说发菩提心,却没有实际的行动,那就仅仅是发一个空愿,就是自己在忽悠自己,对于修行来讲、对于积累福慧资粮来讲,毫无意义。

发出离心,发菩提心,就是在修积福慧二种资粮。在因地上修福修慧,在果位上就是悲智双运,成佛时就是福慧二严身——福也庄严,慧也庄严,才可以成就佛果。这两种心没有前后次第,有则同时俱有,无则同时俱无。怖生死苦是出离心的核心,念众生苦是菩提心的核心。念生死苦偏重于自我圆满和解脱,念众生苦偏重于利他和度生方面。我们在念自己生死痛苦和烦恼炽盛的同时,也想到大地一切众生同样如此,都是烦恼炽盛,流浪生死不得出离。这两种心是修行的根本。

第三,要发长远心。

前面讲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圆满成就的,必须假以时日,长期坚持,百劫千生,不退不转。因此我们一定要发长远心。

为什么要发长远心?不但自己的烦恼多多,一切众生的烦恼也多多,所以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这就需要我们发长远心。无边的众生,无尽的烦恼,不是一天能度化得了的,也不是一天能息灭得了的,都要生生世世不离菩提心。在菩提心的鼓舞下,在菩提心的加持下,在菩提心的培育下,我们的生命有光辉,我们的人生有价值,我们学习佛法有目标、有任务、有力量。

因为众生无边誓愿度,因此从菩提心的期限来讲,那是久远以后的事。但是就在我们当生当世,同样要每时每刻坚持这种发心。不要一曝十寒,不要忽冷忽热,不要忽松忽紧,不要想起来打一坐、想不起来睡大觉,不要敲了板不想起来、没有人来喊就睡懒觉。这些都是生死的表现,不是菩提心的表现,不是出离心的表现,那更不是长远心的表现。

修行好难啊!要发精进勇猛之心,要长期坚持发精进勇猛之心,日不足继之以夜,昼夜六时坚持不懈,才会有少分相应。如果忽忽悠悠的,嘻嘻哈哈的,拖拖拉拉的,持这种态度,不但修道无成,做世间一切事都不会成功,都不会成就。我们可以看到,世间那些懒人,世间那些没有出息的人,都是拖拖拉拉、吊儿郎当。

学习佛法一定要精进勇猛。六度当中有精进度,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毫不放松,年年如此,月月如此,日日如此,时时如此,才会有少分相应;否则会一生空过,转眼就是来世。等到像我这个业障鬼这么大年纪了,再想来了生死,已经没有希望了。头童齿豁——老人的头发没有了,牙齿缺掉了;走起路来是头去脚不来——老人哈着腰直不起来,头到了脚还没有到,连活这条命都费劲,哪里还有精神来修行。所以修行要趁少年,要趁青年,要趁健康的时节,不要到老病交加的时候,再想来了生死,晚矣晚矣!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喜贪美色美味,当修如是观法

如经中说,修定的人要离欲及恶法。离欲即指离开五欲。...

不生退怯厌倦,如是发心才名之为真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

圣严法师《不要以感性来修行》

害人的感性就是有心欺骗他人,蓄意使人上当,或者自己...

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

不知不觉又一天,你在这里打坐,打了多少个妄想?一刹...

生活就是修行

一天,有一位女士来找秀峰禅师,埋怨工作得很辛苦,上...

净慧法师:做人的六条标准

学佛的最后落脚点在什么地方? 我想,落脚点就在实际...

「朝三暮四」成语的由来

给大家讲个朝三暮四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有个宋国人,...

毁灭福禄的六个日常行为

1 杀生 杀生在一切行为中第一等折福份。买肉吃尚造作...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往生论

往生论...

如何做到无欲无求

1、从世间法来说 要做到无欲 在世间法上,所谓的无欲,...

《坛经》中的顿与渐

在《坛经》中,顿与渐的问题,是贯穿全书的一个主要问...

哪些钱财是不可以赚的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哪些行为又属于取财的非道呢...

净慧法师:佛力加持与机缘

各位大德: 第二个七又开始了,时间如流水一般逝而不...

【佛教词典】一间

梵语eka-vicīka。音译作翳迦鼻至迦。旧译一种子。又称...

【佛教词典】修得性得

又作修德性德、自性得人功得。依修习而得,称为修得;...

念往生咒可以往生吗

问: 念佛没感应,念往生咒有感应,也念惯了,杂念少,...

学会自我剖析虚荣

学会自我剖析虚荣,把我们的短处及时收拢在自我检验的...

眼前万物生生不已,皆凡夫之所妄计,实无所生

佛说一切法从因缘生者,缘生无性,正示生无所生也。 人...

勿以嗜欲杀身,勿以财货杀子孙

有些父母、长者非常想不开,就想着要给孩子多留一些钱...

圣严法师《不上进的借口》

许多人误解不执著的真义,把它当成不上进的借口,人家...

人生最大的「爱别离」

在恒河边,释迦牟尼佛与几个弟子一起散步的时候,他突...

改变命运的方法

大家都想改变命运,不想改变命运的人恐怕很少,因为人...

动物往生西方,是否也要具足信愿

问: 鹦鹉、八哥、老鼠等动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否也...

念佛暴躁转柔,预知时至

清朝时有一位克勤法师,他俗姓蒋,是湖南省湘阴人。他...

六根门头无人用

我曾经一再强调,过堂也好,上殿也好,要听二磬。但发...

弥勒菩萨下生后的世界环境

关于弥勒佛的一些情况,北传的四部《阿含经》中,除了...

佛度六师现神通

昔日佛在王舍国竹林精舍,广受君民尊敬供养,因此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