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教徒的八个问题

济群法师  2015/10/2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教徒的八个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使人们对佛教有诸多误解。比如:佛教是否悲观、消极、禁欲?是否不关心现实人生,更重视死亡?学佛者是无情的吗?济群法师特别针对当今社会对佛教存在的误解进行阐述,为修学之人提供正确的人生观。

第一个问题:佛教是消极还是积极的?

消极、积极代表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和态度。前者看得虚无,易流于断见;后者看得实在,易落入常见。

很多人认为佛教消极,主要来自三方面的误解:第一,出家制度。出家人放弃世俗生活和对感情、财富、地位的追求,从世间标准看,给人消极的印象。其次,生活方式。出家人追求简单、朴素的生活。第三,处世态度。出家人与世无争,尤其是佛教中的忍辱法门,让人误以为是学佛是消极的逃避。

接着,法师从几方面说明,佛教是积极而非消极的。首先,佛教强调发愿。每位菩萨在因地都发下大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地藏王菩萨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等。可见,学佛者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其次,佛弟子要积极研究经论,开启空性智慧,了悟生命真相,承担人生使命。佛教史上,就记载了无数祖师大德为法忘躯的感人事迹。普通人认为佛教消极,是以他们的标准得出的结论,事实上,是不了解佛教在世间的意义和价值。真正的佛教徒是非常积极的。

第二个问题:佛教是悲观还是乐观的?

悲观、乐观代表对世界的认识和态度。乐观主义有两种,遇到挫折就变成悲观的乐观,其实是肤浅而盲目的;而乐于选择正向智慧的乐观,是值得学习和鼓励的。

世人认为佛教悲观,主要来自佛教“人生是苦”的教义。之所以说苦,因为凡夫生命是以迷惑、烦恼为基础,是制造痛苦的永动机。这是一种如实的认识,而非对人生的悲观情绪。同时来自对出家制度的误解。事实上,佛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痛苦的根源,那就是对世界的错误认识和内心的迷惑烦恼。

佛教从缘起看世界,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条件、关系的假相。虽不恒常,但也并非断灭,一切事物间都蕴藏着因缘因果。生命就像河流,从无始的过去延续到无尽的未来。如果不了解轮回的理论,生命是没有长度的;不了解心性的理论,生命是没有深度的,没有长度和深度的生命是渺小而短暂的。通过修行,佛陀发现了觉醒之道。过去诸佛和祖师大德都由此走向觉醒,使我们看到了典范、希望和方法,对人生充满信心,不再悲观。

但佛教也不是乐观的。生命没有成就之前,乐观不起来;即便修行有成,依然不能乐观。因为无量众生还在轮回中饱受痛苦,需要帮助,这是大乘佛子的使命。真正的佛教徒,不仅要自己解脱烦恼,还要对众生具有无限的慈悲和愿力。

第三个问题,禁欲还是纵欲?

法师首先明确了何为“欲”。“欲”是需求,佛教将欲望归纳为五种,财、色、名、食、睡。其次是佛教如何看待欲望。从道德属性上,欲望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种,既会成为犯罪的原动力,也会成为完善人格、高尚精神追求的动力,佛教称为善法欲,是走向解脱,成就觉醒的重要动力。佛教对欲望的态度,是反对纵欲,也不主张禁欲,而主张少欲、知足、惜福。

第四个问题,重生还是重死?

一般人认为佛教更重视死,如佛陀是看到生老病死而出家;佛教中经常说“了生死”;寺院为亡者做经忏;净土宗通过念佛往生西方等。事实上,佛教既关心现实人生,也重视死后归宿。法师从人身难得、活在当下、现法乐住、人生佛教理念等几方面,阐述了佛教对生的重视。同时,佛教也重视死,如念死无常、临终关怀等,并且重视死后的归宿。即佛教的三种利益:现世利益、来世利益和究竟利益。

第五大问题,自利还是利他?

法师针对有人认为佛教徒只管自己、不管家庭和社会的看法作了分析。首先,何为利益?通过辨析义和利的关系,说明道德和利益并不冲突;相反,遵循法律、道德,如法求财,方可持久。并以读诵受持《金刚经》的利益为例,说明智慧的价值远远超过财富。法师指出,一个人真正想要自利并不容易。因为人们并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生命真相,也不了解人生因果,所以自利需要智慧。自私未必能够自利,无私才能自利。在纯粹利他的过程中,可以成就慈悲;破除我执,方能成就智慧。佛法提出无我,正是在利他中完成悲和智的修行。所以自利和利他都需要智慧。只有学习佛法,才能真正懂得如何自利和利他。

第六个问题,佛教徒是出世还是入世?

世界一词出自《楞严经》,法师从何为世界谈起,分析了一般人对世界主要有贪著和厌离两种情绪,并对比了各种宗教对世界的认识。针对社会上认为佛教厌世的看法,法师从出家制度、出家原因等方面进行剖析,指出这一看法的片面性。因为佛教强调的出离心不同于厌世,其目标是追求解脱。厌世是消极、被动的,而出离心是积极、主动的,是以佛法智慧看透生命真相的选择,之后还要积极修行。尤其是大乘佛法,要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以出世心做入世事,一方面通达一切有为法,培养超然的心态,同时又生起无限的慈悲。所以,佛教既有出世的超然,同时又积极入世。

第七个问题,无情还是多情?

法师通过何为“情”,佛教所说的“有情”,以及佛教怎么看待情爱,指出众生在轮回中,为无明所缚,爱结所系,流转生死,恒受苦恼。一旦超越痴、贪、我执,就能成就慈悲大爱。针对出家是否无情,法师指出:世俗情感是有染污的,以痴、贪、我执为基础,是造成生死轮回之因。而在智慧认识的基础上,来自信仰和恭敬的情感是没有染污的。作为佛弟子,我们要像佛菩萨那样,关爱一切众生,正所谓“多情乃佛心”。

第八个问题,随缘还是进取?

法师指出,“随缘”之说和佛教对因缘因果的认识有关。随缘不是随我,也不是被动无奈的,而是看清各种因缘后做出的智慧选择。随缘才能更好地进取,二者相辅相成。在世间做任何事都要有随缘的智慧,目标明确,方法正确。用缘起的智慧看世界,看人生,既可以成就世间的事业,也可以认识生命真相,证得空性智慧,完成生命的觉醒和解脱。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提前火化会障碍往生吗

问: 叶老居士现年七十八岁,每天念佛万声以上,已十...

追求神通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学佛修道之人追求神通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稍微弄不好...

念佛一法,约有四种

【念佛一法,约有四种。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

佛教的价值观

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佛教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有神圣的使命,...

什么是菩萨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音译,并且是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埵...

工作时需要说谎该怎么办

问: 目前的工作环境和待遇都非常好,但工作时需要大...

关于戒杀的问答

问:世上飞禽走兽的种类很多,如果人人戒杀,它们就繁...

极乐也是梦幻泡影,是否就不值得求往生

《金刚经》里面讲一切法如梦幻泡影。理上的确是这么个...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出家的几个偈颂

【出家功德偈】 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 弃恩入无为...

怎样发愿才如法

问: 怎样发愿才如法? 济群法师答: 发愿,就是树立...

当代佛教的健康发展到底要靠什么

如何面对传统 作为今天的出家人,我觉得很不容易。首先...

功德与功利有何不同

问: 佛经中提到的功德,和凡夫的功利有何不同? 济群...

【佛教词典】十智

梵语 da?a jānāni。(一)就有漏智及无漏智之性分为十...

【佛教词典】真人

已证得真理的人,指阿罗汉与佛。...

及时行孝

单位组织了一次旅游。快到海边时,我们见到了这样一对...

越慈悲的人就越有智慧

聪明的人,不一定智慧。真智慧一定少烦恼。但只有深入...

省庵大师的八苦诗

生 苦 业风吹识入胞胎,狱户深藏实可哀。 每遇饥虚倒悬...

两只流浪狗的遭遇

一只流浪狗因为偷吃了一户人家厨房里的食物,所以被这...

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一进大学,蔚儿就觉得和同宿舍的梅梅很有眼缘,就主动...

积不善之家

上个月,有位沾了点远亲的老人找到我家中,请我们为他...

凤凰卫视与苏州弘化社采访传印长老

2011年5月9日下午3点,凤凰卫视《智慧东方》栏目记者...

杀生的因很猛烈,这几种情况,特别要戒杀护生

在莲池大师的《戒杀文》里边讲到,大家过生日的时候,...

游戏人间,发挥人生价值

在社会上,有很多人都是「为了生活而工作」,往往容易...

大安法师:选什么经来做早晚课

问: 选择什么经来做早晚课? 答: 在家居士选择早晚...

「诸法因缘生」与「诸法本​自无生」

真本无阴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

要想往生西方一定要念佛

有人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一定要念佛。这一观念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