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学佛的人要不要追求财富

济群法师  2018/07/0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学佛的人要不要追求财富

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在佛弟子中,有出家众,也有在家众;有唯求自我解脱的声闻众,也有发愿救度众生的菩萨众。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发心,有不同的追求。

1、人天行中 责无旁贷

对于在家居士来说,首先要解决个人生计。与此同时,往往还肩负着家庭责任。为人父母者要养育后代,为人子女者要赡养老人,这都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佛教徒要慈悲一切众生,如果我们连身边的亲人都无力照料,又怎能利益更多的人呢?不仅如此,作为公民,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还有相应的社会责任需要承担。如果我们连个人和家庭的生活都无法维持,本身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并加深社会对佛教徒的误解。

除了以上这些责任和义务,身为佛弟子,还要具有助人为乐的情怀。不论是儒家还是基督教,都劝导我们要有爱心。在今天这个社会,贫富分化越来越悬殊,虽然部分人已达到小康水准,但还有很多人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在边远地区,不少孩子因为家庭贫寒而失学,不少老人因为生活困窘而晚境凄凉,这些人都需要我们以实际行动去帮助。只有具备了相应的财力,才能为他们解决现实困难,提供生活保障。否则,即使有心帮助他人,只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出世修行 少欲知足

作为出家僧人来说,如果倾向于出世解脱,就应奉行少欲知足的生活准则。早期的原始僧团,佛陀要求比丘们依“四依”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坐、穿粪扫衣、吃腐烂药。除此而外,出家后所能拥有的,不过是三衣一钵而已。因为出家就意味着对世俗生活的放弃,对物质享乐的放弃,从而排除一切干扰,将整个身心安住在对佛法的体悟中。

从修行的角度来说,简单的物质条件更容易使人保持内心的单纯。凡夫最大的特点就是心随境转,今天的人为什么心特别乱?就是因为生活环境太复杂了,物质享乐太丰富了,使我们不知不觉地沉溺于声色刺激中。

所以,佛法提倡的出世修行,是以俭朴的生活方式为原则。我曾去法国的梅村参观,那是由一行禅师主持的禅修中心。虽然法国的现代化程度很高,但梅村营造的氛围却简单而又自然。因为修行是为了断除烦恼、息灭妄想,在俭朴的生活环境中,物欲刺激相对要小得多,干扰也相对要少得多,心自然就容易静下来。

而奢华的生活,对财富的过多占有,都会使我们的贪著越来越大,妄想越来越多,从而对修行构成巨大的障碍。尤其当我们缺乏相当的定力时,更需要以简单的生活来减少物欲,借助环境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心。

3、积聚资粮 广度众生

菩萨道的修行与解脱道又有着不同的特点。菩萨不仅要自我完善,还要慈悲一切众生,广度一切众生。在菩萨奉行的六度四摄中,都是布施为先,包括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施。

药师琉璃光如来在因地修行时,曾发十二大愿,帮助一切为饥渴所恼的有情。他教导我们:“应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可见物质给予也是帮助众生的方式之一。所以,发了菩提心的人可以去赚钱,可以拥有很多财富。只有拥有更多的财富之后,才有相应的能力帮助众生。但前提是不能有贪著之心,否则就不是菩萨的境界了。

与财布施相比,法布施才能令众生真正地离苦得乐。法布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存技能,一是佛法真谛。对于生活无着的人来说,物质救济只能解决燃眉之急,而帮助他在社会上自强自立,才能使他得到更大的受用。而最为究竟的方式,则是引导他契入佛法,“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所以说,学佛的人要不要追求财富,关键是看自己的发心,看自己是在哪一个层面上修行。如果从出世解脱的层面来说,就不应追求财富;如果想进一步发菩提心,那么,以财富来利益众生,也是行菩萨道的途径之一。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为什么要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为什么我们要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一切大乘经典都是由佛...

【推荐】为什么富贵不能持久呢

现下总在分类什么富二代,穷二代,吊丝,高富帅之间的...

星云大师《佛教的慈悲主义》

谈到佛教,大家总是说:「佛教以慈悲为怀」,慈悲是妇...

水中的金影

从前有一个人走过大池塘边。看到水底有金色的影子,很...

星云大师《要利用零碎的时间》

我十二岁出家之后,就进入佛学院念书。我的同学都是高...

「佛」字的三种涵义

佛字是佛陀的简称,是Buddha的音译(如果用今天的汉语...

这些在家居士团体,易养成我慢之心

优婆塞与优婆夷是佛门四众弟子,译为近事男与近事女,...

是不是要等待因缘到了再来修行呢

问: 法师您好,我是被家人拖到群里来学《文钞》的。我...

【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瑜伽菩萨戒本

《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忽略做人的教育会带来什么问题

在我们今天所受的教育中,往往把传授知识和技能放在首...

习气刚形成时怎样对治

问: 习气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当习气刚刚形成时,怎...

以什么心来做事,最终就会成就什么

心是非常微妙的,因而,多数人对自己的心行并不了解。...

济群法师《幸福人生的原理》

前言 人类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幸福,可是高度物质...

【佛教词典】弊欲

(术语)世间弊恶之五欲也。法华经信解品曰:我等心着...

【佛教词典】阇那耶舍

梵名 Jinaya?a, Jānaya?a。北周译经僧。又称耆那耶舍...

律航法师《念佛入门白话解》

第一讲 三皈五戒 念佛常识 我常想假定全世界人人能受...

两个念头,酬偿两次生死

为什么要无住呢?它的理由是说,我们一念的清净的本性...

13种不该有的坏个性

常说态度比能力重要,拥有正确的心态与个性,是成功的...

「富裕」的三条家规

第一条,叫富而不污。 污者,浊而染。拥有了大量金钱...

快活烈汉性空禅师

性空妙普禅师,汉州(今四川广汉)人。出家后,自号妙...

地藏菩萨及地藏经介绍

地藏菩萨梵名乞叉底鹐沙(Ksitigarbha)。据《地藏十轮经...

毕业证书不代表一切

中国话很有意思,比如:「你怎么看不起我?」我常想为...

【推荐】弘一大师《切莫误解佛教》

切莫误解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

【推荐】财色名三法,就像狗啮枯骨

唯心识观,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下。唯心识观就是说, 当你...

无所障碍,是从我们众生这边来说的

当知无障碍,约人民言,由众生与佛缘深,故佛光到处,...

让生命每一刻都变得有意义

一切依发心而定 懂得如何过日子极为重要。我们必需知道...

年迈不可怕,只怕心态老

说起老,常会有人想起老态龙钟、风烛残年等词,仿佛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