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济群法师:供养的意义

济群法师  2011/05/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一说到供养,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许多寺庙都有给佛、菩萨上供的习惯;还有天天吃饭之前,我们都要供佛,所谓“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所以,供养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表达对佛陀的尊重和恭敬。供佛并不表示佛一定要吃我们的东西,到时候你不供养,佛就得饿一顿肚子了,不是这么回事。供养是表达我们对佛陀的虔诚和恭敬,同时也表示我们对佛恩的报答!佛教讲“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师长恩是其中之一。佛陀是我们的本师,当然也属于师长的范畴。因为有了佛陀的出世,我们才懂得怎样去认识真理,才知道怎样修行,才知道怎样摆脱烦恼和痛苦,佛陀于众生有大恩德,我们粉身碎骨报答佛陀的恩情也报答不尽。我们除了礼敬、称赞如来以外,还要供养。

“广修供养”。从经文表面上看,虽然只说到供养诸佛,但是从经的内容来看,其实已包含了供养一切众生。广修供养不仅仅是供养佛,而且要供养世界上所有对我们有恩惠以及没有恩惠的人。如我们的父母、亲戚、朋友,凡是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都要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去报答他们。佛教中提倡培植三种福田:一是恩田。对我们有恩的人,我们要知恩报恩,怀着一种感恩心,来报答他们的恩情。佛经里面讲:一个人能孝敬他的父母,此人功德最大。因此,一个学佛的人如果在家里连孝敬、供养、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话,那你就不是一个好佛子。二是敬田。凡属于我们恭敬的对象,如师长、老师、善知识、诸佛、菩萨,这些都是我们的敬田,我们都要供养他们。三是悲田。悲田,指我们慈悲的对象,如那些贫穷的人、乞丐。他们缺吃少穿,生活有困难,需要人们帮助,作为学佛的人,我们要本着一颗慈悲的心,去同情他们,帮助他们。

佛教把培福叫种田。种田,就像农民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如果春天不播种,那么到了秋天,就一无所获。一个人的福报从哪里来的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的人在一生中,任何好事都落不到他的头上,于是怨天尤人,说老天爷没长眼睛,不幸的事情总落到自己头上。事实上,运气好不好,并不是取决于老天爷,倒是与个人的福报有关,而福报来源于培植福田。广种恩田、敬田、悲田,通过布施、供养才会有福报。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无量无边的佛,每一尊佛的身边都有很多的菩萨海会围绕。这就告诉我们,我们供养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供养的意义,一是表达对佛菩萨的恭敬;二是培植福田,增长福报;三是灭除悭贪,灭除吝啬、小气。供佛,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克服小气。如果没有供养、布施心,舍不得把东西拿出来,将来会得贫穷的果报。

布施、供养是“存钱”的最佳方式,而且“利息”很高。一个人的财富不是靠拼命赚钱就能得到。而是靠福报,靠运气。供养、布施不仅能培植福报,同时也能克服自己的贪心和执著。一个人如果贪著财物,舍不得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就像银行里没有存一分钱。

人因为贪著的缘故,因此不能广修布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拿去送人。送人的衣服往往是过时的,自己不喜欢穿的,才会比较大方地送给人家,很少有人能把刚买的时装送给他人。再比如送人家电器,总是看家里那些用不着、用旧了的拿去送人,不会把刚买回来的大彩电搬去送人。为什么我们舍不得把最高档、最贵重的东西送给人家?那么,布施的本身也是在破除我们的自私、悭贪、执著和烦恼。

我们执著某种东西,这种东西往往就是我们产生烦恼的根源,执著是我们解脱生死最大的障碍!在佛教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个禅师,他的修行境界很高,对任何东西都不会贪著。惟一使他贪著的是一个钵,因为这个钵是皇帝赐给他的。这一天,他感觉到寿命就要到尽头了。果然,阎王爷派了两个小鬼来抓他。禅师的功夫高得很,他往那里一坐,进入禅定的状态。那两个小鬼四处寻找,连个人影都不见,怎么也找不到他。护法神告诉他们说:这个禅师的修行境界很高,你们想找他是很困难的。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让你们见到他:这个禅师有一个钵,这个钵是他特别喜欢的东西。你去把他的钵拿来敲一敲,他听到敲钵声肯定会出来的,不信你们试试看。

无常鬼变成一只老鼠,在禅师的钵上跳来跳去,钵发出了响声,禅师马上从定中出来,他怕这个钵摔坏了!这时,两个小鬼一下子扑了过去,用铁链套住了他的脖子说:对不起,请你跟我们走一趟。禅师意识到钵给他带来了祸患,于是,禅师把钵往地上一摔,进入禅定状态,无常鬼又找不到他了。钵没了,禅师的命却保住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辗转施」的功德更大

往往有这样的弟子、这样的道友,若他给我一件东西,他...

在八种因缘下布施,将获得殊胜功德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向比丘们开示:如...

寺院每次过堂,为何要给众生出食

在寺院过堂的居士都会看到,吃饭前大众要唱《供养偈》...

星云大师《屈伸自如》

某位居士的夫人悭吝不舍,对于社会的任何善举,从不响...

只要肯布施,就会有好的果报

《大智度论》里面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是关于一个贫穷...

赤裸裸地来到这世间,亦两手空空的离开

《四十二章经》中,佛说: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

把「失去」当成习惯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

布施的功德

释尊在祗园精舍向僧众讲述布施的功德: 如果附近发生...

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与...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佛说疗痔病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

信心铭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  洞然明白  毫...

用佛法智慧净化社会人心——济群法师访谈录

在利益社会大众的同时,保持超然的心态 记者: 您是怎...

如何是佛,舍我其谁

生命蕴涵无价之宝,我们却在流浪乞讨中度日,何其悲哀...

亲人不理解时如何抉择

问: 若不按习俗生活,往往对亲人构成伤害,如何抉择...

济群法师:拥有后内心还是空虚要怎么办

问: 一无所有时曾苦苦追求,可拥有后还是空虚,该怎...

【佛教词典】德光论师

【德光论师】 p1332 西域记四卷十二页云:大城南四五里...

【佛教词典】四大明王

密教五大明王中,除中央不动明王外,其余之降三世、军...

13种不该有的坏个性

常说态度比能力重要,拥有正确的心态与个性,是成功的...

为什么人对死亡会有截然相反的看法

如果人们不相信有来世,不仅会导致很多的问题,也会影...

看花开花谢--善用身体过秒关

「无常」的道理大家虽然常听,但却很难体会这两个字更...

打坐的姿势与方法

最理想的坐姿为七支坐法。所谓七支是指对身体要求的七...

佛给在家人提出的五条基本规范

在佛教里面,释迦牟尼佛给在家人提出五条基本的规范,...

用微笑将世界传染

一个人的情绪,不仅会影响自己,还会影响到身边的人,...

大船翻沉,靠念佛奇迹般生还

我叫陈兆启,31岁,家住辽宁省庄河市兴达街,在蔬菜批...

日月如梭,很快一天就过去了

这个打警策是考验你,警告你要好好地用功:今天又过了...

好为人师的老山羊

一个凡事都爱摆大道理的老山羊正悠闲地在河边散步,它...

圣严法师《生与死的尊严》

如果知道生与死是必然的过程,那么,生命的本身就是尊...

宝志禅师《大乘赞》十首

一、 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 若欲悟道真体,莫...

玉琳国师前生是个苦恼的和尚

玉琳国师的前生是个最苦恼的和尚,相貌长得相当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