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济群法师《十善业道经的启示》

济群法师  2011/09/1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九、菩萨的精神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这段经文讲四无量心,这是菩萨道的精神所在。我们学佛是为了超越我们现有的生命状态,成就圆满的人格——成佛。成佛先要行菩萨道。菩萨的特点,就是要有慈悲济世的胸怀,这要从四无量心开始修学。

1.慈无量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慈,是与乐,就是给人快乐。一个人如果拥有慈的心态,他就能做到‘于诸众生不起恼害’,对于一切众生不会生起一种恼害的心理。因为一个人有慈的修养,随时都会想著给众生带来快乐、幸福,他自然不会去做恼害众生的事。

2.悲无量

‘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悲,是拔苦。与乐是慈,拔苦是悲。悲,是把众生从烦恼痛苦的深渊里拉出来,放到快乐的、幸福的地方去。所以慈悲的定义,就是与乐拔苦,给大家快乐,解决人家的痛苦,这就是慈悲。佛教所讲的慈悲,与基督的博爱,儒家的仁有些相似,但更深、更广,思想境界更高。基督教讲博爱,并没有让我们去爱异教徒。儒家讲仁,也是内外有别。他们都不及佛家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什么叫无缘大慈呢?无缘就是不讲条件。世间上的人,给人家好处,总是有条件的。这个人跟我有关系吗?他是不是我的亲戚朋友?会不会影响到我的事业?我有没有必要帮助他?帮助他对我有好处吗?先反覆计较一番,然后再施展慈心。而一个行菩萨道的人,慈悲众生,是不讲条件的。在菩萨的心目中,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只要人家有困难,他就乐于帮助,不讲究任何条件,这就叫‘无缘大慈’。

什么叫同体大悲呢?同体,就是把众生和自己看成是一体的。众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众生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菩萨要拥有这样一种胸怀,就像《维摩经》里讲的维摩居士,人家问他为什么病了?他说,‘因众生病故,所以我有病’,因为众生病了,所以他才会生病,这就有点类似母亲对待儿子一样。当儿子生病的时候,作母亲的就会很著急,甚至会著急得宁愿她死,也不要她儿子生病。母亲对待儿子的这种心情,就接近于‘同体大悲’的精神,可惜母亲的这种胸怀太窄了,不是‘无缘大慈’,因为她不会对待一切人,对待别人的儿子,她就没有这种胸怀了。

菩萨的修行是把母亲待儿子的胸怀扩充到无限,称为无量。四无量心,就是范围无限的意思。无量,以一切众生为物件。所以一个人要想修四无量心,可以从他的亲人开始,把对自己儿子、兄弟、姐妹、父母的慈悲,进一步推广到自己的亲戚朋友,再进一步扩展到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人,最后再把这种慈悲扩展到自己的怨家仇人,再把待人的慈悲心推广到一切众生,能够设身处地替一切众生著想,慈悲心就算修成了。到这个时候,才能做到‘悯诸众生,常不厌舍’。

3.喜无量

‘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喜,就是随喜,随喜是相对嫉妒而言的。通常人们总有嫉妒心,因为有了嫉妒心,就不能随喜。我们学佛的人,就是要培养随喜的心态。随喜心态的培养,首先要从我们的儿子、夫妻、亲戚朋友身边开始培养,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荣誉,我们要马上随喜赞叹,生起欢喜心。接著,把这种对亲人的欢喜心再扩展到陌生人身上,乃至跟我们有利害冲突的人,对他们取得的成就和荣誉,我们也要随喜赞叹,感到由衷地高兴,而不是口是心非地说恭喜恭喜。我们还要进一步把这种欢喜心从一个乡村扩展到一个县、一个省、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然后再从人类普及到一切动物身上。我们要对一切生命,一切有情做出的荣誉事情,那怕就是那么一点一滴,也要由衷地感到高兴,这就叫随喜,这就是喜无量心。

‘见修善者心无嫌嫉’。怎么样检验我们有没有喜无量心呢?就是当你看到别人修善的时候,是欢喜的心态,还是嫌疑、嫉妒的心态?如果是欢喜的心态,你就有了随喜功德,如果你看到人家做好事,心里很难过,并讨厌他,甚至嫉妒他,这说明你根本就没有喜无量心。

4.舍无量

‘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舍,是平等的心态,就是要怨亲平等,对怨家和亲戚朋友都一视同仁,在顺境、逆境面前,不起爱恨之心,以平常心平等处之。把这个心态推广到任何环境,推广到一切人的身上,一切众生的身上,这就是舍无量心。

十、摄化众生的方便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这段经文讲的是十善与四摄的关系。四摄,是菩萨摄化众生的方便。

四摄,就是四种摄化众生的方法。作为一个学佛的人,或一个行菩萨道的人,在社会上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威信,你才有能力度化众生,否则您想度化众生,众生还不要你度呢!假如人家不买你的帐,你怎么帮助他呢?也许他还会说,我才不稀罕你帮助,这该怎么办呢?修习四摄法门,就能避免这种情况。四摄,是作为一个佛教徒应具有的为人处事方法。有了它,你无论用于修身做人、为人处世、经营工商业,乃至从政,你一定都能顺利,很成功;无论走到哪里,人家都会对你无比的欢喜。有了这样良好的群众基础,你就是竞选总统,人家都会愿意选你。所以,四摄法门非常重要。那么,四摄法都有哪些内容呢?

1.布施

布施,是培养一种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习惯。当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或当一个公司的总经理,哪怕是国家机关的普通公务员或公司里的顾员,你都要懂得关心你的部下,关心你周围人的生活。当你的部下或同事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要开导他,解决他在思想上的困惑;假如对方在经济方面有困难,我们将要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

2.爱语

爱语,不是花言巧语,而是具有爱心的语言。爱心的语言有两种:一是真实的语言,对你的上司,对你的部下,对你的同事说真话,不欺骗他们。另外,说话算数,言而有信。你说的话,一定是对他人有利益的,无益他人的话不会说,伤害别人的话更不会说。

3.同事

同事,具有两种意思:一是参与,当你周围的人在做一件有利于社会的事,或成就一种事业时,你能积极主动地去帮助他,在你的能力范围内给予最大的支持。当然,要是在干坏事,你可千万别参与,你要参与了,那你也会完蛋。二是关心,要设身处地为他人著想,要关心别人。关心,不是把自己的想法、观念,强加给人家,尤其是做父母的,总喜欢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儿女,结果影响到儿女天赋的发挥,搞得儿女很不高兴,这是费力不讨好的作法。

4.利行

利行,就是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对别人有利的,绝对不做伤害别人的事情。想一想,作为一个公司的总裁或政府的领袖,他如果能够处处为别人服务,他肯定会受到别人的拥戴的。这种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

四摄法门,是菩萨应有的处世态度。菩萨只有按四摄法门去修行,才能够‘常勤摄化一切众生’。也就是说,只要众生看到他能生起欢喜心,他才能够度化一切众生。

十一、趋向解脱的法门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非懈,常无迷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这段经文讲在十善的基础上修三十七道品,还附带讲了一下止观和方便。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门。学佛修行是为了解脱烦恼、解脱生死。三十七道品就是解脱道,是成就解脱之因。但是三十七道品的修行,也要建立在十善的基础上,不能离开十善而修三十七道品。

1、四念处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念处,指的是四念处。一个修行解脱道的人,要想出离三界,了脱生死,应该如何安住自己的念头呢?佛陀临涅槃时,告诫弟子们说,要依四念处而住。

(1)观身不净:我们凡人最执著的是什么呢?是这个身体。人的一生,都在为身体的吃、穿、住而忙碌著。其实,身体是非常不干净的,所谓‘九孔常流不净’,在我们身体上有九个窟窿,不管是上面,还是下面的,没有一处流出来的是干净的。夏天一出汗,浑身散发出异味,令人掩鼻。人一旦死了,就更可怕了。常人迷惑于假像,才会贪著此身体。我们要透视身体的实质,认识到它的不净,才能减少贪著,所以要观身不净。

(2)观受是苦:受,是对环境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乐受;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或者心情不愉快的时候,是苦受;还有一种不苦不乐感觉。以佛法的智慧来透视,这三种感觉都是苦的。苦受,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是苦;乐受怎么也是苦呢?佛教把快乐叫做坏苦,就像我们吃好东西的时候觉得很快乐,但是吃多了,撑得肚子又胀又难受,严重的还要得胃病,这时就不是快乐了,而是变成痛苦了。就乐受的本质而言,也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当我们在感受快乐的当下,只是出于某种欲望的需要,由欲望的满足取得内心的平衡,我们觉得快乐。快乐的实质是什么?所谓的快乐,是人们某种欲望得到满足后的一种快感。快乐并没有一个实体,快乐是很无常的。所以无论是苦受,还是乐受,都是动荡的心态,不安的心态,正像一个人痛苦的时候固然睡不著觉,但在兴奋的时候,同样也睡不著觉。所以佛陀告诫我们,要观受是苦。

(3)观心无常:要认识到我们的心念是无常变化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快乐不是永远的快乐,痛苦也不是永远的痛苦。心情好,不会永远的好,心情坏也不会永远地坏下去。心念总是变化不定的。我们认识到心境的变化,缘起性空的道理,我们就知道了如何去改造心境,要经常观心无常,不要去执著于某一种感觉。

(4)观法无我:我们要认识到宇宙人生的一切都是因果缘起的,没有任何一种主宰的、不变的一种实体。

世人在接触世界时,由于对宇宙、人生缺乏正确的理解,出现常、乐、我、净四种颠倒看法。修解脱道的人,要通过闻思经教,树立正见,以智慧观照宇宙、人生,时时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从而解脱无明、烦恼。

2、四正勤

‘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勤,是勤奋,具有对治懈怠的意义。正勤,是合理正当的勤奋、精进、努力。世人成就一种事业都需要勤奋;学佛修行更需要勤奋。学佛者的精进方针是依四正勤:1、已生恶令断,即努力断除已经生起的恶法。2、未生恶令不生,努力使没有生起的恶法不生,即严持律仪,慎守威仪,不令恶起。3、未生善令生,努力使未生的善法能生起,即通过闻思经教,随教入观,依理起行。4、已生善令增长,努力使已生善法增长。依四正勤修行,能够‘断除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

3、四神足

‘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神足,是产生神通的基础,也就是禅定。由修习禅定,才能引发神通。所以佛教以禅定为神足。四神足又是成就禅定的四种因缘。1、欲,是欲望。欲望在佛法里不认为绝对是坏的。欲望有三种:即善法欲、不善法欲、无记欲。像有人想干坏事,这是不善法欲;但如果想布施,想持戒,这就是善法欲了。无记欲就是一种中性的欲望,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那么,修禅定,首先要有修禅定的意欲,有了对禅定的希求,才能修禅定。2、勤,是努力,是精进。仔细了解禅定是怎么回事,努力按经教所说或禅师指示的方法去修。3、心,定是依心而修,是心一境性。修定是训练心的专注,把心止在一处上。因此需要在心念上去修。4、观,是通过闻思经教树立正见,观想无常、无我、不净。由正思维而引发正念、正定。在十善业的基础上修禅定,能‘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使我们的身心经常保持在轻松、和谐、安乐的轻安状态之中。

4、五根

‘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非懈,常无迷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五根是五种趋向解脱的增上力量。1、信:对三宝、四谛的信仰,要‘深信坚固’,不能有丝毫的怀疑。2、精进:在正见、正信的指导下,生起正精进。‘精勤非懈’是勇猛精进、不懈怠的意思。3、念:保持正念,不要被那些妄想、烦恼、习气拉著跑,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要把握好念头,使念头处于 ‘常无迷妄’的状况中。4、定:由正念而引发正定。定,能使我们的心态宁静、安祥、和谐,达到‘寂然调顺’的效果。5、慧,就是智慧,由定能引生智慧,智慧能‘断诸烦恼’。

5、五力

五力,就是五种力量,它的内容跟五根是一样的,就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根是增上的意思,力是作用,是一种强烈地摧毁力量,它的功用要比根强大。先依五根修行,五根修到一定的程度就转化为五种力量,它能够降伏妄想、烦恼,而不为它所伏。所以经文说:‘众怨尽灭,无能坏者。’

6、七觉支

‘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觉支,是成就智慧、觉悟圣道的因。共有七支,称为七觉支。1、念觉支:常念缘起、无常、无我,不随妄念所转。2、择法觉支:闻思经教,以正见如理思维,抉择诸法。3、精进觉支:依法修行,精进不懈。4、喜觉支:从法的体验中,得到法喜与禅悦。5、轻安觉支:身心远离粗重,进入寂静、安祥的状态。6、定觉支:远离昏沉、掉举,治心一处。7、舍觉支:心无偏颇,不取不舍,保持平衡。经文说‘常善觉悟一切诸法’,就是通过这七个方面的修行,能够使我们开智慧,成就圣果,能够通达宇宙人生的真实。

7、八正道

‘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正道,就是八正道。八正道是修学佛法的要领,是趋向解脱的不二中道。我们从修学佛法开始到最终成佛,都离不开八正道,如果偏离了八正道,片面地修某一个法门,这种修行就难以相应。八正道的内容是:1、正见:如实地认识宇宙人生的真实。2、正思惟:正确的思考面对的一切人生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3、正语:说真实语、利益语,不说虚妄语、损害语。4、正业:保持身口意三业的清净,如法如律。5、正命:远离邪命,不做违反与国家法律和佛教戒律的事情。6、正精进:依正见的指导下,在断恶修善的过程中,勇猛精进。7、正念:将念头安住在佛法上,念缘起性空、念无常、念无我,念念保持正念,念念契入真实。8、正定:由正念相续,从而引发正定。只有通过八正道的修行,才能够成就智慧。正如经文所说:‘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8、止观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止,是止心于一处。止能停息我们的妄心,止能降伏我们的烦恼。但是,要彻底解决烦恼,光是止还不能做到,还需要有观。‘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观,是正观、观照。就是如实观照宇宙人生的真实。有了这种正观之后,能引发般若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真实,彻底断除人生的烦恼。

9、方便

‘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在修学佛法中,我们想修行,度众生,都需要有方便善巧,有了善巧方便,才能承办一切。佛法所说的智慧,除了根本智以外,还有方便智;除了实智,还有权智。学佛修行不但要成就根本智,更需要有方便智,因为只有‘方便庄严故,速能成满为无为乐’。也就是说,世出世间法的成就,都离不开方便智。

十二、结说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若离十善业欲修行证果,譬如空中建楼阁,或种稻子,欲成就生长,无有是处。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这段经文总结说明了修十善业的殊胜。佛陀最后告诫龙王说,你应该知道,‘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十力,就是佛陀所成就的十种力量。无畏,指四无畏,是佛所成就的四种功德。十八不共法,也是属于佛果上的功德。佛果上成就的这些功德,都要以十善业道为基础才能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既然十善业是这么的重要,听后就要重视起来,认真地修学。

‘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佛陀接著用几个譬喻向龙王说明修十善业的重要性。就像所有的城市、乡村都建立在大地上一样,佛陀及三乘圣贤所成就的一切功德,都建立在十善业的基础上。又譬如,‘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就像一切花草树木依赖大地才能生长一样。‘此十善道,亦复如是’,十善业也是这样。‘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人天的果报,都要经过修十善业才能获得。我们前面讲过,五戒十善是通往人天的护照,没有五戒十善的修行,就没有人天的果位。所以欲界天的天人,看到世间人做坏事就十分苦恼,看到世人做好事就很开心。为什么呢?因为世人坏事做多了,升天的人口就少了;而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里的人口就越来越多了。反过来说,世人善事做多了,天上的人口就越来越多了,正义的势力就越来越强大了;而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里边的人就越来越少了,邪恶的势力就越来越小了。

‘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行成就,若离十善业,欲修行证果,譬如空中建楼阁,或种稻子,欲成就生长,无有是处’。声闻乘的果位,独觉乘的果位,菩萨乘的果位,乃至成就佛的果位,都要依十善业道为基础,经文比喻为‘十善大地’。三乘贤圣果位的证得,如果离开了十善业道,就像在空中建楼阁和种水稻一样不切合实际,根本没门。由此可见,十善业道是我们修学佛法的必经之路,是成就三乘圣果不可缺少的资粮!十善业道在我们修学佛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佛陀讲完这部经之后,龙王及诸大比丘、大菩萨和一切天人、阿修罗等众生,都根据各自的根机,得到了《佛说十善业道经》的利益,法喜充满,感到无比的欢喜,都纷纷表示依教奉行。

后记

97年春季,我应苏州戒幢律寺普仁法师的邀请,举行为期五天的讲经活动,宣讲《十善业道经》。法会庄严隆重,因缘殊胜。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是一年多了。非常高兴,五卷的《十善业道经》录音带,现已成书,并根据讲授的内容,给它取名为《幸福人生的原理》。此书的形成,由沈月新居士将《十善业道经》的录音带记录成文字,李尚全居士做文字整理,慧闻居士又做了文字的修饰、校对,使文稿增色不少。陈立居士发心帮忙输入部分文稿,为我在电脑上修改提供了方便。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印刷厂老板不印邪淫书籍的善报

台湾中和市有一家印刷厂,老板的个性耿直、爽朗,日常...

戒住则法住,有戒就有佛法

各位新戒,你们受戒,就要以戒为师。一个人,今后在佛...

斌宗法师《传授在家菩萨戒开示》

前言 这次贵社社长德钦法师,暨李炳南老居士等,发心...

出家人能役使鬼神吗

有人问:你们出家人能役使鬼神吗? 答:不但出家人能役...

打知名度的多,真实了生死的少

佛法进入末法的时候现在我们已经快三千年了,进入末法...

机心越深,以后的奇祸就越大

看看我们的饮食:我们每天都追求美味,这些所谓的美味...

受菩萨戒没有过午不食,是不是犯戒

问: 弟子受了菩萨戒,但上班后,没持过午不食,持斋...

菩萨的十重戒

菩萨十重戒,泛指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断际心要 河东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注音版】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遮止身口意的十种恶行

善恶行千差万别,但最基本的不外乎十善行和十恶行。先...

应该如何诵经

问: 应该如何诵经?是否一部经一直读下去? 济群法师...

济群法师:为什么要创造财富、如何使用财富

《中国商人》杂志: 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要创造财富...

酒肉穿肠过,是否也可以修行得道

问: 禅宗在佛教历史上,有其激进的一面,不喜欢一级...

【佛教词典】含华

又作含花。往生净土者尚含于莲花中,其花未开,不能见...

【佛教词典】度牒

(术语)许出家之公验也,又云祠部牒。以从尚书省之祠...

正如法师《佛教对饮食的看法》

经文: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

悟公上人《大智禅寺开示》

【二○○五年十月十八日至十九日(圆寂前一个多月,当...

往生咒源自何处,有何功用

问: 往生咒源自何处,有何功用? 大安法师答: 往生咒...

非份之财不能要

佛法不离世间法,就生产事业而言,佛法讲正业与净业。...

为什么一切法没有真实相

因为凡夫心念的不同的转动,这些相貌就有很多很多的差...

做人做事,败于10忌,成于10悟

做人做事,败于10忌: 1、自私、自负、自满是故步自封...

捡回了一个爸

一天,我陪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出去散步。胖婶颠着小脚...

夫妻相处之道

在我的信徒中,青少年不少,老年人也很多,但中年的夫...

慧广法师:生命的意义

一、 生命不在长短,只要活得有意义。 十年、二十年五...

苦乐都随缘

生活在世间,苦多乐少,我们常常要面对痛苦,生命中的...

依因性来显现功德

我们现在讲这个净土缘起门呢,今天的内容讲到这个依因...

你能观照的心,也是唯心所现的一个因缘

若已了知彼义无者,蛇觉虽灭,绳觉犹在。 我们前面以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