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有人在道场自称是某某佛菩萨再来,请问大众应以何态度面对,执事者应如何处理。
黄念祖老居士答:这个事情,在现代社会,全世界都有。但是自古以来,真的佛菩萨再来,身分一暴露他就走了,这是真的。你看传记里面记载永明延寿大师,这是我们学佛同修都知道的。那时候钱王是他的大护法,对他非常尊敬。有一次钱王打了个千僧斋,就是供养一千个出家人吃饭,国王请客,供斋修福。坐位,当然首席上位,几位老法师都很谦虚,互相在推让。推让,没法子,大家都不肯坐。突然从外头来了个穿得不怎么样,破破烂烂的一个和尚就进来了。这个和尚进来,就往大位当中去坐。人家也不好讲话,都是出家人,供斋是平等心,好,就让他坐,大家坐定了。
吃完之后,钱王就向永明大师说,我今天供斋,有没有圣人来应供?永明说有。什么人?定光古佛。定光古佛来应供!他说哪一个?就是坐在上位的,人家也不晓得叫什么名字,耳朵很大就是,那个大耳朵的和尚就是,他是坐在上位。钱王马上派人去找,就追踪,真的找到了,在一个山洞里,他住在山洞里,把他找到。找到之后,大家知道他是定光古佛,就特别恭敬礼拜。他说了一句话,「弥陀饶舌」,就是多话、多嘴,把他身分暴露,他就坐化了。这是真的,身分一露就坐化。大家一看,定光古佛圆寂了,再一想他的话,「弥陀饶舌」,那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赶紧回去,回去向国王报告,永明是阿弥陀佛再来。钱越王非常欢喜,这是他的老师,没想到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赶紧带着人去看老师。还没有出门,外面有人报信过来,报信的人走得很快,几乎跟钱王爷撞了一跤。「什么事,这么匆忙?」永明大师圆寂了!身分暴露马上就走,是真的;身分暴露还不走,是假的,哪有这种事情?
身分暴露的时候都是这样。你看布袋和尚,就是弥勒菩萨,他是宋朝时候,跟岳飞同时代,奉化人,浙江奉化人,也是身分暴露就走。他不是别人说的,他自己说的,他告诉别人,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说完之后他真的就坐化了。所以,以后我们寺庙里供奉弥勒菩萨,统统供奉他的像,弥勒菩萨的像。在中国历代,你们从《高僧传》,还有居士,居士当中也有佛菩萨再来,你去看,身分一暴露马上走了,这是真的。身分不暴露,他要说他是佛菩萨再来,叫妖言惑众,那是佛不许可的。所以诸佛菩萨示现到世间,可以暴露,暴露马上就走。但是暴露身分的人是少数,多数的身分我们都不知道。像印光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的身分,那都不是普通人,但是身分没有暴露,我们不晓得。这些道理总要懂。
遇到这些,遇到这些不要放在心上就好,他纵然是佛再来也好,菩萨再来也好,我还是凡夫。我现在着急的是我怎样成佛、怎样成菩萨,这个才重要。所以不要去看别人,要回过头来看自己。你依照哪部经典,依照哪个法门去修,认真修学,你就是菩萨。你依照《地藏经》修学,你就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很多,无量无边,《地藏》是一个法门,菩萨是学生。就好像你在学校念书,你念国文,国文是个科目,国文系的学生有多少?太多了,大家都在学,哪个人能学成功?那要靠你自己努力。你修地藏法门,你是地藏菩萨;你修普贤法门,你是普贤菩萨。所以完全看自己要发菩提心,要认真去修学,这样就对了。
所以听到别人这些话,我们心里明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一定要清楚,不能被人骗。佛门里头有假的,有假菩萨、有假佛,很多,你要不小心就会上当、就会受骗。所以你心要定下来。世尊非常慈悲,在临走之前,教给我们「四依法」,这个一定要懂得。佛不在世,我们学佛依靠谁?佛第一条告诉我们,「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经典现在也有假的,有伪造的。现在这个世界仿冒太多,假东西太多,连佛法都是假的。怎样鉴别?《大藏经》是个标准,这个经典《大藏经》里头有,这是可靠的;《大藏经》里头没有,不可靠。
现在我们近代出版的《大藏经》,就有问题,现在人很多东西也都自己编到《大藏经》里去。从前可不容易,这本经书要编到《大藏经》里面去,要皇上批准,要当代的高僧大德审查,都同意,没有意见,呈给皇帝,皇帝批准才能入藏,非常严格。因此我们看《大藏经》的经典,要看古本,古本《大藏经》有没有这个经典,可不能看现代的。这都要很慎重、很小心,「依法不依人」。我们在《藏经》里面,看自己的程度,自己的修学环境,自己的能力,选一种,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就对了,你就不会走错路。所以头一个是「依法不依人」。
第二个是「依义不依语」。经典都是从梵文翻译的,同样一部经有很多种译本,到底哪个对?都对。如果不对,留不下来。你看《无量寿经》就有十二种译本,古大德告诉我们,这十二种译本从内容里面去看,能够推断释迦牟尼佛一生不是讲一次,至少讲过三次。释迦牟尼佛讲经只讲一次,没有讲重复的,唯独《无量寿经》是多次宣讲。这个凭据在哪里?凭据在愿,愿是最明显、最重要的。你看现在留下来的五种本子,有的本子二十四愿,有的本子三十六愿。宋朝的译本,就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就是三十六愿。有的本子,像康僧铠的本子,就是四十八愿。如果是一次讲的话,翻译绝对不会把它翻成这个愿文,从这个地方来做证明,释迦牟尼佛至少一生讲过三次。所以愿文内容大致是相同,但是条目不一样,证明佛在世不是讲一次,多次宣讲。多次宣讲,就知道这个法门的重要性,普度众生。
所以,这才有会集本的产生。第一次会集是宋朝时候王龙舒居士,第一次会集本。他的本子叫《大阿弥陀经》,这也入了藏,《龙藏》里头有。第二次的会集是前清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当然会集比王龙舒的要会集得好,可是印光大师对他还是有批评,还是美中不足,可见得会集不容易。到民国二十年前后,夏莲居老居士第三次会集,我们现在用的这个本子。这个本子会集得好,前面两种本子不足之处,他都修正、都订正了。而且文字通俗,五种原译本的内容全都包括在其中,真的是集五种原译本之大成,非常希有难得。诸位看到这个经本前面梅光羲老居士一篇长序,你就能看到,就能够了解。这个本子确实是好,我们在全世界流通,依照这个本子修行得度的人很多。这是顺便跟大家提一提,是「依义不依语」。佛讲的意思对,言语、文字没有什么大关系,这样子我们对于翻译本、会集本才产生信心,没有怀疑。
第三条,佛教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是了义?了义跟不了义没有一定的讲法,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就是我们现前得真实利益,就是了义。我们现在修学,这一生得不到真的利益,利益还要到来生后世,这就不算是了义。确实能帮助我们开悟,能帮助我们离苦得乐,能帮助我们往生作佛,这是最了义的。
最后一句很重要,佛教给我们,「依智不依识」,识是感情用事,智是理智。佛教导我们,学佛的人要依理智,不能动感情,动感情很容易走错路。这是世尊临走之前教给后世的四句话,你能够遵守,如同佛在世没有两样,所以这个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