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出家与行孝

宽运法师  2013/04/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出家与行孝

昨天《佛教孝亲思想的省思》一文,有关“孝亲”的话题,引起了一些网友的关注,例如:“出家之后,如何行孝呢?”“放不下家如何修行?”等等。以下围绕“出家”与“行孝”的问题略作回应。

(一)“世间孝”与“出世间孝”

首先,大家要知道孝亲观,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方面。

狭义的孝亲观只局限于一生,也就是今生今世的父母,孝行也不过表现为对父母生前生活所需的满足,时刻关心其生理、心理的感受,亦即满足其物质上与精神上的一切正当需求。能够做到这样的话,就已经算是孝。这是世间的孝。

而广义的孝亲观,所孝敬的是生生世世的父母。如《梵网经菩萨戒》所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父母的概念扩展到六道一切众生,而对父母行孝的内容,也由简单的物质、精神上的暂时供养,转向帮助父母脱离六道,截断生死洪流,真正的离苦得乐。这是出世间的孝。

(二)出家乃真行孝

若为度脱六道一切众生而出家者,更是大孝。因为出家的目的无非是为上求佛法,下化众生,这种愿度一切众生的菩萨道思想,可以说是佛教孝亲观的特质所在。

中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一般人都认为出家乃属不孝。由于出家之人剃发、染衣,自然不能于现世家中侍奉父母,承欢膝下;父母不仅在物质上得不到子女的供养,同时还要饱受思念子女之苦,此为不孝之一。

事实上,佛教绝不放弃对现世父母的行孝。《五分律》卷二十载:

“时,毕陵伽婆蹉父母贫穷,欲以衣供养而不敢,以是白佛。佛以是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难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

可见,纵然是出家之人,也绝不舍弃对父母的供养和照顾,虽然比丘、比丘尼以乞食的方式资养色身,也可减衣钵之资以奉亲。

世人认为,出家人弃亲于不顾,决然出家,使父母老来失去依怙,大不孝也。其实,此为不了解佛教戒律之说,因为出家受十戒之时,必须身无十六种遮难,“父母不允”即是遮难之一,即如果父母不允许子女出家,那么,子女不得违背父母意愿而勉强出家,纵然出家也不得受戒,必须待父母许可,方得受戒。

《四分律》卷三十四载,净饭王得知佛陀要度自己的儿子罗睺罗出家的时候,悲泣向佛哀求:“父母不许之人不得度令出家。唯愿世尊,自今已去,敕诸比丘,父母不许,不得度令出家。”“尔时,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僧曰:‘父母于子,多所饶益;养育乳哺,冀其长大,世人所观:而诸比丘,父母不许,辄便度之,自今已去,父母不许,不得度令出家;若度,当如法治。’”

可见,佛制戒要求弟子凡是出家,必须首先取得父母的同意。而不是离弃双亲,撒手不管,从而隐入山林,逃避责任。事实上,出家人是舍弃了对父母晨昏的侍奉,从而追求以出世修行的功德来尽孝。因为出家人如果清净持戒,威仪具足,那么他流露出来的智慧、威仪、身教等修行的功德,不仅可以利益父母,同时还可泽及整个家族;因父母、亲眷由于其戒德的感化,从而激发了向善之心,继而进修各种善行,走上了学修佛法的正道,从而获得真正的法益。

正如《长老尼偈》云:“其(出家者)兄弟、父母在天界能够有享受不尽的欲乐。”《长者偈》中也说:“具有智慧的人出生在家的话,此雄者(出家修行者)的七代父母可净。”这也就是俗语所谓“一人得道,九族生天”的意思。

(三)知恩报恩与尽孝

佛教特重报恩,佛陀郑重告诫弟子要知返哺,即懂报恩。佛教认为父母恩是我们所最应回报的四恩(父母恩、师长恩、众生恩、国土恩)之一,其所提出的“孝”的观念,纯粹出于报恩心理,目的是为了回报父母对子女恩情的付出。在佛弟子心中,生命是处于生生不息的轮回之中,人一生最痛者莫过于死亡,而父母此生的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他们会因各自的业力,不断地轮回,所以未来还会面临无尽的生生死死,受到无尽的死亡的折磨,所以此一生的资身供养,并不算最好的报恩,唯有令父母从生死之苦中拔出,才是给父母最好的回报,才是彻底的尽孝。而且,佛弟子心中的最高目标莫过于成佛,所以,唯有令父母成佛,才算是彻底的报恩尽孝。

所以,出家才是真孝、大孝、出世间的孝。

(四)居家修行之道

如果放不下家,可以居家修行。佛教称之为“居士”。在慧远大师所著之《维摩义记》卷一末中说:“居士有二,一广积资产,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佛教的居士即属于后者,泛指在家修道的善男子或善女人。

要知道,在家居士学佛,培养对三宝(佛、法、僧)的信心(虔诚心)实在是第一要务。一个学佛的人对三宝没有信心,就如同播下煮熟的稻种,是不会结出实修的果实的。所以,一个真正想学佛修行的人,首先要皈依三宝、亲近三宝、恭敬三宝。三皈之后,更要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八关斋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以华鬘装严其身,不歌舞观听,(七)不坐卧高广华丽大床,(八)不非时食。

此外还要奉行十善:五戒的前四戒,再加上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如果能够把五戒十善持好,做到身端、言端、意端,就可以算是一个好居士。

一个好居士、就要做一个好的影响众,在行为上必然是自利利他的;在帮助自己的同时,也能帮助别人,不但自己学佛,而且还影响别人学佛。现今社会,学佛的人很多,但是无始以来的习气,尤其是贡高我慢之心特别重,透过五戒、十善的修持,就可以改变坏习惯,转化无明烦恼,提升人格与品质。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无论修学哪一法门,在家居士都要时时警醒自己要勤修善业,信心不失。这就是佛陀的好弟子。

因此,为佛弟子者,无论在家、出家,真正能尽孝的就是努力修行(并且将所有修行功德回向过去及现在父母),唯有修行成佛,才是真正的报父母恩。(当然亦是报师长恩、众生恩、国土恩。)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宽运法师文章列表

六念法

【记】 六念,且制清晨,实通朝夕。利根之人,口口着着...

耆域的感叹

西晋末年曾有一位名叫耆域的天竺(印度)高僧来到中国...

戒律衰落之原因

近处来,比丘尼学律、弘律不乏其人,但比丘弘律者却寥...

李娜的解脱之路

李娜以《青藏高原》、《嫂子颂》、《好人一生平安》等...

均提沙弥

昔日,有一群商人带着一只狗到其他国家做生意,行至半...

树与小男孩

很久以前,在一个森林里,有一棵树,她很爱一位小男孩...

范仲淹诵经救母

宋朝范文正公仲淹,他的母亲去世后二十一天,梦见亡母...

我们还有多少时间孝顺自己的父母?

在很多问题上,我们和父母存在很大的分歧,一直以来,...

在家菩萨戒本

在家菩萨戒本(六重二十八轻读诵仪轨) 香赞 炉香乍热...

【注音版】二时临斋仪

出自弘化社《日诵经咒简要科仪》...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注音版】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这就是学佛和不学佛的不同

我们如果这一生,单单只有这一生,如果没有未来的话,...

时常日久揩磨,渐渐明通心地

祖师曾教导我们:时常日久揩磨,渐渐明通心地。我们总...

居士着僧衣,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

【原文】 圆顶方袍,则知三衣,僧服也。发其首而僧其衣...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

【佛教词典】无相心三摩地

【无相心三摩地】 p1080 瑜伽十二卷九页云:云何无相心...

【佛教词典】西方师

梵语 pā?cātya。西方(西国)之诸师。又作西国师、外...

西方佛圣,何以贪华丽?

【问。西方佛圣。何以贪华丽。尚美观耶。此土土古圣贤...

剩茶叶的再利用

一般大家喝过的茶叶都倒掉了,而且隔夜茶又不能喝,所...

大乘佛法皆说空与不空两方面

常人因佛经中说五蕴皆空无常苦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说...

别把佛法当成一门学问

若我们自称佛子,听了佛法,却不守戒,你学佛,但却把...

信佛后事情不顺,这是怎么回事

问: 我看见不少佛友,他们信佛、念佛,但是还有很多...

做人三十六字

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

圣严法师《海面无风不起浪-心与事合一》

当我们用心用到心与事合而为一时,已经是心外无事,事...

害者逼恼他故,正障于慈悲

随烦恼二十:害者,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

修行一定要明佛理

有些人学佛是很盲目的,太重视外在的形式了,不知佛法...

持咒的四种功德利益

一、欢喜益: 你如果对咒语的认知,说这个咒语都是佛菩...

心脏停止10分钟,知名画家死而复活

新加坡水彩画家潘再雄(66岁)因重病入院急救时,病情...

诚实比说谎更容易

俗话说诚实赢得千家赞,虚伪招来万户嫌。诚信是与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