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香与佛教的渊源

2013/08/1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香与佛教的渊源

一支香,青烟袅袅,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馨香,成为了人和佛交流的媒介。烧香是佛教弟子礼佛、敬佛、修行的一项重要内容。香不仅在佛教中有特殊的作用,也有特殊的地位。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弟子们就用香、花、烛供养他。佛教像其它东方宗教一样,对人类本性喜好的香,也有着特殊的感受与认识。始终把香作为修行至“明心见性”的助缘,视其为本性的食粮。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这是南宋诗人陈去非的一首名为《焚香》的诗。诗中充分体现了古人对香的心灵感受认识与鉴赏。

佛家使用的香料品种丰富,包括南亚、南洋群岛、西亚、澳洲、中国等广大地区出产的多种香料。早期的佛教经书中就记载了很多的香料品种,如沉香、檀香、龙脑香、菖蒲、安息香、牛黄、郁金、苜蓿香、麝香、雄黄、芎藭、枸杞、松脂、桂皮、白芷、香附子、丁子香、苇香、竹黄、细豆蔻、甘松、藿香、茅根香、芥子、马芹、龙花须等等。

佛家的香品种类齐全,有熏烧用的“烧香”,有涂敷在身上的“涂香”,有香料浸制的香水香汤,有香料研磨成的香泥;有片状、块状的香木,也有粉状的香末;有单品香料,也有多种香料和合而成的合香。而且,这些丰富多彩的香品在佛教形成之初就都已经出现了。

从史料记载来看,早期的佛教用香受到技术的限制,基本是原始香材直接焚烧。大约公元200—900年前后,汉传佛教用香不仅有了严格、成熟的配方,而且香的形式也出现根本的变化。从原始香料的焚烧,发展到开始使用“印香、篆香、湿香、香饼、香丸”等。大约从宋代前后,除了人们延续以上用香形式之外,开始出现类似现在的线香、签香,以及由篆香和线香发展而来的龙挂香(盘香)。明代以后线香、签香、盘香敬佛,已是一种多见的形式,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清末。

从香品的发展过程来看,无论是早期、中期、还是后期,形式的变化只是外在的,而根据不同的需求、按特定的配伍,以香药制香却是千年不变的根本,这是佛教修行用香的核心所在。

近几十年由于多种原因,佛教用香的核心内容被人们抛弃了,化工香品取代了传统香品,人们盲目的追求“高香”和“发财香”的外在的形式和名称,成为了华而不实的形式,而真正的佛家用香是非常严谨的。

释迦世尊认为香有好香、恶香之别,并非芬芳馥郁即为好香,而是能培扶灵根者才是好香。《入阿毗达摩论》:“香有三种,一好香,二恶香,三平等香。谓能长养诸根大种名好香;若能损害诸根大种名恶香;若俱相违名平等香。”

佛教也很讲究香的品质,不仅要有上等的香药,还要有上乘的配方,甚至不同的修炼法门还要用不同的香。台湾的静慧法师在《地藏菩萨指禅开示录、十三》中述说了地藏菩萨与其对话时,对其用香的开示,对诸多的修行者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教育。文中说:“恩师开示云:静慧啊!焚香祈佛时,除了虔诚心之外,一定要用好的香。焚香祈祷时,首先应作观想,愿此香烟遍满十方法界,供养一切佛菩萨及三宝”,由于供养一切诸佛,佛心生欢喜便能加持我等。此时,自身变化为所修持的本尊,放出无量光明,救渡一切六道众生,使得众生得一切光明。

文中还说:“修习‘禅’的人如果有用香的习惯,一定要用好而且纯的香,因为,修习禅定的人,六根特别敏锐,气脉特别通畅。如果用化学香,进入体内会残存,不仅扰乱定境,使意念纷杂,而且诸根火气上升。达不到安神的作用,反而使身心受损。”对用好香的作用,静慧法师文中说到:“用好香,会使诸根集摄,中枢神经镇静,使定力增强,修习禅定时进步亦快。”

对于如何从有形的香而生出本性真香,文中说到:“从有相的用香,到无相的用香,最后将此香回熏自内,证得五分法身从内生出清凉香来,除去不洁。用好香而不执着,使它弥漫我们的内心,让我们能维持正念而入禅定,然后解脱得到智慧。这样,便能自证解脱,证得无上诸佛的心香境界。”静慧法师关于香的论述,说明了佛家用香的重要性,这就是要通过用好且纯的香,达到自身的清静,使自己的心香早日与诸佛的 心香境界相合。

《狮子吼》中说:“香的目的是以香气供养圣众的鼻根或嗅觉,所以必须用真正的香,而不宜供汉地流行的假香”,“香枝不必供太多,但宜用无化学原料的天然香料所造香枝。佛陀等圣众当然不会受到有毒化学香料所影响,但上供的我们却要天天吸入,而且供有害物质之缘起不佳,所以必须挑无化学原料、无毒、对己无害之香料。”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推荐】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宝吗? 是的,信仰佛教和鬼神...

拜佛的两大误区

我每天住在普济寺,这是普陀山的首刹。那我们自古以来...

学净土法门应以哪些经论著作为主

问: 学习念佛法门,应以哪些经论著作为主? 大安法师...

李炳南老居士《佛学常识课本》

小序一 佛法是什么?他原是一种觉悟学。吾人处在宇宙...

念佛与持咒有何不同

念佛与持咒,本来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净土教法及...

学佛之前诽谤过净土法门该怎么办

问: 若在学佛之前因不相信有这么一个容易法门,而说了...

印光大师:深信净土后,方可学余宗

末世众生,欲了生死,非仗佛力,决难如愿。至于各宗法...

文殊菩萨为什么要高举宝剑

我们看到文殊菩萨的塑像,他右手拿着宝剑,很多佛像也...

不能至心就不能往生吗

问: 《无量寿经》十八愿说的至心信乐,标准是什么?不...

品味智者的境界

一、最困难的事。 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你认为...

【推荐】蒙山施食的由来及功用

《蒙山施食仪》是汉传佛教寺院每天晚课都必须进行的一...

形能守规则,心当然也守道

学佛道先要将威仪礼节这些根本学好,要改变世俗的不良...

【佛教词典】令离欲示现三句分别

【令离欲示现三句分别】 p0530 瑜伽八十一卷九页云:复...

【佛教词典】五乐

(名数)一出家乐,世间之人,多诸惑业烦恼,出家达道...

工作的信条

人都要有工作,有的人在工作里面,常常感到有挫折感,...

佛陀为什么要教诲断食众生肉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

六道轮回里,每个人都在进行这种比赛

某居士世代笃信佛法,早年常亲近虚云老和尚,这次来台...

人生相报十大恩

1、父母养育之恩。十月怀胎,冒险分娩,精心喂养,呕心...

没有人能让我们痛苦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

欲望的过患

《楞严经》上佛说: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

牵着母亲的手

星期六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

圣严法师:不要自己障碍自己

佛教有一种「业」的观念,凡是我们的一举一动,不论经...

佛教提不提倡吃三净肉呢

何为三净肉,三净肉即三种清净的肉: 一、不见,我眼...

慧律法师《莫拒外境念念清净》

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必须经历重覆的挣扎;重覆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