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菩提心的意义与往生净土的关系

2013/12/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菩提心的意义与往生净土的关系

菩提心是“善中之王”,念佛的秘诀是“把死字顶在头上”!

近年来,念佛的人越来越多,举办佛七的寺院也逐渐增加,这是佛教中的可喜之事,证明净土法门契时契机。不过,念佛的人虽多,明理得法的人却不多;修习净业的同修增多,弘扬净土的人才却非常缺乏。培养弘法人才,几乎是当前最为紧要的任务。缺乏弘法人才当然有各种原因,但和我们没有真正发起菩提心有直接关系。我想就“发菩提心和修学净土”这个问题,略述三点意见,以供参考。

菩提心的意义与往生净土的关系

什么叫菩提心?发菩提心的重大意义是什么?菩提,就是觉悟。菩提心,即自觉觉他的心,自利利人的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心。“上求佛道”,是启迪智慧,是自利:“下化众生”,是培植福德,是利人。净土是大乘法门,必须要发菩提心,才具有超凡的勇气,度生的弘愿与无穷的力量,才能消除多生业障,不怕任何挫折。这是往生净土,成佛度生的重要保证。

菩提心是我们法身慧命的种子,是成佛的种子。

菩提心称为“善中之王”。发心是因,成佛是果。所以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中说:“……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语译:多善根,莫过于发菩提心。只要发了菩提心,就超过历劫修行的功德。)

印光大师亦说:“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语译:发了菩提心,好象机器接通电源一样,力量更大、更迅速。对于消除业障,增长福德智慧,不是一般福德善根所能相比的。)

在社会上,要成就一番事业,也需要动力。但这种动力,不外乎为个人利益或集团的利益。如果你仅仅为个人利益出发,完全没有想到我的事业是要利益众生,一切都从自私自利出发,别人不会支持;为某一个集团的利益,其他集团不支持。更不可能获得诸佛菩萨的加持,龙天的拥护。对学佛的人来说,愿力就是动力;修净土法门,发菩提心就更具有重大意义。《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第二十四品”提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十二个字,就是“净土法门正行的纲领”(“众善奉行”是助行,都可回向往生净土)。

净土法门的总纲领是信、愿、行。发菩提心就包括真信、切愿在内;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是真行(笃行)。实际上这十二个字,就把净土法门的总纲领完全包括在内。菩提心的力量不可思议,诸佛菩萨都是靠愿力成就。地藏菩萨被称为“大愿王”,示现为婆罗门女,救母出地狱,扩大愿心,度一切众生,成为等觉菩萨。给我们提供一个愿力成就的好榜样。现代台湾创办“慈济功德会”的证严法师,以一位平凡的比丘尼,干出极不平凡的,影响全世界的慈悲济世的大事业。当初人们怀疑她靠什么背景?有什么力量?她回答:“做佛教的事业,我依佛的教导,相信‘愿心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这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名言。因为这个愿力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龙天的拥护、群众的信赖和支持,还有什么事业不能成就呢?

所以,我们学佛一定要发菩提心,这样才能扩大心量,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往生净土,成佛度众生。

要实践菩提愿心,必须积极投入弘法利生事业

发了菩提心,我们就要实践菩提心,如何去实践呢?发菩提心是要度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弘法利生就是最好的实践,用佛法来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实践菩提愿心的过程也是我们修行的过程。在弘法利生中既能够不断培植自己的福德智慧,也能够消除自己的业障,为自己的往生积累资粮。

首先,我们应明确净土是二力法门,往生要靠弥陀愿力接引,又要靠自己信、愿、行持的力量。蕅益大师说得很明白“得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说明能不能往生净土,完全取决于有无真信、切愿。

印光大师说:“念佛之法,首重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念佛没达到一心不乱)也可往生。”为什么?因为你的心至诚恳切,便和弥陀愿力感应道交,就能蒙佛愿力接引。印光大师以大江、大海来做比喻:大江、大海虽不可能平静无波,只要没有狂风巨浪,天空的月影还是能显现出来。同样,修念佛法门,由于愿心不同,结果也会不一样。

有的人念佛,只求自了,不管别人,不想做弘法利生的事,认为会耽搁自己念佛。这和弥陀愿心怎么能相应呢?我们天天学四十八愿,每条都是度众生往生净土,让众生都成佛。所以,弘一法师说:“唯求自利的人,不能往生。”李炳南老居士说:“修净土必须广为人说,只求自了,不能往生。”这就很清楚,不发菩提心,你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也不能往生,因为往生要靠弥陀愿力接引。

《龙舒净土文今译》(宋朝王龙舒居士著,专弘净土的重要著作)说:“能劝一人修净土,以此善缘,可以用来消除罪业,可以用来增福延寿,可以用来超度亡魂,可以用来回向求生净土。”书中引唐朝房翥的故事为证:

唐朝人姓房名翥,有一天忽然死去,神识到阴曹,阎罗王接见他,说:“因你曾经劝一位老人念佛,老人现已经往生。凭这个功德,你也可以往生。房翥说:“我曾发愿要念一万遍《金刚经》和朝五台山,我的愿没有完成,现在还不想往生。”阎罗王说:“诵经朝山固然是好事,总不如早日往生好。”房翥没有回答,阎罗王只好放他回到阳世。房翥苏醒后将这件事讲了出来。

(这个人对净土法门并不是很了解。因为凡夫一旦往生,就已超凡入圣。《弥陀经》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菩萨。往生是莲花化生,寿命无量,自能一生成就。何况在极乐世界修行,可以直接亲近佛菩萨,听讲经说法。这种成就,这种功德利益,决不是自己诵经、朝山的功德所能相比的。)

我们学佛的人遵照佛陀教育,平时劝人行善,叫做法布施,能够获得聪明智慧的果报。劝人念佛求生净土,是最大的法布施,不是其他法布施所能比的。《龙舒净土文》引大慈菩萨的《劝修西方偈》说:

  “能劝二人修,比自己精进;

   劝至十余人,福德已无量;

   如劝百与千,名为真菩萨;

   又能过万数,即是阿弥陀。”

印光大师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是则唯欲利人者,正完成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适所以自害也。”以上说明要实践菩提大愿,必须积极投入弘法利生事业,举办念佛活动,多给大家宣讲修学净业的道理,多劝人修学净业。

另外,还要积极参加临终助念活动。这是代如来度众生,能够送一个人往生净土,就是成就一个众生成佛,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大的功德呀!

要实践菩提愿心,必须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首先,要弄清楚求生净土的目的,决不是消极厌世,决不是去享乐,而是为了度众生——去学修、去提高自己的智慧、德能、神通等,再回入娑婆,分身无数,广度有缘。这样便与弥陀愿心吻合,自能感应道交,得到佛的愿力加持,临终往生当然就有保证。

我们都是凡夫,心量很小。印光大师教导我们,发心要由小到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从自己的亲属、朋友再扩大到众生。其实度众生,就包括你自己和你的亲属在内,都是众生嘛。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以真诚的心求生极乐净土,就是无上菩提心。因为它包括了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再回入娑婆普度众生,这当然是无上菩提心。明白了求生净土的目的之后,不求往生净土的人,不是愚痴,便是狂妄。这是李炳南老居士讲的,很有道理。

印光大师教导我们要老实念佛。怎样才算老实念佛?倓虚大师在其《念佛论》中说,只要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一心念佛,就能往生。愚夫愚妇能老实念佛,所以容易往生。弘一大师介绍印光大师的成就时说,大师的弟子中,有部分国外留学生,大师不给他们谈佛法的高深哲理,只劝他们老实念佛。他们受大师德行的感召,都能信受奉行。

净土是“易行难信”之法,必须断疑生信,才能受益。佛无妄语,何用生疑;佛言不信,何言可信?值得深思!念佛的诀窍是什么?近代天台宗大德谛闲法师说:“一句阿弥陀佛,哪个不会念?偏偏不容易念。极乐世界,哪个不愿生?可是少有人往生。”这主要是因为念佛的人不懂诀窍的原因。念佛的诀窍就是个“死”字——有个“死”字在心头,对外界环境自然冷淡;情爱也会减轻;名誉、金钱、权力在“死”面前都帮不上忙;知见、道理在“死”上也不起作用。一旦四大分离依靠什么?孤魂受业力支配哪有自由?这时候不见弥陀,很可能就会遇见恶鬼;不生净土,可能投生驴胎马腹。作这样想,念佛就有紧迫感,就能至诚恳切,就容易与佛菩萨相应。

印光大师又说:“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但是,修净业的人,有的存在一种错误看法,认为自己基本能持戒,每天都念佛,纵使不能往生净土,也不至于堕地狱。其实,冷静思考一下,就以今生说,单是杀生吃肉这项罪恶,已非常可怕。何况无始以来的恶业,如佛经所说,假使恶业有体积,有形相,连虚空也都装不了!再说,我们这一生持戒念佛的时间相对多生累劫来说,毕竟太短,如果我们的恶缘先成熟,就很有可能会先下地狱。而你今生所种持戒念佛的圣因,将来缘法成熟,也要受善报。因此,印祖教人: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决不是随便说的,值得我们警省。 

念佛的方法,依《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当中,又以意、耳两根最难收摄,如能摄此二根,其余四根便不难了。所以念佛必须“心念耳闻”,就是念佛要做到念从心起——心里念得清清楚楚;音从耳入——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再将佛号回入八识田中,成为金刚种子。人到临命终时,八识田中的善恶种子都一齐涌现出来。这时金刚种子就起作用,它和弥陀愿力相应,得到佛力摄受,立即投生莲胎。 

念佛必须持戒。否则就不是佛法。“持戒念佛”是修净业的守则。《楞严经》说“摄心为戒”。只有戒行清净,身心才会清净,只有用清净心念佛才能相应。再说,一个不守五戒的人,下一世连人身都保不住,还想出轮回、生净土吗?!但守好五戒,只是人道的善人,在人道享福报。如果想了生死、生净土,还应受持“八关斋戒”。它是佛陀以大悲心为在家弟子制定的出家戒,是“五戒”和“沙弥十戒”相结合,既具有出家戒的严格要求,又适合在家修行的情况。“八关斋戒”只有八条戒,每月受持六天(六斋日),每次受持一日一夜,自己可以在佛前受,十分方便。而功德利益有十二条,非常大,其中一条说,修净业的人,如能受持,可以中品中生。出家人想自己戒行清净,也应受持。

最后,引证近代高僧圆瑛法师弘扬净土的事迹,作为结束语。 

圆瑛法师是禅宗巨匠,被佛教界称为“楞严独步”。三、四十年代曾连任七届中国佛教会会长,五十年代初期,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明旸法师和赵朴初居士都是他的弟子,他对中国佛教事业贡献很大。他中年梦见佛陀教他要弘扬净土,便依教奉行,将方丈室命名为“三求堂”,自号“三求堂主人”,即“求福、求慧、求生净土”。这件事也再次说明:净土法门是末法众生的对症良药,福德、智慧是我们往生净土的必具资粮。提出来和各位同修共勉!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一边挣扎,一边念佛

我每天功课不缺,礼佛,诵经,念佛,出了佛堂念珠也抓...

【推荐】对净土宗人的勉励

净土宗的人,我想我提出三点跟大家互勉, 第一个,你最...

平常回向要愿我们临终无障碍

印光大师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建议就是:我们平常修福报,...

李炳南老居士:最简单的净宗早晚课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称一拜或只合掌...

怎样让生命活得像个生命

在我眼里,生命,是人生的眼珠。 在我心里,生命,是...

碰到紧急关头要记得佛号

念头一起来就是佛号,碰到紧急关头也是这个佛号。这个...

阿弥陀佛和文殊菩萨应化人间的故事

唐朝法顺和尚,是长安万年社氏之子,又叫做杜顺,乃社...

如何通过身口意三业修净土

从积极地行善来看,我们要修五戒十善,六度万行,自利...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悲华经

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用欢喜心降伏你的自卑与嫉妒

当别人有成就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正确对待。看到别人...

这就是佛教之悲哀啊

念佛珠,念佛咒计数,变装饰; 佛像是恭敬供养,却变艺...

永不见佛,永不闻法,这是最可怕的

如斯罪人 永不见佛 众圣之王 说法教化 如斯罪人 常生难...

不知道妄想是空的,就很难改变它

《楞严经》就是从今开始改变我们的心态,这个时候你来...

【佛教词典】亡物入僧制意

亦名:亡僧物入僧制意、亡五众物入僧制意、亡人物入僧...

【佛教词典】佛五姓

佛陀出家前之俗姓有五,即瞿昙、甘蔗、日种、舍夷、释...

星云大师:如何道德增进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学问进步,事业有成,道德增进。但...

学佛的目的与任务

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一个目的。做事如果不预定一个目的...

得意勿恣意奢侈,作福莫如惜福

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 前面是讲人,这里讲...

梁云娣老居士往生记

梁云娣老居士,是江苏省宜兴市新街百合村人,于二〇二...

净界法师:念佛止观修学法要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1讲 《念佛止观修学法...

隋代高僧智者大师

所有的佛教宗派祖庭,基本上都在西安,只有一个宗派天...

学佛治抑郁,驱散阴霾,走向光明

一直想跟大家聊聊我学佛的经历及感受,虽然从我自身而...

大安法师:死后如何才能把财富带走

按: 很多人在命终的时候都想把今生拥有的一切带到后...

预知时至的人能带我一起往生吗

问: 法师讲经当中,提到有个老和尚念了几十年佛,将...

说闲话之害

闲话,既曰闲话,有时是一种废话、空话、谎话,甚至是...

用智慧去观照,才能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色、受、想、行、识。 (一)色蕴: 凡一切物质...

佛源老和尚二三事

佛源老和尚二三事(一) 这段时间,我协助冯先生编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