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教念珠的实用性

2013/12/0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教念珠的实用性

佛教念珠有一百八颗、五十四颗、四十二颗或二十一颗数种,分别蕴含一定的佛教意义。念珠的出现或使用都首先基于它的实用性——计数功能。尽管被计数之内容各不相同,但计数的目的却是相同的,即通过拨动念珠颗数,从而获知已经称名持咒或祈祷了几遍,还需要几遍。然而,对于佛教而言,在这简单计数的背后,真正起着支撑作用的乃是其实效性。

关于念珠在佛教中被使用的记述中,《木槵子经》说:“昔有国王名波流梨,白佛言:‘我国边小,频年寇役,谷贵民困,我常不安。法藏深广,不得遍行,唯愿垂示法要。’佛言:‘大王若欲灭烦恼,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个,当自随身,志心称南无佛陀,南无达磨,南无僧枷名,乃过一子。如是渐次,乃至千万,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除陷曲,舍命得炎摩天,若满百万遍,当除百八结业,获常乐果。’王言:‘我当奉行。”’

《陀罗尼经》又说:“若诵经、念佛、持咒之行者,须一一手持数珠。依阿弥陀佛之教说,复依次一切陀罗尼诸佛菩萨金刚天等法,其数皆满一百八珠,或五十四珠、或四十二、或二十一,亦可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果。”从中,我们可以获取两点信息。(1)之所以持念珠诵佛计数,是为了消除个人内心的烦恼,“除陷曲”,甚至达到个人的“圆满功德”。(2)诵念的次数与最终得福多少有关,“若满百万遍,当除百八结业,获常乐果。”。《金刚顶瑜枷念珠》:“二手持珠,当于心上,静虑离念,心当注于本尊瑜枷之心一境,得成就皆理事之法。设安顶髻,或挂身,或安颈上,或安臂,所说之言论皆成念佛。以此念诵净三业。安项髻以净无间,带颈者以净四重,持于手臂之上,能除行人之众罪,速获清洁。” “永断烦恼根,速获无上果”。

显然,被强调的是通过诵经念佛数十、百万遍后产生的功效。当然,也有人认为并强调手持念珠念佛可以制妄念,身心专注。这或许源自修佛者的亲身体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宗舜法师:念经的简单仪轨

诵完《涅槃经》后,我写了点东西,谈了一下诵经的心得...

这些在家居士团体,易养成我慢之心

优婆塞与优婆夷是佛门四众弟子,译为近事男与近事女,...

不小心伤害了小动物是否破戒

问: 在清理花园的时候,不小心伤害了小动物,是否破戒...

佛教提不提倡吃三净肉呢

何为三净肉,三净肉即三种清净的肉: 一、不见,我眼...

真有极乐世界吗?没有见过无法相信怎么办

世间上没有见过而真实存在的东西太多了。你见过孔子吗...

应当如何敬法及恭敬法师

当阿难向佛陀请问乐法善男子善女人应当如何敬法及恭敬...

圣严法师《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我说我回到美国,回到台湾,却不知道向何处是回?又向...

慧律法师:学佛要发三种心

第一要有长远心: 以前,师父在念逢甲大学的时候,有...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注音版】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疗痔病经...

【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印光大师校印本)...

花椰菜能预防皮肤癌

花椰菜中含有的异硫氰酸盐能帮助人体免受紫外线伤害,...

衍慈法师佛学问答

问:若知自己业障重,应如何是好 ? 答:若知自己业障...

八个修行中「错上加错」的问题

人犯错很正常,因为圣人给了我们理由,那就是:我们不...

真如本性的功德一切都在

总而言之,大白牛车的启动,我们讲过有三个次第:安住...

【佛教词典】心海

喻指众生之心体。楞伽经卷一(大一六·四八四上):“...

【佛教词典】介尔

(术语)形容极微弱之心也。止观五上曰:此三千在一念...

我们的生命大都是历史不断的重演

佛陀说我们的生命就像是一个无止尽的水流,它不是一个...

万病的根源来自杀生

在人类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同时,放眼望去,人类的物质享...

立即长大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花了二三年的时间才到达,现在坐...

因果的法则

佛法所说的因果法则,是遍通一切的,就是宇宙间的万事...

昌臻法师《学佛必须忍辱》

忍辱,从世间法来说,这是一个做人处世、待人接物的修...

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长老安详示寂

2014年11月16日(甲午闰九月廿四)清晨4时51分,香港佛教...

佛门孝子通琇国师度化母亲

清朝玉琳通琇国师,俗姓杨,是江苏延陵望族。明朝万历...

明旸法师:出家有三种不同的意义

佛陀普度众生,跟他出家学道的有五众弟子,一、沙弥...

圣严法师《积极的人生观》

何谓积极?时时地生活于现在,不将生命的时光浪费在对...

《六祖坛经》慧能诗偈集

第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

常啖人间肉鲜美,谁知盘盏肠食毒

【猪肉】 味苦,性微寒,有小毒。牡曰,牝曰彘,子曰豚...

十界圣凡不离现前一念

论佛法之渊源,总不外于现前一念之心。心也者,万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