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如何在临命终时落实信愿心

入川法师  2013/12/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如何在临命终时落实信愿心

念佛就能往生吗?

清朝续法法师曾著文论述念佛人的一百种果报:“若以念佛一门、摄生世出世法言之。为五欲故,发心念佛,地狱界也。为名利故,发心念佛,饿鬼界也。为眷属故,发心念佛,畜生界也。为胜他故,发心念佛,修罗界也。畏恶道故,发心念佛,人法界也。求天乐故,发心念佛,天法界也……故知念佛一法、摄尽一切法矣。”

所谓: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即就念佛法门来论,如果不是从内心深处真正发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而是以避祸求福、趋乐避苦之心念佛,将“南无阿弥陀佛”这一万德洪名用在求人天福报上,在临终大限到来时,心心念念都在儿女情仇上,都在五欲六尘上,自然难与弥陀慈悲愿力感通,往生西方自何谈起?

那么怎样才能往生?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上讲得很清楚:“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在持名之深浅。”可见在往生西方极乐这个问题上,信愿心是最关键的因素。也就是说,只念佛而不相信“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不相信“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不信“二有”,不求往生,自然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的信愿是否真切?

客观来讲,我们大多数人平时口头上的信愿基本上是停留在信解行证中“解”的境界。凡夫心念散乱,这种由我们业识心造作的心理状态就有如茫茫的大海,无边无际。我们平时的信愿心就是那只漂浮在我们业识大海上的船,当我们说我们有信愿心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意味着我们只是看到了这只船而已,看到船并不意味着上了船。我们的心识还是在业识的大海上沉沦起伏,随缘好恶、随浪起伏。

临命终时,四大渐离,当期业报阶段结束,下期业报境渐次现前,但五蕴没空,心仍然在业识海中。如果没有阿弥陀佛慈悲接引,只能依业受报,所谓“业报如秤,重者先牵”。在这个关键时候,我们只有因着真信切愿,恳切持名,藉此一句万德洪名,方能与弥陀大悲愿力感应道交。我们的恳切求往生之心与弥陀的大慈悲救度心相应,佛光注照,六道境隐没,西方胜景自然现前。只有在临终这个关键时刻,方能真正体证善导大师之“水火二河白道喻”之真实境界,真正体味“如救头燃”之迫切心情。

只有在这个生死关头,在这种真实的心态中,我们的心才是上了信愿这条船,所有的真信切愿都凝聚在这一声声佛号之中。

怎样才能做到真信切愿?

由于千生万劫业力的作用,我们当下一念,不落在佛号上,就自然会落在五欲六尘上,只有随时随地,将心念安住在这一声佛号上,才能与五欲六尘渐行渐远,与解脱净业愈来愈近。“熟处使生,生处令熟”,这就是我们强调平日念佛的原因所在。就业报身来讲,“爱不重不生娑婆”,六道轮回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情执。沉没在业识大海中的众生,在临终一刻,哪怕是暂时放下令我们沉没无休的五欲六尘,仰仗佛力,登上信愿慈舟,即可出离轮回。

从这个角度来论,能否在心念中放下那些我们平日牵缠不休的人与事,就是验证我们是否真信切愿的关键。而看破与放下的功夫是要在平时做的,我们只有在心性修行上着力,在一切顺逆境缘中历事炼心,荡涤心胸,方能在关键时候径登慈舟。

何处放不下,何处即成障碍。

所以说,我们在参与助念的团队中谈道德、谈良心、谈素质,这绝不是单纯与空洞的说教,而是提醒大家从心性深处修起,去除我执、法执,这不仅仅是成就一个和合团队所需要的,更是保证助念质量所需要的,说到根子上,也是保证我们个人真信切愿、顺利往生所需要的。

如何提高道德、良心与素质?

别无他求,还是这一句佛号。

不同的是,如果从清净自性的角度去念佛,自会在无着无缚处下功夫,以三轮体空之般若智慧称念这一句万德洪名。久而久之,清净心自然现前,大悲心油然而生,与众生同体之感也就有了真实体悟。

以此种心态念佛送往生,亡者自然得益。况且,在此清净慈悲心中,哪里有亡者?哪里有我?哪里有人我是非?所谓悲智双运、所谓自利利他,在这一刻就表现得非常自然了。

作为凡夫,我们在临终一刻出现心态的波动是非常自然的。如果单纯地强调清净心念佛,反而会让我们出现一些心理困扰,越是追求清净,就越是与清净心背道而驰。玄奘大师在罗什大师的《阿弥陀经》译本后又着手重译此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将罗什大师译本中的“一心不乱”改为“系念不乱”,这就是让我们在平时的修习中,把繁杂的心念系在这一句佛号上。“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经典上讲得很清楚,只要我们真信切愿,与阿弥陀佛慈悲愿力感应,剩下的事就是阿弥陀佛的事了,是阿弥陀佛的“慈悲加佑”让我们“心不乱”,此心安住在佛的大光明境界中,等当期之秽土业报身舍弃后,莲华化生,清虚之体自然成就。如此过程,法尔自然,可见只要信愿心真实具足,清净心也就自然现前,两者之间是没有矛盾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如何理解极乐世界的方位

释迦牟尼佛说极乐世界在娑婆世界之西,但是你不要执著...

一句弥陀赅尽三藏教义

关于佛法的修证,由于众生同俱和佛一样的无陋智性,本...

如此三法,可以期生净土

一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愿。 不疑之谓信,苟有疑...

「南无阿弥陀佛」之声

您听过回声吗?有一种回音壁,弧形的,两端相距有几百...

净土行人不可忽视的熏习力量

《大智度论》里谈到这么一位国王,是虔诚的优婆塞,也...

一切依正庄严都是一切众生自性本具的

明上住处、生处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

慈舟法师:死心念佛

修净土法门,必须切实用功,应该死心念佛。古人所谓打...

净土法门的十种信念与八大要领

彻悟大师(17411810)清代著名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二...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修行人二十种病气

怯弱气认为自己根浅慧薄,无力胜任大道。应发大愿,立...

药师法门的八大方便

第一个是闻名脱离三恶趣苦。能够闻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

白居易《念佛偈》

白居易晚年虔心念佛,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舍三万两...

正报身心世界的虚妄相是怎么来的

我们再看第二段的明众生相续。 这个众生指的是我们五阴...

【佛教词典】恨

(术语)梵语Upanāha之译。心所名。七十五法之一。百...

【佛教词典】母六亲

指母方之六种亲属。又作母亲。三藏法数卷二十七引律典...

没有一个人会让你痛苦

怎么样能够战胜自己呢?当然佛陀是用智慧,不是强忍,...

顾源居士往生纪

明朝顾源居士,又称宝幢居士。少年时性格豪放,善于写...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

除种种重障,必先行忏悔

(上) 《莫到老来方修道》,今天我们讲《西方合论》的...

圣严法师:行善的人快乐

好人不寂寞,善人最快乐。时时处处助人利人,也就会在...

佛教的戒律在当今时代

何谓戒律?戒是有所不为,用来防非止恶:律是有所当为...

不受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古云:学道犹如守禁城,紧把城头战一场。不受一番寒彻...

早晚课的内容合在一起念可以吗

问: 请问师父,弟子下班很晚,没有时间做晚课,把早...

遇到逆境时,应存三种观想

我们看第三段的历事练心,转逆缘成菩提道。我们先念一...

五逆罪人能不能往生呢

有人又提了一个问题,《佛说观无量寿经》里面说,五逆...

心识主宰着业力的方向

成佛作祖,堕坑落堑,所争只一念间。 这个地方是说明我...

修平等心,去除贫富贵贱之分别

好,南无阿弥陀佛,各位大觉世间有缘人,诸位吉祥。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