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不同净宗祖师的教义和历史地位

2013/12/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不同净宗祖师的教义和历史地位

一、净宗十三祖的形成

卓智立居士请教印光大师:“历代祖师,如莲宗诸祖等,身后须经何人评定,始得举世崇奉以为祖?”印光大师回答说:“有大德,人自肯尊,岂崖板要人评定乎?”也就是说,中国净宗十三祖是由于他们自行化他、弘扬净土宗的巍巍功德受到四众弟子特别是念佛人的普遍尊崇而自然形成的。

印光大师《复明性大师书》开示说:“净土法门,绝无口传心授之事。任人于经教著述中自行领会,无不得者。莲宗九祖,非各宗之一一亲传,乃后人择其宏净功深者而称之,实则尚不止九十也。”印光大师写这封书信的时候,还是依据清末悟开法师《莲宗正传》九位祖师的提法。悟开法师后来又增推蕅益大师为九祖,省庵大师为十祖,彻悟大师为十一祖。印光大师增推截流大师为十祖,省庵大师、彻悟大师递降为十一祖、十二祖。印光大师往生后,四众弟子加推其为十三祖。这样就形成了中国净宗十三祖的格局。净宗十三祖的形成不是平凡的因缘,十三位祖师像十三座灯塔,指引念佛人的航向。

二、依祖师教,正确看待不同净宗祖师教义的差异

实事求是地说,十三净宗祖师因为所处时节因缘的不同和应机说法的需要,教义思想是有差异的。如何正确看待祖师教义思想的差异,佛经为我们指出了原则,祖师为我们作了示范。《大佛顶首楞严经》中说:“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不同佛经诠释同一实相,不同的法门是证得同一实相的不同方便。不同的净宗祖师以种种不同的方便语言诠释着同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的宗旨。

因此,净宗祖师教义思想的差异不是根本宗旨上的差异,而是应机说法的不同和善巧方便的不同。例如初祖慧远大师领导的莲社以修念佛禅观为主,而善导大师以后的历代祖师多倡称名念佛。如二祖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约事相发挥。而九祖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发挥信愿行三法,最为精详,理事各臻其极。祖师们说法的这些差异都是应机说法的不同。

自古以来,对《佛说阿弥陀经》的注解很多,其中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和幽溪大师的《弥陀圆中钞》十分著名。蕅益大师是这样看待的:“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也就是说,不同大德的阐释都符合佛意,只是视角可能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如莲池大师以华严宗的方式来阐释,幽溪大师以天台宗的方式来阐释。我们不能因为表达方式的不同就误会所表达的净土教义有根本的差异,更不能因此而认为两位大师所说不属于净土宗。

曾有人问印光大师,对于有人争论天台、贤首教义的高下怎么看,印光大师回答说:“天台贤首开法之人,或是古佛应世,或是菩萨示生,不得以此轻彼,以彼轻此。纵所说不全同,而各有所见,并非妄说。彼妄以门庭相争者,皆佛之逆子,各宗祖师之罪人也。四教五教,本是一佛教。汝曾见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序否?其文云,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横看成岭,侧看成峰,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此语系用东坡游庐山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夫庐山乃块然一物,尚随人所居之地而成异相,况如来所说之法,如随色摩尼珠。彼定谓此珠是何色者,乃不识珠之人,而随青黄赤白,现青黄赤白,即说为青黄赤白,亦非不可。若定谓是青,非黄赤白,及是白,非赤黄青,则不可。圆会经义,诸祖皆为如来功臣。板泥一语,宏法即是坏法魔党。”

印光大师的教导与蕅益大师的原则一致,也适合于我们正确认识不同净宗祖师的教义。

学习佛经的原则和祖师的以身示范,我们对于不同净宗祖师的教义应持以下两个基本观点:

1、应机说法观

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则妙。印光大师在《复永嘉某居士书二》中开示:“当云净土法门,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这里大师说明专修、圆修针对不同的根器应机说法。同样,实相、观想、观像、持名念佛也各有相应的根器可修。

2、互补观整体观

历史形成的十三位祖师,他们的净土教义构成一个多姿多彩的整体。各位祖师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对净土经典的阐释,可以增加我们认识净土的广度和深度。印光大师谈到《阿弥陀经》的注疏时开示:“以其言约而义丰,行简而效速,宏法大士,注疏赞扬,自古及今,多不胜数。于中求其至广大精微者,莫过于莲池之《疏钞》,极直捷要妙者,莫过于蕅益之《要解》。幽溪法师,握台宗谛观不二之印,著略解圆融中道之钞,理高深而初机可入,文畅达而久修咸钦。奈流通既久,错讹甚多,因校订重刻,俾复旧观。弥陀一经,得此三疏,法无不备,机无不收。随研一种,亦可知其指归。遍阅三书,方堪彻其阃奥。”(《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三·重刻弥陀略解圆中钞劝持序》)因此,我们要把十三位祖师的思想教义作为互补的一个整体来看待和学习。这样做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的根器,普度众生,使净土宗作为诸宗的归宿,百川归海,实至名归。

三、各位祖师的历史地位不宜分高下

第一节谈到,净宗十三祖是历史形成的,不同小可因缘。悟佛心灯,传佛心印,名之曰祖。按照当代净宗大德传印长老的观点:“凡已明心见性乃至获证念佛三昧者,虽然不必定皆绍祖位;而绍祖位者,则必须是已得明心见性,乃至已得念佛三昧者,则是理所必然的事情。”(《印光法师悟道年时考》)从印光大师的言行来看,他对前代祖师是普遍地恭敬,至诚地赞叹。他撰写的《净宗十二祖赞》,如理如法地阐述了十二位祖师的道风特色和历史贡献。如赞初祖庐山东林慧远大师:

“以特别法,永为世范。意旨暗合于行愿,中外流通遍。普令庸彦,大事即生办。”

“肇启莲宗福震旦,畅佛本怀垂方便。圆音一阐士归庐,大法将弘神运殿。一切法门从此流,一切行门从此办。致令各宗尽朝宗,万川赴海依行愿。”

初祖的主要贡献在于两点:一是提倡念佛的意旨与《普贤行愿品》导归净土宗暗合,二是在中国肇启(开创)莲宗(净土宗)。依照大师的观点,部分学者否定慧远大师净宗初祖的地位是不能成立的。

又如赞二祖善导大师:

“师当唐初,各宗盛行。提倡净土惬群情,佛力谁与京。若肯投诚,西方定往生。”

“世传师是弥陀现,提倡念佛义周赡。切诫学者须撝谦,兼使极力生欣厌。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择机理双契干。念佛出光励会众,所说当作佛说看。”

表明二祖善导大师的主要贡献在于:各宗盛行的时候,能够提倡净土的教义与诸宗并立,显示佛力的殊胜,同时提倡专修念佛,十分契合末法众生的根机。

面对前代祖师,印光大师是极端的谦逊。他在给丁福保居士的书信中说:“适接来书,不胜惭惶。印光以随行粥饭僧,迫不得已,搬出许多残羹馊饭以塞责。其气味酸臭,形质腐败,渎人法眼。而蔚如喜其有益饿者,为之传布。阁下纵亦欲引饿者饱餐王膳,先以此种接其气息,则已甚属垂青过盼。何得以省庵之后,推为第一。使光能为省庵提鞋,当不至搬弄出此种过活,况曰文章夺过乎哉?拟人必于其伦,阁下爱光虽深,其如自己失言何。须知省庵之后,有大高人,其过与否,不敢以凡情妄断。当在比肩齐驱之列,绝无稍逊其学问见地操持德业者,彻悟禅师也。莲宗十祖,毫无惭德。光尚不敢谓为后裔,况曰同列乎哉?”

我们作为末法的念佛人,学习印光大师的嘉言懿行,对于净宗十三祖应当一体尊重,而不应当妄测祖师的高下。应当选择有缘的祖师重点学习,但不应当轻视其他的祖师。

总之,历代净宗祖师都是法身大士或佛菩萨示现,本地都不可思议,所说教义当然与佛祖一个鼻孔出气。所以,我们学习蕅益大师和印光大师的态度,依止有缘祖师学习,同时平等尊重其他祖师。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信愿行往生极乐

第一、信不学佛则永远在六道中轮回,不得解脱,此事任...

弥陀经中的「行此难事」是否指持佛名号

问: 如何理解弥陀经上说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

过去大德用功,真正是寸丝不挂万缘放下

心中默念,或持咒,或念佛,或参话头。心中用什么功人...

带业往生的必要前提

念佛的心理背景是要至诚恳切,这四个字是非常重要的。...

鸯掘摩罗:从杀人魔到佛陀弟子

鸯掘摩罗闭关洞 在佛陀时代,印度境内的憍萨罗国,发...

大安法师《彻悟禅师语录》

第1讲 今天跟大家讨论的是《彻悟禅师语录》,彻悟大师...

如何把极乐世界的莲花念出来

在宋朝有一个越国夫人,这个《净土圣贤录》有讲到。这...

一个家庭两代人,母亲和儿子都出家了

出家,就是看破红尘,辞亲割爱,摆脱世俗之家,舍弃世...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悯(mǐn)众生,大喜大舍...

十小咒注音版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佛教移民学

一、移民佛国回老家 佛陀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三界...

从妄想转向真如,就靠这六个字

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过程当中,倓虚老和尚提出了六字真...

观身罪重故,不敢不生净土

经典云:犯一个突吉罗小罪,如四天王的寿命五百岁的时...

转纷诤为正义.化戾气为祥和

面对今日社会种种纷诤、不安、惶惑等乱象,我们要如何...

【佛教词典】瑜伽师地论大纲

【瑜伽师地论大纲】 弥勒讲述,无著笔记,梵名 Yogaca...

【佛教词典】定盘星

(术语)与定盘子同。定盘为秤,星为衡上之目。定盘星...

佛教的戒律在当今时代

何谓戒律?戒是有所不为,用来防非止恶:律是有所当为...

圣严法师:行善的人快乐

好人不寂寞,善人最快乐。时时处处助人利人,也就会在...

五逆罪人能不能往生呢

有人又提了一个问题,《佛说观无量寿经》里面说,五逆...

福报与相貌都很差,如何克服卑怯的烦恼

问: 弟子觉得自己福报与相貌都很差,与人交往时常感...

佛教徒对风水地理,该存何种态度

身为佛教徒,对祸福吉凶,要抱著何著心态来正见它?对...

修行有三个次第

修行有三个次第。我们看经文。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

上等人,有本事没有脾气

有些人是事业型的,有些人绝对不是事业型的,不要安排...

胡松年居士往生公案

信愿行三资粮中,愿是一个中间环节。当这种强烈的愿望...

跟工作压力说再见

我们做事情要有效率,但并不是急着追求效率,面对工作...

如何判断自己是哪一道投胎转世

从六道中各道转生为人,都带来了一些独特的习气,通过...

错综复杂的业因果报

佛教讲的三世因果的法则,是我们佛教徒最起码要认知的...

想让佛菩萨加持,自己也要积极努力

大磬一响,苦空无常,思惟人生,积极向上。 大家来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