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土篇精华录之净宗心要

黄念祖老居士  2014/05/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净土篇精华录之净宗心要

(一)世尊唯说弥陀愿海

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净土宗的国家。信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够理解净土宗的殊胜的,还是很希有。中日共尊举世敬仰的善导大师有两句话:“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是说世尊为什么出兴于世,到人世间来说法,来度众生,开演种种的教化,其唯一的原因就是要说弥陀如来的本愿。这两句沒有什么特殊的名词术语。就是佛所以兴出世,唯一的要说的是弥陀的本愿的海嘛,都能懂。但真能懂得,确实十分希有。大家想想看,佛说这么多法,怎么说就是说弥陀本愿海呢?这里就不好懂了。

所以佛经语深。我们一辈子把这两句话能够真正明白了,就沒有白来一趟啊!这话只有像善导大师这样的水平才能说得出。所以莲池大师说:善导大师人称是弥陀化身,纵然不是弥陀,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的同等人物。所以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我能听到这样殊胜的开示,深感佛恩。由于感恩故想报恩,所以今天抱病来到这个念佛道场。为弥陀本愿大海敬申供养净宗心要。

佛法是传心之法,心法的纲要称为心要。净土三经中《阿弥陀经》称小经,《无量寿经》称大经。有的竟当作一部经,《阿弥陀经》称小本,《无量寿经》称大本。所以我们就从这两部经研究净土宗要。因为《无量寿经》称为净宗第一经,《阿弥陀经》则是流传最广天天念诵的经。

(二)阿弥陀经宗要

《阿弥陀经》的纲宗是什么呢?藕益大师说得最好,藕益大师写的《弥陀要解》,近代净宗大德印光法师说:这个《要解》是此经一切注解中最好的。释迦牟尼佛自己来写也不能超过。小本宗要是信愿持名:我们研究小本,我们就尊藕益大师。藕益大师说小本纲宗是“信愿持名”。信愿行称为三资粮。我们出去旅行要预备钱这是资呀,要带粮票这是粮,所带干粮那更是粮了。信、愿、行这三个是三种不可少的资粮。今天大家都成为居士,还能说不信吗?来参加这个念佛道场当然知道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也是信,而且是很殊胜的信。

但是藕益大师在他的《要解》里对于这个信字举出六样,今天简单说一点。信是六信,刚才我说的,信有极乐世界,信有佛,这信的是事,这是些事相。在事上你能信,你就可得分。应知有不少专研究佛学的人,在这方面不信。信有阿弥陀佛,那是他佛,这是信他。六信之中信了事信了他,最多是信心的三分之一。而六信里头跟事相对的还有理,所以信事还要信理。与他相对的是自,信他还要信自。这就四信了。

理是本体,但我们众生认识一切东西,都仅仅只认识他的事相,一些表面的样子。例如金子打一个戒指,是个圆圈,打个环子又是一个样子,打条项链又是一个样子,你只认识这个戒指,耳环同项链,只识得事相,不识得都是金。金就是这些耳环戒指的本体。本体是金,是平等的,沒有差别的。所以理体,这个本体是不变动的,无生无灭的,他可以出现一切形相。金子可以打出任何形相的东西,但是金子沒有固定的式样,究竟是长的是方的?不一定。根据铸造的情况能出生一切相。金子不因打成戒指而出生,它是本来就有的,也不会把它熔化了,就消灭,金子全部都在。

理和事,我们能信事还要能信理。理就是法身佛了。法身佛遍虚空尽未来,沒有过去现在未来。理与事应同信,若有欠缺便不是深信。自与他也是同样,信他之外还要信自,这是密宗的根本道理。很多人都想学密,不知道这是密宗的要领。只是去受灌顶,修法是得不到殊胜法益的。密宗殊胜之处在于就是本尊。禅宗说什么是佛?“清潭对面就是”。你一看清潭的水,清潭对面,你自已就在水中现出来,就是自已啊。《观经》中,“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在念佛,就是是心在作佛,你作佛的这个心,他本来就是佛。这跟禅宗和密宗完全是一味的。

所以信他还要信自。再有信因信果,现在先说一般的因果,很多佛教徒都把他忘了,要真信因果他还敢作恶事吗?那他这个人就变了。这是一般说的因果,信得也很不够。但是这个六信的因果更深一步。不只是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当然得信,但这不是深信。深信呢,就信:你是个凡夫,信愿持名一生念佛,临终还在念,你就成为阿裨跋致。你本是凡夫,有信有愿专念阿弥陀佛,就这么一句一句的念,沒有什么另外的巧妙,你现生所得的果,决定成佛。证了不退转,那不就决定成佛吗?

这个信愿持名的因得无上菩提的果,很多人恐怕不见得能信。一般人总想再修点这个,修点那个,东求一点,西求一点,不能相信这个殊胜的因果。所以我们要具有六信,要能具有六信这己经是很深的智慧了。如果还沒有具足的话,那就一点点去增加嘛。现在从信事信他开始。我们需要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发展。生了病不相信我念佛就能好,要找个气功师给你治病。那你就认为气功师的力量比你这个佛号的力量大呀。你这个信心应该打个问号?所以都是要深入,要深信。信有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都要深信,这就是心要。

念佛念得多念得少,念得有妄想沒妄想,那不是往生的关键。关键就在于你有沒有深信切愿,所以藕益大师的话:“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愿:“欣慕极乐,厌离娑婆”。看来这事很容易,实际并不容易。尤其是“厌离娑婆”这四个字很不容易。多少修行人还在争名啊,争利啊。这个名利不都是娑婆世界的东西吗?还不是在留恋吗?总想生活改善一些,生活不更是娑婆世界的东西吗?儿女呀,夫妇这些感情,唯恐自己的对方对自已的爱不真啊,计较我对你很真,你对我不真,很伤心!

这些感情极乐世界沒有。极乐世界都是男人。这些东西正是娑婆世界的缠缚,就是这些东西使得本来是佛的你,堕落成今天这个样子。所以要真正的厌离,对于这一切都不留恋。不是说都要出家,许多出家人他身出家而心在家,他又争佛教中的地位与名闻,他又有新的关系,有和他相亲的,又有相疏的,不知不觉形成帮派,团结一派打击別人。出家而在家,还是留恋娑婆。居士们最好是在家出家。先从淡开始,渐渐发展到真实厌离,毫无留恋。信心坚定,欣愿极乐,老实持名,三资粮就圆滿了,这是小本的阿弥陀经的宗要。

(三)、大乘无量寿经宗要

大本宗要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发菩提心不仅是净土宗单独注重的。任何一个大乘法门,不管你是参禅,你是学教,尤其是密宗。密宗之所以殊胜,所以成就快成就大,唯一的原因就是特别重视菩提心。看经看教种种都不能离开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心呢?也就相当于刚才六信都深信,对于娑婆毫无留恋,一心只愿同众生都到极乐世界去精修。所以小经的信愿也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三个一体,这样的心。不是一般的智慧,是大智慧,是般若,大慈悲和大愿,这样的心才称为菩提心。这个在密宗称为行愿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显教也一样称为顺事菩提心或者是顺理的菩提心。或者叫做世俗菩提心,胜义谛菩提心。

总之可分为两种。两种具足的那才是真正的发起了菩提心了。唐朝有个新罗僧人元晓法师在《无量寿经宗要》中说:“无上菩提心一是顺事发心,二是顺理发心。”随事发心呢,就是咱们的四宏誓愿。“烦恼无边誓愿断”,这是断德。能把无边烦恼一齐斩断是断德。“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智德,你能修佛这么多法,这么多法是大智慧是智德。断烦恼就要有智慧呀。“众生无边誓愿度”,是恩德。对于众生有恩。那么这三个合起来就成佛了,“佛道无上誓愿证”。所以真正发起四宏誓愿,也就是发起了一部分菩提心。叫做随事发心或者叫做世俗菩提心。密宗叫做行愿菩提心。发起这个心功德不可思议。

进一步呢,顺理发心了,顺理发心就不好用言语来说了。勉強来说,实际这个心,就是自己本有的真心,觉悟的心。菩提就是觉悟。觉悟什么?觉悟自己自心就是佛,自己本来是佛。这个大觉就言语道断。言语这条道路断了,在无可说中勉強说来:一切法皆如幻梦。这个不但是破人我这个执,法执也破了。《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许多人,经是天天念,但对这些內容如聋如盲。很多人天天练功,把练功当作真实的事。这和金刚经的差距就太大啊!一切有为法,有为嘛!想干个什么,想得到什么,锻炼个什么。你把这个臭皮囊不要了,換成不坏之体,九转丹成,羽化脱胎种种,还都是如梦如幻呀!所以一切事(与理相对)法,不但上面说的法是幻梦,就是阿罗汉的出世法也一样。阿罗汉沒破法执,他还是有烦恼可断,有阿罗汉可证,这成了法执了。应知是非有非无,事理无碍。

“佛说诸法空,为除诸有故”。佛告诉你诸法空是因为你着了有了。破你这个有啊!底下就要提防啊!你倘若着在空上了,那更坏了。“若复着于空,诸佛不能度”啊!佛教的殊胜高妙也就在此。顺理菩提心,理是实际理体,简称本体,它是非有非空,空有不二,从容中道。你着有着空都是背离了本体,都落在二上。空是对有说的,就二了。二就不是“不二法门”了。

《维摩诘经》就是讲的不二法门。很多修行人,就在这二上打转,这离成就很远啊。先应离言绝虑,离开言说,所以言说无非是指月的标,指路的路牌。例如到颐和园,路上有块指路牌上写颐和园,你按牌子所指方向,自然会找到园子,但许多人以为牌子所在之处就是颐和园,那就大错特错了。又例如室内有灯我指一指,并说这就是灯。我这么一指,一伸手,你认为这个手是灯。现在人们错就错在这儿,尤其是学者。这是灯,我的话没错啊!这个是灯,他不知道顺着我所指去看灯,他认为我这个手是灯。离言,言也不是不要,经也不是不要,但你要是执着,你就是抓住了手指或这个指路牌了。所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的行处沒有路了。

所以禅宗之开悟,密宗的大圆滿大手印,都是到这个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火灭灰寒之后,冷灰中突然爆出一颗热豆。从这样的悟解发起广大心。从这个地方出发,这样来发心。不见有烦恼跟善法作对,但仍是断烦恼修善法,这才是中道。有人听到烦恼善法也平等,那我也不必去修善了,也不必去断烦恼了,烦恼与善法平等了,真能平等吗?

吃烤鸭与霉面包一样吗?如不能一样,还是要修善法断烦恼,虽然是修善法断烦恼,而烦恼善法平等。对于度众生,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沒有能度所度之心。《金刚经》上说:我应该如是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就是这个意思。我愿终日度生,而终日沒有一个谁是能度谁是所度的念头。所以布施讲三轮体空,我把一万美金送给这位朋友,內不见能给美金之我,外不见接受美金之他,中不见这一万美金,就称为三轮体空。

我们布施供养修一切福都应该体会这三轮体空。那你的功德就大一万万倍、一万亿倍、一亿亿倍,就可以无限大。因为你一执着就成为有为法,有为法就有限量,无为法是无限量的。顺理发心就沒有退转,如是发心功德无边哪!诸佛穷劫演说,说其功德犹不能尽。

《维摩诘经》说:“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提心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即是出家。”有很多人想出家,不过常有困难,例如父母不答应也是不行。你发菩提心就是出家,你一个在家人有出家人一样的功德。《维摩诘经》又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切具足。”一切功德你己经具足了,你不再欠少什么。所以我们这个修行,要抓住这个根本呐!一切具足。还有《毗婆沙论》中说:“此法门是诸佛之父。”此法门即是发菩提心,这是一切佛的父亲。“诸佛之母。”看见沒有,诸佛完全是从发菩提心生出来的。又说:“是诸佛之眼。”诸佛要普度,要能照见一切,什么是眼呢?菩提心是眼。“是无生法忍之母。”我们都是花开见佛入无生,见了阿弥陀佛,花开见佛了,入了无生法忍,无生法忍的母亲是什么?是发菩提心。你在花开时为什么证无生,因为你曾真正发起了菩提心。

“是大慈大悲之母。”常常修习功德无量啊!无边哪!赞叹发菩提心的殊胜啊!佛的父佛的母。花开见佛入无生,这是无生之母。再有《大般若经》里头说:“如以箭射物。”拿箭去射靶子,那你就可能射中或者射不中。但是你往地下射,谁都中。这就是说,你发菩提心就像拿箭射地,绝对中的。这是发菩提心的功德。

底下讲一下密宗的菩提心功德,那就更深刻。所以人们往往是舍本求末。最根本的东西你把他扔了。密宗经典《菩提心义》:“菩提之心,成佛之本。”这个菩提的心呀!是成佛之本呀!本源呀!是大事因缘,佛出现于世是大事因缘,“大事因缘莫过于此”,大事因缘沒有再超过发菩提心了。底下更说明“若人求佛慧”,你如果有人要求佛的智慧,佛就是智慧,转八识成四智,就是智慧。涅槃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脱,得解脱,恢复本有的法身,都全凭般若妙慧。欲求佛慧就须“通达菩提心”。通达了菩提心就可“即身成佛”。父母所生的身,就在这个身中得证大觉果位。禅宗是即心成佛,密宗是即身成佛。即身成佛的关键在于彻底通达菩提心。

但现在所遗憾的,不管是显教是密宗,真正明白什么是菩提心的人己不多了。寻枝摘叶者多,着重根本者少。《菩提心论》还说:“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这个菩提心就包括了含藏了一切诸佛的功德之法。“若修证出现。”所以这要注意,这不是空洞理论。若在你修法证道时这个心出现。“则为一切导师。”所以这相当于开悟啊,开大圆滿解,大圆滿见,然后契入大圆滿。这就跟禅宗一样啊!五祖跟六祖说:“不明自心,不识本性,学法无益。”不明白自己的心,不明白自己的本性,学法沒有什么好处。“若明自心,明自本性,即是丈夫天人师。”你就是佛,衣钵就给他了。一个沒有出家受戒的人得衣钵,这是千古第一奇事。所以当时庙里人想不通,怎么佛的衣钵让一个庙里做工的人拿走了。所以追呀。这不是为名利去追。大家要知道,这是太想不通了。

上一句“为一切导师”是觉他,自觉则“一切导之归本”。所发的心不是向外驰求,而是返究心源,回心达本。本者,本源,本觉。如珠发光(发心)还照珠体(是归本)。《净修捷要》说:“始本不离,直趋觉路。”始觉合本觉就不离觉悟。再者,“本”就是密严国土。密严佛土即是极乐世界。净宗有“先送心归极乐”这说。这话是指虽然自己身在娑婆,可是神栖极乐,自已心神不离彼土。这是初步解释,进一步心土不二,若自心与极乐常寂光土相应,自身当下便是法身大士。

所以你当下“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不用起座,一切佛事都圆滿成办。这是圆顿教的教旨。若能理解,有极殊胜的功德。纵是不能理解,一经于耳根,都有永劫不消的法益。因为都是金刚智慧,佛的真正心髓!要成佛,要种佛的因。佛是觉悟,觉什么?平等法。自心佛心平等。释迦牟尼佛成佛时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一切众生,苍蝇蚂蚁也一样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但因有妄想执着,就不能出现,成了凡夫。怪谁呢?只怪自已。

前面讲了发心的殊胜功德,若问不发怎样呢?可从两面说,《涅槃经》,佛在涅槃时说:“虽信别相”(对于差别的能信)“不信一体无差别相。”(不信自性是一切一体,本无差别之相)。这叫做“信不具。”现在大家具信不具信,大家自已根据涅槃经的话考虑考虑,信不信这个一体无差别的本体!若不具足,经中说:由于信不具足故,所有境界亦不具足。这话分量很重。因为信不具足,你虽然认真持戒,不杀生不饮酒不什么什么,你的五戒仍不具足。“虽有多闻亦不具足。”你虽听得很多,但对这最重要的不理解。古德还说:“无菩提心,三皈五戒亦不成就。”这就说到根上了。三皈五戒都不成就,那就惭愧了。所以我们要真正明白什么是顺理菩提心。为什么三皈五戒不成就啊?佛法的根本义你不明白。

华严更有一句话,大家听了应该记住,你发过菩提心你忘了。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你做的善事也成了魔的事业。所以到底是学佛还是学魔,这个地方很多人还是搞不清楚。很多人自己以为是在学佛,不知道己是在魔队里头上斑。在佛堂念发心文,出了佛堂忘得一干二净,烦恼照旧生,火气依旧旺,学法无益。不明根本只行小善不能出魔。所以希望大家辗转劝说,要明这个根本。否则沒有皈依就不是佛教徒呀。

上面所说顺理菩提心比较深刻。现在我们净宗初机行人怎么做?引用昙鸾大师《论注》中的话,他说:“无上菩提心即是愿做佛心。”不求声闻缘觉,不是想生天,想有个好死,来生富贵,这都不行了。要发愿做佛的心。“愿做佛心即是度众生心。”不是我自己要成佛,佛教的伟大就是不为我。为什么要成佛?要度众生。怎么度众生?即是“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摄受众生都生到有佛的国土去的心。

《大乘起信论》上说:“众生如弱鸟缠枝。”小鸟刚会飞,离开树枝不行。沒有成就的人,离开佛不行。怎么度众生,让众生生到有佛的国土去,“是故愿生彼安乐国土要发无上菩提心。”“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为乐故愿生,必当不得生也。”不是为了普度一切,为了利他,只是自已能够幸福,学法但求一切吉祥,沒有苦恼,不但今生这辈子要好,我死了下辈子还要好,整个是个人打算。就不是大乘心。极乐世界往生的都是大乘,其中称为声闻缘觉者,是指断惑的程度,若论发心,都是发了大乘心。《往生论》说:“二乘种不生。”二乘种性的声闻缘觉不能往生。所以净土大法,不要把他看浅了。

大经宗要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藕益大师说:一句佛号即释迦牟尼佛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阿弥陀如来在因地上,发了种种大愿,多少劫的修行成了佛,他这是无量种种功德的果实。这句阿弥佛名号,是无量劫来多少功德所成就的,所以名号是功德的果实,所以名号中自然含有无量的一切功德。现在把佛的这样一个果地觉悟的果实,作为我们缚地凡夫,生死苦海中众生在因地中修行的初心。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具有万德,我念阿弥陀佛,我的心就是这句阿弥陀佛,这句就有阿弥陀佛的万德,就成了我的心了,所以我的心召来了阿弥陀如来的万德。直接了当不可思议。

净宗妙用可从藕益《要解》中摘录两句:“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事持人人能行,从这里开始,渐渐垢净功纯,暗合道妙,达于理持。这是凡心己在不知不觉超凡成圣,成了佛心。咱们开始就这么一句句念去,所以很多老太太老修行得到往生。福建有一个八十多岁老太太,她几十年吃素念佛,临终一直八天不吃饭,端坐念佛,死后还端坐,搭扣都不乱,还很庄严。八十多岁了。她从事持不知不觉地暗合道妙趋向理持。你念时,世间事都不贪恋,万缘就放下了。心中只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一念单提。事持若能一切放下,就无所住。《金刚经》宗要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你这一句佛号明明朗朗,不断不灭就是生心。这无住生心本是登地菩萨才做得到的事,但是凡夫老实念佛,不知不觉,暗合道妙,不住万缘,生心不息,你就等于地上菩萨了。所以你念佛功德不可思议(持咒也如此)。从事持达到理持,于是这个事持的凡夫之心,就当下成为佛心。即凡心成佛心,即心成佛,直接了当。所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再有《观佛三昧经》打个殊胜譬喻,一个穷人偷了王子的金瓶子,这是宝贝。大家就追他,他就上了树。追赶者把树弄倒,穷人掉下来。可是这个时候,他把金瓶这个宝贝吞下去,他终于摔死了,后来身体都坏了,可是那个瓶子还在放光,那些毒蛇都吓跑了。

这是个佛说的譬喻。佛又告阿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你住于念佛的人,他的心印不坏。就跟这穷人吃这宝贝之后,都摔死了,四肢都坏烂了,这宝贝金瓶还在心中放光,还把蛇都吓跑了,所以你这念佛者应知心中老有这句佛号就是心印不坏。心印者,佛就是以心传心,以心印心。以心为印,印证万法。传法,传的是什么?传的是心。怎么给你印证?是拿心来印证。印就是印鉴,你这印鉴对了,人冢银行就付款。印鉴不对,你本人的钱从银行取不出来。“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是《观佛三昧经》的经文。不坏就是常照,就是放光。禅、密、净土有很多相通之处。

(四)、先师虚老开示净业心要

一九三一年福建功德林居士念佛七,中国近代三大高僧(谛老印老虚老)中的虛老(虚老是接我入佛门的第一位恩师),正好有事在当地,听说有念佛七,他就去了。功德林居士们正在念佛,听说虚老来了,很多人出去迎接礼拜。谁知虚老大加呵斥,责怪他们说:“你们都是居士,参加念佛七,学佛好多年了,今天是佛七道场,你们怎么倒插法幢呀!倒着插呀!为什么跑出来给我磕头。”这样大家就都回来了,坐好听讲。这样虚老就接着讲:“念佛打七贵在一心。”(虚老之意:身在道场就是要一心一意地修,如果不是一心一意,东看西听,有人还要聊点天,这么参加念佛七,念到弥勒下生,还是业障缠身。不但现在不成就,念到弥勒菩萨再来的时候,你还是业障缠身。应当从头到尾的绵绵密密,一句紧跟着一句,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要乱。不是说证到一心不乱,就是你念这一句别乱,一会儿想吃饼,一会儿又想去看电视,一会儿又想家里炉子上还有水壶,这心就乱了。在道场里这些都放下,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佛来也这么念,不用说虚老来了。佛现前,还是这么念,魔来也这么念。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不受外头的干扰,才有成功的日子。佛是什么?佛就是觉悟。佛者觉也。魔是什么?魔是魔恼。魔者恼也。魔是恼乱,让你烦恼。佛就叫你觉悟,佛是觉者。所以你觉的时候就是见佛的时候。觉心朗照清清楚楚就是见佛。生了烦恼,你在恼害人,或者被人恼害,那样的时候就是着了魔了。)

虚老又开示:“刚才佛七道场有很多人就坐着不动。不管谁来还是念佛,这些人都见佛了。”“那几位来磕头接我的你们接到了什么?虚耗时光,白白地浪费了时间。”(所以我们大家都尽量珍惜时间,时间就是生命。)“那岂不是因为我而恼乱了你们的大事呀,你们在念佛,我来,你们就不安心,出来接我。我是干扰了你们,也就是你们把我推到魔的旁边去了。”这真是极殊胜的开示,许多学佛的人都颠倒了,怎样才是尊敬三宝,怎样才是如法修持,怎样才能免于自欺欺人。

再有几句谈到神通方面的事情,“一般不明佛法,未忘名利求通求变,存此妄想非邪即魔。”一般人不明白佛法是什么?名利之心根本未忘,念念之间所盘算的是如何争夺佛教中的名位与权利。学法之后就想得神通,就想能变化,存在着这种妄想不是邪徒就是魔的眷属。非邪即魔。须知心外无法,一切法是在自己心內。刚才说信自,要信自心本来有如来智慧德相,不可心外求法。刚才说我们念阿弥陀佛,那不是在心外求,你要信自,都在你自心之內,你的心跟佛的心一样遍滿一切处,不但阿弥陀佛在你心內,没有一个佛不在你心內。虚老又说:神通岂可起心希求,有此用心,岂能证无住真理。《金刚经》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先有一个要求得通的心,就有所住,怎么能够相契无住的真实道理,“此类人们”,佛就称他们为“可怜悯者”!

虚老的开示妙意无穷,其中殊胜之处是呵责离座迎接顶礼之人为“倒插法幢”,而赞在原座不动之人是“念佛见佛”。这同当年释尊升天为母说法后回到人间,呵责来迎的比丘尼,而赞不来迎接的须菩提,如同一辙。这位比丘尼有神通,化现为转轮圣王,于是排在迎佛队伍前首第一位,果然她第一个看见佛,佛一见便责备她为什么站到大僧的前面,她说:“想早见佛”。佛说:“你沒有看见我,倒是须菩提第一个看见我”,这天须菩提在林间静坐,动了一念,今日世尊回来是否去接?继而想到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无来去,何须迎送。就继续静坐。可见禅门是传心之法。世尊的心就传到现代的虚老。心心相印。一味无差。从此公案的启示,什么叫做见佛,如何才能见佛,都不必再问了。

同时对于净宗也是极宝贵的开示,大力宣示,“念佛贵在一心”。佛来魔来一切不管,只要老实专念,前后相继。呵斥迎接者是“倒插法幢”(颠倒,毀法)。赞叹继续持念不动之人为“念佛见佛”。净宗警语“念佛时即见佛时”,可见虚老的话,正是当代禅宗第一大德对净宗的宝贵印证。或有人说:你错会了,虚老的重点在“不动”而不在念佛。我说:念佛的重点正在“不动”。净念相继,正是“如如不动”。

末后补足所引净宗妙句“念佛时即见佛时,见佛时即成佛时”,作为本文结语。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黄念祖老居士文章列表

只此数语,便是念佛三昧秘要

前有数行奉寄,想已尘览。顷接手书,乃有尘业情缘,卒...

念佛人该如何办丧事

接手书知汝母已于初二日念佛往生,不胜伤叹。虽然,汝...

阿弥陀佛十种力的威德

一切诸佛都有十力、四种无畏、十八不共法。对这些佛教...

念佛所见之境,不可欢喜怖畏

念佛所见之境,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

念「阿弥」也比念「弥陀」要好

阿弥陀佛的核心意思是无量寿、无量光。阿是一个否定性...

药师佛国与西方无异,何须定愿西方净土

又问:东方药师佛国,依正庄严,与西方无异。又有八大...

阿弥陀佛于诸众生有大恩德

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者,此众生之常分也。如阿...

念佛为何要求「一心不乱」

《阿弥陀经》要求学人执持名号七日一心不乱。 《无量寿...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浴佛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峯山顶,与大苾刍众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

如何判断发心的真与伪

【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

心不动摇无所住执,才能成大道

从前释迦佛在世时,有个女子坐在释迦佛边上入定了。文...

宗舜法师:出家为什么要剃发

宗舜法师: 这个剃发的风俗在古代印度对于重犯,就是...

怎么知道有前生,乃至无量的生命呢

怎么知道有前生,乃至无量的生命呢?这样的观察思惟就...

【佛教词典】应化声闻

四种声闻之一。即佛菩萨为化导众生,暂现声闻身,以令...

【佛教词典】一切法

梵语 sarva-dharma,巴利语 sabba-dhamma。乃泛指一切...

客来客往,自心不动

《楞严经》中,憍陈如尊者因悟客尘二字得证圣果。起心...

星云大师谈心经

第一讲 校长史密斯先生、教务长先生、各位女士、各位...

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脱

圆破色阴超劫浊 在整个五阴的对治当中,第一个所要对治...

九缘皆具,方成不可悔之大妄语

《梵网经菩萨戒》云: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

阿那律-天眼第一

无忧的童年生活 在《阿弥陀经》里记载著十六位大阿罗...

赵州和尚的耳刮子

赵州禅师,与他的侍者文远对话: 师因与文远行次,乃...

受了菩萨戒,能否为生病的家人杀生做荤食

问: 弟子学佛多年,已受菩萨戒,吃长素。但家中老伴不...

星云大师《禅定的开示》

关于禅定,其实,禅就是定,定就是禅,一定要来解释它...

从念头来判断你的来生

住持,就是摄受的意思。他这一念心能够把心中清净的戒...

向观音菩萨求子是如何应的

问: 恳请师父解惑,我理解:此心作观音菩萨,此心是观...

带业往生释疑

问: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

印光大师嘉言录--分禅净界限

● 禅与净土,理本无二。若论事修,其相天殊。禅非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