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怎样才能既快乐又成功

大愿法师  2014/05/3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怎样才能既快乐又成功

有些人学佛法以后就有一个疑问,就说:“哎呀,我也觉得很累,我确实不想每一天都绞尽脑汁,筋疲力尽,为了追逐财富而去工作,但是这个社会现实不允许。比如我是属于某一家公司的,我身边的同事们都在为了加工资、晋升而拼命工作,我如果不努力,一定会成为‘剩闲’,我被边缘化成一个剩下的闲人,甚至于一定会丢掉工作。到丢掉工作的时候,我的确可以不再去绞尽脑汁、追逐财富了,但是同时我连养家糊口也做不到了。因此我没有办法,我只能加入那个追求财富的行列里面去,似乎我没有看到别的选择了。”

其实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了,很多人学佛以后有这种困惑,他不晓得到底应该怎么办。要是一直去拼命工作,就觉得我的灵修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我若去灵修,我觉得我很快被边缘化了。

其实我们要反过来向内看我们的动机,我们如果为了养家糊口等等的外部动机去工作,当然我们的工作就会变成不得不做的事情,不得不做的事情是在外力的压迫之下,所以就会有压力,有压力当然就没有幸福感,就没有快乐了,幸福感就荡然无存了。

如果我们能超越思维的局限,不是为了外部的压力、外部的动机去工作,而是要超越我们思维的局限,看看我有什么内部动机能够让我欢喜工作呢?

比如说我为了我自己对这个工作有兴趣,对这个工作我很欢喜,能够令我成长,能够乐在其中。如果你为了这些内部动机去工作,工作就会变为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当然就乐在其中,每一时每一刻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这也就是所谓的“沉浸经验”。我们沉浸在其中连自己都忘掉了,连身心都忘掉了,在任何领域能够有造诣、有成就,一定要有这些沉浸在其中的经验,佛法里面称之为“三昧”,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成就,我们沉浸在这种喜悦之中,当然就没有压力,当然就充满幸福感。

所以禅的智慧开示我们,不离世间觉,要明心见性不是说你不可以工作,而且不能讨厌工作,因为不能离相,不能著相,要活在世间而不属于它。要活在世间,所以我快乐地工作,快乐地学习,没有压力,也没有留恋和牵挂,所以我们要活在这个世间而不属于它。

事实上,在具体的事情上积极做好,这个是提起;心上没有留恋,没有牵挂,心上彻底放开,圆融无碍,完全开放,这个就是放下。提起是幸福,放下是快乐。当然我们就能够每一天都生活得既快乐又成功,内心很快乐,外显的事业又很成功。因为我们内心坦荡荡,内心没有一丝一毫的牵挂,心无挂碍,没有包袱,当然事业很成功,在任何领域之中都成为很优秀的人。

我们也来说一个寓言好了。

有一个老人新搬了家,刚刚搬去的时候,他对自己的新住宅很满意,因为他的房子前面有一大片绿茵茵的草地,中间有一棵大树,他觉得这个环境很惬意、很舒服。但是很快,他的这种舒适感就被破坏了,因为有一群小孩子跑过来了,围着大树在草地上追赶、嘻闹、玩耍。

老人忍受了几天,终于难以忍受,于是有一天他就走出来了,他就给每一个小孩子发了五十美分,然后对小孩子们说:“你们让这里变得很热闹,我虽然年纪老了,但是在你们这种朝气蓬勃的气氛感染之下,我也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所以我给你们每位一点点钱表示谢意。”

小孩子当然感到很高兴,玩耍还会有钱收。第二天又更踊跃地过来玩耍。黄昏的时候老人又出来了,他就给每个小孩子发了十五美分,解释说:“我老了,已经退休了,也没有另外的收入来源了,所以昨天给五十美分,今天只能少给一点。”有些小孩子当然不高兴了。

第三天,小孩子们又来玩耍,这时老人只给他们每人五美分,这些小孩子们都勃然大怒,很生气,就说:“哎呀,我们一天才得到五美分,你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啊。”小孩子们就在老人面前发誓:“我们发誓,我们再也不会为你来这里玩耍了。”这个老人当然从此就得到清净了。

这个寓言启发我们什么呢?就是说人的动机其实是分为两种的,内部的动机和外部的动机。如果我们按照内部的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就觉得很快乐、很幸福,多忙、多累、多辛苦我们都不觉得,反而觉得乐在其中。但是,如果驱使我们行动的是外部的动机,我们就没有自主权了。我们就会随外部动机的变化而情绪波动,那么就会成为奴隶,就会感受到压力和痛苦。

那么在这个寓言之中,这位老人就是成功地将小孩子的内部动机置换为外部动机,小孩子们本来刚刚开始玩耍的内部动机是为了自己的快乐而来,但是老人给他们发了美分以后就变成了外部动机来玩耍,就是为了得到美分而来玩耍,所以老人就能够掌控、能够操纵外部的因素——美分。他发多少,他越发越少,他能够掌控、能够操纵,让小孩子们的动机迷失了,由内部迷失为外部了,所以也就能够操纵小孩子们的行为。我们想想我们是不是这样?我们的老板是不是也像那个老人给我们发美分一样?我们自己也是不是像小孩一样?我们如果一直活在外部动机里面,我们为了成长的快乐而去工作,这种内部动机如果迷失了,我们为了内在的心灵的成长而去工作,这种内部动机如果迷失了,我们就会患得患失,就会总是活在辛苦、压力和烦恼痛苦之中。

可见,禅的生活艺术就是开启内在的动机。如果我们要教育自己的小孩子学习,一定不是为了外部父母亲对他有什么期望、有什么要求,一定要激发他内部的动机,是为了满足小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和面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为了满足小孩子学习的快乐,这种内部动机而去学习,当然小孩子就能够成绩很优秀,不用父母亲操心,不然你一直给他找很多辅导老师,其实都是增加外部压力而已,一定要激活他的内部动机。同样的,我们工作也是为了成长的快乐去工作,我们当然每一时每一刻就能够欢喜自在快乐幸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愿法师文章列表

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活

据说,在这世界上,每天有36.5万人诞生,有15.5万人停...

由施能生他世乐,不施现法亦生苦

由施能生他世乐,不施现法亦生苦。人间诸财如流星,定...

护他即是自护

释迦牟尼佛昔日于拘萨罗国游化时,一日在私伽陀村落北...

什么是成功呢

什么是成功呢? 在古人看来,封侯拜相,加官晋爵,都...

少一个念头,则少一个业,多一个解脱

对任何事都能放得下,放下即功夫。平常就对任何事不挂...

顺逆在于一念间

绝大部分人感觉自己很不顺,尤其是工作比较紧张的人。...

欲海漂流具众苦

讲苦,那佛说了种种方法,断苦的方法,但是我们用不上...

在生活中修要能够「轻现世重后世」

在生活之中修,就是指生活要有重心。重心是什么?解脱...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

百喻经

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回向给其他人的冤亲债主,是否会替他背业障

问: 请问法师,念经后回向给其他人的冤亲债主,是否替...

《在家菩萨戒浅说》之不说四众过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

晚上自己睡觉害怕怎么办

问: 师父,晚上自己睡觉害怕怎么办?念什么经,或者有...

弥陀甚易念 净土甚易生

曾读古德的净土开示,有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之语,...

【佛教词典】清凉三昧

(术语)断一切憎爱之念使为清凉之三昧也。大集经十四...

【佛教词典】内空

梵语 adhyātma-?ūnyatā。十八空之一。内,指六内处...

道人与正常人之间如何做个平衡

问: 道人感觉象是有一个出离的部分;我们还是要成为一...

为什么要忏悔业障

问: 什么是忏悔?为什么要忏悔业障? 大安法师答:...

什么是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是什么?就是大慈大悲。你能大慈大悲,你就...

为什么古来有些祖师能把腿一盘,要走就走要来就来

我们修行的人,首要目的是了生脱死。那么何谓生死?生...

在家学佛应当注意的五点

随着时代的进步,佛法作为一种人生的最高智慧,已经得...

白衣观音的灵验故事

在中国,人们常常以白衣来辨认观音菩萨,在塑像的规则...

偷安一世,累劫难出

用修行和懈怠的苦乐来比较,来警策我们要精进办道。修...

佛陀跟我们的差别

佛陀的生命是万德庄严的,我们的生命是充满着痛苦。当...

【推荐】心有所住,才会对你产生干扰

【则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几乎所有古德在解释...

大安法师:为何富贵学道难

问: 《四十二章经》中佛说二十难中有富贵学道难。佛...

没有烦恼才是真正有福报的人

我们的功课是什么?我们的功课是放下。做了就放下。不...

念佛简单枯燥,功德恐怕不如读经吧?

〖疑虑〗 念佛简单枯燥,功德恐怕不如读经吧 〖破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