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一时的善念,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净界法师  2014/08/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一时的善念,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唯识学把整个凡夫到成佛,把他的修行分成五个阶位:就是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乃至于最后的究竟位。我们从前面的阶位我们可以知道,当我们踏入了修行的菩萨道。

我们的生命就会出现两种力量的作用:

第一种来自于外来的生死业力的冲击;

第二个来自于我们内心的一种菩提愿力的引导。

所以当你开始修行的时候,你经常是两种力量的一种作用跟拉扯。

我们先谈一谈生死业力这一块。生死业力是怎么来的呢?主要因为有阿赖耶识。虽然我们生命,一段一段的生命是无常变化的,但是生命结束以后,我们会在第八识留下一种善恶的功能,所以第八识它有很特殊的功能,就是它“持种。”它能够保存我们每一期生命所留下的一种善恶的功能,这种功能长时间的累积,就形成一种“恒转如暴流。”就是说它是一种相续的水流,如果我们今天是善业起现行,这个水流就带我们在人天享受快乐;如果我们今天是罪业起现行,这个水流就带我们到三恶道,受刀山油锅的痛苦。所以我们每一个人的背后,的确是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我们——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

那么业力的可怕,并不是说它给我们什么痛苦,这个还不是重点,重点是它辗转相续、无有止尽。当然我们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我们选择逃避,反正你觉得你今生过得也还不错,你认为你今生乐多于苦,但是你可别忘了,生死业力是不会停止的,也就是说你迟早要处理的。你今生不处理,你来生就得处理;你来生不处理,你以后一定要处理,因为它不会自己消失掉。

生死轮回之所以那么的可怕是因为:你越轮回,它的力量就越大,就像滚雪球一样。所以你总有一天,你吃到了苦头,你一定要面对这个生死业力的问题,你总有一天的。那么从佛法的角度:你越早面对,对你越有利,因为它整个时代,是往一个坏的方向在发展,末法时代。所以你越早处理,你成功机率是越高的,你花的心血是越少的。所以面对生死业力,你拖得越久,你付出的代价越大,就这么回事。所以我们从轮回的第八识,我们可以知道:既然要出离,那就把握当下,你别无选择!这是我们每一个人背后,所要面临的业力的这一块。

当然唯识学给我们很大的压力,因为它开展了第八识,这种恒转如暴流的业果相续的思考,但是唯识学给我们一些希望,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有强大的思考、学习能力,我们可以学习佛法、我们可以如理思惟,创造一种清净的力量来引导业力。那么这个第六意识的清净力量,在唯识的教义当中,它提出两个重点:一个是菩提心,一个是空正见,这两种力量如果你操作得当,生死业力是可以转变的。

那么这个菩提心跟空正见,其实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菩提心是根本,空正见是在引导菩提心的一种增上的力量。我们前面讲过了菩萨的四个阶位,它都是需要菩提心来支持的,也就是说你菩提心失掉了,你就已经不是一个菩萨了。所以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一定是要有发愿:你如果是智增上的菩萨,你缘佛的功德而发心;你如果是悲增上的菩萨,你缘众生的痛苦而发心,都可以。总之当我们修学菩萨道,先不要管你做了多少,先看你是不是有这样的目标,初心菩萨是“论心不论境”,如果你连一点理想抱负都没有,一天过一天,你做再多功课都没有用,毫无意义,因为要引导业力,一定是要创造一种永恒相续的力量。

在佛法的角度:一时的感动、一时的善念,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也就是说,你一种没有目标的行为是毫无意义的:你做这件事情,只是一时的感动、只是一时的善念,这样是没有办法改变业力的,没有办法。所以所有的行动都先有一个理想抱负,你一定要有一个愿景,有理想抱负的修行,才有资格叫做菩萨道,因为你真实在改变业力了。所以你要改造业力,你要创造一种坚定的誓愿,你未来希望往哪里走,要有一个目标的。所以在这个修行当中,一定先发一个菩提心:缘佛道而发起上求佛道,缘众生的苦而发起下化众生。当然你发了菩提心,你有这个愿景,你就是菩萨了。

那么接下来就是智慧的考验,你怎么去调伏引导你的内心,那就是空正见的智慧了。其实整个菩萨道的次第:从资粮位到加行到通达到修习,它主要的是一种智慧的增上。在六度当中,判定一个菩萨他的成败,就是以般若波罗蜜来做判断。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从第八识而起,又汇聚到第八识里

【众生者。色受想行识五阴。众法相集而生也】。由色、...

轮回本不存在,是因为你心中有轮回

我们再看第二个概念。这个地方越讲越细了。前面先讲第...

面对业力如何把握当下的自己

什么叫过去?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我们生命无量...

业力的累积,让我们看不到真相

我给大家讲一个记录在经典里面的真实故事,主角是佛教...

末那识的第六个特征

末那识有六个特征:第一,它总是追求愉悦;第二,它尝...

我们要坚固往生的愿力

我们要坚固往生的愿力,要知道在临命终时,愿力牵引令...

执着越重,轮回就越难出去

唐朝有一个百丈禅师,他有一天在百丈山讲《金刚经》。...

业力能否忏悔

关于业力能否忏悔的问题,我们首先不能存有自性见。因...

修空观,把生命归零

那么我们讲到这个,我们凡夫的造业呀,从浅到深有两种...

嗔心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心的过患最大,它的果报是什...

低碳生活小贴士

1.使用传统的真空瓶胆的保温瓶,不用电热饮水机;用节...

没学佛的人生是没办法规划的,因为做不了主

一个生死凡夫为什么加罪障呢?因为我们的生命当中,每...

【佛教词典】无上惭愧衣

(术语)袈裟之总名。惭愧之德,能防众恶,如衣服。宝...

【佛教词典】观音玄义

凡二卷。隋代天台智顗述,门人灌顶记。又称别行玄义、...

如何专一念佛

印光大师为什么强调十念记数?这种十念记数法就是针对...

不知最亲切

有时候出去旅行,一两个月的时间没有看电视、没有听广...

星云大师《幻想的毛病》

人,要有理想;有理想,才有目标,才能定宗旨,才能按...

二时临斋仪中的「三德六味」是何含义

佛教徒都知道,出家人在早、中饭前都要唱念二时临斋仪...

一诚法师与江西佛教

一诚法师,俗姓周,法号一诚,字悟园。1927年农历2月2...

集体皈依的仙人

中印度有一个宗教首领名叫弥遮迦的,得五种神通,领导...

星云大师《佛教的生活学》

各位嘉宾、各位佛教的护法信徒、各位法师,大家好!大...

假借生灭的因缘,成就不生灭的清净功德

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其实真妄是不二的。 佛陀刚开始是把...

野狐禅「不落因果」

《无门关》第二则里有百丈野狐的公案。 百丈和尚,凡...

星云大师《不杀生与护生》

佛教提倡不杀生,不杀生是一种慈悲,不杀生而护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