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遭受任何痛苦,都是自己业力的显现

净界法师  2015/11/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遭受任何痛苦,都是自己业力的显现

佛陀在经典上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有情众生的依止处有四个饮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是段食,“段”就是分段的饮食,我们吃的这些饭菜等等。第二个是触食,“触”就是我们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产生六识。假设我们所接触的环境,都经常是不如意的环境,你的身体要好就有困难;假设你的六根所接触的六尘,都是欢喜的,你色身的抵抗力会比较强。

前面的段食是约着物质的享受来说,这以下的触食是约着精神享受。就是说我虽然出了家,我受用物质的饮食比较单薄;但是我的触食,我经常内心保持欢喜,这个时候你色身的抵抗力强,因为有触食的资持。

第三个是思食,“思”就是希望。一个人对未来有希望,虽然我现在的生活不是很满意,但是我知道我以后、晚年的时候、我来生的时候会更好。有希望在支持,这个人的身体也会比较健康,这叫思食。这二个都是精神的受用。

第四个是识食,这个识食就不是前六识,前面的触食跟思食都是第六意识,这个识食是第八识,就是你业力的资持。你看饿鬼道的众生、地狱道的众生,他们也没有饮食饭菜可以吃,他所接触的环境也不可能让他快乐,都是刀山油锅,也不可能有希望,他不知道什么时候离开地狱。他现在死掉了,马上受生,又再接受痛苦,所以他不可能有希望的。那这个地狱的众生,他的生命是如何相续呢?他没有段食、触食、思食,他是靠这个识食,就是阿赖耶识的业力,不断地支持他的色身。

所以,假设没有阿赖耶识这个业力的识食,这个识食体就不能成立了。“何以故?于六识中,随取一识,于三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因为前六识不能做识食体。为什么呢?因为前六识不能普遍三界,有的地方有第六意识,有的地方没有第六意识,你看无想天就没有第六意识了,所以它不能扮演识食体。当然第六意识所带动的触食跟思食,也有帮助,但是它不是主要的因素。这个识食是最重要的,就是业力。

有关业力的支持,我讲一个公案,大家体会一下这个生命的真相。我年初的时候到新加坡去弘法,去了将近十天,前五天是讲经,后面几天就带大家念佛共修。在新加坡的时候,我的身心状态非常的好,但一回到台湾,不到一个礼拜就生了重病。这个病,病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过去的习惯就是断食,但是我这次的病,断了三次,连续断了三次,一次断三天,等于断了九天,都没有效果。

后来有一天晚上我做梦,在梦境当中,那个意思就是有这个鬼神障。后来我就持咒,持了三天感到有一点好转。到了第三天晚上静坐的时候,我突然间有一个感觉:我现在不要持咒,就念阿弥陀佛。那个时候,当然有障碍的人心情就不同,我那时候观想阿弥陀佛的圣号无量光、无量寿,他决定能够救拔我。那个时候,我生起了强大的皈依心,一直地念佛,念了将近二十分钟。在二十分钟当中,突然间听到“劈啪”的一声,突然间身心的暗钝相、粗重相消失了。从那时候,身体就开始恢复健康。我想每一个人多少都会遇到鬼神障,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我们是带着果报体,带着业障、报障在修行。

比如说你看很多老和尚,他去打佛七,打完七以后回来就生病了,你怎么解释呢?你说:“唉,代众生受苦!”这样讲也是有道理,其实都是自己业力的表现。鬼神障也好,外在的因缘只是增上缘,因为这个地方讲识食体,就是你的果报体,永远是你心中阿赖耶识的业力所释放出来的。不可能有一个外在的业力,跑到你的身心来给你快乐、给你痛苦,不可能!如果有可能的话,这个唯识学的观念就会全部被推翻掉了。所以我们一个人的菩提心,一定要依止正见,否则你的菩提心不能相续。

这个地方讲“识食体”就是说,我们相信果报体任何的变化,外在的环境只是一个增上缘,你自己心中的业力才是亲因缘。这样子你不管遇到任何的逆境,你的菩提心不会退转,这个正见非常重要!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净界法师:唯识学对于妄想的两种分类

第六意识在受用外境时,包括了受用跟想像,也就是受用...

所有显现皆是识神所变现,切不可认以为真

古人说: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总的来说,不论什么好...

在顺境时抽到下下签

其实一张签诗是好是坏都没有关系,它最大的意义是在让...

爱恨亲疏,这样的爱是一种交易

对亲友不能太执著 亲朋好友是因为各种因缘的积聚,在即...

除种种重障,必先行忏悔

(上) 《莫到老来方修道》,今天我们讲《西方合论》的...

生老病死颂

恩爱萦缠与么来,三缘和合住胞胎。 凿开混沌通身瑕,踏...

古人最初发心,真为生死大事

古人最初发心,真正为生死大事,决志出离,故割爱辞亲...

净业行人临终时是否也要受四大分离之苦

问: 净业行人信愿持名求生极乐,但病苦缠身,临命终...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唯识二十论

唯识二十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占察善恶业报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出六根聚经中)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佛说阿弥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q)树给(jǐ)孤独园。与...

以佛法智慧含融世间法

佛法是从觉性、实相的立场,来观察宇宙、处理人生的一...

十大菩萨名号隐含的义理

大智,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表智,文殊菩萨以智慧著称。...

什么是参话头

世尊说法四十余年,显说密说,言教已有三藏十二部之多...

读诵哪一部佛经最好

下一篇叫至诚持经。就是志诚的读诵经典,汝问何经最好...

【佛教词典】依二种道施设四种行相

【依二种道施设四种行相】 p0774   瑜伽八十七卷十七...

【佛教词典】一个半个

(杂语)极少之数也。南泉禅师所谓会取佛未出世时尚不...

阿弥陀佛帮我们远离了分段生死

我们到了极乐世界我们是为了成就圣道,一般来说,你初...

宽严法师《如何控制你的嗔怒》

有人说,现在的世界是修罗世界。修罗的特性是什么?就...

病人临终神志错乱恶境现前,应如何开导

问: 病人于临终时,若神志错乱、恶境现前,比如:看到...

惜福

我的外祖母活到八十岁,她过世的时候我还年幼,有许多...

如梦如幻的修学

修学首楞严王三昧,它是一个如梦如幻的修学。怎么说呢...

挖空心思勉强得到,实际上不是好事

如果命中没有,而挖空心思勉强得到的东西,实际上不是...

吵闹着炫耀一番

寺院里接纳了一个年方16岁的流浪儿。这个流浪儿头脑非...

我们为什么总会遇到各种不顺

我们为什么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顺利?遇到这样问题的...

何为四大皆空

四大皆空,这是佛教的基本思想。四大,是梵文(aturman...

虚云老和尚《上海玉佛寺禅七开示》

初七第一日开示(2月22日) 这里的大和尚(苇舫法师)...

四正勤和四如意足

四正勤以精进为体 四念处其实是很难讲的。四念处虽然只...

股市诚可贵,生命价更高

这一段时间,不管是在微博还是微信,真可谓被这个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