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今世的生死只是一段短短的旅程

2014/08/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今世的生死只是一段短短的旅程

生死问题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命题,人类从产生以来就一直追问:人生从何来?人死往何去?如何看待生死?如何才能超脱生死?佛教认为众生可以通过修行达到超脱生死获得解脱。

最近看了一个故事让我颇多感慨:有一天,一位经验丰富的猎手,带着他心爱的猎枪,追杀一群山羊。当追到一个悬崖边的时候,这群山羊停止了逃命的脚步,它们的前面是一处悬崖,从这边崖壁到那边的崖壁相距有十米多远,再矫健的山羊都跳不过去,猎手看着这群即将到手的猎物也放慢了追赶的脚步。

但过了一会儿,一个不可思议的景象发生了,只见一只年老的山羊从悬崖边退了几步,然后毅然而迅疾地向对面的悬崖跳去,在这只老山羊刚跳出的刹那间,另一只年轻的山羊随后也向对面的悬崖跳去,在半空中踏在头一只老山羊的背上,以老山羊为跳板猛然地一蹬,落在对面的悬崖上,而那只老山羊悄无声息地摔落在万丈深渊之中。

随后其它的山羊,如同得到了同一个号令,用同样的方法和动作,一起一落,一生一死。部分年轻的山羊们就这样借助老山羊为跳板的方式跳到对岸逃生了,它们用自己的方式保住了整个种群的繁衍。而这一切仅用了几分钟,当猎人赶到的时候,一切都已经结束了,猎人看得目瞪口呆,感慨万千……。

我想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思想,只是我们不了解他们罢了,就象这群山羊,虽然它们没有人类这么高的智商,但它们在面对死亡时为了群体的生存所表现的甘心赴死的勇气,是值得人类敬畏的。

佛教所看到的生命是无常变灭,无穷无尽的,如同江河之水滚滚不断,是刹那不停的变化着。死亡不是消失,死去的是躯壳,真正的生命则是绵延不断。是走出此生这一扇门,进入新生的另一扇门,从这个环境转换到另一个环境。“生,也未尝可 喜 ; 死 , 也 未 尝 可悲。”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转换。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一如。佛教又强调超越生死,认为真正的生命是超越无常,求得解脱。因此人要正确地对待生死,不执着于生或不执着于死,而是将生死看作统一的有机结合体。

人生是短促的、有限的,《四十二章经》中记载;“佛问诸沙门曰:‘人命几何?’沙门答曰:‘数日之间’。佛曰:‘子未知道’。又一沙门答曰:‘饮食之间’。佛曰:‘子未知道’。又一沙门答曰:‘呼吸之间’。佛曰:‘善哉!子知道矣!’”。从佛教角度看生死是“生命在呼吸间”,人生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大多不过几十年的,即使能活百年,在时间的长河中,亦不过是小小的涟漪而已。但正因为有了死,人才会为了在有限的生命里让生命展现灿烂的光辉而不懈努力,前仆后继;正因为有了死,才有了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死赋予了人类生命太多的价值和意义。每个生命的存在本身都是一个美丽的奇迹。面对生命,我们要用慈悲的心来发现生命的美丽,我们要用赞美的心来感悟生命的美丽。

人无法预测自己的生命,更无法回避死神的到来。

生命有其坚强的一面:有的人可以在非常艰苦,受尽折磨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挑战生命极限的美国魔术师大卫·布莱恩把自己吊在泰晤士河畔的玻璃箱中,仅靠喝水艰难度过了44天,引得世人瞠目。有报道说12名煤矿矿工井下被困4天5夜,在氧气稀少、瓦斯含量极高的情况下,没有吃过一口干粮,没喝过一口干净水,凭借着对生命的渴望而被救出来,这些都是顽强生命创造的奇迹。但生命有时又如此脆弱和无法预测,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便可让一个健壮的生命瞬间消失。汶川8级的强烈地震中,在几分钟之内就将一处美丽的家园变成了人间地狱!无数鲜活的生命在一瞬间消失。地震发生的时候,许多孩子正在教室里上课,他们也一定憧憬美好的未来,想象着自己长大了做什么,但是灾难降临了,生命的轨迹在这一刻画上句号。

既然生命去来这么无常,我们更应该好好地爱惜它,让这无常、宝贵的生命,散发它真善美的光辉,映照出生命真正的价值。《大乘流转诸有经》说:“前识灭时名之为死,后识续起号之为生。”生必有死,死是另一个生的开始。佛教非常正视生死问题,佛教生死观的积极意义在于肯定人有生老病死之规律,佛教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众生能够摆脱生死的羁绊从而把握今生。佛教称“人身难得”,那么我们当然就要好好地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好好地活下去,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今生。佛教的观点就是希望我们能从死亡的噩梦里清醒过来,摆脱人生的各种贪欲,认清生命的无常,认识生命的真正意义。

佛经上说:“生又何尝生?死又何尝死?”众生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是处于一个循环中,死是生的开头,生是死的起点 。有生才有死,有死才有新的生。个体的人生是短促的、多苦的,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的生命会逐渐走向消亡。但一个个体的结束不是生命的完结。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一如。我很慨叹蚕这种动物,因为它阐释了生死的转换和生命的美丽。

蚕从出生到作茧自缚,完成了一个从生到死的转换。然后破茧而出,化蛹为蝶,完成了一个从死到生的转换。这个可爱的生灵让我们体悟到生死的真谛,生死本是对同一件事物不同阶段的不同描述。一定阶段的死实际上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是生与死的力量,使蚕化为美丽的蝴蝶,生死的转换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神奇。我感叹生命的神奇和伟大,死是为了更美的生。究竟何为生、何为死?我只能说生和死同样的美丽。

在生死轮回的路上,今世的生死只是一段短短的旅程。从出生到死亡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也许你正处在花一样的青春年华阶段,还不能理解生命的短暂和生命中会遇到的各种苦难,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等到了白发苍苍时,才想起生命的可贵,但那时许多理想和希望已经成为过眼的烟云。根据佛教的启示,我们要好好运用今生为死亡早做准备,不要等病入膏肓时,才不得不反省人生。

我们注定要最终走向生命的尽头,但我们不能毫无意义地虚度生命,甚至造恶业。在人生的这段旅程中,我们的行为将决定将来的旅程,明白生命的幸福与痛苦,就更应相信自己目前的行为会改变未来的一切,从而抓紧一切机会,培养良好的行为,为社会及他人多做善事,多积善业。那么将来面对死亡时,我们心里就会多一份坦然,自己生活得也更有意义。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这就是了脱生死最重要的方法

大家要明白,因果律是通于三世的,所以要深信因果。有...

转短命为长寿之法

请大家看第四段:转短命为长寿之法。这一段主要是针对...

任何生死关头一定要记得念佛

我们以后碰到任何生死关头,要注意了,一定要念佛,别...

生命的「仓库」---第八识

第八识等于是我们的一个仓库。当我们生命结束的时候,...

生命只是一团泥

一座大山上有个小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徒弟...

这时显现出来才叫真正业障重

在临终救亡修法时,《地藏经》是讲事,普度一切众生,...

圣严法师《体验》

你没有真正去体验自己的生命,也没有真的想要体验属于...

如何培养出离心

出离心的栽培的确是应该经过一个时期的栽培,我们才会...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注音版】晚课蒙山施食仪

晚课蒙山施食仪...

【注音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注音版】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它们灭绝只因善良

树虎 一百年前,人们在亚马逊河两岸砍伐树木时,发现...

牛奶背后的苦难

想象一个生命,打从出生起直到死的那天,被对待像一台...

世界上最好的运动——走路

世界上最好的运动是什么?走路!世卫组织认定,走路是...

外在的世界究竟从何而来

简单地讲就是我们一念心性的随缘不变之体当中,个人的...

【佛教词典】平等意趣

梵语 samatābhiprāya。如来说法四意趣之一。又作平等...

【佛教词典】如实知者

佛的德号,因佛是一位了知真如实相的圣者。...

不要贪恋世间生灭的福报

过去,波斯匿王每次到祇洹精舍聆听佛陀开示时,必先脱...

坐胎的过程宛如地狱非常痛苦

我们往昔的业力,由于一念阿赖耶识都有贪爱的种子,所...

相好凡夫皆具足 六通无碍异常伦

相好凡夫皆具足 六通无碍异常伦 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

被心中的锁锁住了

中国古语说:苍蝇不钉没有缝的蛋。也就是说,蛋是自己...

八种食物让你远离癌症

1)茄子:霜打的茄子是好药 中药许多方剂及民间验方中...

星云大师《屈伸自如》

某位居士的夫人悭吝不舍,对于社会的任何善举,从不响...

为何佛的恩德还超过父母的恩德

诸佛的恩德很难报答,他超过父母的恩德。那父母之恩对...

《观无量寿佛经》第十观:观音观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

在梦境里判断你修行的功力

又见龙神 , 阿修罗等 , 数如恒沙 , 恭敬合掌 , 自...

对治烦恼有两种选择

我们要对治烦恼时,你有两种选择: 第一个时时勤拂拭,...

不肯忏悔的人,千佛出世都救不了他

一句弥陀,就路还家。 可惜痴人,弃金担麻。-- 彻悟大...

圣印法师:受三皈依的态度

三皈依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我认为这必须发十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