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宗镜录》之法师十过

2014/10/2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宗镜录》之法师十过

若不观心内证,法师略有十种过:

一、但外求文解。而不内观修心。释论云。有论而无慧。所说不应受。

二、不融经息诤趣道。但执己非他。我慢自高。不识见心苦集。

三、不遵遗嘱。不依念处修道。不依木叉住。非佛弟子。

四、经云非禅不慧。偏慧不禅。一翅一轮。岂能远运。

五、法本无说。说破贪求。名利弘宣。宁会圣旨。

六、贵耳入口出。何利于己。经云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

七、无行而宣。何利于他。

八、又多加水乳,无道之教。教误后生。

九、四众失真法利。转就浇漓。

十、非但不能光显佛法。亦乃破于佛法也。

《宗镜录》关于法师的十种过患,是永明延寿禅师在宋朝时就提出来了,数百年过后的今天,还在到处“弘扬佛法”的法师和居士佛学家们,在法座上夸夸其谈,眉飞色舞的时候,何不扪心自省?

第一,只晓得研究佛学,文字的解释很有道理,但自己没有内观修心做真正的功夫,所说的道理无非依文解字,不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真实智慧,只是自己分别意识的揣摩。这种论说不值得接受。

第二种过患是,不能融会各种经典的道理,平息争论趋向修道,结果学问越高,自己主观的成见也越来越深,坚持自己的理论而批评其它的理论,因此我慢也越来越高,然而却认不到“见心苦集”,换句话说,学识越高烦恼越大,自己的心念都平静不了,平息妄念是学佛最基本的功夫。。

第三种呢?就是法师们光是研究经典而不遵循佛的遗教来修行,不依佛所教的三十七道品的四念处来入道。木叉的翻译就是戒,小乘的戒律又称别解脱戒,不依佛所制定的戒律来生活,所以佛说这不是佛的弟子。戒为无上菩提本,是一切功德的地基,不依戒律,所有的修行无非外道。

第四,佛经告诉我们要想修证只有一条路子,那就是修定修慧,打坐不是修定而是练习修定的基本,所谓定,不一定要盘起腿来打坐,真正的佛法若真得了定,不论是行、住、坐、卧乃至跑步、跳舞都要在定中,这才是定。由定而生慧,达到大智慧的成就。有人常问:佛法的成就是什么?佛法的成就是大智慧的成就,而不是功夫。但是真正的大智慧一定要功夫到了才能成办,所以佛经上讲:非禅不慧。不修禅定则不能得到真的智慧。“偏慧不禅”,如果只是光通学理的干慧,就没有真功夫的禅定。“一翅一轮”,定与慧就象鸟的一双翅膀、车子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岂能远运”,一个出家的法师假使不能定慧等持,哪里能够远大地弘扬佛法呢。

第五,真正的佛法没得话说,因此佛在《金刚经》中说,他没有说佛法,明明说了四十九年法,有三藏十二部经典纪录下来,却说没有说得一个字。因为真正的无上佛法,一切本空的境界不是文字言语所能到达的。所以说,法本无说。为什么法师们或是居士的佛学家们要说法呢?“说破贪求”,那就是为了破除一般人贪求世间的名与利。“名利弘宣,宁会圣旨”假如有人说法的动机是为了这两个字。名与利,那怎能合于佛法圣人的宗旨呢?

第六点,一般研究佛学的人“贵耳入”,比如我们同学们常说:老师找个时间讲什么课给我们听,好不好?一天到晚在贵耳入,然后耳朵听过来,嘴巴就贩卖出去了,就会吹了。就这洋“耳入口出”,心中没有正念。“何利于己”?佛学很熟,但碰到事情就过不了,这样对自己又有什么帮他呢?这也是人们常讲的:“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佛经上说这种人整天虽然很辛苦、很用功,但都是在替人家数钱财,自己一点本事也没有。

第七种,自己没有真地修行就随便信口开河乱讲,没有真正在宣扬一个东西,这样做不能利己更不能利他。

第八种,有些在讲的时候,牛奶里渗了水,不是真牛奶,而且可能还发酵了有酸味,听进来吃进去可能就肠胃不适,这就是无道之教。“教误后生”,而耽误了后一代。

第九种,佛的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到了后代,因为真正的佛法没有了而越搞越糟。

第十种,凡是研究佛学的不管在家或出家,假如没有观心内证。非但不能使佛教弘扬而有前途,而且他自己也在破坏佛法。

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就是要如何返妄归真,彻见本性!法师就如名医,对各种药性都要了如指掌,对病人的病症轻重要能够准确判断,才能够对症下药,解除病人的痛苦!法师如果只会解释名相,消文释意,就如同医生只会背写药方,不能辨症施药。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何况关乎了生脱死的出世大业,法师纵然说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如果连自己的生死都没有把握,又如何利益众生?就如同医生自己都一身病患,别人又如何敢让你治病?所以,法师担负着弘法利生的大业,在入道之处,最好通过真修实证,行解相应,让佛法融会贯通,从自性中流露出的真智慧才会令众生普沾法益,趋向解脱!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秽土成佛与净土成佛

其实,成就初地以后你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你选择简单...

【推荐】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一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

地藏菩萨的分身遍一切处

念诵地藏菩萨,绝不会堕入三途,不过轮转要经过多一点...

净土宗弘法的道次第

民间弘法是目前佛教界的当务之急,文革法难之后,佛法...

劝人往生西方也等于成就自己

劝进行者,念佛消灾。一个净业行人,当自己走向信愿持...

诸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

【原 文】 原夫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

菩萨的化身

菩萨是什么样子呢?菩萨就供在庙堂,是不是就长这样呢...

学佛要先度己再度人

【原文】 古人大彻大悟,参学事毕,且于水边林下,长养...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汉传版): 那(na...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净土五经日诵集要(净宗早晚课)

序 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

居士如何护持正法

佛教是一个团体 佛教讲四众弟子,也讲七众弟子,范围是...

马祖道一禅师广录

江西道一禅师。汉州什方县人也。姓马氏。本邑罗汉寺出...

不小心踩死动物该怎么办

问: 请问师父,我走在路上无意踩到一只青蛙,不知是...

你能如理作意,烦恼就能不动

此室入者,不为诸垢之所恼也,是为二未曾有难得之法。...

【佛教词典】魔网

(术语)天魔网人之种种邪业也。无量寿经上曰:坏裂魔...

【佛教词典】因能变

(术语)对于果能变之语而言。八识种子在第八阿赖耶识...

午睡的学问

英国《每日邮报》的一篇文章指出,每天中午打个猫盹,...

五种佛教的莲花

《摄大乘论》释卷十五记载,莲华有香、净、柔软、可爱...

【推荐】称名供养礼拜地藏菩萨,求诸所愿速得满足

地藏菩萨常以不可思议禅定之力度化无量世界众生,满愿...

五戒表解

杀戒 释名 断命曰杀,有情曰生。...

中国老秤上的十六颗星

古代商人的地位很低下,是因为那时候是农业社会,有些...

白露节气的养生方

白露适合于养肾,古话说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白露...

怎样对治昏沉和妄想

打坐经常要注意的两个问题,就是昏沉和妄想。整个修行...

佛教的根本特质是什么

今天我要和诸位讲的,是关于佛法的根本特质,其题叫做...

拿金斧头的观音菩萨

大悲咒的第62句叫做「摩啰那啰」,这句的意思是观世音...

佛给在家人提出的五条基本规范

在佛教里面,释迦牟尼佛给在家人提出五条基本的规范,...

道香应自苦修来,法远禅师的修行故事

写这个故事之前,踌躇了一下,因为这种故事不一定有人...

玄奘法师西行故事四则

一、 玄奘考试 在隋朝的时候,包括隋唐,僧人的数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