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宗镜录》之法师十过

2014/10/2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宗镜录》之法师十过

若不观心内证,法师略有十种过:

一、但外求文解。而不内观修心。释论云。有论而无慧。所说不应受。

二、不融经息诤趣道。但执己非他。我慢自高。不识见心苦集。

三、不遵遗嘱。不依念处修道。不依木叉住。非佛弟子。

四、经云非禅不慧。偏慧不禅。一翅一轮。岂能远运。

五、法本无说。说破贪求。名利弘宣。宁会圣旨。

六、贵耳入口出。何利于己。经云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

七、无行而宣。何利于他。

八、又多加水乳,无道之教。教误后生。

九、四众失真法利。转就浇漓。

十、非但不能光显佛法。亦乃破于佛法也。

《宗镜录》关于法师的十种过患,是永明延寿禅师在宋朝时就提出来了,数百年过后的今天,还在到处“弘扬佛法”的法师和居士佛学家们,在法座上夸夸其谈,眉飞色舞的时候,何不扪心自省?

第一,只晓得研究佛学,文字的解释很有道理,但自己没有内观修心做真正的功夫,所说的道理无非依文解字,不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真实智慧,只是自己分别意识的揣摩。这种论说不值得接受。

第二种过患是,不能融会各种经典的道理,平息争论趋向修道,结果学问越高,自己主观的成见也越来越深,坚持自己的理论而批评其它的理论,因此我慢也越来越高,然而却认不到“见心苦集”,换句话说,学识越高烦恼越大,自己的心念都平静不了,平息妄念是学佛最基本的功夫。。

第三种呢?就是法师们光是研究经典而不遵循佛的遗教来修行,不依佛所教的三十七道品的四念处来入道。木叉的翻译就是戒,小乘的戒律又称别解脱戒,不依佛所制定的戒律来生活,所以佛说这不是佛的弟子。戒为无上菩提本,是一切功德的地基,不依戒律,所有的修行无非外道。

第四,佛经告诉我们要想修证只有一条路子,那就是修定修慧,打坐不是修定而是练习修定的基本,所谓定,不一定要盘起腿来打坐,真正的佛法若真得了定,不论是行、住、坐、卧乃至跑步、跳舞都要在定中,这才是定。由定而生慧,达到大智慧的成就。有人常问:佛法的成就是什么?佛法的成就是大智慧的成就,而不是功夫。但是真正的大智慧一定要功夫到了才能成办,所以佛经上讲:非禅不慧。不修禅定则不能得到真的智慧。“偏慧不禅”,如果只是光通学理的干慧,就没有真功夫的禅定。“一翅一轮”,定与慧就象鸟的一双翅膀、车子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岂能远运”,一个出家的法师假使不能定慧等持,哪里能够远大地弘扬佛法呢。

第五,真正的佛法没得话说,因此佛在《金刚经》中说,他没有说佛法,明明说了四十九年法,有三藏十二部经典纪录下来,却说没有说得一个字。因为真正的无上佛法,一切本空的境界不是文字言语所能到达的。所以说,法本无说。为什么法师们或是居士的佛学家们要说法呢?“说破贪求”,那就是为了破除一般人贪求世间的名与利。“名利弘宣,宁会圣旨”假如有人说法的动机是为了这两个字。名与利,那怎能合于佛法圣人的宗旨呢?

第六点,一般研究佛学的人“贵耳入”,比如我们同学们常说:老师找个时间讲什么课给我们听,好不好?一天到晚在贵耳入,然后耳朵听过来,嘴巴就贩卖出去了,就会吹了。就这洋“耳入口出”,心中没有正念。“何利于己”?佛学很熟,但碰到事情就过不了,这样对自己又有什么帮他呢?这也是人们常讲的:“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佛经上说这种人整天虽然很辛苦、很用功,但都是在替人家数钱财,自己一点本事也没有。

第七种,自己没有真地修行就随便信口开河乱讲,没有真正在宣扬一个东西,这样做不能利己更不能利他。

第八种,有些在讲的时候,牛奶里渗了水,不是真牛奶,而且可能还发酵了有酸味,听进来吃进去可能就肠胃不适,这就是无道之教。“教误后生”,而耽误了后一代。

第九种,佛的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到了后代,因为真正的佛法没有了而越搞越糟。

第十种,凡是研究佛学的不管在家或出家,假如没有观心内证。非但不能使佛教弘扬而有前途,而且他自己也在破坏佛法。

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就是要如何返妄归真,彻见本性!法师就如名医,对各种药性都要了如指掌,对病人的病症轻重要能够准确判断,才能够对症下药,解除病人的痛苦!法师如果只会解释名相,消文释意,就如同医生只会背写药方,不能辨症施药。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何况关乎了生脱死的出世大业,法师纵然说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如果连自己的生死都没有把握,又如何利益众生?就如同医生自己都一身病患,别人又如何敢让你治病?所以,法师担负着弘法利生的大业,在入道之处,最好通过真修实证,行解相应,让佛法融会贯通,从自性中流露出的真智慧才会令众生普沾法益,趋向解脱!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碰到这些人,应当在财施中加上法施

当你布施的时候,如果碰到这些人(盲聋喑哑)了,你要...

面对很多的众生,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

身为一个菩萨,我们要处理两件事情:第一个处理自己内...

净土弘法的第一步

在净土法门的修行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就是我们佛教徒...

太虚大师:以佛教的道理来使人类进步

导语: 不明佛教真相的群众心理建设人间佛教,要先从...

菩萨为何不应住色布施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为什么讲忍辱,一...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如何解释

问: 经中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请解释一下。 方海...

流通佛法,须具内护外护

佛法者,心法也。此之心法,乃十法界之根本。不明此法...

东渡弘法的鉴真大师

唐代律学高僧鉴真大师,又称过海大师、唐大和尚,律宗...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qi)梵(fn)游化诸国,至广严城,...

【注音版】二时临斋仪

出自弘化社《日诵经咒简要科仪》...

【注音版】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

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

1、依止佛陀经典参考相应祖师论著。 2、不宣扬神通感...

【推荐】对治淫欲的观想方法

修行人最难除的是淫念。然而淫念不除,不能入道。即使...

研读经教时,需要注意什么

原文: 看经须是周遍广博,方得融贯,不致偏执。盖经有...

菩萨为什么还有变易生死

问: 菩萨为什么还有变易生死? 净界法师答: 一个加...

【佛教词典】萨婆若

华译为一切种智,就是诸佛究竟圆满果位的大智慧。...

【佛教词典】道理世俗谛

【道理世俗谛】 四种世俗谛之一,又名随事差别谛,是指...

冶开老和尚是怎么开悟的

选佛场,一念净心成正觉,看谁能在这里把世间一切的万...

供养地藏菩萨、诵地藏经就能获得二十八种利益

地藏菩萨的威神力量实在不可思议,如果有按照上面所说...

化羞辱为前进的动力

在美国,有一位叫库帕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在...

星云大师分享素食烹饪经验

说到素食比荤食更好,当然煮菜的人也要能把素食煮得好...

能折伏情欲称为善,能灭除情欲称为圣

【原文】 喜怒好恶嗜欲,皆情也。养情为恶,纵情为贼。...

心境转了相貌自然会改变

佛陀时代,有一位波斯匿王,他的女儿们个个都很美丽,...

以佛法智慧含融世间法

佛法是从觉性、实相的立场,来观察宇宙、处理人生的一...

心无自体,它是缘生缘灭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

病来哪得心无苦,梦里焉知身在床

病来哪得心无苦,梦里焉知身在床 进一步用生病来看,病...

修空观,把生命归零

那么我们讲到这个,我们凡夫的造业呀,从浅到深有两种...

一旦父母不在,哪有儿女归途

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中说: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

圣严法师:在工作中要对事不对人

不论我们在公司担当何种职务,都要顾及整体,而且要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