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一碗面给予的启发

宽运法师  2015/01/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一碗面给予的启发

十五年前的除夕夜,一家面馆老板正准备关门之时,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小男孩走进来,低声地喊着:“一碗汤面!”老板自动多丢了半个面团,煮了满满一大碗,老板娘和客人都不知道。

母子三人匆匆地吃完了,同声夸赞:“真好吃,谢谢!”并且微微地向老板鞠了一躬;当他们走出面馆时,老板和老板娘则向他们说“谢谢你们!新年快乐!”

第二年除夕夜,他们又是最后的三位客人,同样地只叫了一碗汤面。老板娘问丈夫:“煮三碗面给他们吃好不好?”丈夫回答道:“不行,这样做他们会不好意思的。”随即多丢半团面条到滚烫的锅子里。

第三年的除夕夜,这三人又出现,点了两碗汤面,老板丢了三团面进去;后来这三人就没有再出现了。不过三人原来所坐的位置后来成了面馆“幸福的桌子”。

直到十多年后,两个青年穿着笔挺的西装与一名穿着素雅的妇人走进面馆,妇人慢慢地说:“麻烦…麻烦…为我煮一碗汤面…。”老板娘才发现眼前的三人就是合叫一碗汤面的母子,不过这次三人终于点了三碗汤面。

他们向老板夫妇道谢,并表示“我们母子三人曾在十多年前的除夕夜叫了一碗汤面,受到那一碗汤面的鼓励,才能坚强的活下去”,并叙述了十多年来的奋斗过程;老板夫妇感动得眼眶里溢满了泪水。

由此可见,物质或身体的满足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唯有心灵的充实与富足,才能克服贫困艰苦的环境。

因此,在佛教经典《增支部》的《鸯觉经》》(AndhaSutta)中,佛陀把人类分成三种:

1、盲人,这种人既不知如何使自己拥有的财富增长,亦不知如何创造新的财富,当然更无法区分道德上的好坏。正因为这种人什么都不懂,所以称之为“盲人”。

2、独眼人,这种人眼里除了金钱以外,其他什么都看不见,一辈子只知道如何使自己拥有的财富增长和创造新财富,但不知道如何培养高尚的道德质量。这种人只有一只金钱眼,而没有道德的慧眼,所以称之为“独眼人”。

3、双眼者,这种人既有能力使自己已有的财富增长,不断的获得新财富,又能培养良好的道德质量。由于这种人既有金钱之眼,又有道德之慧眼,故是一双完整无缺眼睛。

这部经典较深刻之处,正在于它对只有一只金钱之眼的人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而对仅有道德之慧眼而无金钱眼之人,并未被单独列为一类人,因为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比单纯的道德更有实际的价值。

为了进一步论述这个道理,在南传佛教《中部》的《巴陀伽摩经》中,佛陀又把人类的最基本的渴望分为四种:

1、愿我的财富通过正当的途径一天天地增加。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富有,财富是人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

2、当一个人富有后,他所渴望的是美名远扬。他如此地祝愿:愿我的美名传遍四方,特别是要在我的亲朋好友、师长中流传。

3、当一个人既拥有了财富而又有了好名声,他就会祈求健康长寿。他如此地祝愿:愿我健康长寿。

4、当一个人富有、美名远扬又健康长寿,他自然就会希望死后幸福。他如此地祝愿:愿我死后生天享福。

虽然追求财富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欲望,但是正如俗话所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就是说,财富是可爱的,但我们必须以合理、合法的手段去追求,这样得来的财富才会心安理得。在佛教的根本教义的“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之中,有“正命”一道;所谓“正命”,就是从事正当的经济活动,使色身生命得以延续保养。

虽然众生最重要的生存意义是延续“法身慧命”,但是其前提是延续色身;要延续色身就必须依赖饮食长养,这就必然涉及社会上的经济生活。《杂阿含经》中说:“营生之业者,田种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只要合理合法,勤劳努力,无论是农牧收成、经商贸易所得,还是企业经营、投资生息所得,都是正当的。可见保全身命与资业,是众生的愿望,在佛法中具有合理性。

又佛陀在《善生经》中为善生童子开示生存之道时说:“先当学技艺,而后获财富。”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必须有一定的谋生之道,即使拥有福报,也还需要通过相应的技能才能得以实现。而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如法地追求财富。佛教认为财富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体现,是福报、尊严、贡献和地位的象征,佛陀便是福慧具足的圣者。也因此,佛教把财富当做“净财”。所谓“净财”,就是清净的财富;净财不但是维持生计的必要条件,同时还能利益社会、造福人类。

如果从事商业经营,应该以自利利人的心来赚取应赚的利润,并把赚来的钱作合理的支配,而不仅是为了个人的物质享受和满足虚荣而花费,若能如此,就不算是因贪心而赚钱了。

《善生经》中说,居士的收入最好分做四分来处理:①家计的生活,②营业的资本,③储存在家以防意外,④放款生息。

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这是非常安全而合理的分配,到今天,储存在家和存入银行生息应该合而为一。此外,也应在这四份之中,酌量取出一部分作为三种用途:①供养父母,②周济亲友和部属仆从,③供养三宝,作为宗教的奉献。前面的四分法,是保障自己的生活安定;后面的三种用途,则是为了孝养父母、社会福利及宗教事业。

对于财富如能取之有道并用之合理,如此,才能令我们身心健康,拥有幸福圆满的人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宽运法师文章列表

一边想发财,一边却挥霍浪费

问: 如何发财? 梦参老和尚答: 很简单,做布施。我...

佛陀五百世母亲的贫穷果报

过去释迦牟尼佛托钵游化,行经居荷罗国,与众比丘在路...

欲望不可无休止

民间流传着一首《十不足诗》:终日奔忙为了饥,才得饱...

守财奴的感悟

有一个守财奴,非常吝啬,从不曾布施过一毛钱。他对自...

富贵人家子弟多不成器

富贵人家子弟,多不成器,其源由于爱之不得其道,或偏...

富翁的今与昔

富翁在自己公馆的花园里散步,烦恼尾随其后,寸步不离...

皮克的99块金币

皮克很快乐,皮克是地球上最快乐的叫花子。 我为什么...

福报越大,生死业力越大

诸位,我劝大家,你如果你空观的智慧自我意识的这种杂...

阿弥陀经要解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

佛说罪福报应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

佛说八大人觉经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普陀山南海观音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 今天我们一早上来到了普陀山最负...

动机决定施舍

问: 曾经在路上遇到过一母女,向我讨要饭钱,我当时...

别总把别人的过失放在心里

不要因为细小的摩擦、嫌隙就疏远至亲好友,不要因为新...

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

【佛教词典】嚧

悉昙字 (p)。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又作梨、楼、卢、梨...

【佛教词典】二种众生

指习爱众生、习见众生。据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载:(一)习...

让自己的存在,成为别人的祝福

一只蜜蜂和一只黄蜂正聊天,黄蜂气恼地说:奇怪,我们...

全民素食的5个理由

当前,全球气候暖化所引发的严重自然灾害已威胁到了方...

欢喜菩萨真人真事

在现代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很难遇到一个真正欢喜快乐...

此识心无体,不能孤立而起

我们现前随事缘而起的种种分别之心即是识心。此识心无...

耆域的感叹

西晋末年曾有一位名叫耆域的天竺(印度)高僧来到中国...

佛说六事令钱财日耗减

佛言。复有六事。钱财日耗减: 一者喜饮酒。 二者喜博...

僧俗关系要建立在道义上

为什么要讲今天的僧俗关系呢?因为我觉得,今天的僧俗...

用不正当的方法好像赚钱很快

如果你是以正当的方式取得财物,你用不正当的方法好像...

黄金贼

一天,佛陀与弟子们在外行化后,准备返回精舍。途中,...

执滞之著不可有,执持之著不可无

【原文】 人恒病执着,然亦不可概论。良由学以好成,好...

苦难是财富还是屈辱

在一次聚会上,一些堪称成功人士的实业家、明星谈笑风...

佛法为什么不灵

一个居士问:师父,佛经说念佛诵经可以消灾健康,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