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心霾」比「雾霾」更可怕

宽运法师  2015/02/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心霾」比「雾霾」更可怕

我们都知道,世间一切经济的发展,实离不开能源,然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大量能源的消耗,可以说是在所难免的。因此,由于地球能源无止境地被开采,而这些能源却是有限的,终究还是会有用完的一天。因为有利可图,近年各地一窝蜂的石油、煤矿的开采,争相共营,导致国际原油大跌,各地零售油价也创下4年来新低。专家指油价仍有下跌空间。何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乃在于人们的过度开发,争相共销,因而造成销售量供过于求的情况,另一方面则可能与政治等因素有关。

但无论是何种原因,能源不足与能源争夺的问题,并由争夺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对人们来说,都是一种警告或提醒:要保护我们的地球,要保护我们的环境,同时更要保护我们的心灵,不要牺牲环境来满足我们的欲望;物质财富固然重要,但精神财富更值得我们追求。

以佛法来说,「雾霾」固然可怕,「心霾」比「雾霾」更加可怕。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心灵的环保。也就是说,心外的能源固然可以去探勘、求取,但是内心的能源更值得我们加以发掘。这内在的能源,其实就是我们自性的宝藏。但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回复自性,回复自己的本来面目,找到内在丰富的能源?

找到内在丰富的能源

我们可举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的颜回为例;《论语.雍也.第六之九》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的学生中最好、最明理、最通达道的,就是颜回,因而被称为「复圣」。颜回这个人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因为他「三月不违仁」,所以没有丝毫自私自利之心,真正能做到随遇而安,守份安命,顺时听天,安贫乐道。为什么他能不争、不贪、不求?就是因为他明白到外在所得到的,都是假的、短暂的、不真实的,所以必须要把自己内在的思想清理干净。

于是他天都是「居道行仁」:所行的都是仁,所住的都是道。

他一箪食、一瓢饮,喝的都是凉水。他没有儿女,也没有妻子,什么都没有。别人看见他生活如此简单、朴素,就说道:「他穷到这个样子啊!」虽然看见他好像很贫、很穷,其实他的「道」并不贫、不穷;因为他安贫乐道,所以能「不改其乐」,每一天都很知足、很快乐。可是我们现在很多人不知足,不知道自己内在的珠宝,反而一天到晚跑到外边去拾垃圾?你说这有什么快乐可言?颜回他知道自己里边有无价的宝珠,所以不在外边去寻觅、追逐,也就是说,他得到了真的,所以就不要假的了。

孔子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他为什么「亦足以发」呢?就是因为他回去后,一天到晚用功修道,真正能做到与道相应,与道合一,也就是找到心内真正的能源,所以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又如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尊者,居住洞窟、水边、树下,宴坐自然,就是因为他以法为乐,充分享受心内能源的富有。护法明君阿育王,皈依佛法,不仅施行仁政,并且护持正法,造八万四千塔供养佛舍利,令佛法得以传播。就是因为他心里有丰富的能源。

终生享用不尽的宝藏

南宋的石屋禅师,有一次,和一个偶遇的青年男子结伴同行。天黑了,男子邀请禅师到他们家里过夜,对他说道:「天色已晚,不如在我家过夜,明日一早再赶路吧。」

禅师眼见天色渐黑,于是接受了他的建议,向他道谢后,与他一同来到了他家里。半夜的时候,禅师将要入睡了,朦胧之间,听见有人蹑手蹑脚地来到他的房间内,禅师不禁大喝一声:「谁!」

那人被吓得跪在地上,禅师揭去他脸上蒙着的黑布,一看原来就是白天和他同行的青年!

「怎么是你?哦,我明白了,原来你留我过夜是为了这个!我一个和尚能有多少钱?你要干就去干大买卖!」

男子一听不禁心中窃喜,并说道:「原来是同道中人!你能教我怎么干大买卖吗?」他的态度是如此的恳切、如此的虔诚!

禅师看他这样,就对他说道:「可惜呀!你放着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不去学,却来做这样的小买卖,实在是不值得啊!难道有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你都不想要吗?」

「这种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在哪里?」

禅师突然紧紧抓住男子的衣襟,厉声喝道:「它就在你的怀里,你却不知道,身怀宝藏却自甘堕落,枉费了父母给你的身体!」

一语惊醒梦中人!禅师讲得实在有道理啊!男子从此洗心革面,改邪归正,拜石屋禅师为师,后来居然成为一位著名的禅僧。

上述故事中的青年男子,到底为什么可以顿时豁然醒悟?正如宋代的茶陵郁禅师有偈云:「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如今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这是禅师开悟时所作的一首偈,意思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无与伦比的宝藏,那就是自心、自性,但是由于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才会活得浑浑噩噩,因此,唯有真正认识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后,才能回复自性原有的本来面目。而已往种种的困惑,都将豁然开朗,洞然明白了。

反观自心.反闻自性

因此,要看到内在的自我,佛教教我们要反观自照,也就是《楞严经》「耳根圆通法门」中所说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然如何去「反闻」?什么是「自性」?经中卷三说:「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菩提妙明元心」,也就是其他经论所说的「真如本心」、「如来藏性」,也就是「自性」。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以及它们所对应的山河大地,即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全都由这颗人人本具的真心所幻生。六根、六尘就像六条(十二条)河流,它们都来自同一个水源──真如本心。一个修道人,只要逆流(所谓「反闻」)找到这个活水源头,就能随意自在地顺流(所谓「倒驾慈航」)回到凡尘的六根、六尘世界中;由于他是以真如本心回到现实世界,此时,眼观万法也可以是耳听,耳听也可以是眼观,乃至身触也可以是意想,意想也可以是身触──六根对他来说,没有任何的阻碍;六尘对他来说,也没有任何的隔阂。这就是「六根圆通」,也就是「根尘同源,缚脱无二」道理。

但这对于一般人来说实在不容易理解。

以佛法而言,众生本具佛性,佛与众生无二无别,这是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悟道,不可思议的体悟。佛陀成道时第一句话说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华严经.如来出现品》)句中字字流露着伟大的慈悲心与平等心。从理上说,众生应然成佛,亦必然成佛,只要众生放下妄想执着,自能证得与如来一样的智慧德相。故佛说:「如来智慧,无处不至,无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华严经.如来出现品》)因此,成佛是我们本分的事,我们只是因为自性蒙尘而流浪生死至今,而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反省、觉悟?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所以惠能大师在《六祖坛经》中开宗明义即点出,佛性人人自有,不假外求:「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六祖坛经.行由品》)这是六祖得法因缘关键性的证悟,亦是六祖为弟子们所点出的「法要」,学佛人当将此四句念兹在兹,自然会有深刻的体会。

六祖所说的「菩提自性」,即是佛性;「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众生的本性就是佛性,而佛性「本来清净」,不过是「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暂时被无明障蔽罢了。若能拨开、袪除除无始以来的一念无明,佛性不失,佛性仍在,犹如层积累迭的乌云散开之后,日光丝毫不减一样。所以,六祖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若能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则能如《净名经》所云:『实时豁然,还得本心。』」

因此经中又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就是告诉我们,内心才是一切价值的源头,内心的财富才是真正的财富;我们内心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何舍弃自心内在的宝藏,而去求取世间短暂不实的财富呢?纵使求得了万贯家财,对自己的生死烦恼,又有何帮助呢?

唐朝的大珠慧海参访马祖道一。马祖问:「来此何事?」

大珠答:「求佛法!」

马祖呵斥道:「你自己的宝藏不用,老远来跟我求什么佛法?」

大珠不解,问:「我的宝藏在那里?」

马祖说:「现在问我话的『心』,不就是你的宝藏吗?」

所以,只要我们自己觉悟「自心是佛,自心作佛」的话;我们就能直下承担,那不就是已经找到宝藏了吗?否则人海茫茫,生死浮沉,没有发现、发掘心里的宝藏,即使是赵州八十犹行脚,也只是徒然空费草鞋钱,又何益于自我的生死了悟呢?

结语

德清演彻禅师云:「大丈夫,直截了当,深知古往今来,事事物物,都是梦幻泡影,无有自性。人法顿空,万缘俱息,一念万年,直至无生。旁人看他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如常人。殊不知,他安坐在自己清净太平家里,享受无尽藏宝。」

佛教不反对我们拥有财富、赚取财富,世间的财富对现世的生活当然也非常重要。但是,发掘内心的宝藏,开发内心的能源,更为重要。因此,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明白自心,甚至肯定众生皆有佛性的人,才是真正拥有财富的。你能够发掘人人本具的佛性吗?那么,当下你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

际此农历除夕之日,所谓新岁新愿望,希望大家都能好好保护我们现时所处的环境,令它更整洁、更清新、更和谐,大家生活在其中,更为美满幸福,更加开心愉快!

在此祝愿各位网友读者,羊年进步,身心康泰,心想事成,宝藏无量,如意吉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宽运法师文章列表

邪见的过失是很可怕的

我们都知道在贪嗔痴当中,痴造罪是最重的,但是痴心造...

心不在内

【原文】 楞严征心,谓心不在内者,指真心也。若妄想心...

看到什么就得到什么

有一个人在春天走进一个美丽的公园,出来以后却说,这...

一个人开始内观时,他就是在开显宝藏

中道又分为二: 一者、但中 ─ 唯有理性,不具诸法。见...

动一个念头,也如发射一份电波出去

一念之力 我们的心念,决定言语看不惯某人时,就会常发...

外境没错,错在自心

外境永远没有错,错在自心。在我进入佛门不久,我的一...

【推荐】自私到头是愚笨

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别人,这就是自私。 世界上一点都...

心力不可思议,所以佛力才不可思议

当你的心调整好的时候,你才有资格谈一心皈命极乐世界...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印光大师校印本)...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

可以败给他人,但要战胜自己

恨是毒汁,不仅毒人,更会毒己。 因为恨,少年时,也曾...

宗舜法师:正信佛教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宗舜法师答: 我觉得这个它应该是从两面去理解,首先...

业力感召、自心显现

同样一杯水,六道众生以及佛菩萨所见到的是不同的。地...

高僧大德为何偶尔也会示现重病缠身

问: 三宝弟子请法师开示,法师或高僧每天弘法利生,...

【佛教词典】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别般涅槃

【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别般涅槃】 p0231 瑜伽二十一卷二十...

【佛教词典】道谛

【道谛】 p1237 瑜伽六十四卷十页云:云何道谛?谓资粮...

印光大师:念佛实修法要

一、选择称名 1. 禅宗 虽悟到极处,亲见佛性,仍是凡...

福报的陷阱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贴疏》里讲: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

真正的大孝报恩

子女对父母的情,经常是薄如纸张,他们有需要时,认为...

如是修五门行,速得成就

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应知。 何者五门?一者...

遇到逆境你会用哪种思想去面对

这个思想,刚开始比较不坚固叫思想,当这个思想坚固了...

四十八大愿——(第17愿)诸佛称名赞叹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

如何调伏我们的业力妄想

我们现在到底如何来了解真实的业力呐?我们想调伏我们...

真正的礼拜

在寺院里,经常看到这种场景:一些香客,手里抓着大把...

印顺法师:修学观音大悲法

观世音菩萨手执净瓶与杨枝,以瓶中的甘露水遍洒人间。...

殃福追人犹影随形

有一段时间,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游行弘化。当时...

净业三福,庄严人间国土,标指极乐净土

我们透过这三福来看,佛法是非常圆融的,它能够把世间...

慈悲三昧水忏的来源

《慈悲三昧水忏》共上中下三卷,今收于《大正新修大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