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善用其心——可以扭转人生

净界法师  2015/03/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善用其心——可以扭转人生

“相随心转”,这个很重要。当这个“相”出现的时候,我们又会去创造一个“业”,这时候你的想法很重要,必须培养一种正确不颠倒的想法。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八识规矩颂》)

当“第六意识”在面对果报时,它的情绪变化是很复杂的。怎么复杂呢?“性界受三恒转易”,所谓“三”是指善性、恶性、无记性,或者欲界、色界、无色界,有时候是指苦受、乐受、舍受,这些都不断在变化;“根随信等总相连”,在变化当中,有时候跟“根本烦恼”相应,有时候跟“随烦恼”相应,到了佛堂又生起信、进、念、定、慧的善根,这样的变化,会对我们身、口起引导的作用,所以说:“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它不但时时在变,等到力量增大的时候,还会驱动你的身体、嘴巴去造作,形成了“引业”跟“满业”。

“引业”是指强大的业力,会影响“总报”,生命的形态;“满业”是指薄弱的业力,会影响“别报”,充实正报条件;就创造了一个来生的果报。所以这个地方“思想”非常重要,“第六意识”的情绪变化,会带动身口去造业,这些业又影响到未来。思想和果报的互动关系,这就要看第二个偈颂:

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摄大乘论》)

“名”是指“名言”,就是思想、想法;“事”是指外在的“果报”。果报会影响想法,想法也会影响果报,两个互相影响;这样的性质,身为一个菩萨应该好好去体会。

不同的想法,会起不同的作用

在“名言”和“外境”当中,要知道一个观念:“唯量及唯假”,每一件事情都是“无自性”的,有什么样的想法,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这个果报到底是伤害你、还是帮助你?果报本身不能决定,是你的想法决定的!

比如说:你这个人身体多病,我们只能够说“多病是痛苦的果报”,不能说生病就是障道、让你不得道。“病痛”叫做痛苦的果报,但是不一定障道。蕅益大师说:如果对病痛有正确的想法,可以产生正面的力量。好比能消除我们很多妄想,增长我们对于“苦、空、无常、无我”的观察。为什么你知道无常呢?因为有病痛,你才发觉人生不能久住、不能再轮回了。

诸位要了解一个观念,无始劫来,我们结了很多善缘,也结了很多恶缘,这是不能改变的。佛法讲“改变”,很多人不了解,主要是“改变你的想法”。如果你把每个人都当作善知识,每个人都能帮助你修行;如果你把每个人都当作恶知识,每个人都变成在伤害你,这是事实!

当果报出现时,唯识学说它是“无记性”,非善、非恶。那怎么会变成有善、有恶呢?是自己“想”出来的!所以一个人经常生起负面的想法,其实是你自己在伤害自己。说实在话,没有人伤害你,阿赖耶识只是如实的把果报呈现出来,谁知道你会这样想呢?你跟果报接触时,产生一种想法,这个想法就会影响你去造业。

我曾经问过很多念佛人:“当你听到佛号的时候,会生起什么想法?”

你说:“唉,我听到佛号都没有任何想法。”那你绝对没有办法往生!你没有想法,你就没有好乐心、归依的心。如果你听到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完全没有想法,这个佛号你念不住啊!你看打佛七,有些人佛号一念下去,佛号就在心中,一句“阿弥陀佛”念、诵、听跑不掉,就算跑掉了自然会拉回来。有些人不容易专注,佛号念念念…念不住,跑掉了,拉回来又跑掉。因为你们之间没有一种“意乐的心”,它跟你没有关系嘛;就是没有想到这句佛号是万德洪名,具足种种功德庄严、无量光、无量寿。

我再举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明:“好比你今天想到巧克力,你会有什么想法?”你说:“我没有什么想法!”那你一辈子也吃不到巧克力,因为你跟它没有任何交集、没有正确的忆念它。你说:“巧克力味道很甜美哦,吃下去有一种幸福的感觉,还会给我种种能量。”你对巧克力的想法是甜美的、能给你能量、有安神的作用……你联想到巧克力可以带来很多益处,有一种意乐心,这样在你未来生命当中,就可能与巧克力再次相遇。

所谓“忆佛”,为什么要忆念阿弥陀佛?就是因为这样,我们跟佛陀之间的因缘,才能够建立起来,原因后文会再详细说明。

总之,你的“生命”跟你的“想法”很有关系,如果不善用其心,来生还有很多问题要处理。我们今生面对果报,要注意如何生其心,这是我们该注意的事,因为你所想的会影响你的未来。是怎么影响呢?

业果差别

富贵从布施中来,贫穷从悭贪中来。

长寿从慈悲中来,短命从杀生中来。

庄严从忍辱中来,丑陋从瞋怒中来。

高位从恭敬中来,卑贱从骄慢中来。

前面有讲过:生命是过去的“思想”创造的,如果你想知道“来生是什么样的情况?”这里有一套公式,只要把它代进去,马上就会知道。

一、“财物”:你来生会不会跟财物相遇?拥有很多、还是很少的财物?我们可以检验自己的思想:“富贵从布施中来,贫穷从悭贪中来。”假设今天有五千块,你会有什么想法?先看你的直接想法。如果你想:唉,五千块,我要拿出三千块来供养常住,二千块留下来自己用。这样你来生还会继续有钱,一定还会有钱。因为你有布施的心,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到“富贵”的果报。“贫穷从悭贪中来”,如果你把五千块藏在床铺底下,那你的钱到今生就结束了。一切法因缘生,“事出必有因”有果必有因。一个人不愿与他人分享自己所拥有的,受害的还是自己!所以,你必须想想来生的问题,不能只想今生,想到来生的话,你就会强迫自己改变思想。

二、前面讲到财物,这地方讲到“生命”:你来生的生命是健康呢?还是多病呢?也可以检查一下:“长寿从慈悲中来,短命从杀生中来。”如果遇到人事的因缘,你会用慈悲心来面对,最起码不损恼众生,无论他对我怎样,不会想去伤害他、也不忍心伤害他;经常起这种想法,我可以肯定说:你来生会活得很健康长寿,不用去找医生,因为“慈悲”的思想,是创造健康的果报。反之,如果你的想法是想去触恼、伤害对方,有这种攻击性的想法,那你来生可能是“短命多病”,这跟别人完全没有关系,跟上帝也没有关系。

三、“庄严从忍辱中来,丑陋从瞋怒中来。”这是讲到一个人的外表“长相”。你将来的外表是庄严,还是丑陋呢?如果遇到别人来刺激你的时候,你习惯性的想法是:“啊,算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你经常生起这样的想法“宽恕、包容”,来生长相庄严。有些人是以“瞋怒”回应——你对我不好,我就对你不好,以牙还牙;经常有这种瞋恚的想法、报复的想法,来生就会长得很丑陋。

四、最后讲到“地位”的问题。你来生是居高位的?还是低位的呢?“高位从恭敬中来,卑贱从骄慢中来。”假设你是谦卑的人,经常保持低调,总觉得自己修行还不到家,那你来生就容易生长在高位的地方,来生有因缘到寺院,方丈和尚该是你作,因为你有这种因地;所以我们大和尚前生必定是修谦卑的,才能感得这个果报。

每一种果报,都有他的因地,事出必有因。我们前生没有做好,没有关系,来生还有希望;因为今生的你,是前生的你创造的,要怪应该怪前生的你,没有种好因;没关系,来生还有希望、还有机会。“卑贱从骄慢中来”,如果遇到事情,你都是高高在上,总觉得别人比不上你,那你来生会生长在“卑贱”的地方,会让别人瞧不起。

总而言之,从这个表格,可以观察到二件事情:第一个,可以知道你过去做了什么事情,对不对?从你现在的情况,就知道“过去的你”是怎么回事;第二,也可以知道“来生的你”是怎么回事。

因行与果报一定是相应的!

当然我讲过:来生还没有出现,还没有出现的东西都有希望、都可以改变,只要你肯设定目标,生命就有无量的可能性,未来就有无量的希望。

善用其心——可以扭转人生

你说:“我来生想要有钱!”一个菩萨没有钱,不能做慈善事业,想做什么都不方便。那很简单,从现在开始培养布施的心情,布施不一定要有很多钱,好比我现在只有十块钱,我布施五块、六块,也可以嘛,重点是培养布施的思想。

你可以从这个表格,“检查过去的你”做些什么事,也可以“预测未来的你”是什么样的相貌。这个表格非常有用,就是我们常说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生命就是这样出现的,这跟别人完全没有关系。

生命就是:“你自己把自己创造出来,然后你自己再去受用。过去的你,创造现在的你;现在的你,又创造未来的你!”

我希望大家把这个“生命的缘起”好好的了解;了解之后,开始发愿来生要到净土去。那要如何培养一个跟净土相应的思想呢?我们说“事出必有因”,想要往生净土,就要有净土的思想;你能培养求生净土的思想,净土当生就可以成就。当然这只是一个总说,是从“生命的缘起”来探讨生命是怎么出现的。到目前我们都还没有把这一套理论,运用到净土去;但是这个理论你必须先了解,才能够“善用其心”,未来的生命就在你的掌握之中。

问题是“愿不愿意改变”?那就看你自己了。你不想改变,那“来生的你”跟“今生的你”,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所以要先发愿,之后培养一种美好的想法,就可以预见到一个美好的未来,是这个道理!

(摘自净界法师《唯识与净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进退之间

在禅宗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

今天的人不是太傻,而是太聪明。

善意的微笑是禅,热情的帮助是禅,无私的奉献是禅,诚...

净界法师:唯识学对于妄想的两种分类

第六意识在受用外境时,包括了受用跟想像,也就是受用...

咸也好,淡也好

一个青年为着情感离别的苦痛来向我倾诉,气息哀怨,令...

因果相续经过哪三个阶段呢

是故由赖耶种子,生起诸法之现行,复由现行熏成种子,...

痛苦的果报,都是由错误的思想产生的

在依他起性当中,依他所执的遍计执是没有的。这个地方...

十界圣凡不离现前一念

论佛法之渊源,总不外于现前一念之心。心也者,万法之...

证严法师《调伏人生二十难》

目录 : 序言 第一难,贫穷布施难 第二难,富贵学道难...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人的相貌是善恶业的综合表现

世上的人,长相千差万别。这是为什么?人的相貌是这个...

【推荐】人人只知有强冤家,而不知有软冤家

佛法不是送人情的,不同世间法,可以作人情送。古人云...

起嗔怒心会引起的三种过患

第一是心远离安乐。一个经常生起嗔恨心的人,他的意识...

人生中需要放下的八样东西

1、放下压力 (累与不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 心灵的...

【佛教词典】烦恼杂染

【烦恼杂染】 p1191 瑜伽八卷一页云:当知烦恼杂染、由...

【佛教词典】一期无常

万事万物,都有生、住、异、灭之四相,例如:人之初生...

破戒跟着魔的差别

假设我们用攀缘、迷惑的心,来面对五阴魔境,这个过失...

只有一个人可以障碍你,猜猜那个人是谁?

楞严经说啊我们一个人都是哪,比如说我们一个人有很多...

往生极乐世界,有五因缘不退

得生彼国,有五因缘不退。云何为五。 一者,阿弥陀佛大...

道歉的五种语言

表达歉意时说对不起! 道歉的第一种语言是最直接地表...

虚云老和尚《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现在这里的和平法会。已举行几天了。这是很希有难得的...

如此修行毫无意义

拜佛烧香 不断恶因 求佛改命毫无意义 赚钱积蓄 不行善...

众生恶业感召地狱境界

烧炙大地狱有十六小狱,周匝围绕。何故名为烧炙大地狱...

外面境界没有错,错的是自己

世出世间法都是因果的定律,若能明乎此理,见解就正确...

慧律法师《观照当下一念》

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识的指挥,所以会对事相上的...

糜子仲为善得福

三国时代,东海朐县有一位名叫糜子仲的人,他的祖先世...

七位高僧大德的临终开示

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临终时当晚对身边的弟子说: 净土法...

宏海法师:弥陀要解

第一讲 好,各位,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