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蕅益大师《八大人觉经略解》

2015/05/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蕅益大师《八大人觉经略解》

大文为三:初总标,二别明,三结叹。 今初: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不论在家出家,但是归依于佛,即为佛之弟子。既为佛子,即应恒修此八种觉。言‘常于昼夜’者,明其功无间断。言‘至心’者,明其亲切真诚。言‘诵念’者,明其文义淳熟,记忆不忘也。‘八大人觉’,释现结叹文中。

二别明即为八。初无常无我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行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此入道之初门,破我法执之前陈也。先观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如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等,则于依报无可贪著。次以四大观身。地水火风互相陵害,故有四百四病之苦。各无实性故,究竟皆空。次以四阴观心。所谓受想行识,并此色身,共名五阴。于中实无我及我所,但是生灭之法,刹那刹那迁变转异。不实故虚,非真故伪,递相乘代故无主。则于正报无可贪著。又此正报身心,不惟空爱惜之,于事无益,而且一迷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则心便为众恶之源;一迷四大为自身相,则形便为众罪之薮。倘不直下覤破,害安有极。若能如是观察,则身心二执渐轻,即渐离生死之第一方便也。

二常修少欲觉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此既以第一觉降伏见惑,次以第二觉降伏思惑也。思惑虽多,欲贪为首。能修少欲,则可以悟无为而得自在矣!

三知足守道觉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此既修少欲,复修知足,以专心于慧业也。多欲不知足人,最能障慧。今于少欲之中,又复知足,则慧业任运可进矣!

四常行精进觉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夫所谓少欲知足者,正欲省其精力以办出要耳!倘托言知足,而反坐在懈怠除中,则坠落不浅矣!故必常行精进,以破见思烦恼。烦恼之魔既破,则阴魔、天魔、死魔皆悉摧伏,而五阴十八界狱乃可出也。

五多开智慧觉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虽云精进,若不广学多闻,增长智慧,则成暗证之愆。又有闻无慧,如把火自烧;有慧无闻,如执刀自割。闻慧具足,方可自利利他。

六布施平等觉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虽有智慧而无福德,亦不可以自利利他,故须具行三檀也。知贫苦之多怨,而行布施,即财施也。知怨亲之平等,而不念不憎,即无畏施也。法施已于上文明之。今以财及无畏,圆满三檀耳。

七出家梵行觉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虽修智慧福德,若不永离居家五欲,终不可以绍隆僧宝,住持佛法。当知三世诸佛,无有不示出家而成道者也。三衣:一安陀会,二优多罗僧,三僧伽梨也。然使身虽出家,而不能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则为窃佛形仪,罪加一等,不可不知。

八大心普济觉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虽复出家,不发大乘普济之心,则慈心不周;不发代众生苦之心,则悲心不切。慈悲周切,方是绍佛家业之真子也。

三结叹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如此八事’下十六字,结成名义。‘精进行道’下十六字,结成自觉功德。法身船,指所悟性德。涅槃岸,指修德所显也。‘复还生死’下三十二字,结成觉他功德。惟自觉,方能觉他也。‘若佛弟子’下三十二字,结成诵念功德。能诵其文,必能精思其义;能思其义,必能以此自觉觉他。故能灭罪而断生死苦,趣觉而证常住乐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佛陀再次告诉我们;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什么是戏论

这个戏论层次很广,凡夫对修行人,凡夫是戏论;修行人...

在「不幸」之中获得觉悟的机会

在一个父母离异、舅舅痴傻、爷爷病痛大半生、奶奶跳楼...

要的是摩尼宝珠,不是路边的小花

如果你很年轻学佛,大概到中晚年福报会现前,佛教我们...

开悟和没开悟的人心境之区别

原文: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

你自己不觉悟,谁拿你都没有办法

身为一个法师,我知道诸位不容易,你们在生活当中,你...

开悟的十个标准

人人动辄谈开悟,所谓的开悟,究竟如何?标准是什么?...

证严法师《八大人觉经》

上人序 八大人觉警世纷,常人随波逐流,在变动不停的...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

【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

对待子女,宽严把握要有度

我们对待子女,宽严把握要有度。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

老人积德,福泽子孙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某人能升官发财,那是他祖上积...

禅的最高境界是不着相

禅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著相。所谓不著相就是看空世间一切...

对于初学佛者,应该怎么安排较好

问: 请法师开示:对于初学佛者,应该怎么安排较好?...

【佛教词典】夏路派

又作布顿派。西藏佛教派别之一。系十四世纪由布顿仁钦...

【佛教词典】住处障

【住处障】 p0660   瑜伽二十卷二十一页云:住处障者...

妙莲老和尚传奇

净土法门中,有一种大精进,大勇猛,大行持,非一般人...

【推荐】弘一大师:改过十训

1、虚心: 常人不解善恶,不畏因果,决不承认自己有过...

忍之久而纯,耐之久而熟

参禅人,切宜恒心远固,不得碰着即退。要知参禅事,大...

一丝星火,终成燎原之势

唐代灵佑禅师,福州长溪人,十五岁出家,十八岁时前往...

学佛为什么不得成就呢

我们学佛法为什么不得成就呢?由昔业障由于被过去生所...

星云大师《人生的大病-贪》

有个仙人收了两个徒弟,为了让他俩证得仙道,就把他们...

打妄想就会把过去的业给牵动起来

当业力跟妄想结合的时候,人生无解,真的无解!其实人...

禅门耆宿德林长老圆寂 山河失怙四众哀思

2015年6月22日夏至日十九时许,扬州高旻寺德林长老圆寂...

人际关系的图解

...

三十七菩提分

三十七菩提分也叫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觉支等。指佛陀教...

世界四大干果之核桃

核桃,在国际市场上与扁桃、腰果、榛子一起,并列为世...

普贤菩萨这次怎么没提极乐世界呢

问: 法师您好!《华严经》的最后一品中,普贤菩萨以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