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蕅益大师《八大人觉经略解》

2015/05/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蕅益大师《八大人觉经略解》

大文为三:初总标,二别明,三结叹。 今初: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不论在家出家,但是归依于佛,即为佛之弟子。既为佛子,即应恒修此八种觉。言‘常于昼夜’者,明其功无间断。言‘至心’者,明其亲切真诚。言‘诵念’者,明其文义淳熟,记忆不忘也。‘八大人觉’,释现结叹文中。

二别明即为八。初无常无我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行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此入道之初门,破我法执之前陈也。先观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如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等,则于依报无可贪著。次以四大观身。地水火风互相陵害,故有四百四病之苦。各无实性故,究竟皆空。次以四阴观心。所谓受想行识,并此色身,共名五阴。于中实无我及我所,但是生灭之法,刹那刹那迁变转异。不实故虚,非真故伪,递相乘代故无主。则于正报无可贪著。又此正报身心,不惟空爱惜之,于事无益,而且一迷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则心便为众恶之源;一迷四大为自身相,则形便为众罪之薮。倘不直下覤破,害安有极。若能如是观察,则身心二执渐轻,即渐离生死之第一方便也。

二常修少欲觉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此既以第一觉降伏见惑,次以第二觉降伏思惑也。思惑虽多,欲贪为首。能修少欲,则可以悟无为而得自在矣!

三知足守道觉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此既修少欲,复修知足,以专心于慧业也。多欲不知足人,最能障慧。今于少欲之中,又复知足,则慧业任运可进矣!

四常行精进觉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夫所谓少欲知足者,正欲省其精力以办出要耳!倘托言知足,而反坐在懈怠除中,则坠落不浅矣!故必常行精进,以破见思烦恼。烦恼之魔既破,则阴魔、天魔、死魔皆悉摧伏,而五阴十八界狱乃可出也。

五多开智慧觉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虽云精进,若不广学多闻,增长智慧,则成暗证之愆。又有闻无慧,如把火自烧;有慧无闻,如执刀自割。闻慧具足,方可自利利他。

六布施平等觉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虽有智慧而无福德,亦不可以自利利他,故须具行三檀也。知贫苦之多怨,而行布施,即财施也。知怨亲之平等,而不念不憎,即无畏施也。法施已于上文明之。今以财及无畏,圆满三檀耳。

七出家梵行觉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虽修智慧福德,若不永离居家五欲,终不可以绍隆僧宝,住持佛法。当知三世诸佛,无有不示出家而成道者也。三衣:一安陀会,二优多罗僧,三僧伽梨也。然使身虽出家,而不能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则为窃佛形仪,罪加一等,不可不知。

八大心普济觉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虽复出家,不发大乘普济之心,则慈心不周;不发代众生苦之心,则悲心不切。慈悲周切,方是绍佛家业之真子也。

三结叹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如此八事’下十六字,结成名义。‘精进行道’下十六字,结成自觉功德。法身船,指所悟性德。涅槃岸,指修德所显也。‘复还生死’下三十二字,结成觉他功德。惟自觉,方能觉他也。‘若佛弟子’下三十二字,结成诵念功德。能诵其文,必能精思其义;能思其义,必能以此自觉觉他。故能灭罪而断生死苦,趣觉而证常住乐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看你的内心世界,就看到你来生

古人常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什么叫开悟呢?从...

波斯匿王的皈依

佛陀被给孤独长者迎接到祇园精舍,这里的环境和风景优...

此岸与彼岸

当我们产生烦恼的时候,就有了此岸和彼岸;当我们当下...

任职70年的香灯师:一位平凡比丘尼的觉悟之路

修行本就是贯穿在日常生活中,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蕅祖大师开悟时的情景

次年夏,逼拶功极,身心世界忽皆消殒,因知此身,从无...

人生可以随时开始

一个部落首领的儿子在父亲去世后承担起了领导部落的任...

智慧的觉醒

让我们从无明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吧!从无明之中解脱出来...

佛陀从他的娶妻生子当中悟到了什么

这一科讲到教主略史,就是我们介绍释迦牟尼佛一生简略...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往生论注

往生论注...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本(东林寺版)

梵网经菩萨戒本(东林寺版)...

最上乘论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

一口吸尽西江水

庞蕴居士参访马祖道一禅师,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

我们造的业,都跑哪里去了

从唯识学的角度来说,整个身心世界的交互作用是唯心所...

素食大潮奔涌不息

素食(vegetarian)的字源来自于拉丁文Vegetus意思是...

如何对治修行中的退转

当我们已经在三界当中,我们不产生停留,我们不会因为...

【佛教词典】三种梵行

【三种梵行】 p0178 瑜伽二十九卷十九页云:梵行复有三...

【佛教词典】答摩

【答摩】 p1187 此数论外道三德之一。唯识述记四卷二十...

如何正确理解心清月现

汝何不知事务,一至于此。光何人斯,何可以与莲池大师...

禅定有多少种类

四类禅 依据宗密的《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禅有五...

鞭打白骨,为时晚矣

修行人出外行脚云游,看到一个人在路旁焚香、供花、献...

进退从容,积极乐观

人的情感总是希望有所得,以为拥有的东西越多,自己就...

【推荐】把苦恼的根源找出来

【所言俗务纠缠,无法摆脱者,正当纠缠时,但能不随所...

病痛是否都是冤家债主所致

问: 是否身体上任何不适宜、病痛,如感冒、着凉等一...

宏海法师:马蹄无处避残红《彻悟禅师语录》要解

第一讲 各位大德法师,各位居士同修,各位有缘,大家下...

佛教的三种忏悔方法

忏悔,在佛教来说,是有方法的;也唯有讲究方法;依靠...

圣严法师《念观音,学观音,做观音》

2006年11月9日,这一天正是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圣...

与病苦的同修共勉

有句话:从古至今,一切故事,其实都是相遇,然后分离...

如何区别真心与妄心

什么是真、什么是妄,佛陀再加以详细的料简。这地方有...

驼骠比丘的善恶果报

佛陀时代,有一位力大无穷的驼骠比丘,随佛出家后,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