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委屈的时候不掉眼泪

学诚法师  2015/08/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委屈的时候不掉眼泪

我们的人生,从出生到死亡,历经了种种坎坷,遭遇了种种磨难,饱尝了种种辛酸,承受了种种痛苦。我们的家庭、事业也常有种种的不如意。我们与周边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相处,也时常会被他人所误解、冤枉,甚至遭受种种莫名的指责、诋毁。

孩时吵架,父母上来一阵呵责,即刻两眼泪横;在学校,我们勤奋好学,挑灯夜战,却时常榜上无名;到单位,我们尽职尽责,勤勤恳恳,却总得不到赏识,反常挨领导批评;甚至一出家门,奋勇助人,竟也遭人讹诈。如此种种,实在令人委屈、无奈。当这些不顺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时,轻者以泪抚伤,重者愤起反抗,报复于人。

但流泪又有何用?只会徒增悲伤。如果不从此学会忍受委屈,只会一点点积蓄内心的怨恨,等怨恨的力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终将一爆而发,伤人伤己。我们常认为自己受到伤害,就一定要报复对方,才能弥补伤痛。可是一阵惨烈报复过后,我们的伤口难道就好了吗?没有,反而是自己在伤口上撒了一把盐,让自己伤得更惨。结果彼此关系渐行渐远,最终或与家人分崩离析,或被领导炒鱿鱼,或与朋友反目成仇。如果说开始受点委屈时,学会忍一忍事情便会过去;如果委屈过不去,内心怨恨不断增加,那便是造恶的开始,真正痛苦的开始。

我们这一生从生到死,时苦时乐,但总是苦乐参半。那当我们委屈的时候怎么该如何处之呢?《道德经》说:“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意思就是说受得住委屈,才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直;低凹反而能积满,陈旧反而能出新,少取反而能有得,贪多反而会迷惑。

佛陀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痛苦都是由我们自身业力召感而来的,业又是由烦恼而引发的。内心的贪婪、瞋恚、愚痴等烦恼推动着身口造业,造业的当下会感得苦果,并且以后还会有苦的隐患,还会有更大的苦报,还会增长更多的贪、瞋、痴。

当我们感觉委屈时,其实已经是被烦恼所驱使,往昔所造毁谤、诋毁、责骂等恶业,就在当下感果。我们之所以受到委屈容易流泪,那是因为陷入在自我的情绪之中,是对自我的强烈执取。原本期望得到对方的肯定和赞叹偏偏没有得到,反而受到一些自认为不合理的批评、指责和伤害。所求不能满足,而反遭伤害,正是我们之前造的恶业感果。

因此认识这个道理后,真正该怨的反是自己。如是因,如是果,得知一切苦乐都是自作自受,便不再陷入情绪,徒增悲伤。便不再助长瞋恨之心而将自己推向地狱火炕。佛陀告诉我们“忍辱第一道”,正是要调伏我们内心的嗔恨,并要以慈悲和智慧去引导对方改善,如此度人更度己,不是更好吗?菩萨行六度尚且要修“忍辱”,何况我们呢?

当境界来临时是包容还是委屈,并不是外在行为上的区别,而是自己内心的状态。心里超越了,放下了,便能包容对方。如果心里一直在计较、反抗,外表却隐忍不发,就会觉得委屈受伤。所以无论是对外在的排斥还是对己的逼迫,其实都是自我执著。

所以要在平常境界中去增长我们的善心、感恩心和欢喜心;要时常感恩对方对自己的帮助,思维对方的善意用心;要时时处处代人着想,不损恼于人。即便看到了他人过错,也不要改变自己的善心,更不要因他人的烦恼而影响自己的心情。

所谓“委屈求全”,若真“求全”,便无有委屈。所谓“大度能容”,若真“大度”,便虚空能容。正如藕益大师所云“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

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放下对自我的执着,痛苦便自然离去,委屈的乌云便不驱自散,万丈光芒自会照亮心间。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忍一切的劳苦,也要忍一切的辱

上午,慈航堂某法师等师徒六,七人,上山参拜老和尚,...

拯救刀兵劫的万德洪名

一个个人他不信因果、不信有报应,不信这个举头三尺有...

逆境是当头棒,顺境叫脑后针

古来人跟我们这样讲的:顺境,你可要注意了,这很危险...

胜利了人家就会恨你,落败了则带来愁苦

【胜者招致憎恨,而落败带来愁苦,唯有放弃胜败之心,...

为什么痛苦时念观音菩萨却未有见效

问: 法师你好!弟子便秘时痛苦不堪,默念、大声念南无...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至无求品自高

我们讲到生死疲劳,从贪欲起,那么少欲无为才能身心自...

谁没有熬过

初中毕业后,他开始自谋生路,第一份工作是做建筑工,...

八种世间法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出跃经》...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布施越多福报越多

从佛法的因果关系来讲,你付出的越多,你得到的越多。...

妄想的作用可怕在哪里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

【推荐】往生的人要把生死业力降到最低

净土宗要做两件事:第一个离开三界,第二个投生净土。...

观世音菩萨的形象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翻译于东晋,公元四世纪初,是鸠...

【佛教词典】尘乡

(术语)六尘之乡里。谓生死海也。秘藏宝钥上曰:渴鹿...

【佛教词典】佛种姓经

巴利名 Buddha-vajsa。凡二十八品。由偈颂合成,阐说过...

【推荐】记住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过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得到过别人的帮助。但是...

《佛说阿弥陀经》白话译

序 分 这一部经,是我从佛那里亲自听到的。当时,释迦...

慧律法师《僧璨大师最上乘信心铭》

沉痛殷切的呼吁 佛弟子最茫然的是:法门众多,却不知...

【佛学漫画】入胎·十月

如果按照佛历计算,佛陀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已经完全...

不肯念佛者,皆是福薄之人

昔时有人问莲池大师:一个人不信净土,不愿修念佛法门...

【推荐】「心霾」比「雾霾」更可怕

我们都知道,世间一切经济的发展,实离不开能源,然在...

为什么有的人轻轻松松就能赚钱

每一个人有各自的因缘不同,有福报跟没福报相差很大的...

每天定一些功课把它完成,慢慢功德就有了

出家真正要放下,然后要老老实实,坚持过着佛门这种清...

把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这也是一种法施

令慈年迈,光若不说此弊,汝后会以尽孝之心,阻亲往生...

居士修行与弘法中的几个误区

佛制四众弟子,出家众以修习梵行、弘法度众为要务,在...

【推荐】带业往生是带什么业

净土法门的特点就是带业往生。离开了这个本质特点,那...

贪心和嗔心的对治方法

在佛法中,对于贪心和嗔心都有具体对治方法。其中,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