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我们如何消灭心中的颠倒

净界法师  2015/12/2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我们如何消灭心中的颠倒

前文我们讲到智慧的观照。生命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生命的本质就是把我们过去的业力,将它如实地表现出来。你过去是一种善业的力量,它显现一种安乐的果报;如果你过去是罪业的力量,它就显现痛苦的果报,所以因缘果报本身并没有什么对错。问题是我们对它坚固地执取,而产生了颠倒,问题出在这个地方。所以,要反省的不是生命的本身,而是我们内在的智慧不足。因为生命没有错,身为一个生命,它就是如实地把你的善业、恶业转成一个五阴身心。大海就是不断地创造水泡,水泡本身没有错,问题是我们在整个过程当中产生了执取,这种颠倒是很可怕的。

我们怎么去消灭我们心中的颠倒呢?

我们应该把人生分成两部份来观察:首先它是变化的,我们现前的“五阴身心”,这个相状是变化的。但是在变化当中,它是不会断灭的,你死了以后,它又会创造另外一个新的生命。因为在我们内心的深处,有一个能够明了分别的觉性,这一部分是不会断的、不会变化的,这就是我们整个人生的依止处,也是我们修学佛法的依止处;那个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一念灵灵觉觉的觉性,是不会变化的。

佛陀把我们的五阴身心比喻作客人,是暂时来寄居的,我们的清净本性是主人。所以我们看人生,你要把自己当成一个过客,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客人是不可能久住的!

过去有一个国王,他在享受五欲快乐的时候,他内心还是觉得很空虚、很痛苦。他希望追求一个真理,后来他到深山找到一个修行人,问他:“可不可以告诉我一句话,能使我正确地观察人生的真理,来解脱我的痛苦?”那位修行人讲一句话说:“一切,都会过去的!”国王听了之后,他真实地了解:如果我们对眼前的因缘太过执取,对于得失太过执取,我们的心将不断地妄动,经常处于妄动中。所以你应该知道:不要随着相状而转,要安住在你一念不生不灭的本性。我们一定要做到所谓的“空假中”三观。

一、以“空观”来照了我们心性的本体。

二、以“假观”务实地去面对人生,在因缘当中找到你定位──你该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借假修真。你要告诉你自己,人生只是一个客人。你平常就养成这种心态,你临命终的时候才能很洒脱地放下。

讲实在话,你平常对五阴身心执取得紧紧的,你临命终肯定是放不下,因为这是一种习惯。所以,放下身心世界,你平常就要注意了,不是等到临命终的时候才放下。

我们如何消灭心中的颠倒

(看图) 中间空白的地方,是我们众生的心性,是我们整个修学的依止处,以不生灭心而住,你决定不能住在五阴身心。但是在整个心性当中,我们过去的业力,它会创造外环五层的色受想行识,这是我们暂时的“五阴身心”,这个是变化的,这一部分你就不能太执着,因为它总有一天会消失,它只是一个水泡。

我们不是把功德创造出来而已,你的功德是不是坚固,那跟你的智慧有关系。我们举孔夫子一个例子说明:

孔夫子有一天带着他的弟子,游行在陈、蔡之间有一个叫匡地的地方。结果被一个军队围住了,因为孔夫子跟阳货长得很像,所以大家把他当作阳货。军队已经把孔夫子跟他的弟子团团围住,非常危险。但是孔夫子就坐在地上弦歌不断,他照样弹他的琴,他心不随境转。子路就很紧张跑去跟他的老师说:“夫子!这是什么时候,您老人家还在弹琴啊!”孔夫子说:“来来来,你坐下,吾语汝道。”我跟你讲个道理,孔夫子说:“我一生‘讳穷久矣。’”我一直在躲避贫穷,但是我还是躲不了贫穷,我一生不得志;“我一生求通久矣”,我追求通达也很久了,也一样没办法成就做官的机会。

孔夫子他一生的官运不是很好,反而他的弟子们表现得比较好,但是孔夫子能够真实地看破。他说:“我自知天命如此,上天要毁灭我的话,我紧张也没用,上天要把我保存下来,我也不需要紧张。”所以说:“五十而知天命”,也就是他把人生真正地参透。

参透的意思不是要你否定一切,你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但是心态不同。我们常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夕阳不是昨天的夕阳。所以我们应该要用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工作。而这种出世的精神,正是一种智慧的观照,一种“空假中”三观的智慧。

我们不能够站在生命的角度来看生命,这是很危险的,你要跳脱到佛性的角度来看生命,你要站在比较高的点。你一天到晚活在你的身心世界,你会搞得很痛苦,因为它变化得很厉害,而它也没有错!因为你过去造善业也变化得很厉害,它就是如实地把你的业力显现出来,它有什么错呢?人生没有错,而是我们对它过分地执取产生我执、法执,所以心跟着它动,这是不对的。它总有一天会消失,你要有这种心理准备,所以我们要无住。站在无住的角度来生心,你必须要先脱离你五阴身心,站在一个“无眼、耳、鼻、舌、身、意”,站在一个“无色、声、香、味、触、法”的角度来念佛,你这句佛号才决定成功。

《楞严经》上有讲到虚妄的相状,也讲到真实的心性,但是它告诉我们一个结论:真实的心性它在哪里?就在你虚妄的心之中!我们的内心同时有二个地方,一个是充满了风雨、充满波浪的地方;一个是风平浪静,没有风雨的地方;看你要站在什么地方,二个是同时存在的。你一念的妄动,当下就是风雨交加;你一念的回光返照,当下就是风和日丽。真妄是不二的,就在你一念之间。一个是生起智慧的观照;一个是心随境转、颠颠倒倒。所以我们必须要站在一个“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色受想行识”的角度来念佛。这个地方是可以找到的,你必须跟你的身心世界保持距离,你不能说它干扰你,它只是一个生灭相,因为它是业力所显现的有为法。我们从“空假中”三种角度去观察,我们就知道如何跟身心世界保持一种不即不离,你必须不执着它,但也不否定它,是这个态度。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这样你修一年,就超过人家修十年的功德

学佛人要自利利他,要发心度人。你度一个人学佛,承此...

憨山大师费闲歌

讲道容易体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事尘劳常挂碍,深...

莲池大师论出家与在家

莲池大师(1535-1615),字佛慧,自号莲池。俗姓沈,浙江...

每个月这十天做好事,功德都能加倍

佛还同时告诉我们,修十斋日,这是对没有时间修行的人...

淡泊宁静,安住道法

出家修行这条路,发心确立深远目标非常重要。这个目标...

这一念心就是一切的法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 一个是...

在家女众哪方面最难突破 该如何下功夫

问: 在家修行的女众在哪方面最难突破?该如何下功夫...

要想往生须破三疑闯四关

破三疑 一、疑自己业障太重,恐不能往生: 经云:念佛...

【注音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龙藏本)...

文殊菩萨心咒

文殊菩萨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谛d...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少年时舍其不能有,老年时舍其不必有

取是一种本事,舍是一门哲学。没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没...

实法为安住,权法为调伏

这感受是怎么回事? 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 快乐跟...

遵式大师:校量念佛功德说

大般涅槃经云:假使一月,常以衣食,供养一切众生。不...

用反作用力来改造相貌

人人都想拥有美丽的相貌,但是有时事与愿违,为什么?...

【佛教词典】健陀国王经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健陀国王,感牛语而信佛...

【佛教词典】华严

佛万德譬如华,以如华之万德庄严法身,叫做华严。...

培养孩子惜福的思想

作为一名儿科中医师,每天接诊众多患儿,其中发病根源...

念佛乃明理悟心之捷径

净土法门,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门,若非宿具慧...

念佛闭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

原文: 念佛闭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但...

【推荐】佛珠掉了,佛心仍在

作为寺院的住持,也就是佛法的弘传者,身边总有一些弟子...

心灵的解放

一、 在你说任何话之前,先问问你自己,是否必要;若...

不要被小事琐事所累

有一对夫妇,吃饭闲谈。那妻子也是兴之所至,一不小心...

【推荐】印光大师画传

印光大师画传 (1) 地灵人杰 地灵人杰 祖师出生 一八...

「巴掌」天地念佛修行

正确分别和不分别 当今社会,金钱万能论为人们普遍接...

有几种的功德来依止这个法身

这个佛住,就是佛的心的意思。这个法身是佛的心所依止...

净土法门为什么殊胜

问: 净土法门为什么殊胜? 大安法师答: 要了脱分段...

临终业障现前没有念佛,能往生吗

问: 病人平时信愿具足,念佛功夫不错,但临终时业障...

燕窝:燕子的代价与无言血泪

母燕在快要下蛋的时候,才去建自己的窝。第一次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