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人生的遭遇,一切各有因果

南怀瑾老师  2016/06/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人生的遭遇,一切各有因果

人生的遭遇,一切各有因果,不怨恨他人,也不羡慕他人。

真正的佛学讲因果报应并不是迷信的话,而是一句很科学的话。你昨天骂了人家,当时人家对你笑笑,心里已经有了仇恨,有机会他一定会报答你的,不会客气。这就是因果,这就叫做业

佛学的基本是建立在六道轮回、三世因果上,但是据我几十年的经验所知,学佛学道的人,没有几个真正相信六道轮回,更没有人相信三世因果,至少没有绝对的相信。这并不是迷信,至少在理论上搞得清楚的人没有,至于事实上求证到的更是没有。这些都是值得大家反省的地方。因为不相信六道轮回、三世因果,所以你学禅也好,学密宗也好,学净土也好,根本基础上是错误的,等于想在沙滩上建房子一样,是不可能的事情。

中国文化处处讲因果,这因果的观念并不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开始确立,并普遍被社会应用在语言文字上。我们的《易经》老早就有这种思想,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至于孟子,这里所引用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同样是因果报应的观念。

从形而上哲学的观点上讲,大自天下国家的政治,小至家庭个人的处事,真正的善恶是非,是因时因地为准,很难下定论。因为时间和空间的转变,是非善恶,也有所颠倒。但只有因果的定律,是绝对肯定的,乃至唯物世界的一切科学法则,也不能违背因果律的原则。……

因果定律的存在,无论唯物、唯心,都是同样的事实……我们先看一看清朝的开国之初,所谓“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在他开国称帝的第四年,亲征原属蒙古后裔的叶赫族,尽灭其国。叶赫族贝勒金台石率妻子登所居高台,宁死不投降,而且发誓,只要叶赫族有一人在,即使是女的,也必报此恨。因此,清朝两百多年,遵守祖制,绝不娶叶赫族的女子做后妃。但到了奕詝即位,年号咸丰的时代,叶赫族的后裔,就是“清史”有名的“慈禧太后”那拉氏(叶赫族原为纳喇氏,音译不同),偏又入宫成了贵妃,又生了儿子,即六岁就接位的同治,只做了十三年的皇帝,十九岁便死了。以后便开始由慈禧策划,名为两宫皇太后的懿旨,立了光绪。实际上,就是慈禧专政,一直到把清朝彻底毁灭,就是她一手所造成的后果。这是巧合,或是前因的反复,就很难论断了,但却是一桩真实的历史故事,并非虚构。

循环反复的因果定律,正如《易经》泰卦爻辞所说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的道理。“为政”果然如此,做人做事,何尝不是如此。这也就是曾子所说“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道理。

没有因果关系,这个世界一切都不成立,法律、政治、经济、医药、建筑、饮食男女,统统都在因果关系中。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也讲报应,做好事的人上天堂,做坏事的人下地狱。那么,因果谁作主的?谁判案让你报应?佛教不承认有人审判你的罪,判你下地狱上天堂。为什么不承认?因为这是因果的道理,是个大科学,上天堂下地狱,六道轮回,三世果报,都是我们自主的。我们学佛,是要认识生命自主的东西,这个自主不是你现在想作主就做得到的,所以修行的重点在这里。

一切因缘生,缘起性空。既然性空,我何必学佛呢?有一样东西也不空也不有,“善恶之业亦不亡”。既然无我无造无受者,那你说:我不妨作恶吧?不是教条禁止你,是业力不失!你说:空了还有什么业力?有空的业!空就是因缘,就是因果;空为因,所得的果报是清净。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南怀瑾老师文章列表

「五福临门」的因是什么

有一句话这样说:各有因缘莫羡人。一个人得到福报,都...

业因为何会增长广大

问: 业因为何会增长广大? 大安法师答: 业因就是你...

善人为何得恶报?因为你只认识了一半

我们看见的世间相好像不平等,有很多的年龄很大的都活...

孝顺父母的方法与果报

若能在家孝父母,此即名为胜福田,现世流布大名称,未...

善者可以为法,恶者可以为戒

善者可以为法,恶者可以为戒 这句话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

转定业与因果律的悖论

我曾经讲过,定业要是可转,没有因果了;定业不可转,...

老无所依的老所长

老所长是我的远房表舅。他在我家里住了些日子,准备回...

一位开火锅店女老板的忏悔

我开火锅店开了十几年,没学习传统文化之前,不知道珍...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汉传版): 那(na...

【注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地藏十轮经...

早课(朝时课诵)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

不言人私,不揭人短

人活一生,是以尊严立于世。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真修行人要过的吃喝关

吃喝关,是循序渐进的:从吃素到少量,到少餐。身体越...

佛教五戒与社会秩序的维持

一般人不能完全脱离社会族群而独自生存,出家佛弟子宗...

百丈禅师示大乘顿悟法要

问:如何是大乘顿悟法要? 师曰: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

【佛教词典】粗重转依

【粗重转依】 p1473 杂集论十卷十五页云:粗重转依者:...

【佛教词典】密林山部

(流派)Sa??agarikā?,小乘二十部之一。佛灭后三百年...

这种见解在佛法里是最危险的

我们修行的人,见、行两个是不能分割的。见,就是我们...

运用佛法来布施

佛教有一个名词叫「四摄法」,其中有一项是「布施」,...

阎浮提众生的业感差别

阎浮提众生身口意三业能感得百千种报应。有现报,现世...

发菩提心与求生净土有互相增上作用

二明欣愿行者,复有二种。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观...

佛弟子应如何正确看待疾病

问: 佛弟子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疾病? 慧律法师答: 不...

一只破水桶的启示

一位农夫有两只水桶,他每天就用一根扁担挑着两只水桶...

让勤俭节约成为自己的道德标准

《中华美德故事俭朴篇》里有一个春秋时鲁国宰相季文子...

自性中的梅香

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 那是冬日...

朝暮课诵的意义

课诵是寺院每天必不可少的修行仪式,即指定时诵经、持...

舍利弗侍者的宿世因果

我们相信了佛法的人,也就是相信善恶果报,相信了善恶...

把「六和敬」精神落实到企业管理

六和是佛教的管理学 据经典记载:两千多年前,佛陀身旁...

慈航普渡救水灾,慈航普渡救风灾

怒海余生(救水灾) 古今记录观世音菩萨显灵事迹多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