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能够调伏自己,就战胜了所有的外境

净界法师  2016/07/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能够调伏自己,就战胜了所有的外境

正修当中有一个偈颂,先看一个偈颂。

《行论》云:恶有情如空,非能尽降伏,惟催此忿心,如破一切敌。

《入菩萨行论》上说,一个菩萨从空出假以后,他又来到凡夫的世界。凡夫的杂染世界有什么问题呢?“恶有情如空”,很多众生都没有宗教信仰,没有善恶的概念,他的心是完全跟着感觉走,一刺激他就起烦恼。这种众生像虚空一样的多,所以你不可能去改变任何一个人,不可能,“非能尽降伏”。

菩萨不能够去改变外境,不能改变别人,那凭什么菩萨能够安忍呢?因为菩萨做了一件事情,他调伏自己的瞋恚心,就等于调伏所有的外境。这是佛菩萨的一个开示:你能够调伏自己,你就战胜了所有的外境。根本问题在这里。

那怎么能够战胜自己呢?当然佛陀是用智慧,不是强忍。我们把这三道智慧念一遍。

谓一切逆境恶缘现前,菩萨皆悉观察,此等逆缘皆是自己过去恶业之所感招,而生惭愧之心,逆来顺受。又当思惟,此乃菩萨及善知识之所示现,教化于我,我若不患此苦,定当陷入现世安乐之中,忘失正念,而生感激之心。又当思惟,境无美丑,唯人自招。而吾人身心之中,“我”尚不可得,云何有我所取之境界耶?菩萨于中善自思惟,则为堪修忍辱。

这地方有三段的智慧。就是我们遇到了恶因缘的时候,第一个,我们要知道这些逆缘都是过去的罪业之所招感,我们自己要勤修忏悔。

我们行菩萨道,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只要你有感受,就一定有业力,这是基本常识。你看到这个人,感受很不好;你听到这句话,感受很痛苦,你一定有业力。你如果没有罪业,你看到这个人,听到这句话,你没有感觉。虽然表面上是他讲这句话,事实上他只是用这句话来刺激你的罪业起现行而已,他只是一个增上缘。

诸位!你如果明白佛法的缘起论,我讲实在话,没有一个人会让你痛苦,也没有一个人会让你快乐,没有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快乐痛苦都跟你有关系,你最好早点明白这个道理。“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不是别人决定的。

所以,你只要有一个很痛苦的感受,一定要知道:有感受一定有业力。如果你是快乐的,那就是善业起来了;如果你是痛苦的,那就罪业起来了,别人只是一个增上缘而已。

没有一个人会给你痛苦,也没有人可以伤害你,不可能!这是佛教的因缘观,完全是一切唯心造,你的心显现了善业,显现了罪业。所以,既然是跟别人没有关系,我们只有多多忏悔自己,去改变我们的罪业。罪业改变了,你的感受就改变。

第二个,这个是更高级,历事练心。我们要知道所有的逆境,都是菩萨的示现来教化我。假设我们不堕入这种痛苦,我们就会落入这种安乐当中,忘失正念,因此,我们应对逆境生起感恩之心。

其实从菩萨道的角度,人生不能太圆满。因为你太圆满的话,你就很难生出离心。你看《印光大师文钞》,有一个居士说:“师父,我的家人怎么样,我子女多么的不孝,我的身体有多少的病痛,怎么怎么的。”印光大师说:“你要感激这个逆境,这个逆境刚好给你一个当头棒喝,让你厌恶生死,生出离心,这个比你读经典来得更贴切一点。”

当然,人生也不要太痛苦,太痛苦你可能会失去大悲;痛苦得刚好,最好。就是你人生里面,有一半是快乐的,一半是痛苦,这种是最好,非常好。因为快乐会给你信心,你能够得到某种安定,但是逆境它会激发你向上。所以,适当的痛苦,其实对自己有帮助的。

我们最后再思惟:境无好丑,唯人自招。在我们身心当中,我不可得,哪有我所执着的境界呢?这个地方就是完全的空观,站在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来面对烦恼。我们一再强调,遇到事情先求放下,再求面对。你没有放下,你就不好面对了。因为这个境界一来,一定夹带业力而来,来势汹汹,来者不善。

诸位!生死业力,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所以,如果你不能放下,业力一来冲击你的烦恼,就无解。单单有业力还有解,你只要如如不动,业力的冲击一下就过去了。因为你造业的时候,你也不是经常造,你偶尔造一个业,所以它会过去的。但是如果业力又加上你贪瞋痴的烦恼弄在一起,那人生就没有解了!外有业力,内有妄想执着,那就无解了,佛都救不了你了。

但是业力的冲击这一块我们不能改变,这个是已经成熟的业力。所以,所谓的认命是安住在空性来面对这个业力。我本来就没有这些东西,那是缘生缘灭的假相。先求放下它,再来面对它,再来处理它,这样的人生才有解。就是说,我不能控制外在的业力什么时候起现行,但是我能够控制自己,安住空性、如如不动,这是很重要的概念。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怎样修行才不被外境所转

问: 我最近一个朋友介绍虚云老和尚方便开示,其中说...

随时随地防护心念

怎么样防护呢?佛告诉我们防护的方法很多,就是在我们...

心很散乱,念圣号是最好的方法

地藏菩萨能令我们的善根不坏。如果我们现在已经种下种...

如何「境随心转」

问: 佛经说一切法由心想生,这是不是与我们平日所说...

一念间,火宅或净土

人实在离不开因缘,有人结的缘是劣缘、恶缘,有人结的...

清楚的觉知每一个起心动念

我们在打禅七的时候,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保持自我的...

在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受到什么样的熏习

你要想成道,想断烦恼;你想精进,想多念念佛、多拜佛...

一念善即佛,一念恶即魔

《六祖坛经》云: 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前念迷即凡夫...

信佛会让你损失什么

多年前,有个学者在某大会场向人们讲佛祖绝对不可能存在...

坐禅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

坐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不断地放下...

劝孝歌

父母不亲谁是亲,不敬父母敬何人 千两黄金万两银,有...

妙莲老和尚《妙莲老和尚佛七中开示二》

第一天 山溪日夜流声静 佛号法水涤尘心 一、皇天不负...

【佛教词典】正等觉

如世尊言。诸所有法。一切正性。如来一切知见解了正等...

【佛教词典】法界实相

法界与实相。法界与实相,是同体而异名。...

佛陀开示不饮酒、不食肉者得多少福

迦叶菩萨问佛言:世尊,唯愿如来为我解说,不饮酒、不...

只有大慧根者才可熏习禅宗求得明心见性吗

问: 是不是只有大慧根者才可熏习禅宗求得明心见性?...

憨山大师:八识规矩通说

唐三藏法师 玄奘 集 明憨山沙门 德清 述 八识规矩者,...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这个净土法门的特色,印光大师说是「他力门、果地教」...

烧香作炭

佛陀在舍卫国说法的时候,感化了一位青年发心跟随佛陀...

人生这笔账该算清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商者崇尚的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假借生灭的因缘,成就不生灭的清净功德

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其实真妄是不二的。 佛陀刚开始是把...

做什么都不要求回报

人们在世俗的生活中工作,是为了获得某些报偿。但出家...

净界法师:测试自己有没有出家的因缘

你想到出家的时候,你想到什么?我们也可以测试一下你...

地藏菩萨誓愿宏深,常居幽冥界救拔地狱众生

原文: 地藏菩萨,誓愿宏深。虽则久已证穷法性,而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