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如何对待子女的不孝

2016/08/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如何对待子女的不孝

有些中老年人遇到了子女不孝的问题,感到很苦恼。有些老居士也遇到了同样的逆缘,严重时会障碍自己的修行。对于这个问题,我建议大家可以用佛法中因果和无常两个观念来解决:

首先,要以因果的观点来看待家人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修行人还是普通人,都应该养成一种好习惯——“遇事反省自己、不看对方的缺点。”这样才能使矛盾得到真正的化解。从因果的角度看,你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和睦还是矛盾,并不都取决于子女,而是由你往昔的业力导致的,也就是“自作自受”。

具体来说,从今生的因果看,当子女不孝顺时,先不要着急批评他们,先要静下心反省自己:自己年轻时,对父母是否孝顺?如果发现自己当年并不孝顺,那就不要再抱怨子女了,很可能是自己给子女做出了坏榜样,根源在于自己。这时应该在佛菩萨面前真诚忏悔。

从三世因果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如何,并不仅仅取决于今生的所作所为,而是源自多生累劫的因缘。即使你年轻时很孝顺,但无法知道你在前世和父母结下的是善缘还是恶缘,是你欠父母的,还是父母欠你的。

《观无量寿经》中有这样一个公案: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印度有个摩揭陀国,国王叫频婆裟罗。频婆裟罗因年老无子,担心没有王位继承人,于是请来相师占卜。相师说:“山中有一位道人,三年后将死去,会来投胎为太子”。国王大喜,但是因为求子心切,他等不及三年,竟然派人杀死了道人。不久,王后韦提希夫人果然怀孕,生下一位太子,名叫阿阇世,阿阇世王子正是道人的转世。他长大后,受奸臣挑拨,举兵政变,篡夺了王位,囚禁了父亲,并断绝食物,想饿死父亲。韦提希夫人要求去探望老国王,得到儿子的同意后,就偷偷把蜂蜜和炒面混在一起涂在身上,给老国王充饥。过了一段时间,阿阇世见父亲仍然健在,很奇怪,当他得知是母亲偷偷带去了食物,就把母亲也囚禁起来,甚至还想杀害母亲。韦提希夫人非常伤心,向佛陀虔诚祈祷,于是佛陀现身在她面前,告诉她与王子的前世因缘,并开示了净土法门。

从这个公案可以得知,假如我们过去世与子女结下了恶缘,今生就会遇到不孝的子女。反过来看,如果我们过去世与子女结下了善缘,加上这一世与子女之间能保持善心,那么,此生不仅能得到孝顺的子女,来世还能生于天界。

《涅槃经》中有这样一个公案:从前,有一对母女同渡恒河,不幸被河水所溺。这时母亲想:“我的女儿如果不淹死,我死亦无妨。”女儿也同时想:“我的母亲如果不淹死,我死亦无妨。”母女二人同时发起了坚定、清净的善心,因此一念善愿,二人虽未修过禅定,死后却同生于梵天。

因此,遇到不孝的子女,不必怨天尤人,更不应该加深恶缘,而要反省自己、修正自己,对子女充满善心,这样才能把恶缘转化为善缘。只要充满善心,即使没有生儿育女,只有一位保姆相伴,她也会像孝顺的子女一样孝敬你。甚至于一只宠物也会同样地善待你——当你孤独的时候,它会陪伴你;当你生病的时候,它会摇着尾巴来安慰你。有些宠物为了报恩,甚至能在灾难中挽救主人的性命,这样的故事很多。这些现世的果报,不仅源于往昔的业因,更源于今生善心的力量。

其次,我们还可以从无常的角度来化解家人之间的矛盾。

如果仔细算一算,一生之中,家人相聚的时间能有多少?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大家要各忙各的事,相聚的机会其实并不多,还有太多的无常会随时侵袭。在这样短暂的相聚中,家人之间要彼此珍惜,不应执著于小小的矛盾,要尽量包容对方、结下善缘。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子女不孝顺父母、父母对子女不公、先生不关怀太太、太太不包容先生等现象,都是轮回中的常态,不必过于执著。关于家人之间的无常,密勒日巴尊者在《觉悟世间虚妄歌》中唱到:

父在之时子不在,子在之时父已逝,

二人纵聚亦无实,孺子我往修正法,

赴马牙白岩禅修。母在之时子不在,

游子归时母已逝,二人纵聚亦无实,

孺子我往修正法,赴马牙白岩禅修。

妹在之时兄不在,兄归家时妹飘零,

二人纵聚亦无实,兄修有义之佛法,

赴马牙白岩禅修。

因此,如果遇到了不孝的子女,不要以世俗观点来看待,更没有必要过度执著,而应该以佛法观点来改变自己,遵从密勒日巴尊者的教导,把精力投入于真正有意义的佛法修行中。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修净土是否着重在孝道

问: 我是一名修净土的佛子,可是弟子觉得修净土着重...

三世因果错综复杂 唯佛与佛方能究竟

请试论之:夫善恶之兴,由其有渐。渐以之极,则有九品...

净土行人要从孝养父母开始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儒家文化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主流文...

科学的因果符合佛教的因果观吗

问: 通过改变基因,可能使人活到200岁。这种科学上的...

生活不会永远亏待好人

人们在面对坏人得势却一直得不到惩罚的时候,会无可奈...

父母恩 你报了吗

有一位轻生者被寺里的一位僧人救起后,仍然坚定地说:...

为什么倒霉事总找上我

南宋词人辛弃疾曾感慨道: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证严法师:弃婴

做人本来就很苦,一出生就遭人遗弃,更是痛苦。 有一...

放下万缘是往生极乐的必要条件吗

问: 请问法师,放下万缘是不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必要条件...

净界法师:宁可在山中睡觉,也不要在都市办道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小国家,这个小国家有一个猎人,他...

任你千般快乐,无常终会到来

净土宗的祖师彻悟祖师,也叫梦中禅师,在前半生之中示...

本来什么都没有,只是循业发现而已

《楞严经》把我们一念心性的体用做一个说明,如来藏简...

【佛教词典】本性

指固有之性德。即常住不变之绝对真实性。圆觉经(大一...

【佛教词典】开善

(人名)梁钟山开善寺智藏法师,以寺号而呼为开善。见...

不老不死的「我」在哪里?

波斯匿王向佛请问:我在未曾受佛教化之前,曾遇见迦旃...

没有什么是绝对必须的

如果有一天石油真的没有了,我们的生活的确会起很大的...

菜里面有蒜,把蒜挑出来,这个菜还能吃吗

问: 在外面吃饭,菜里面有蒜,不吃蒜,把蒜挑出来,这...

净土行人如何对待儿女婚嫁问题

【原文】 今之儿女婚嫁,一本于自主,只可随他去。否...

公鸡与虫儿

有个儿童,才七岁,但常常找无德禅师,和他东南西北乱...

念佛需恭行,切忌好高骛远

现在的人好高骛远,有点小聪明,就忙着参禅、学相宗、...

借来的东西是要还的

在《楞严经》上说,你的发心不能有一个相状。我们这样...

转修地藏法门,临终是等地藏菩萨还是等阿弥陀佛

问: 如果佛弟子转修地藏法门或其他法门,也回向功德...

见污秽身深信无常

从前佛陀在舍卫国只园精舍说法时,有位年轻的比丘进城...

念佛三昧的12种功德利益

念佛三昧功德广大无边,具说如净土诸经中所示,实在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