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净土十要

2017/09/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六讲)

因为大家学修佛法,特别是归到这个净土专修来讲,我们现在学佛呢,因为媒体传播的速度比较快,所以说方式方法呀、缘份呀、显现上,还是各种各样、各种形式、各种发心、各种因缘吧。那么弘法的模式和大家亲近善知识的模式也不尽相同,有的是有机缘这样的法会来参加,有的可能就是生活中能够亲近道场,或者还能够在一段的时间内,专在道场里面专修。但是很可能有一些呢,是一生或者修学的过程中,能碰到几个善知识,甚至只有一个善知识,这样引领着,乃至说一对一的教导,各种各样都不一样。那么从我们当下的这个因缘来讲,大家要知道,就是我们是一条大船,就专讲净土的这个教法和修法,就这么一条大船。

这个大船是开放式的,也就是说任何人、任何机缘、任何根机都能够随时随地地上船,都来可以听。但是因为这条船,它就缺少了一些一对一的,因为这条大船上人也多,大家都在上面,你必须从整体上来讲,自己要站好了要坐稳了。如果说有一个两个的没站稳,或者有点儿动摇,或者落下了,这个船也停不下来的,就是这样子的。我不知道说的大家能不能理解,就是我们只在这个法堂上,以法的因缘,希望大家能够跟进上来。因为人的精力有限,你像前些天我们聊起天儿,就是说一个人的近距离缘份中,除非像佛陀大圣者这样的出现,像我们一般的这样的因缘中,能够辐射到有二百个人,能够真正近距离深度地辐射到,这就已经到了极限了。所以我想大家一定要明了,就是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这个大船正在游,往前进行的这个进程上来。这样的话,很多时候我们就跟演习一样,你一定要在这个演习状态来听这个法义。否则,有的问题其实已经讲过了,有的问题已经不止一次地讲过了,但是还在这个上面没有开化,那很可能就是说,也是像经里面说,有时候于大乘法义不能够记得住,这个也可以理解,但是大家就要一遍再一遍地去温习。

特别是讲到这个五重玄义,《弥陀要解》的五重玄义,大家一定要听明了,要听透了,要学透,把心安在上面。就像这个钢钉,钉这个榫卯一样的,这么大的一个框架,这根本的这个法义这个教法,你一定要把它钉死了以后,这样的话,心地不动了嘛。心地不动,在勘验的过程中,有些微细的烦恼,甚至顺逆的因缘出来的时候,你的力量是非常足的。很可能在外在的这个心念上随着它摇摆一下,但是你的根本心地已经动不了了,这就叫深信切愿坚固行。所以大家在听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法义给听透了,要注意力集中,要像这个禅修一样,要像相续执持念佛一样,念念都不能够有妄想。

今天的内容,我们从第四明力用开始。还记得前面给大家讲过说,“力用”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你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水准。你知道这个人长什么样儿,叫什么名字,干什么工作。那么你一系列的这种状态中,你的付出中,最后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回报,也就是你的生活水准。生活水准很重要。我们现在每个人都在生活当中,那么这个水准,你要记住两点关键点,我们今天听它的力用在哪里呢?一个是,你看: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它能让你过上什么日子呢?第一个,能够往生;第二个,能得不退。所以大家就是,下面我们特别是上半场的课程,一定要把这两个点能够抓住,才能够提纲挈领。因为好多时候,我们往生还常说,你说不退是个什么概念呢?都不晓得不退。

不退,特别是从修道位上来讲,证道位上来讲,你都没尝过不退,没到过这个。说实在的,一个修道者,如果你没到过不退的这个日子中啊,你都不知道这个退的日子有多苦,是非常可怜也很可惜的。很可能就是由于我们一样的付出,甚至生生世世一样,更艰辛地付出,就是积攒不到那个不退的功德点上,然后就把它又流掉,流失,又走散,就是这样子的。所以大家要知道,这里边讲到的“力用”,其实就是这部《阿弥陀经》的功德。“力”就是功,“用”就是德。这部经以往生为功,以不退为德。这是它的力用,大家要记住,也就是它在的生活水准。那么要领略这个退的苦,说实在的,你不好好儿修,你还领略不到。

可能大家觉得说怎么会这么说呢?为什么还要大家领略这个退的苦呢?因为你没有好好儿地进,就不知道退的无可奈何。也许大家会觉得说,好像这个不退,这是一个修道的位置,一个圣人的阶段境界,好像跟我们一般的凡夫,或者学不学佛也没什么关系。不是这样的,我跟大家说,不要教条地来理解这个不退,好像是修证次第中的一个阶位而已。这个退,你们发现了没有,是随时随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不管你去学修与否,信佛与否,只要你在这个世间生活着,在这个诸行无常的染土中,世出世间法中,每天念念刹那都是随时都有可能退,而且是必退无疑的。所有的进,由于你没有对佛法的修证中有所突破,那么一定是面临什么呀?你的进其实就是为退做准备的,就不断地往前走,不断地向后退,滑落。你看我们生活中,其他的不说,这段时间去共修的途中,我们共修有个小道场,在华睦大厦,那一层就有一个卖彩票的。

卖彩票大家知道吧,卖彩票是什么?就是发财了嘛。但是大家知道,我们这个世间还有一种情况叫破产。你发了财了,你攒了钱了,但是你会什么呀?你会破产的。破产就是什么?就是生活中的退嘛。你现在有时候炒个股票,你们不是都炒股票嘛,炒吗?有炒的。炒股票会涨还会跌呀,这也是退呀,从财上会退。从情感上也会退呀。你们谈过恋爱就知道,正在卿卿我我,难舍难分的时候突然就变了。这个心是说变就变,微妙得很,你们只要谈过恋爱就知道,不知道为什么。为什么呢?因缘业力呀。都没有退和进的分界点,正在这个好像乐得快乐的时候,突然间就生悲,就失恋了。这也是退呀,有一天心变了就退了。

现在我们,你生病好像吃点儿药,打点儿点滴,治好了,还会发作呀。有时候你第一次重症,或者是动了个刀子切除了点儿,问题它还会复发呀,复发就是退呀。所以大家看,这都是退。不仅仅在修行的路上,在我们生活中的这种败笔也是一个退。所以我们只有说深刻地观照到这种进进退退之中的麻烦,这种进少退多,退大于进的这种情形,那么我们才能够非常稳健地、渴望地来知道这个横超法的殊胜性。因为一旦你往生以后得了不退,这些过患都全免了。我们这里就是一个退的世界,为什么会有什么急转直下、一日千里这些形容词呢?它就是会退的现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没有办法。所以大家要认知这个:一个是往生,二一个是不退。正由于不退,对于不退的向往,那么你对于往生的心才更加地猛烈。只有你能够成功地往生,作为一个增上,你才能够用凡夫的身份往生之后,能够得到圆证三不退的这个待遇,就是这个生活水准。

所以今天,这个内容我们先点一下题。就是先要以我们通常的教法中四土的次第差别来明了,你得知道说我们通过自己的能力,断烦恼的深浅,能够生到什么国土,能够呈现什么世界。当然我们上次不是给大家在末端的时候,讲过四种国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这四种国土。这四种国土呈现在我们的心地中,因为是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嘛,到底是烦恼招感还是智慧显现,这都跟外在的国土和内心世界完全是同步的。那么你要从染到净,从低级到高级的这种显现,它一定是通过断烦恼的、证清净无为法的这个级别来论的,到了什么程度,就给你显现什么国土。但是首先说,你得依照自力去断惑证真,自己的力量,这个我们要明白。得了这个明白以后,再能够显示说,以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为增上加持,让我们横超出去这个四土,生在极乐世界,只要生在最低的凡圣同居土,就能够得圆证三不退的这个净土大利益。所以大家一定要听明白这个线索。因为你要知道,净土的大利益是一个不共法,在我们这个世界没有这个法,就叫不共法,独此一家,就这么个大利益。所以要把竖和横要搞明白了,你才能知道什么叫不退,要追求不退,要相应不退。

我们首先来看: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你看这里就是说,首先从这个怎么生到这四种国土里边,那么生到这四种国土里边呢?是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功夫,和你对无为般若空性智慧的这个证量的。那么在这个证量中,你看这里是因为讲净土法门,所以它是以持名念佛为修这个因,转这个生国土果的这个根本法门。所以大家要看到: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这是第一个,大家要先把层次分清,因为后面的内容信息量又比较大了。它这个教法次第非常的严格也很明晰。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说,四土我们已经弄明白了,有这四个级别的国土。

那么用念佛,信愿持名,它有你念得好不好,你的信愿真切,你念的功夫,差别在哪里?有三辈九品,有四种国土的不一样。那我们就要搞清楚,念到什么程度生到什么国土,得到什么利益。所以大家来看,第一个:若执持名号,就是说我们念佛,念阿弥陀佛,念佛念得怎么样呢:未断见思。这是一个门槛儿,也就是一个条件。条件是什么呢?你哪怕没有断烦恼,最粗重的烦恼。我们已经不止一次给大家讲过,见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见解上的烦恼和思想情绪上的烦恼。见思惑,迷惑嘛。这个见思烦恼它最普遍地发作于什么地方?发作在什么地方什么范围,有知道的吗,知道这个分水岭吗?从世界的范畴来讲,三界之内属于见思烦恼所烧之处,如果烦恼把它当做火的话,三界之内就是由见思烦恼作为我们的主宰。

那会儿你还谈不上说,后面还有无明惑、尘沙惑。反过来说,就是你把见思烦恼给破掉,就等于说出了轮回,不受三界之报了。所以说把见思烦恼破掉,已经就破我执,就转凡成圣了。这是一个修学次第,教理上大家要明白。那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见惑,什么是思惑呢?见惑就是见解上的烦恼。你比如说现在我们很多时候,比如说对于身体,认为真正有一个我,这是一个见解。认为这个世界不是好就是坏,不是东就是西,这是一个对待,也是一个见解。甚至包括我们现在有时候在学,从小儿受教育,深深地坚固这个世界不是唯心主义就是唯物主义,死定了就是这样的世界,就是这样的意识形态。人,不管他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但是当下的生活是真实的。

确定有一个人,那么他就要生活、要学习、要相互之间有这个因缘联系,等等这一切,都认为是真实不虚的。这都属于见解上的烦恼。就是你的见解深深地被固定在这个上面,打不开,这叫做见惑。那么什么叫做思惑呢?你比如说咱们,自打从唯物主义也罢,从相信科学也罢,开始学习佛法了,学习佛法的第一步是什么?你得相信因果。你相信了因果,你觉得相信了吗,大家有没有相信因果?当然相信了。但是为什么因果事儿来的时候,你不按因果走呢,控制不住自己。为什么?明明知道这个会招感你将来滑落到不好的果报,起了这个贪嗔痴病,但是你明明知道自己不该这样、不能这样,可是你的这个烦恼你控制不住,它就指使你一定要业力流向就要这样,这就叫做思惑。

能把这两个烦恼能够断干净,那么会怎么样呢?这就到了圣者,就到了方便有余土了。但是问题是我们现在学的是横超法,这个见思烦恼不在断的范畴内,你是断不了的。大家要知道,不要说思惑了,断见惑到了什么程度了,就是你要把它真的截断,到了什么难度呢?就是一刹那就流四十里的瀑布,你要把它从中截断,就这么难。这是最粗重的烦恼都这么难,何况后面还有微细的,我们要讲到尘沙惑和无明惑。所以大家要知道,扪心一下说,为什么要讲横超法?我就是越学越觉得丝毫都无能为力,虽然我想解脱情深,但是拿不出来力量。这个一定要面对现实呀,你说你想喊口号都可以,问题是你到了那会儿你做不到,吹不出去。

所以说大家来看:未断见思,就是指的凡夫你一点烦恼都没有断,我们要吃透啊,假如果说你不要说断了多少,就以完全没有断而言也是可以的。完全没有断的情况下,随其或散或定。什么叫做散?什么叫做定呢?还记得我们讲到《观无量寿经》里边不是讲到十六种观法嘛,前十三种就属于定,你修这个有了一定的相续力了,相续的能力,这就叫入到定境了。那么散善呢,就是等于说你比如说发菩提心呀,读诵大乘呀,净业三福呀等等这些,这都属于散。那么特别是在这里讲到的说持名念佛上,也许你念到一定的功夫,也许你完全还是散乱心,但是在念。随其或散或定,这里不是说“定”能够往生,“散”往生不了,大家要读懂啊。

首先是你一点烦恼都没有断,然后不管你是定力好一点,还是你一直在散心上面,都可以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就是你都有往生的可能性,只不过你在这个凡圣同居净土里边,有三辈九品的差别,看你的品位高下,念的功夫如何,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说第一个往生四土,什么情况下往生呢?第一个这是最低级别的。那大家想,那我们有的同修觉得,我这辈子我还是要断一点烦恼的,但愿能断,你如果说能断一点烦恼也可以,只要你用功夫持名。

我们再看来第二个: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这就级别高了,因为我们娑婆世界有四种国土,极乐世界也有四种国土,我们现在通常跟大家讲到的追求的这个基本上都是凡圣同居净土,也就是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可是蕅益大师他这里讲呢要把法能讲透讲圆,一直讲到究竟,所以他这里就把极乐世界的四种国土,都给我们讲出来了。但是你去的本事,看你自己能不能置办全。那想想我们基本上都是第一种居多,为什么呢?因为咱们没能力断见思惑,甚至有时候你连个定都入不了,基本上都是散心念,没关系,也能够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净土。那么志向再高一点的,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乱了,这就给大家讲到一心不乱了,事一心不乱是怎么个概念呢?

你看我们现在大家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有时候我们都超不过十声就乱了,一声两声有可能绷紧点,好像是那么回事儿。假如果你念佛念得,就是念佛这个事儿啊,不要说什么道理呀,什么无我呀,不讲这些的。就从事相上来讲,你就念佛,一心一意地当真把这个事儿去干,念得念得非常纯真,慢慢地一个妄想也打不进来了。反正我坐在这里,反正西方极乐世界就在那儿,阿弥陀佛就在那儿,我以能念的我的这个心,也就是我的意识,念所念的这尊佛,心和佛都是分分明明的。就是我在念,就是佛为我所念,我念的就是阿弥陀佛。但是我就一念又一念,一念又一念,心念的佛不离开佛,所念的佛不离开我能念的心,这样的话,相续相续得久了,烦恼没地方生了。

为什么我们常跟大家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念佛了就没有念念烦恼了,因为我们现在都是念念的烦恼。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特别要注意蕅益大师讲法,他能够严谨到什么程度呀?见思任运先落。就是这个烦恼是怎么断的呢?大家断过烦恼吗?肯定这个你不能太谦虚了,肯定都断过嘛。生起来烦恼,问题出来了,不是赶紧来请法,我该怎么办,我最近心比较散乱,事比较多,弄得这个正念不足等等,这就说明你一直在断烦恼呀,至少你想断它。可是我们通常的修法,基本上都是有时候会弄错到什么地步呢,就是说烦恼是怎么断的,我们都在偏颇的见地中。有一个烦恼出来了,马上就要用一个智慧跟它斗争到底,结果就越斗越烦,是不是这样子的?怎么断的烦恼呢?烦恼是不断而断的。

你要想究竟把这个烦恼连根拔起,是怎么拔的呢?真的去使劲儿,跟它完全斗争到底,天天在那儿相杠着,就跟拔河一样,那你说这个劲儿什么时候使完呀?这个劲儿使不完,就是烦恼在对峙呀。所以大家要知道,真正的断烦恼是不断而断的。如果你一心去断惑,只能够越断越惑。每天就斗毛了嘛,把自己也斗毛了,自己跟自己作对了。所以我们通常讲到的说,有对治方法都是方便法,因为什么呢?因为对治方法,比如说你修这个观念那个经等等这一切的,是为了让你的心相续在这个无烦恼的状态,烦恼本来就是没有的,你不去修,那么你的烦恼就出来了。但是绝不是说你用这个法或者这个宝把它给杀了灭了,不是这样子的,是你不理会它了,它生不起来了,自然断掉的。

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所谓的断惑不是真的去用刀子去切,用大刀宝剑去砍的,不是这样子的。文殊菩萨的剑也是一个表法而已。所以这里蕅益大师就说的,你只管念佛,念着念着,它烦恼你不理它,它生不起来了,就叫做见思任运先落,自然而然就没有了。你看这个法是不是究竟法?它不是像说我们说强断烦恼,越断越惑,这不可同日而语的。净土法就是这样,你只管去念,念到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的时候,见思烦恼自己就落掉了,就是你没有一个我了,自然而然没有了。世间的这一切的所谓的见解、烦恼、颠倒的认知也渐渐地没有了。

为什么?心水沉寂了以后,智慧就生起来了。智慧生,烦恼就断了。那你再念,念念念,念到只有这个心在念佛,只有佛在我心,那么一念念念,念得完全到了一个沉寂的阶段了,那么这个烦恼就自然而然没有机会再现行了,这就称之为断。所以叫做见思任运先落,这样的话,你就生到极乐世界生得比较高了,生到方便有余净土了。那为什么到方便有余净土了?因为你虽然念到这个程度,只在事上在念,没有通根本的理。也就是这个中道实相究竟佛理你还没有闻到,没有尝到。

我们再往下看:若至理一心不乱,这就开始讲到理了。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大家要盯紧啊。什么叫做理一心不乱?它跟事一心不乱的差别相在哪儿呢?事一心不乱有我能念的心和西方所念的佛。理一心不乱是什么呢?就明明知道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不二了,我能念的心外没有别佛给我所念,阿弥陀佛就是我心所现的,我心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心,我就是阿弥陀佛之心,整个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了,心佛一致了,没有能所的对待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进入更深的境界,就叫理一心不乱。为什么?因为见到中道实相了,没有分别对待了。大家想,我们现在这里开始讲到豁破无明一品,就是开始破无明烦恼了。

无明是什么烦恼呀?大家常听到说一念无明生起,然后就无量劫来就生死轮回。无明是怎么来的呢?到贪嗔痴的时候已经非常粗重了,贪嗔痴刚才讲的是属于见思烦恼。无明烦恼是根上的烦恼,什么烦恼呢?只要你一起心一动念,就是无明。所有烦恼中,最粗的那个树桩子就是无明,所有的见思烦恼这些呀都是树桩子长出来的枝叶,才滑落,被我们描绘成贪嗔痴的。根本无明,本来是一切万法本来如此,常寂光土就是本来如此呀,但是就是由于这个清净无为的本有的这个一真法界,你突然间动了一念,这边一动就想知道那边,那边一生起就认为真的有个这边,结果就落到两个对待中了,所以就有能念的我和所念的佛了。这时候念到念到念得心已经完全收摄了,就跟《楞严经》给大家讲的嘛,反闻到自性上,这是反念到自性上,反念念自性呀,念到自性上的时候就没有能所的对待了,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心佛一如,这个时候就叫理一心不乱,就开始破无明了。

为什么?因为无明烦恼的最基本表现就是有能所对待,一念启动就因为有真的有彼此了。所以这个时候呢,在极乐世界来讲也不是生的方便有余土,生到哪里呢?实报庄严净土。但是后面还有一句,叫做亦分证常寂光土。所以为什么不敢给大家发挥?我就害怕越讲越乱,你跟紧点儿啊。首先我们现在四土已经确定了对吧?那我们抛开我们娑婆世界的这四种国土,我们再讲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四种国土。往生极乐世界的四种国土需要什么条件呢?第一个条件是我们基本上大家这辈子往生就是这个条件,就是你念佛念得没有断见思烦恼,都没有断,不管是散的定的,但是你可以生到凡圣同居净土。虽然是净土,是凡圣同居;虽然是凡圣同居,但是它已经是极乐世界净土了。

你先把这个确定了,因为待会儿要会通。那么其次有一些呢,为什么叫做三根普被呢?有一些人他不仅仅这辈子,人家不一定断不了见思烦恼的,难道满世界满法界连一个能够断见思烦恼的人都没有吗?不可能吧。那么他可能凭自力能够断见思烦恼,你把人家诱惑得往生到西方不要去断了,把人家给屈才了。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呢?就是你念佛念得入了状态,也不会屈你凭自己力量断烦恼的这个才,你只要念佛念到一定的程度,念到事一心不乱,就能断见思烦恼。念到理一心不乱,还能断无明烦恼。也就是说从凡夫到菩萨,都可以只管念佛,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个意思念得我们现在已经生到实报庄严净土,极乐世界就是实报庄严净土。

这就等于说你一入极乐世界,就真正地领略到所有的极乐世界的现前的这种境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生到实报庄严,我们会觉得说除了实报庄严,还有个常寂光土,好像是一层比一层高。不是这样子的,常寂光土是从法性上来描绘的,实报庄严是从现象上存在上来描绘的。也就是说,这个常寂光土我们把它理解成为一种灵性,但是实报庄严是一种存在感。那么你这个存在感存在在哪里?是以灵性的存在而存在。你这个灵性是怎么出现呢?是在存在中显现出来的灵性。所以实报庄严和常寂光土其实是一个境界。但是一个境界你全看清楚的时候叫做常寂光。如果你一点一点地看,就叫做实报庄严。所以我们这里理解为什么叫做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就是到了这个理一心不乱的时候,开始破无明,就开始成了法身大士了,法身大士这一号的菩萨就看见中道佛性,也就是见佛性,就是成佛的位置中,一点一点地在占据了。那大家常听过四十二品,我们说的连佛的话,圆教的佛叫四十二,其实就是四十一品无明烦恼。四十一品无明烦恼是什么人断的呢?就是四十一个阶位断的。

从圆教,就是最圆满的教法来讲,最究竟的教法来讲,一共有四十一个阶位,到四十二的时候成佛了。这四十一个阶位呢,你往上走一品,就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佛境界。所以一直证、证、证,证到四十一分全部断掉了,就证第四十二分,就成佛了。所以成佛了以后,就彻见常寂光净土。那么这里讲到的是说还未成佛之前,已经踏上了破无明之路,也就是法身菩萨,这种情况下就是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

再往下看一句: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所以这是末后一着,如果你把无明都断尽的话,那这时候就成佛了。成佛了以后有没有往生这么一回事儿了?还说什么往生不生啊,现前就是呀,同步彻见本有的常寂光土呀。那这里你看蕅益大师的用词精准到什么程度呢?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就是说“则是”可不是往生呀,大家看到了前面都是说什么?都是说“则生”,往生。但是这里讲到是说“则是”,一个词都不能落过去。“则是”是什么呢?就是说本来就是呀。我们本有的佛性彻底显现出来,每个人都本来就是佛呀,大家同住在常寂光境界中呀,所有的人都是现前的实报庄严受用呀。

在这种情况下你还生什么呢?没有生,已经在了,还生什么呢?所以说大家从这个法义上我们来看到,就是已经到了成佛的极果,究竟圆满了以后才称之为“则是”。在没成佛之前,你差一点点,哪怕是破了四十一品无明的菩萨,还得求往生呀。前面从凡圣同居净土一直到实报庄严,分证常寂光,一直在劝往生呀。这个教法太深了,可能你们还是顾及不到。从中说明什么呢?为什么那么多的华严,华藏世界海,《华严经》里边那么多的登地菩萨,已经离成佛已经一步之遥了,还在以十大愿王劝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呀。不要说我们现在有没有迈第一步也不知道,成佛之路第一步意味着什么?皈依三宝发菩提心,也许有的已经在第一步途中了,有的连第一步真实还没迈上去呢,可是不要说你迈了第一步还有三大阿僧祇劫的路程,哪怕你三大阿僧祇劫修的只剩最后一步了,只要不成佛就要求往生,这个道理在这明摆着的,为什么明摆着的,前面都说则生,则生,只有到了成佛以后,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圆满佛果了,才叫做则是。你们读懂了吗,要明白这个法,为什么说《华严经》末后一着,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不是吹牛的,不是衬托的,图热闹衬托的,是实实在在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么劝的,就是这么引导的。

文殊普贤菩萨就是这么以身作则来表法的,普贤菩萨劝进,他是当真内心发心的,这就是净土法门。到这地步他们都如此,那我们还怎么样呢。说实在的,一点见思烦恼也没有断,定力也不够,散持都不能够相续,那只能够凑凑合合,只要生到凡圣同居净土,哪怕三辈中是下辈,九品中是下品,也不嫌弃啊!你死命地往那拽,不能丢,哪怕在这船尾巴上,你也不能落下,一定要上这个船,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这里叫做说: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里面隐带的法义就是说,登地菩萨只剩一品无明没破,还要发愿往生。因为什么呢,在那圆成佛果啊,这一品无明破得快,在我们这破的话,后面八地以后还有一大阿僧祇劫,这个账你要算,所以这就叫做横超法。你看,这首先我们要明了蕅益大师给我们讲的说,这部经是以往生不退为力用。往生有四种国土,有九品之相,现在我们先告诉大家,往生四种国土的条件:第一种凡圣同居,就是凡夫往生的。第二种的话,你就凡夫往生不了了,因为方便有余的净土是要念到见思烦恼要断,任运而落。实报庄严土更往生不了了,他是开始破无明的法身大士才能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实报庄严土,所以阿罗汉凭自己的力量都去不了极乐世界。

那我们能够在此发往生心,根性已经在阿罗汉之上了,你都不敢信这个,不能够自信,这个根性的差别,种性差别有多厉害。就在这个发心,一念发心上,一念对于佛法的认知见解上,就定你的种性,你是成佛种性呢,还是个小乘种性,不一样的。所以这是讲到的往生这一段。

后面我们再来看不退。首先讲到不退,依照咱们这个国土,此前也给大家讲过不退,不退的位置,就是在修道路上,有一个突破性的里程碑。到了这了,尽管你就是上到一个台阶,不停地走不停地走,中途都有可能退下来,只有到了这个层面的时候,突然间前面出现了一个平台,你在这个上面能停顿了,不会再退到下面的台阶,这叫不退。修行路上,一般我们依照咱们这的教法,你要修到不退,首先要进入位不退,也就是要断了见思烦恼,到了阿罗汉的境界,这才叫位不退。位不退以后,你的心还不能够退,因为到了位不退了已经不落生死轮回了,很多时候罗汉就想坐享其成,就住在这个涅槃中,享受这个空性去了,不再度众生了,就成不了佛。

舍利弗就吃了这么一回亏,就是人家不是为了试验他的修行嘛,来给他讨眼睛嘛,说他母亲病了,要药引子,结果给了一只眼睛,第二只眼睛给人挖下来了,被别人骂了几句,受不了了,就退了心了,不度众生了,堕到小乘地,住在里面不出来,不想发心度众生。所以第二个念不退就更加难,为什么?一定要像常精进菩萨和乾陀诃提菩萨这样的人,生生世世,你走到哪儿,他撵到哪儿度你,你怎么对他,他都不生反击心,念念都不退,你说这种境界,咱们能做到吗?就越讲越想没门。如果这样的话叫行不退,到了八地以后才叫念不退,念不退就是说你的念头不会再有转身或者停顿了,你的念头是念念都流向佛的境界了,佛的果地觉海,这个觉海中,你念念都是成佛之路,任运自如,自然而然就开始成佛了,这叫念不退。

一般在咱们这是这么计算的,是这么讲解的,你们也要这么理解。虽然可能讲这个四土也罢,讲这个不退也罢,对于我们来讲干得很,有时候还比较平面,为什么?因为我们探头探脑的到不了那,没尝过,没见过,但是有一个可能隐患出在哪里呢?就是我们连自己所在的世界都没搞清楚,就是你天天生活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你没有关注到这个土的情形。你只顾着生活中追名逐利,然后一天又一天摆弄这些子虚乌有的梦幻空事,但是你就忘了仔细观察一下,咱们这的凡圣同居土就是这个样子的。有这么多众生,大家都在轮回,每天都是烦恼绑架,相互之间的因缘都是这个染著。你要仔细观察一下,你把这个凡圣同居土,如果真正真切立体起来了,那么你对方便有余和实报庄严,你会生起同步的向往心。

除非你对这个国土你根本也心不在焉,毫不在乎,只管自己,天天就在我执的催情下,就这么不知道往哪里奔。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不退,我们这里讲到的往生不退,你对于不退你要更加地有切实的感受。就是我们为什么前面给大家讲到,其实我们哪怕不学佛,生活中还是有退的情景,而且每天都在出现,都是退的概念这个内涵。这里讲到的不退是指的什么,前面讲的,此处往生不退,指的修净土,修净土法门是怎么个不退法呢,大家来看:不退有四义。前两义是跟咱们通常这的法是同步的,你看,第一个念不退,他是从最高处往下讲的,念不退的水准是什么呢: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就是前面讲到的:生实报庄严,亦分证寂光,到了这个地步,你的念头不会退了。

给大家分享一个概念,念不退又叫同生性,同步的同,生活的生,性别的性。什么叫做同生性,就是到了念不退的水准这个境界的时候,他跟佛心是一个性,见到中道佛性了,跟佛是同步的,重叠了,这个性已经重叠了,就是见到,这叫做念念流入,我不知道大家听过一个概念叫做萨婆若海,听过吧,这就叫佛的果地觉海,叫萨婆若海。我们一般叫做念念流入觉海,念念流入这个般若智慧。萨婆若就叫做老般若,成熟的般若,完全圆满的般若叫做萨婆若,菩萨的萨,娑婆的婆,萨婆若,这个萨婆若就是指的果地觉海,就是指的佛的法性身。那么你证到念不退的时候就进入了同生性了,如果在念不退之前都叫做异生性,这是一个概念。哪怕你是菩萨,没有见到佛性的时候都叫做异生性。

那么这个时候,以中观的智慧破根本无明,就开佛知见了。大家知道什么叫中观智慧吗?佛设教的时候也是非常方便善巧的。你看因为我们这个世界,我们都是执着于有,现象实质都认为说在有的一面,那么他就导向空的一面,但是如果我们认为真的有一个空,他还没有出有的范畴,所以我们偏向有或者偏向空的这种道理见解上来讲,都是错误的。真正的佛境界是什么呢?是不偏有不偏空,中道实相,本来如此的这个真如相就叫做中道。你能够以自己的智慧,现前见到这个本来存在的中道实相,这就叫中道智慧。这个中道智慧生起来,自然而然无明就落了,不是见思落,无明也落,所以这个时候就叫做开佛知见了。《法华经》里面不是讲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吗,中道就叫佛知见。

所以这里讲到的说: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就是直接生到实报庄严土,分证寂光这叫做念不退,首先我们搞清楚念不退。第二个是行不退,什么行不退呢?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这个时候就不退到二乘小乘中了,常常发心度化众生,这个时候是生到方便有余土,已经出了三界了,成了菩萨了,然后再开始证量,不断地到这个国土那个国土,不断地去度化有缘众生,上求下化,就在这个阶段完成。上求佛果下化众生,那么这个阶段破的是什么烦恼呢?大家看到出来了一个新名词叫做什么?见思既落,见思我们也讲过了,无明我们也讲过了,尘沙亦破,什么是尘沙惑呢?尘沙烦恼是个什么样子?什么是尘沙烦恼,你能理解吗?尘沙烦恼这个障碍又叫做度化障。我打个比喻,假如果咱们在娑婆世界这一辈子,能力太差了,精力不够,那才导致说:哎呀,不行不行,我只修净土法门,我老老实实修净土,先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然后成了菩萨再乘愿再来。假如果你没成佛,甚至没证到无生法忍,那么成了菩萨以后乘愿再来的时候,所破的烦恼就是尘沙惑。

为什么叫尘沙惑呢,就是像这个尘埃恒河的沙这么多,你根本数不清楚,为什么?因为众生这么多,所以你烦恼就这么多,菩萨已经自己没有烦恼了,那菩萨的烦恼是什么烦恼呢?度化这个众生度不了的烦恼,那这个众生每一个人的烦恼都不一样,虽然统归都叫见思烦恼,这个人是这么见,那个人是那么见。这个人是这么个情绪,那个人是那么个思想,每个人每个人都不一样。菩萨你要同步去度化,针对每个人,你得下药,你得开方子,你开不了这个方子就叫尘沙惑,这个能明白吧?所以说这个烦恼就是在度众生,也是在众生的份上来讲的,其他人的见思烦恼太多了,那么菩萨能令这些人断这个见思烦恼,就是自己在断尘沙惑。

所以大家看到,你们去读一遍《华严经》就知道说,这菩萨们太不容易了,示现的各种各样,有时候还示现成外道,能掐会算,这个看风水的都是由菩萨示现的,讲到这个层面了,就以这个方便。甚至有的是以在人群中做这个工作,做那个工作,各种各样的工作,在成佛路上特别的艰辛。尘沙惑,因为你所结的因缘中,你只要针对一个众生有缘,这个众生就是你的一个尘沙惑,直至众生度尽,方证菩提。那么这里讲到的说,见思烦恼已经落了,尘沙惑已经破了,这个时候就是生在方便有余土,开始往佛果进行了。生在方便有余土,往佛果进行了。这一个得念不退,生实报和寂光土,二一个得行不退,生方便有余土。这在咱们这儿也是这样的情形,就是你必须断到这个层面,才能生到那个层面。

但是第三个开始就不一样了,你看:三位不退,一般我们位不退代表着什么概念呢?是你一定要断见思烦恼,凭自己的力量成了阿罗汉果,这叫位不退,跳出三界外。但是大家来看,这里的位不退,就转移到净土的行法上来了。来看:三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就直接转移到什么呢?以往生一法上。在咱们这儿,你到位不退,什么时候呀?你说为什么在佛教公案中,大家特别是看净土的这些老祖师爷们,很多祖师爷是什么呢?后来才回过神儿来的。一开始他也有点二百五,说我要生生世世住在娑婆世界,与其在莲花里面享受八功德水什么的,那个太属于自己享受,没有慈悲心,还不如在五浊恶世,哪怕堕到地狱里边,怎么怎么样的,信誓旦旦地说了好多壮志豪情的话,结果呢最后一场病生得动都动不了了。

开始什么呀:唉呀,悔之已晚,最后说,我只有念阿弥陀佛才行呀,一点力量都没有了,平常的力量这会儿都用不上。就给我们表法呢,很多大祖师爷都是这么最后才回过神来的。而且很多一开始都是诽谤净土,看不起净土,最后觉得自己不行了,撵不上这个不净土的这个修法了,只好回到净土中来,尽是这号。所以你看,这里就把这个横超和竖出就说出来,如果凭我们自己的力量,你想想,你这辈子能到阿罗汉吗?能成阿罗汉吗?你连个家都出不了呀,阿罗汉必须要出家才能证果呀。那再次一点,你必须要修到预流,预入圣流才叫做位不退。这就是位不退里边最低的水准了,那能不能预入圣流呢?要见空性,要破我执,你说我们这个我什么时候才能够没呀。

没不了呀,他这么的天然,紧紧跟随着,你没不了。所以说差别相就在这里了,为什么呢?凭借自己的力量,一定要成为圣人才能进入位不退。但是这里大家来看:带业往生,你是不是圣人?你不是圣人,你还有业力在,但是问题是只要你一心念佛,成功往生,哪怕是带业往生,在极乐世界的同居净土,但是已经是莲花托质,因为是九品莲花为父母,是莲花化生的,永离退缘了,再没有退的机会了。这才叫做净土法门的往生不退的真正力用,大家要搞清楚,讲了上面那么一堆,就为了告诉你最后这个好处,凡夫带业往生就圆证三不退。后面要讲到圆证三不退,不但是位不退,而且行也不退了,念也不退了。就是这么个法,为什么没有退缘呢?

到了极乐世界常能够见佛呀,你念头上不会退,念不会退。到了极乐世界常能够闻法呀,所以你的行不会退。大家想想我们为什么行会退吗?就是你修行不想修了,或者想不起来修了,为什么?没有人提醒呀,为什么说有时候正在烦恼中,突然间一句法义相应来了,就顿得清凉呢。这不是坊间流传的最著名的那个说,正在被批斗推光头的时候,说此时正是修行时,一句提醒马上心就安了。所以为什么会有行上的退呢?就是没有提醒,忘了佛法,没有佛法,没有佛法当然你的行就退,所以说常能闻法离行退,而且第三个,你天天打交道的都是一生补处的诸上善人,都是一生补处的后补佛,你说你跟这么高档的人天天在一块儿,傍上这么一些大款,你还能够生起来低档的念头吗?你的生活水准还会进入贫民区的低档的生活水准吗?不会了呀,这就叫做永离位退的可能性,位也不会退了。

一入后补佛的这个团队这个会所中,再没有退缘了。所以这就叫做位不退,在这里见分晓,真正我们往生净土的位不退是在这个点儿上来说的。后面还有一个毕竟不退,这个毕竟不退,本来我们都是一般说的是三不退,为什么这里有毕竟不退,多了一种,就是为了显示这个名号的功德不可思议,佛的名号不可思议。大家来看:四毕竟不退,不论至心散心,就是你不论定还是散,有心无心,有念还是无念,或解不解,就是你明白还是不明白,就是不在这些份上论了。只要你的阿赖耶识里面,但弥陀名号,只要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或六方佛名,六方佛呀,后面说东方亦有,西方亦有,南方亦有,须弥相佛,大须弥佛,所有这些佛的名号,包括此经名字,《佛说阿弥陀经》,一经于耳,只要你耳根闻得进去,历到耳根,发了耳识,第六意识随时把它摄进去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你看,这就讲到这个名号,总结这个不退的这个功德,大到什么程度呢?这句佛的名号。只要你听进去,有意无意听进去,一称南无佛,就皆共成佛道。不管你是解不解,你是诽谤也罢,我们再多点内容,你是赞叹也罢,你是诽谤也罢,你是把佛是恭敬地供起来也罢,或者拿去他,随便就乱撕乱扔了也罢,只要你见到了闻到了,结了缘了,这就叫做金刚道种就从此给你种下了。

你看这里做了一个比喻,如涂毒鼓。涂毒鼓是什么呢?以前打仗的时候,有这么一种毒性涂在这个鼓上,这个毒性非常大,只要你敲鼓,敲的时候,这个毒性会随着鼓的这个声音就传到对方那,就给毒死了。现在我们人已经见不到这种毒药了,如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吃了一点点的这个金刚呢,永远你都消化不了,这个金刚种子永远在,散不了,没不了。所以这就叫做毕竟不退。所以诸位,无量劫前,我们已经得了这个不退,今生此世已经修到这个不退,为什么能够听阿弥陀佛?今天能够学《佛说阿弥陀经》,能够贯解蕅益大师著的这部注解呢,就是因为我们已经在不退路上正在进行了,这是非常庆幸的事情。这讲了一早上,上半场就为了告诉大家这么点。好,我们休息一刻钟,下半场继续,阿弥陀佛。

好,各位同修,我们继续今天第六讲下半场的讲解。因为这个道理确实太浓了,但是又不能够太过于稀释泛讲,所以希望还是依然如故的万缘放下,一心谛听。

刚才有的同修凑过来说到这个一心不乱,又要讨教到这个事一心不乱上,但是我有一点要告诉诸位的就是,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功夫不错,千万不要错以为就成了一心不乱了。至少在一心不乱之前,你还有没有过比如说念佛,念着念着,真的是一个妄想也没有,至少说你念了一个钟头,突然间跟念了一分钟一样,有没有这种境界。这个只能是说凝神静虑所达到的效果而已,还在一心不乱之前之前的一种前奏前奏而已。你到了这个阶段了,再往后念,还要付出比前面到这个地段,更艰苦的执持名号和时间的这个积累,才有可能到一心不乱,然后还不能打保票说这辈子到不到。所以千万不要妄以为自己到了事一心不乱,因为你看这里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再加功用行,就见思任运而落,那你自己还不知道吗?见思任运而落,就成了阿罗汉了呀。到阿罗汉的时候,自己自然就明了了,阿罗汉的功德全出来了呀。有共凡功德,有不共凡功德呀。至少你其他的不说,他心通你总有了吧。而且他心通有了,你还没有执着说,他对我不好,这个对我好。你肯定自己是明明了了,平平淡淡,还能够随缘点点拨拨的。你这个功德有没有吗?所以千万不要轻易地以为说事一心不乱,可以努力,但千万不要错认了消息。因为我们这里讲了好多境界,害怕大家容易错认了消息,但是这个错认消息是境界上的消息。

下面我们要给大家通的这个消息,是教理和见解上的消息,比前面错认了消息更麻烦,要讲什么,最后这一段,我们要开始讲到了说,往生不退的这个力用的一个真正大用在哪里?就是前面讲了有四土,怎么往生。又讲了有四种不退,什么情况下不退,不退成什么样子。后面我们主要要给大家交代的,前面全属于铺垫。上半场全属于铺垫,这个后面的大用也是《弥陀要解》的核心要义,你要断清楚,这是一个铁案。

你这个案子,如果说你把竖出,自己的力量去生净土,怎么怎么样断烦恼,跟这个横超得的这个效果,你这个案子断不好的话,很麻烦。也就是说,净土法义的殊胜,你可能还是一个瞎子,没有睁开眼睛,是个瞎子,你就再怎么看了这么多,就跟俗间不是有一句歇后语:瞎子点灯,白费油。白费了我一早上的口舌,所以这个铁案你一定要断好,末后一着在哪里呀?大家来看,讲到了:如食少金刚,决定不消。开始复次了,复次是汇总总结。复次,是更应该告诉你,让你明白的是什么呢:只带业生同居净证位不退者,这已给你交了最低的水准了,复次是什么呢?只要你是没有断见思惑,第一个,你是带业往生的;第二个,你没有生到方便有余,或者实报庄严,或者分证常寂光,只生到同居净土了,这是第二个;第三个,你并没有达到行不退和念不退,只证到位不退,而且这个位不退还不是你自己断烦恼的力量证到的,是带业往生到这里,莲花化生出来,所得的在极乐世界的位不退。

这三个条件具足了,只要你到了这个水准,就是只要你到了这个水准,无一个人不是能够达到,怎么样呢?皆与补处俱。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讲上三土,只说要带业往生到同居净土,都与一生补处的菩萨是同步的。俱,就是同步的,一模一样。虽然没到那个境界,但是待遇一模一样,所领略的风光一模一样,所得的受用一模一样。所以这里叫做皆与补处俱。阿弥陀佛,补处是什么概念呀?大家想想,到了补处是什么概念,已经绍隆佛位了呀,成了法王子了,就是人家文殊菩萨现在的活法。你说我们现在能够见一面,不要说见法身了,文殊菩萨变了个云彩,化个彩虹出来,下场雨,也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欢呼雀跃,不知道这次有多殊胜了。可是你想补处就是跟文殊菩萨的活法一模一样,跟观音菩萨的妙用同步进行,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苦海常作渡人舟。所以这才叫做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位。就是你只要带业往生,只要在凡圣同居净土,只要到位不退,已经就达到了一生补处,后补佛位的效果。所以大家看看,这才叫做横超法呀。只要你到位不退,就一定得行不退和念不退。虽然你只是到同居,但是你一定得实报庄严和分证寂光的功德,这才是叫做力用。这部经的力用你搞清楚,往生不退为力用。

所以大家看,后面讲到,夫,就是一个感叹词,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就是虽然你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生到凡圣同居的净土,但是,即已横生上三土,成时法师在这一句话的几个字里面,特别点了个黑点,而且还批了个四个字叫做“根据了了”。就是证据确凿,就是这个样子的,不要怀疑了。什么样子呢?生到同居就横生上三土。也就是你只要探得到极乐世界的这个最低的这个边,你就得了最高处的景,风景已经看见了,就是这么个意思。这就叫横超法。在咱们这儿,只有竖出的功用,你在后面的土,你就上不了高处的土。你在低处的土就上不了高处的土。你在后面的不退,你就进入不了前面的不退了。你得了位不退,你的行还有可能退,你的念还依然在退。但是,极乐世界就是这样子的,只要你往生,与诸上善人俱会,虽生的是同居,已经具足了方便有余、实报庄严和常寂光的功德。虽然得的是位不退,但是已经圆证三不退。念佛法门的法门的圆顿圆顿就在这里,方便方便就在这边,了义了义就在此处,所以大家要把这个记牢。

这个福报,今天能够得到这个消息的福报,是我们不知道修了多少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到了这个点上,今天得来的这点福报,听到这个道理。所以大家一定要谨记在心,所谓的力用,就是它能让我们达到怎么这么个生活水准,这么轻而易举地达到,就在这个方便上。所以大家,后面是总结了,总结包括赞叹,怎么样赞叹呢?如斯力用,就是这样的一个功,这样的这个德,这样的这个往生,能得这样的一个的不退,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释迦牟尼佛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半生的时间都在讲经说法呀,讲了三藏十二部教典,可是千经万论所未曾有,没有讲到这个法,没有推到这一步,其他地方听不到。虽然非常殊胜,非常微妙,你自己慢慢地去考,没有愿力相资作为增上,让你直接跨到这一步。这就叫千经万论所未曾有,从来没有道彻到这个地步,你看成时法师后面给点的:从来未经道彻如此。没有人能说到这一地步,都知道释迦牟尼佛讲法,都知道讲《阿弥陀经》,可是就没有理解到这个经有多么的宝贵,多么的难得,多么的不可思议。

那这是什么呢?指出力用,就是给我们指出来了,你要明白这一点,大家要明白。给大家讲了这一点,只要你一旦往生,就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能得三不退,能得一生补处?所有极乐世界往生以后的待遇,全部就是在这个甚深的法义中给你指标出来。因为你都跟一生补处菩萨待在一起,旁边都是诸上善人,没有让你退的因缘,只能让你保驾护航,只进不退等等这些,就在这里给你点睛之笔。具体你想问为什么,好好回去再研习一下《观无量寿经》,特别是《无量寿经》,那就更明朗了。《佛说阿弥陀经》就是这么干练,它叫小本《无量寿经》,它把好处给你说出来。至于为什么,你还想了解,去听那两部经典,都有讲过。

所以说千经万论所未曾有。指出力用,第二个是正判力用,就是都没有讲过,千经万论都没有讲过。再后面是校量力用,就是相比较这个功德有多大,跟其他的要比。当然,大家不要听错,因为我们现在有时候弘扬净土,或者是弘扬一个法门,都是只讲这个好,一说这个好,大家都觉得说这在扬这个在贬那个,不是这样子的。但是你要想扬这个,你不去相比较,你能扬得出来吗?因为差别相是有的呀,你要说这个的好处,一定要说到通常是怎么样子,这个好处好在哪里?特别是你要知道,比别的好的在哪里?这就特别麻烦,容易会引发歧义,所以大家不要在上面。校量力用,我们要听明白,校量是让你得殊胜得安心的。

校量怎么个校量呢?先跟教法校量,先跟教法校量就是这一句说: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就是一切教典之中,没讲到这一地步。一生成佛呀,大家要知道,所有的经典中,讲一生成佛的,唯有两部,就是《华严》和《法华》,《大方广佛华严经》、《妙法莲华经》,就这两部里面讲到的内容说,从凡夫到佛果是一生成满,一生能够成佛,可是你要知道,一生成佛,纵然这两部。就比如说《法华经》吧,《法华经》里面有没有讲到一生成佛,你们读诵过吧,现在不是在听《法华经》,周五容通法师不是在讲《法华》嘛。《法华经》里面讲一生成佛只有一个人,是谁?是龙女嘛。龙女把摩尼宝珠供养了佛了,然后直接就到南方就化现成丈夫身,就直接成佛了。

龙女是一生成佛,在《法华经》里面,只有这一个人。你不要忘了,净土是什么呀?极乐世界一生成佛是什么?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你根本数不过来,算不过来呀。所以这里才讲到说未曾有啊,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这是从跟教法中比较了。我们自己修行的力量,此前也讲过,我在线上讲过一个《宗教不宜混滥论》。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除了教就是宗,解悟的,就是一点一点地了解起悟的开悟的,属于教,解了之属于教。彻悟之属于宗,就是去开悟的属于宗。宗和教是不一样的,我们常讲到宗门教下,教就是你依着教法一点一点地学,可这教法中只有《法华经》说一生成满,只有龙女一人一生成佛,哪里能跟极乐世界非算数所能知之相比较,这叫做校量功德,所未曾有。如果从宗门下来讲,也有一个校量,宗门叫做教外别传直指人心,对不对?就是顿悟法门。六祖不是顿悟的嘛,那《坛经》怎么出来的呀?就是因为他顿悟了,跟神秀大师一比,一比比出来的呀。人家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直指人心,把你直接戳穿了,阿赖耶识打开,顿断,所以这个时候就叫做顿悟正因。

下面有句话你看: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这里面有内容的,有公案的,给大家讲一讲,什么意思呢?禅宗六祖门下,一花开五叶,听过这个话吧?一花开了五叶,就是有云门宗、临济宗、曹洞宗、法眼宗,还有一个沩仰宗。知道为什么叫沩仰宗吗?以人立名的,这个宗的两个祖师爷,一个叫沩山,一个叫仰山,他们的代号。沩山禅师就是以地名论的,沩山禅师,他是开悟的人,给大众开示的时候,讲过一次什么话呢?说: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就是你这一生,只要你好好地用功、参究,突然间开悟了,明心见性了,这就叫做可中顿悟正因,猛地开悟了,这是成佛的正因,为什么?开了佛眼了,佛知见你自己具足了。

可中顿悟正因,但是悟是顿悟,修要渐修的,要生生世世怎么呀,便是出尘阶渐,出尘就是出红尘,出三界。阶渐就是慢慢的台阶,你开始看到了,顿悟就看清楚这个台阶了,然后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去走,条件是要: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一生又一生地去修,我们没到那个地步,不知道那个菩提道的长劫地修的这个长远啊,一生一世,不知道你要到哪里,你还不能由着你,是由着因缘,你造了什么业,感什么果,生成什么样子,你自己去修。有的祖师爷还观到说他一百年后是一头牛,牛他还是牛祖师呀,虽然生之为牛了,可能他还是什么呀,还是一条明心见性的牛,是一条圣牛,可是他还得随着业力去做牛,在牛里面再度与牛有缘的人,牛消完了,又不知道转到哪里?反正就这样,你那个时候,你更加不能刻意了,你不管善法也罢,恶法也罢,善业也罢,恶业也罢,必须随波逐浪,巧做尘劳佛事去了。

所以在这个情境下大家知道,生生若能不退,生生若能不退有保障吗。所以才讲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为什么蹉路啊,就是会蹉跎岁月,绕远,叫蹉路。那这里来相较的话,佛阶决定可期的保障是什么呢,你必须有不退。这里边就提供了两个内涵。那这里跟净土我们刚才学的法相比较一下,这个优劣就出来了。你看跟教下比也是优势。为什么?教下的所有的经论没曾说到这个地步。从宗门比也有优势,为什么呢?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前两句就说明什么呢,出尘阶渐是渐教。是渐渐地来,而不是横生上三土的顿教。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虽然禅宗是顿悟法门,可是悟要顿悟,理要顿悟,事还要渐修,它还是渐门。

弘净土的角度来讲,禅宗的渐修还属于渐教。为什么?因为净土的顿法顿在哪里呢,不要渐修啊。你带业往生直接就成一生补处,这是渐吗?这个比便是出尘阶渐要顿了多少啊。所以大家要从这里比出来。你这个道理不明白,你都不会比,还是瞎子。那么,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那说明什么呢?前两句说明顿悟虽然,可是不能横生上三土。后两句说明虽然不退,可是你需要生生不退,哪里比得一生净土就圆证三不退。你要生生不退,才佛阶决定可期,才能够有保障说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越来越进了。这就叫做宗教校量。跟教下比,跟宗门比,你才能脱出来这个横超法的比,非比寻常法。所以说这里才讲到的:不可同日而语矣。

那我们自己再对照一下自己的这种活法吧,说人家文殊菩萨的活法,往生净土的活法,顿悟禅师的活法,咱们这什么活法呢。你看,这里说的说顿悟都不行,那说明就不是渐悟啊。现在我们渐悟能悟得了吗,你现在实际情况是哪儿找一个渐悟悟了的人呢,哪怕他是慢慢地悟的,我们也不嫌弃啊。这里还讲到的说,可中顿悟正因,说明他还是正因,不是邪因啊。我们现在一不留神就滑落到邪因里边去了啊。为什么?落到邪知邪见了嘛。所以大家道是说,尽管如此,已经是顿悟了,还是正因了,都只是:出尘阶渐。也就是说,记得给大家讲六即佛吗,六即佛只道名字即佛中啊。而且要不但说今生不退,要生生不退才行,才能入到观行即佛位。这才叫佛阶决定可期。那么哪里比得说,不如七日就能够成功,一念就生净土,即刻就是圆证三不退,已经是后补佛位。跟这能比吗?所以叫不可同日而语,力用太大了,差别太大了。你们一早上会到这里,就是要讲到这儿,就明白这个。这才叫净土法门的教眼。你这个听不明白,你还不知道它的好好在哪里。你不知道它的好好在哪里,那你还是个瞎子。甚至我们有时候说,要么是不知道这个好,甚至知道了好了,不知道有多好,就这么好。

所以大家看后面说,宗教之士,如何勿思。就是让你说学教的呀,皈宗的呀,禅宗的呀,你为什么不好好想想呢,这一比就比出来了,这个法是怎么个法,这个不退是怎么个不退,这个力用是如何力用。这是我们给大家讲到的五重玄义的第四,它是什么样的一个生活水准,大家比出来了吧。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一比就比出来,人家这才叫真正的资本主义发达社会。我们常说的,没有什么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已经进入物质文明非常发达的,高速发达的时期了,根本撵不上。现在我们也得了这个好处了,知道说,哦,原来这样才能够不退,不可同日而语。大家好好想想,就到这里,这叫做力用。

第五个内容,我们就要开始讲判教。也就是这里讲的:第五教相。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判教这个词也比较涩,什么叫做判教呢,就是说在佛说的一代教法,汪洋大海的那么多经典,无上甚深义中,你在哪个层面,也就是说你的社会地位。你既然到了这个生活水准,那么你的这个生活水准在整个社会地位中如何,这就叫教相,也叫判教,教相。那么既然知道生活水准,这个教相就是你是怎么个活法,你在这个社会里面属于什么层面。什么层面呢?此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这里边有了两个。一个是,这部《佛说阿弥陀经》不能够小看,是大乘的圆顿方等教法中里边讲的内容。大家知道,净土三经都是在这个五时,五个说法的时间段,在讲方等经典的时候说的。

那为什么叫做大乘菩萨藏呢?真正佛的教法的判别中有两藏,一个叫做声闻藏,就是对小乘根机讲的,有时候我们把它叫做半字教。半字教就是半个字,不满嘛。那什么叫做菩萨藏,就是对大乘根机而讲的,叫做满字教。这是我们一般的一个概念,大家了解一下。那么这样一了解,都知道说,原来《佛说阿弥陀经》属于菩萨藏而非声闻藏,属于大乘经而非小乘经,属于满教而非半教,圆满教,圆顿教法。所以这里讲到的说,此经是大乘菩萨藏所摄,就是在这个范围内。人家的生活水准你可不要给看错了,属于大乘生活水准,属于这个满字满教的生活水准,圆满教法。第二个,又是另外一个角度来进行的一个诠释,就是又是无问自说。

那你们还记得吗,皈依的时候说,皈依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教典,是我所尊。三藏是经律论,大家都知道。十二部就是用这个载体也罢,形式也罢,又把它分了十二种类型。其中有一种类型就是这一部类的经典全属于佛自己说的,没有人问。因为基本上很多的主流经典就是当时佛在哪里哪里,然后又是什么舍利弗呀,须菩提呀,文殊菩萨呀,由于一个什么事,在这儿而到了世尊前,右绕三匝,顶礼佛说我有什么疑问,请世尊慈悲解答,那都叫做有问而说。只有这部经典是无问自说部的,就是你问不出来,不知道有这么个法,不知道有这么回事,不知道西方有这么个情形,所以说又是无问自说部。那无问自说了,才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你看,佛无问自说的悲心是什么呢,就是希望到了末法时期了,这个有情的情状是已经障碍得不行了,浑身都是障。没有一点福德,没有一点智慧,浑身都是障,满念头都是障,念念都是障。那么这样的有情,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够依着这个法能够直接就到达不退位,希望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所以这才叫彻底大慈悲心之所加持。这是讲到这部经的教相。

那说到教相的话,我们这里给大家多一点内容,大家了解一下。因为说如果你把一部经典,或者说一个法门,你要把握好的话,你才能知道这个好歹,才能知道这个轻重。如果你不知好歹不识轻重的话,可能你的言行乃至你的见解、修法,总是怎么样呢,就是吃不准净土它的这个优势在哪儿,或者为什么我要投身投心于净土,它妙在哪里?你搞不清楚。那我为什么要修净土而不去选择修其他法呢?其他法难在哪里?你也没有个数。所以今天虽然蕅益大师这里只是从大乘小乘,菩萨藏声闻藏的角度,又从十二部教典的角度说了这么一下判教,说它是属于什么,在一代教法中属于什么地位。那我们再加一点内容,就是古来特别是祖师,净土祖师对于净土教的判断,判教就是对这个教法的判断,定位。

怎么定位的呢?各种角度。由于我们现在所对的根机,当下咱们所处的时代,然后我们成功与否的可能性,各种考量了才提出对净土格外的一个判教特色,大家应该全面地了解一下。这样才能够明白,比较透彻地了解为什么说这个稳当、这个圆顿、这个简单直接呢,为什么修净土直接快速呢。最早的对于净土的判法,就是对于净土的定位,要追溯到佛以后,到了龙树菩萨,印度有一个佛灭后最伟大的人物叫龙树菩萨。龙树菩萨在他的《十住毗婆沙论》里边,提出来一个概念叫做易行道,容易的易,相对难提出来一个易行道,是什么呢,它里面专门有一品就叫做《易行品》,《易行品》就提出来一个难行道和易行道的概念。他说,佛说了这么多无量的法门,就像世间的道路一样,那么这些道路是有难有易的。

你如果依着在陆地上走,而且是步行,就苦,就比较难;你如果坐着船依着水道上走,就比较乐,就比较容易。所以说,他说菩萨摩诃萨精勤修行也是这样子的,有的是以信方便入了这个易行道,直接到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的意思;有的是还是在这个陆地上走,一步一步地走,属于难行道。他就把净土判为乘水路,乘船走水路的易行道。这是第一次把净土法门直接从一代教法中给特立出来。到了咱们中国以后,有一个净土宗祖师叫做昙鸾祖师,昙鸾祖师进一步把难和易给它坚固化,就是让大家确实要知道难和易的差别。在哪里呢?难,只有自力,没有他力;易,以信佛因缘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就属于他力的法门了。所以昙鸾大师又提出来一个进一步的概念把它细化了,自力和他力的差别,太差别大了。

这是对于净土的判法。后来有一个道绰大师,是昙鸾大师之后的人,他写过一本集子叫做《安乐集》。《安乐集》里边就讲到,在一代法门中,所有的法门就叫做圣道门。你自己一个人依着这条道路转凡成圣叫做圣道门,只有他把这个格外的法门叫做净土门。这是道绰大师在《安乐集》里面判为净土门和圣道门。这个是怎么判的呢?在这个内容里边,有的人就问他了,说依着大乘的修行法门,佛的一代圣教,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那么无量劫来都应该也碰到过佛,听佛讲过法,也修学过法门,说怎么到这会儿还在轮回生死中,还出不了这个火宅呢?这就有人问他。结果他的应对就是说:不得两种殊胜之法。两种殊胜之法,一种是圣道门,就是自己好好去修行,自己去精进;二一个叫做净土门。他判的叫圣道门、净土门。

但是他特别说明说:圣道一种,就是修圣道门呀,到了这个时代已经难修难证了。难修难证在哪里呢?一个是去圣日遥,就是离释迦牟尼佛越来越远了。大家想,我们现在轮回到这个地步,离释迦佛越来越远,他背后隐藏着的动力是什么呢?就是这个推动力是什么?就是因为你没有精进嘛,曾经没有精进,越来越懈怠,那么随着轮转中越来越懈怠,离佛法、离圣者越来越远,虽然还有,但是越来越远,越来越淡。而且第二个缘由是理深解微,就是道理太深邃了,能够理解的都特别少了人已经,那你还怎么去依着这个去修呢?你说大家说是不是呀,经典我们现在看了多少呀!每个经典里面的法门你能融会贯通多少!你说你连个古文都认不得,弄个竖版你就看不过去了,何况还要看懂了,明了了,再依着它修呢?修的途中还得不出错呀,所以叫做理深解微。

你现在不要说了,就是天台这些藏通别圆的繁复,你连个名相都记不全。这不是,一说六即佛,眼睛就瞪了。一说三不退,又得想半天,那你怎么去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所以说,他说末法时期只能依着净土一门可通入路,也就是依着净土门。到了后来善导大师,善导大师大家可能就比较熟悉了,是净土宗的第二代祖师。善导大师又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他把它进一步地发挥,发挥成什么呢,所有的法其实都属于渐教,只有净土法属于顿法。他是这么判别的,为什么呢?他说:望佛本愿,让大家乘佛愿力念阿弥陀佛直接往生,就是这么个顿法。跟这个顿法比起来,教下的包括宗门的顿法,顿悟之法还属于渐法。刚才我们不是给大家讲了嘛,虽然理要顿悟,事要渐修呀。

可是这个净土门,只要你一往生,理也是顿理,修也是顿修,所以是顿法,证也是顿证,圆证三不退。所以从这些点上来讲,我们就知道说,原来历代祖师对于净土的人家在一代教法中的地位是这么的独特。为什么?它属于难行道之外的易行道,它属于圣道门之外的净土门,它属于自力之外可以用他力,它属于竖出三界外的横超法。所以从这点来讲,到了印光法师,我们去看《印祖文钞》里面,特别常会提到两个词,说其他法门他叫做通途法门,一说到净土法门,他就叫做通途法门之外的特别法门。所以,印光法师常会提倡说,净土法门是如来一代教法所说法门中的特别法门,不能以其他的法门来相比而论。所以印祖常会提出,不能将横超法做竖出解和竖出用。这是横超的,你不要用竖出法来给它进行判别。都是历代祖师对于净土的判断和认知。定位非常的精准,直接就,你看一个是易行道,二一个有他力,还有净土门是横超法,而且是顿法、特别法。希望大家今天正好讲到这个教相了,那么依着这个,我们也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内容,这叫做第五教相。

后面我们再来看:能令末法多障有情,这些话呢,我们就大家都基本上能够了解了。末法就是指的它的时代性,这个末法呀,是佛法中每一尊佛所要遇的尴尬境地。就是每一尊佛出现,直至他最后涅槃以后,就会进入正法结束,进入像法再进入末法时期。很多时候我们还不承认,说这个法怎么能末呢?不是法末了,是人末了呀!因为纯正无染的这个正法,随着众生对于佛法的这个继承力,传承力,相续力和这个操作力,都越来越不够坚固了。所以导致这个法水的流淌中,就不断地被偏颇地理解,错误地判断,然后这种知见也越来越多,全面能够领略佛法的能力越来越小。你看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提倡修净土呢,就是因为靠近这个时代,靠近这个根机了呀。所以你这个时候才觉得说,在这样的一种时代下到了末法了呀。所以你看蕅益大师这里判断说,第一个修饰就是已经到了末法了。第二个修饰是什么呢?多障。看到了吗?多障有情。我们这个时代有情众生的共业、别业相互结合,缠缚绑定,就是我们与生俱来带的障碍就太多了,大家能理解吗?你吃苦吃得还不够吗?我们每天都在遭遇这个障碍。

都有些什么障呀?你仔细给我说说吧。天天在那一念,愿消三障诸烦恼。到底什么障碍呀,你自己能反思得到吗?都有些什么障呀,都有些什么障?这个教理我们就不说了,你就说我们生活中,现在什么障嘛。到处遭遇什么,很麻烦。第一个命障,咱们现在在减劫,人寿只有百岁,你想想人家八万四千岁那会的人,两万岁的人,看见我们得有多可怜。我们还觉得说这长寿,活了九十几就长寿得不得了啦。命障,生命很脆弱。我们在减劫的时候,不但说命障,横祸的因缘也非常多呀,就是不够我们来用自力修行的缓冲时间是极其不够,连人家那会儿的零头都没有。那你说,一死以后再生就会退呀。所以首先总结出来,就是这个措手不及的障碍,就是我们命障,它会障碍我们的生存和道业的进行。

命障里面又有病障。你活着倒是活着,但是我们现在的病业是不是随着杀业的越来越多,病业也越来越重,越来越多样化呀。因为现在说实在的,你其他的诱发因就不说了,就光说这个杀业,你说各种各样的杀,各种各样的吃,那你还不得各种各样的病吗?身体一出问题,本来修行的好好的,身不安,道业起不来了。到那个时候你现在站着说话不腰疼,那种沉重,那种无助,绝望劲儿呀,你根本转念的力量没有,你明明知道,修法该念,你转不起来呀,被绑得死死的,这就叫障啊,这是生重病的人。生病轻一点的,肯定有这样的,病稍微轻一点的,哎呀,突然闪失了一下,赶紧治好了。治好了发现,哎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呀,要借假修真呀。

就开始就在这个身体上,开始又无边无际地去操作,养生去了。全部的精力都花在养生之道上,怎么好好活着。为了好好活着,好好活着,活着活着出离心就没有了,就障住了。所以,你不要以为病好了也就好像没障了,病好了还是障,就是处处是障。一不留心就滑落到障了,无影无踪了。再现实一点,再说点障,就情障。是不是这样子的,越来越老,情越来越浓,我就不知道为什么。我也说点不留情面的话吧,为什么情见那么重呢?多少同修说:哎呀,出家多好呀。可是问题是,过去世的你这个真实的愿力、心力、修力都没有达到,所以你就逃脱不了这个宿世的情债,你这辈子必然还要成个家。那家是怎么来的?下面的是这个亲情,旁边的是这个爱情,反正就是情没有断干净,就来了一个家嘛。横着穿一绳,竖着穿一绳,就像编金刚结一样,又把你金刚到家里边了,出不来呀,这就叫障嘛。

当然,你做个在家同修也可以,有的还修得不错,可能这些染缘没有,甚至一个人独身。好像独身得很久,守得也比较清静,突然在某一次共修活动中,宿世的情缘拉过来了。你们碰到这样的吗?出去参访祖庭,去打个佛七,四目相对的时候,过去在佛法同步中结的缘,一下子引发这个染心,一发不可收拾,就意乱情迷了,就定不住了呀。有这样的吗?你们自己观察去吧。包括出家修行也是这样的,染缘没有尽呀。本来出的好好的,清清净净的出世的丈夫相,不知道哪一天因缘就现前了。这不我们刚才讲到退,一被现前又牵引到了原状了呀,还复如初了,也有的呀。那这样就没办法。所以这些障碍都是障,大家想想,在这样的障碍中,如果没有带业往生的这个横超法,你能够出得来吗?

你自己扪心想,能出得来吗?出不来呀。如果没有带业往生,就前面的这些命障、病障、情障,你能出得来吗?再一个,现在我们再具体一点,比如说这些思想情绪障,每天的烦恼就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好好的日子都过不了。你说也不缺吃,也不缺穿,什么也不愁,日子也好好的,他就不知道莫名其妙的,人与人之间要斗要争。就不知道为什么,人跟人就不能打交道,就没有一个彬彬有礼的一个常态,我就想不通为什么,就不能够和睦相处。而且在这种世俗人生中的观念堆积得太多的时候,有时候这个佛法呀,根本就插不进去,佛法的见地,不信嘛,这也是一种思想情绪障。然后学了一点知识,刚才说的,学的知识多了以后,障住了这个心地法门,智慧也开不了。现实生活中又有这么多的压力、浮躁、邪见、染污等等这些,都在我们的思想情绪中。

刚才讲到的思惑,思惑越来越重,越来越广。你看我们现在的烦恼,是不是比上几十年的人都要多嘛,形式多样化了呀。可能你说把三十年前,四十年,我看今年是一七,四十年前的一个人叫到这儿,跟我们现在的人一比,他都理解不了现在的人怎么了。说这事你也能够烦成这样啊?为什么会为这个事烦呢?你再把那个三年自然灾害,吃不着喝不着的人叫到这儿来说,你这一天怎么这么能作呢。为什么?就是障。大家知道,这都跟前生后世有关,都跟念念不停有关。再一个我们说的,先讲到三障,再一个最主要的就是报障,果报现前障。你本来修行修得好好的,过去的不善法做得多的话,一旦有因缘现行了,不善的果报就现行了。

那你逆境中,你就突然间心力也就会衰落下去了,失去道业了,甚至有的认为佛法不灵。好吧,把你弄到顺境中,一开始求,求菩萨满愿,求得这个在这个痴福这个物欲横流中了,钱也赚到了,儿子也生了,社会地位、官也升了,提高了等等,你还记得修行吗?这也是障。甚至有的人,不痛不痒地过点风平浪静的日子,他天天追求弄个咖啡喝个茶,他不想出去呀,他就淹没在这种轮回中。有的人好一点,经历了一些大起大落,也结聚了一点点励志的胸怀,总结人生,归于平淡,最后等等,好像很有哲理,可是怎么样呢?他怎么也到不了那个彻底放下,痛念出离的那个沸点上,他到不了,他经过了好多磨难以后,回首过来,还是觉得应该有正能量,就彻底放不下这个世界一切都是假的,他放不下。可是大家还相应得多,对这样的人还是比较赞叹追随,最后都就没有这个出离法。这都属于什么呀,波涛汹涌中都是我们的障。你说在这样的情况中,你没有念佛转凡心为佛心的法门,你能出这个障吗?所以这里讲到的说,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赶紧就是横超到不退的地步,因为你没有办法了,措手不及,没有办法。

念佛法门有一个别号,叫做“径中径又径”,就是直通车里边的直通车里面的直通车,就是这样的一个。所以说,依斯径登不退,后面特别又嘱托了,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你看,这是在这里,蕅益大师解释为什么佛在经典里面讲到的说,到了末法的末端啊,先开始《楞严经》灭,《楞严经》灭完了,最后是《无量寿经》灭。而且《楞严经》灭完了,第二部经典大家知道是什么经灭吗?知道吗?《般舟》,那《般舟三昧经》里面虽然说的念佛还是凭自力的比较多,为什么光把《无量寿经》最后四十八愿,乃至十念都能往生的这个法,留在最后最后最后呢?就是因为什么呢?这里讲到的,多障有情已经障到最后完全是障了,没有正念了。

这个时候,只要你什么呀?特留此经,就是你看经典里面讲到的: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就是你完全没有自力的能力了,还可以靠什么呀?靠这个阿弥陀的愿力,把你加持一把。大家想到那个时代的时候,就是全凭这个净土来担当了呀!一百年,就等于说我们蜡烛要灭的时候,你们见过蜡烛要灭吧?蜡烛将要燃尽,油灯将要燃尽的时候,会怎么样一把?会亮一下,就由净土来担当这个最亮的回光返照时。为什么佛要这么安排?这里面都有局,为什么要这么设局呢?佛的用心良苦啊!所以你看这就是佛法灭的最后一项,尽最大可能性的进行一次普度。在那次完了以后,法就彻底灭了。广度含识,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这个念佛法门,最为普及,最能产生作用。事实已经证明,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个念佛法门。

这里讲到的是:阿伽陀药,万病总持。什么叫做阿伽陀药呢?有知道的吗?阿伽陀是印度话,翻译到咱们这儿叫做普去。就是普遍地去,去就是能够普去,让一切病去,普治一切病。所以叫做总持阿伽陀药。这里还有一个概念叫广度含识,含识也是有情的另外一个名字,就是你心性含有情识嘛,所以叫含识。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样的一个法。后面讲到的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一句佛号能够治娑婆四土的所有病,今天我们讲了这么多内容,大家记住,娑婆四土的所有病全部能用一句佛号治的显现成极乐世界的四土。娑婆四土和极乐世界不一样啊,就用这句佛号来治这个病,让他好到极乐世界去。那大家看这里的这些赞叹形容也不过分。

为什么叫做绝待呢?因为我们念佛人啊,不在九法界上面论,只缘的是佛法界,用心缘佛就是缘的佛法界。所以什么叫做待呢?有比较,有层次,你比我好,你比我更好,这才叫相待嘛!现在只有一个佛,唯有佛没有其他的,这就叫做绝待。念佛唯以佛为亲,唯以佛为法,唯以佛境为境界,所以就叫做绝待。由于这个绝待法,大家念就能够九界同归,所以叫做圆融。那么既然念得已经当下念在阿弥陀佛中了,心佛一如了,前面讲的事一心理一心不乱了,能所都双亡了,没有对待了,你还有什么说的呢?还有说的吗?谁还有说的?说你念佛,以前有一个大德,所有的人问他去开示,都说你念佛。过段时间问题又出来了,说烦恼生起了,不行,这个我搞不定。你再念!再过一段时间,又去问说:念得还少,继续念!就这样。只有这么一个法,所以你说还有什么说的呢?说的都是多余的,还有什么想的呢?想的都是妄想,这里叫做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就念念佛。

后面这里讲到的,再一个看一句,最后一句: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你们看把净土法门绝不是往这儿故意地炒作推,是吃透了净土法门的深邃到什么地步,为什么叫华严奥藏呢?大家要知道,在释迦牟尼佛的一代讲法中,他有一些核心的法会,核心的法会呢,最重要的法义都是在核心的法会讲的。像我们现在能够读到的这些经中之中的最重要的部头,两部大经,一部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是《妙法莲华经》。《华严经》是佛在最初讲的,《法华经》是在最后讲的。都是讲圆顿法,成佛法,一乘教法,不在其他的方面论了,只讲这个。所以你看我们有时候读到华严知道它的富贵,有时候把华严又叫做大顿。把法华呢,才知道说成佛的功能,成佛的法华嘛!叫做圆顿。

那么华严和法华,就代表了整个释迦牟尼佛讲法的核心内涵,核心力,微妙法义就在这两部经典里边。这里竟然说净土法门是什么呢?《阿弥陀经》是华严的奥藏,为什么说是华严的奥藏呢?因为最后十大愿王,华严说了那么多,还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法华的秘髓,为什么叫法华的秘髓是什么呢?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用这个佛号来显这个佛性,佛号就是佛性,佛性就是佛号,当下就是佛,这就叫法华秘髓。所以后面讲到说: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司南就是指南针的意思,那我们把这个再回到前两部经典上,如果把一切诸佛心要,就是指的《法华经》的话,一切诸佛的心要是什么呀?说的话,你们可能又觉得说,原来这样啊!一切诸佛的心要就是念佛。

在《无量寿经》里面讲到的说,佛佛相念。佛修的法门是什么法门?就是念佛法门,你不要以为往生到极乐世界成了佛了,啥也不干了,法界的佛在干吗呢?在念佛。不但念已成之佛,还要念未成之佛。因为《法华经》所念的,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在佛的眼中所有的众生都是佛,这就叫法华秘髓。那我们现在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是就在念佛吗,是不是?这就法华秘髓。什么叫做华严奥臧呢?菩萨万行之司南。在《华严经》里面,代表了成佛的原理中,但是它讲的是什么呢?整个都是从因到果,各种地位的菩萨修行的法门,显现的妙用,整体是一个什么步骤呢?从四十一位菩萨是属于因,趣向于成就圆满佛果,属于果。这个因果分了四分五周,在《华严经》里面讲到的。

以六度万行的这个花,来庄严一乘佛的这个究竟果。《华严经》就这个道理。那么所有的修行原理中,就回到一个原位,就是心想事成。所有的菩萨就通过自己的方法,往佛果上走嘛。他每天心想的就是我要怎样成佛,心想事成。一切的原理,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看你的心念往那里会。所以这里讲到的菩萨万行之司南,念佛、见佛、成佛,其实就是整个《华严经》这么多菩萨都在修的念佛法门。尽管他们显现的不一样,每天的行为、道理、生活状态都不一样,但是没有一个不是奔佛而去的呀。这就叫做万行之司南,皆不出此也。说白了,净土法门的这个司南,就是这个原理啊,不仅仅是我们说的修行人是这么个原理。不修行人,轮回,不仅仅是解脱是这么个原理,轮回还是这么个原理,就是唯心所现,心想事成,一代教法的核心眼目就这么一点儿道理。那既然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说能够理解说,为什么佛要无问自说,为什么能够径登不退,为什么法灭了还能留百年。最后说这么个圆融不可思议法,所有的佛菩萨都是往这儿会,这就是这部经典的教相。他属于教法中的什么地位,就这么个地位。所以当我们每次读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的时候,你可曾知这部经典的可贵和难得,和它甚深的法义呢?正因如此,才无问自说。

好,这就是五重玄义的内容,到这里已经讲完了。也跟大家讲过,这就是蕅益大师的一念婆心,称性之作的精华。净土的妙义全部发挥在这个《弥陀要解》的五重玄义中。我们能够把《弥陀要解》的五重玄义能够学习好,其实这部经典就学好了。虽然他的言辞非常的简洁干练。大家看,翻一下,其实我们讲五重玄义,也就这么两三页文字,你说我们讲了多少呀?这已经第六讲了,光五重玄义已经第五讲了。说句实话,还没有展开,不敢展开讲,一个是时间拉得太长了太繁了,怕大家的智慧退了,会不上来了。二一个怕把它稀释掉,不敢展开讲。第二个也没必要展开讲,为什么?就是浓缩的东西,你直接就来浓缩地受用,要的就是你浓缩地受用,不是你泛泛而谈。所以大家在这个上面一定要认知。如果不是证到圣位的明眼人,绝不可能说到如此的明白,目的就是劝导我们有缘的这些学修者,能够掌握到《弥陀经》的核心,能够依教奉行。

所以说这五重玄义,就是这个言简意赅。虽然不容易读懂,不容易听明白。因为确实有的同修,也反馈回来了,觉得说听惯了以前这个泛泛地,慢慢地,故事讲讲,笑一笑的。突然间觉得说这么干的东西,有些嚼不动。大家要下苦功,我此前也说过,是因为熏习得不够,是因为熏习得不够。如果能够理解信解透的话,把这个五重玄义通了,那么《弥陀经》也就通了,净土法门也就通了。

0:00 / 0:00
净土十要1
净土十要2
净土十要3
净土十要4
净土十要5
净土十要6
净土十要7
净土十要8
净土十要9
净土十要10
净土十要11
净土十要12
净土十要13
净土十要14
净土十要15
净土十要1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宗七祖-省常大师

1.生平 省常大师(公元959---1020年),字造微,俗姓颜...

印光大师论念佛人如何对待疾病

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规律,疾病是人生八苦之一,念佛人...

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宋代很多文人士大夫修学佛法,不仅是研究佛法,而且真...

上中下根各自修行,都有往生之分

《莫到老来方修道》。我们今天讲《西方合论》第九门的...

助念主事者宜明理,莫以世间俗情贻害病人

若病人将欲断气,宜三班同念。直至气断以后,又复分班...

一心三观和临终正念有何关联

问: 一心三观和净土宗的临终正念有何关联? 净界法师...

父亲往生净土的故事

我们全家学佛修净土法门,缘起于父亲往生西方净土的真...

临终俱宜念佛以助

原文: 人之临终,只可念佛,不宜持咒。以念佛令彼听,...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宽运法师:佛教的爱情观

近日有网友给我留言说,因遭受感情波折而情绪低落,希...

永远不要看不起任何人

在这个世界上,会有很多人没你混的好,但是也有很多人...

【推荐】本焕老和尚最后的开示与4个心愿

2012年4月3日是本焕长老圆寂的第二天,本焕长老的衣钵...

不可忘失自己清净之心,这就是道

从前的人没有禅堂,坐什么香呢?没有。六祖说:生来坐...

【佛教词典】缘起偈

(术语)说佛教根本义之四谛中,苦集灭三谛之偈文也(...

【佛教词典】火光三昧

(术语)即第四禅定。与火光定同。本行集经四十曰:如...

藏传净土法门弟子的问答

问:昨天聆听你的开示,颇感受益匪浅,感恩法师。可是...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不起贪计身见愿

第十 不起贪计身见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

一心专念预知时至

丁菉馨,浙江嵊县人,从事教育学生的工作,屡次参加科...

圣严法师《装出来的自信靠不住》

有些人看起来很有自信,或是自认为很有自信,但这种人...

「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极乐」的三种解释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佛说阿...

古人教你怎样识人不走眼

通则观其所礼 一个人发达了,要看他是否还谦虚谨慎、彬...

人生短暂,行善不能等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在平日的生活中尽己所能地多做善事,...

少年学佛之本

注重躬行,检点身心 少年学佛,必须要敦伦尽分(即实行...

每一次的付出,都为心中砌一条大道

有三个工人在工地上砌墙砖,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 第一...

为什么一梦见保家仙,身体就生病

问: 我妈妈信仰佛教几十年了,现在除了住在家里之外,...

憨山大师《观音赞》

大悲观音像赞 我闻大士本无住。但在众生心想中。众生既...

【推荐】生命面临着两个抉择

你的生命面临着两个抉择: 第一个,你把你今生布施、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