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劝发菩提心文

2017/10/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三讲)

南无阿弥陀佛。各位请合掌端身。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请大家放掌。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学子们,大家晚上吉祥。今天呢又是一个周一。那么这两天呢,我们也非常法喜地投入到中国佛学院,已经建院六十年了。今天是六十周年的纪念,今明两天。所以一天呢也做了一点这样的一个事务性的事情,感觉到真的是不容易。大家要知道,中国佛学院可以说是中国佛教的最高学府了,大量的僧才都是几十年来从这儿培养,长成和出去弘化。是一个摇篮,一个圣地。那么六十一甲子这样的一个轮回,大家看这也是一个轮回。佛法的兴衰,大家的共业,福报等等,都能招感来这样一个现象。那么我们现在还能有这样的机缘,在这个网络上听闻佛法,这样方便地来闻思。所以这确实是我们每个人能够参与进来,也是一种莫大宿世的一个善根培植。想到这里,我们大家都应该生起这个欢喜难遇之想。但是我们的目标呢,是锁定是要转凡成圣,要修菩提道业的,如果就着这个来讲的话,那么只要我们身在轮回中,你就福报大到三十三天,或者二十八重顶,都是无济于事的。因为这个里面始终是一个重复上下的内容。

所以今天我们依然还是讲这个《劝发菩提心文》,请大家还是建立起现前的这个知见高度。既然在这样的时代,有这样的福报来闻法,那么就不能白闻,不能白处在这样的时代,能够平稳地、安逸地来学修佛法。那我们还是要反观思维,其实有漏的、是杂染的。如果一个人的求解脱心非常强烈的话,甚至说呼吸进来出去这样的一种低级生命的存在都是很苦,所以大家正好依此苦而发其心。今天呢我们是第三讲,从这个上一讲的话不是讲到,省庵大师说到发心是不可缓的。也就是说我们只要当下听到这样的法义以后呢,就是要把我们本具的这个菩提功德让它引发出来。所以你看这就是善知识的作用。为什么我们常说善知识他能在菩提道业上对我们有这个指导,纠正,提携,能够遇到这样的机缘那就更是非常的难得啦。所以说省庵大师这也讲到了说这个,"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天我们从这一段开始讲起,那么先给大家把这个论文贴出来,我们随着文字呢来作一个贯解。

我们来看这一段,先读一句,

"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大家来看这是省庵大师开始讲这个菩提心的相状,那么菩提心的相状它首先就是说可以说从我们人之常情来讲起,你看,"心愿差别,其相乃多"。我们都知道每个人,我们都其实每天都在发心,不论做什么事,这个发心其实是不拣善恶的,善也叫做发心,恶也叫做发心。起心动念。那么如果说我们趣求菩提,上求下化的心呢,这叫做菩提心。有时候你看我们说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叫做求往生心,或者说要跳出三界火宅,这叫做厌离心。

所以任何时候,我们对境的情况下,都促使我们能够发起一种心的念头,心念。所以说这个心和愿的差别相呢太多了,那我们自己想想,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有发心。如果说大家真的在这个,心比较细的人,有一些功夫能够反观思察到自己的念头比较容易的话,那么你就会知道说,所有的修行其实就是只管发心。只要发心到位了,确实就不要管了,为什么呢,因果一定会成就的。只要我们发心,那么一定会有信心,有行持,有证果。

所以但看就是看我们现在的发心。可是这个心呢非常危险,也非常的有机会让你做这个凡圣的跳跃。但是我们现在因为立足在娑婆世界,这样的一个轮回圈里的话,可以说是危险的。所以你看,我们常说一个人做事呀,看看动机,你看现在的胜地名山有这么多,人人都奔向,趋往。那去了的时候,我们到底带着什么样的心呢。就包括我有时候我在五台山也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为什么来五台山。有的来了就是觉得说五爷能保佑,哪儿都不去就五爷那儿磕个头。有的来了觉得说生活中遇上事儿了,说五台山来一下,能消灾免难。当然有的人还带着他的事业,比如说要做事儿。带着他的理想,比如说要升官吧,发财吧,这是最常见的。

所以各种各样的发心,就导致了我们所有最后的因果成熟了一切的这个走向,这个呈现。所以祖师这里讲的"心愿差别,其相乃多"。我特别有意思地想起以前曾经听到这么一个公案,包括我们学佛的人,大家都不要以为说我们的发心,待会儿我们开始讲到正文的时候就发现,我们几乎发的都是邪的,伪的,偏的,这样的菩提心。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公案就讲到说一个护持佛法的一个居士,他呢确实非常虔诚,也特别能舍,他供养一位比较有道的老和尚,那就是倾其所有地供养。可是最后终有一天他自己说漏了嘴,他说为什么要供养这位老和尚呢,因为他还是相信因果。他还相信有轮回转世,所以他就是供养这位老和尚,结这个缘,所有的倾情供养他发的这个心呢,希望老和尚圆寂了以后下辈子投到他家里来做儿子。这也是发心,也是立愿。所以你看多可怕呀,做的这些善法全部变成染心了。

那我们想想我们很多时候是不是如此,我们到底带着什么心来学佛来皈依。这是非常需要把它厘清把它摆正的一个事情,因为这决定你成佛的道路上,到底是有多快,有多不要去绕弯,多能够走得正,多能够积功累德、能速速得到菩提道业。这就是我们的发心。所以为什么说发心重要呢,因为我们说动机动机呀,你动的什么心念,那么你的因果中就给你提供什么样的机会。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动机。

所以这里才说心愿差别相太多了,如果不给大家有一个指导,那么大家都不知道往哪里发。所以这里才说"略而言之",也就是说省庵大师在他的那个时代,对当前众生,一般现状的总结。其实呢因为祖师们他做的开示呀,他不仅仅是当前的时代。像这样的一篇高质量的开示的话,它一定会利益到后代,包括我们现在。对于我们现在来讲,也完全有这个普遍的描述和指导意义。就是我们现在的行为,包括我们所谓的菩提心的相状吧,表现在我们思想上,身口意三业中的展现的时候呢,这个毛病呀,所逾越的原则呀,确实还没有出这个范畴。所以大家来看,其相有八,就是邪的或者正的,真的或者伪的,大的或者小的,偏的或是圆的。

那我们后面的内容我们先这里知道一下,这里讲到的"邪正"这一对呢,还有"真和伪"这一对,这样的一个差别相呢,主要是针对凡夫的世间法。凡夫在世间法中出现的。那么这个"大小"一对,"偏和圆"这一对呢,主要是就这个出世间法而论的。所以接着下面呢我们来看,具体这八种菩提心它是什么样的一个内涵,怎么样的一个偏差,怎么样的一个正确,都有非常明确的说明。好我们再往下读一下。大家来看啊。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大家看到了,这里呢第一种就讲的是这个菩提心中,有一些邪心邪愿的这样的一个相貌,到底是怎么样的。那么说实话呀,讲到这一条的话,这是第一条邪的菩提心,我觉得我们都难过此关。因为这里你看,说的是世间有一类的修行人,可是仔细看看的话,好像我们基本上都是如此的修行人。所以大家来学习的时候呢,我们读这些描绘都要把它当一面镜子。

你看这里大师讲到的是什么呢,就是说世间有的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那他就告诉我们修行人的本分是什么呀,就是究自心。究是什么,就是追究明白。禅宗里面叫做参,参究。其实换到念佛人来讲就是执持忆佛念佛。在密法里面来讲的话就是要身口意相应,真实地从心地上下手转化这个心的染净功能,这就叫究自心。所以大家呀,我们有时候觉得,修行呀要付出那么多的辛苦,做那么多的功课,相续坚持那么长的时间,归根结底都没有出我们现前的一念心呀。

大家现在想想,我们现前有觉知的这个灵感,自我意识,就是这个能,这个灵性。所以你看佛法为什么在修证上主要常说心地法门,心地法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切唯心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等等这些,千经万论都是让我们明心见性的。就是指给我们要究这颗心,让它明了。可是呢由此而言我们就知道说一切世间法呀,都属于心外求法。

你看为什么说常有一句话叫“世上本无事,庸人空自扰”呢,我们修习佛法最下手处就是心。可是说实在的,我们现在很多时候就真的是很可怜,基本上都不了解自己的心是一个什么状况。每天都乱得没办法控制,自己每天打什么妄想也不知道,全情地投入进去,就在那个黑咕隆咚里面,就这么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尽情地去打妄想,瞎走。也没有在心性上下功夫,所以你看为什么常给大家说要闻思闻思,要反观,如果说不反观,我们下一世就随着我执追逐。把这个心呢给用坏了,用染了,用滥了。因为我们的心基本上都奔驰在外面的五欲六尘上,没有回光安住到自心中。所以你看虽然说佛性常在而不显现受用呢,这里讲到的不究自心。

那么我们在这里稍微用一点时间,这个究自心怎么个究法。首先我们大家首先要发现自己的烦恼,你看为什么说不修的时候不知道,一修的时候发现心更乱呀,等等这些情况出现的时候,这还算可以啊,说明你发现了烦恼啊。其次你发现了以后这是一种究,再深一点的究就是要对治烦恼,要用有效的方法相对的力量来对治它降服它,你不能说任由烦恼。你比如说我们现在打一个妄想,或者说生一个嗔恨心,乃至情绪一旦上来,你首先你得发现了,然后马上明白了说我这是又在这个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了,那就看你这个时候是不是能够咵地把它止住,不要让它随着自己的这个妄想烦恼再走,力挽狂澜,这也是一种究。其次再如果大家深一点的话就等于说,不是对治烦恼了,是消融烦恼了。

反观这个烦恼到底从哪儿生起的,它真的是存在么,存在怎么一会儿就没一会儿就有了,跟变戏法一样。那么如果我们的力量够啊,其实反观的能力和消融的能力大家都是有的,但是就是力量不够。所以力量不够就是偶尔的一种感觉比较好,然后很多时候还是任其摆布,这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福德不够。所以为什么常给大家,特别是当今时代人的这种业力水平来讲的话,就是福报不够,所以大家一定要多培福,一定要多修六度去培福,多去投入,奉献,去舍。这样慢慢地等到福报够了的时候,这个消融烦恼的能量呢就自然就上来了。因为理上我们已经知道这是烦恼了,就问题是你压不过它的力量啊。慢慢地再通过消融再慢慢究,究得就跟随适应了烦恼了,这可能一般的人就觉得说哎呀,怎么能够适应烦恼,随顺烦恼,那么就等于说就是彻底就是说烦恼而没有智慧了嘛。

这个呀,大家要用心。什么叫随顺烦恼呢,跟随呢,就是你慢慢地觉得说,原来一切的烦恼生起来都是曾经的业力,现在的显发。那你想想我们就反观说自己这通身的全是业力,不管善恶业都不要去分别它,就所有的果报也是过去业力,那我只管守好现在的发心,调整自己的行为,然后呢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这就等于说可以说更高的一层次了。享受业果,偿还业债,而且心是开朗的,随缘的。久而久之,你不管有的人善用其心的话,前两种后两种随便用,只要你用的心慢慢的上道了,这个时候呢就能够体悟心性,认识心性,甚至能够常住在这个心性中,这就是究自心。

所以大家要知道,特别是如果说我们现在深度地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话,全是心的体现呀。我们有时候老给大家讲到说你要出离心,你要厌离娑婆,要往生极乐,那我们很多有的时候大家就会觉得,哎呀,老说老说这个事情,那我们还要度众生或者怎么样,都是心没到过那里,说厌离心那不是也有执著,我应该多多的去看破,放下,连厌离的心也不应该生起,如果厌离心摆正了,修得慢慢每天观想厌离这样修足了的话,那自然而然心的这种空灵性就体现出来了。不信大家试试。所以说都是要究自心,这是一个修行人的本分。可是我们现在呢不究自心,不究自心陷在烦恼中陷在这个生死里边,那就是这样,你看开始是怎么,但知外务,这是其一。其二,或求利养,其三,或好名闻,其四,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其五。所有的这一系列,都属于什么呀,邪心。不是正菩提心,是邪。自以为觉得还不错,其实呢根本没有过关。

请大家反思,我们要听闻佛法呢,希望我们在听闻的过程中,马上就对自己产生作用,要反思要提起正念,这就是修行。所以说如果不能究明自心的话,那么这个主人翁就会去凡念了,但知外务,就是整日心念呢向外奔驰,追逐东西,无法收摄。所以修行呢就始终就不相应了。对了再补充一下,当然究自心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持戒。很多时候你看大家受这个八关斋戒,每天守护一天,那这不就是用心吗。八条戒律守得好好的,而且特别是修这个六念,念佛念法念僧。这样的话心就不向外求了,这始终用心依着戒法来起这个戒行,护这个戒体,这也是一种究自心。所以大家要知道,持戒清净是最圆满的究自心了。

那么如果说不能究自心的话,那么但知外务的第一种求利养。什么是利养呢,就是利益,物资,财物利养呀。这里你看因为跟大家讲这个《劝发菩提心文》呀,其实它是主要是针对出家人讲的。出家人呢他能够舍弃世俗而出家,到这个道场里面,那么他所需的这个要靠外护供养,自己好好地用功,弘法。但是呢这个少欲知足呢,供养是一个根本的,只要够进行一个修行生活就可以了。可是问题是大家都是凡夫呀,除了出家人,世间人我们居士同修也一样,你看世间人每天争什么,熙熙攘攘利来利往,这是古人留下来的真理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呀,国家之间的利养也是一样的,资源,石油,天然气,煤,森林等等这些。但是我们做为一个修行人,做为一个佛弟子来讲,既然是修正自己的行为,那么就不论在僧在俗,要尽量地舍弃这些利益的滋养,足够就可以了,不去贪求。现在的话这样的时代来讲,我们谁能够还说连基本的一日三餐保暖都达不到呢,不可能。但是一旦我们陷入到一个稍微比较优越的环境中呢,马上就开始什么呢,不去在道上用功夫,就陷入到这种无休止的追求中,越多越嫌少。

你想想不要说出家人了,就诸位居士同修也是一样,如果真正的用功办道,谁能够饿死呀,说实在的一个修行人那真正的饿死的话,除非他是菩萨再来示现苦,要不然的话那真是护法都有罪过了。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够具足这个信心,说只要我认真发心修行,那一切自有菩萨安排,自然供养,自然具足。就是放不开。所以有时候我们为僧的来讲呢,反而害怕这个供养不能相续,那么向外求利养,就坏了清明了。为俗的来讲呢,说是要护持佛法,护持这个三宝,结果呢去做了好多事业,里边造了无边的罪业,结果赚没赚还不知道,有没有兑现对佛菩萨许下的这种护持功德的诺言也不晓得,最后弄得灰头土脸也是有的赔了家产又折兵的也有。所以说,说实在的,真正一个清净的修行人呀,你死的时候存了一笔钱没花光,没把它散出去,那真是哎呀,做为一个佛弟子来讲,是一个比较丢人的事,特别是出家人。所以说你看本来佛陀的时代的话,他是只让出家人托钵资生的,后来到了咱们中国这个家庭本位的影响呢,有了寺院呀,那么不免就要储蓄一点点道粮,以备平日之养用。那么这样的话,外护来讲呢也应该如法地供养,这才是个良性,由外护来供养,少欲知足,够用就行,那么由僧人来引领,大家一起修这个少欲知足法,这才是一个良性的。

可是现在你看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佛门的情形吧,这真的是说不好的话,老板一看呢正好投资,有庙呀,那么外护一看呢全情地投入,后来变得成了这样了也发了退心,生大烦恼,相关的部门也看有油水等等这些,就习以为常变了味道了,这就是合伙起来求利养了。所以我们不管在僧在俗呀,大家要知道一切办道的比丘,自己是比丘就认知这是一种尊贵的生活,那么身为外护,那就供养比丘,让他办道弘法,这是一种责任。

可是在这途中呢,尽量地不要在自己的这种,比如说储蓄钱财呀,占领物资呀等等这上面有太多的奢望,这样的话真的就是等于说这个利养呢最是害人的。那么利养害人呢还算可以说在其次,因为有的人确实不爱利,不爱财。但是这个名声害人呀能害死人,所以你看第二个是什么呢,或好名闻,佛门里面其实名闻和利养这两个词呢常是连在一起的。这个确实,利害人是显而易见的,名害人是隐而难明的,很难觉察到,为了一个虚名想方设法地去维护,下意识地去欺骗别人甚至欺骗自己,特别是我们现在这样的环境时代,一种习性可以说已经渗透到佛门了,炒作,这种夸张,膨胀的宣传,大行其道。可是大家要知道,佛门有一句话叫做“名是实之宾”,宾客的宾。

就是说你自然的德行到了,那么各种名跟着就来啦。可是名来了,确实古话说得好,人怕出名猪怕壮。出了名慢慢地你就知道麻烦都来了,包括甚至这个有修德的这些大德们,一旦名声,以前有这个大成就者就讲过,如果你的名声像这个雷一样打雷一样快速地增长,那么你的违缘也会同步地以这个速度来找上门来。所以现在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这个名闻呀,也是想方设法,社会上有一种这个,这种吹牛的方法叫做炒作。那么这个炒作的话,它属于说我们常说的名利场上的事儿呀。

现在我们很多时候,修行人呢,不去修真实实德,功德。也跟着去炒作,要名头,各种各样的名头,名片上带了一堆。我觉得真的是俗不可耐。特别是如果说你德不配位的话,下场会很惨的。所以你看为什么常讲说,积阴德,积阴德。所以说这个名闻,可能说不修行的话还尚可。包括修行人,表现得非常好的,也有内心深处的这种根深蒂固的好一个修行名,也有的。这是更麻烦的事,所以大家要注意。喜欢说自己学佛多久多久,什么时候受了皈依。又受了五戒,连菩萨戒都受了。他不是想持戒,他就觉得自己这是一个头衔。头衔表示他已经成了资深居士了呀。就可以指点江山了,后来的就成了前辈了呀。喜欢说自己做了多少功德,所以说这种都是虚荣心从中作祟。暗藏了好多的名利之心。这也是跟修行不相应的。

那么第三个是,或贪现世欲乐,就是贪著享受。有些人呢,他知道修行其实很好。也知道说,生死也得了掉,可是他就是对这个现世的欲乐呢,生起了难舍之心,放不下。财、色、名、食、包括微细的我们常说的色声香味触。处处他都觉得非常的,花花绿绿非常的享受。就是贪图现世乐。确实咱们同修中也有一部分这样的一种根性。就是过去呢可能培福培得也比较好。那么这一辈子呢可能衣食不缺。甚至有些人呢衣食不缺,而且生活还比较可以说是,不说奢华吧,至少是拥有的比较多。主动权也比较多。所以说住的条件呀,出去走一走的条件呀,乃至开一个好一点的车呀等等都比较,在他来说容易办得到。但是呢他的善根相对来说,肯定是过去在修布施供养的时候呢,也是就着佛法的知见去布施的。下意识的呢不是为了彻底离开这个三界。所以很可能夹杂着些,这辈子的话就感得就是这样的一个福报了。又有善根,也知道要修行了生死,某些时间段还比较精进,可是从根本上来讲的话,他动不了他那个优越的生活,那种状况他动不了。一动的话,那就等于说更烦恼了。所以有时候我们为什么说,口称往生极乐,但是心里暗恋娑婆。也会有这样的一种情形。

所以说刚才我们讲到说,这个第三种不究自心的,就是贪图现世欲乐,那一定是带着他宿世的习气,就是在做功德的时候呢,暗暗地藏了希望有未来果报。我们现在也不说三轮体空吧,大家要知道都懂三轮体空,三轮体空就是说你在布施的时候,完全不执著这个以我慢之心去具体地布施这个物资之量,但是呢虽然我们修不到这一地步,希望大家在修行的时候呢,布施或者做一些功德的时候呢,做一个回向,因为我们这个贪求未来果报心呀,特别是对一个比较还相信因果轮回的人来说,他是如影随行的。不管我们从财布施,或者法布施上来讲,我们都是最不易觉察的就是这一念的求回报心。世间法中我们求这个人天福报,出世间法中我们贪求这个解脱功德。

所以大家说,如果从真谛、第一义谛上来讲,这还是在人天轮回路上打转,还是第一障道的因缘。所以说修行人乞求未来果报的这个心呀是特别难以消除的。那我自己的心得,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向。任何有时候做了什么事的话,那么一定要说,愿以这个功德,包括回向的功德,尽情点滴不留的,尽情地回施整个法界一切有情众生。把自己从中融化掉。这其实就是佛菩萨的心性。但是有时候我们在回向的时候害怕,舍不得。觉得说好不容易积攒这么一点,难得发这么一次心,这一回向,就送别人了。殊不知越给别人送得多,所有的正好在你的心田中显现。但是你刻意地这样做,那还又不行 。所以等等这些大家看,从但知外务,一直到或望未来果报。这些发心呢都称之为邪。

从这五条上来讲我们也看到说,一条比一条高,一条比一条要求清净。但是呢归根结底他们都不是真正的菩提心。所以我们再回顾一下,大家觉得就刚才讲的这五条,我们真是连一条都过不去,摆脱不了这几种情况。所以你说有多少人,真的是为了生死为了解脱学佛。说实在的我不敢拍着胸脯子打保票说,我念念每天都是如此。全凭感得过去有这样的一种出世福报。这辈子结到这样的一种清净法缘。你说现在我们多少人到寺院了都是为了求保佑,求好。不求不好。甚至一有不好就马上怀疑翻脸了。甚至学佛有点灾呀病呀就觉得不对了。这都很正常呀。而且有一些观念的话,说实在的还很有市场。就学佛一定是一帆风顺,世间美美满满的幸幸福福的。得官比别人做得大的菩萨灵,你看他信佛,所以官大。

这个钱赚得比别人多了,考试好了,这都属于什么?啊呀这是因为人家信佛。所以有时候我们在倡导上,这都属于偏颇的,说实在的。发错了心,指错了方向。甚至这成了信佛来寺院的动力学佛。那这样的学佛他长久不了呀。太利益,功利化了,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为什么说现在弘法要如此的当务之急呢。好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很多人不知道。可能诸位在这个群里边呢都是这个圈,那么已经听得多了久了,觉得说应当如此。但是很多人大家要知道,不知道佛是怎么回事,佛教徒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这样。就是因为没有佛法呀。而且大家想为什么我们现在不爱听法呢,为什么不爱听法呢,首先一个就是根本不想了生死,其次第二个就是没有宗教体验,在修行上没有相续持续,所以得不到这种比较超越一些的心得吧,那就只能干巴巴的始终就在那点小人天路上,今天心情高兴了培点儿福,明天不高兴了造点儿业。就这样。貌似也是当个佛教徒,所以等等这一些呢真的都属于邪菩提心。

什么叫做正菩提心呢。既不求名闻利养,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大家看到了,就是我们学佛呀只是为了了生死,为成佛。认真地反省审查自己的心念,只要有一点偷心,或者这段时间比较麻木,甚至比较疲软得正念提不起来,那就是想方设法地要知道他,要恢复他,要去除这些邪知邪见。所以大家看这一点上来讲,并不是要求我们常提出的说,只要大家能够学佛就是好事,只要做一些事情。这就是明确地告诉我们,从知见上来讲,真正的菩提心呀,最低的底线就是对三界内的事根本没有兴趣。一旦生起兴趣,这就是魔念起来了。对三界的事没有兴趣。其次,还得发心同一切人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大家知道佛法的伟大之处,就是发现了我们可以让人解决生死问题。很多时候其他的教派说一些什么长生呀,永生呀或者什么,只有佛法认为说,生死这个概念是非常具有欺骗性和冤枉性的,是低级性的。所以为什么说要到无生法忍呢。只要我们没有到这个地步,没有达到无生法忍的这个菩提道业成佛,那么我们就一天都不停止地,要向这个目标进发。这就叫做,唯为生死,为菩提。

那么下面我们再来看两句,“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大家看这又讲到说真菩提心。可能大家说,这发心还有真假吗。当然有真假。有的人呢,他可能已经落到这个假的菩提心,或者伪的菩提心,邪的菩提心,他自己还意识不到。他认为自己非常正确。习以为常了,就没有主动改过了。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每个人学佛的这个心路历程呀,就是对于这个愿,这个愿心,愿做佛度众生的菩提心能不能发呀。能发,当然可以。而且我们往往是动不动就发,可是你能不能形成一股一片,打成一片的心态,或者说常住在其中,就不一定了。

你看这里讲到说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这就等于说在究自心的过程中,人家都是念念与菩提心相应的呀。没有间断呀。我不知道大家,觉得可能这个简直是读起来,我们确实是可以这样操作的。但是这个难度也是确实大,因为大家知道,菩提心是成佛的心呀,一入菩提心就是大乘行人。所以这样很难的境界呢,正是我们要念念,就是让它始终保持一个鲜活的常态,其中主要的就是要把修行当作第一等事。不让过期,不会疲软。佛门里边有说,发心如初,成佛有余。其实就是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一直这样。有时候又说这个学佛十年佛就在天边了。也是说保不住呀。而且因为我们凡夫的心太羸劣了。你看这里,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我们有时候说,哎呀,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大家知道阿僧祇那就是数不清的数。那么一大劫已经那么久了,那如果说稍微有点佛学知识的,一大劫已经那么久了,三大阿僧祇,就是说三大这样的一个大板块中又有无数次的劫数,根本就数不清楚,人的智力。这样久远的时间才能够成一尊佛。那稍微怯弱一点的众生他就害怕了呀。

大家知道《法华经》里面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譬喻,就是一个善知识带着一帮人往前走,往前走呢,你一说到一个宝所,就是一个宝贝的宝。住所的所。到一个宝所这个地方呢,本来是有五百由旬,结果走着走着大家就走不动了,这些旅途中的人呢,累得受不了了。这个善知识就告诉他们说,三百里这儿就告诉他们说,其实已经到了,马上就到了,你们好好走。走到三百里这儿歇一歇,又说五百里处才是真正的净土。三百里这儿是一个方便。为什么,这就是生了退却心了。说佛道太长远了,他禁不住中间的激荡。

所以这个心呢确实也是我们的事实。前段假期在五台山的时候呢,就是有一天我在那个村里的小院,那段时间在那儿净住的。那么有一天中午快到午斋的时候呢,就过来一个小师父,看年龄呢特别年轻。后来一问果不其然才二十岁。十六岁就出家了,今年二十岁。那么背一个很沉的包,三步一磕朝五台山,当时我呢刚刚朝完,我就知道,我就问说,你背这么一个沉的包你居然能磕。

吃完饭以后,我说你稍微休息会儿,他可能也是本来立刻就要走,后来碍于可能就是我劝导了一下,那说吃完饭肚子太饱了,怕撑着了,所以说拜的时候伤身体。就休息了大概有一刻钟,又走了。那当时我就问说,因为我那个时候也刚拜过,我就问说,你拜了多少天,他算了一下说,他的计划呢大概七八天就要把那个五个台给拜完。呀!当时我知道了,我说这已经将近我们一半的时间,我就想说,这个你怎么能做到呢,我说你一天拜多少呀,他说拜十二个小时。我说十二个小时你能吃得消呀,我们说拜八个小时,这一天已经就不行了,我说你速度快慢等等,问了半天。最后他自己说,说为什么这么快呢,他受不了这个我一直要,每天要拜途中要把这五个台拜完的这个感觉。他受不了,他说他撑不住。所以其实这就是等于说什么,就是这个生的,佛道长远,生退却。就害怕自己生退却,所以他就很精进地每天这样,这确实也是精进心对治这个。

再一个这里讲到说,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这个是更难做到。大家知道众生为什么难度呢,《地藏经》里边讲了嘛,南阎浮提众生,难调难伏,其性刚强呀。什么叫做刚呢,就是硬。你跟他说个什么说不进去。什么叫做强呢,他能把这个硬能够坚持到底,他就不改。完全不认为自己不对,或者认为自己不对,你归你说,我归我做。所以说难度呀。为什么你看有常精进和不休息菩萨呢,他们两位菩萨,就是生生世世为一个众生,他就是可以随行六道地去度化。

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度众生的心呀,比成佛的心都难。成佛的话有时候我们想想是为自己呀,度众生的话,如果你意识不到众生跟自己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就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如母的众生,如果你没有这个平等心慈悲心的话,那众生难度,众生是他呀,成佛还是为己呀。那这个邪知见就出来了呀。

所以以前的祖师们开示的时候说,唉呀说度众生怎么个难法呢。说度一个难,啊这个度多个众生不难,就度一个难。说一个你,就为你一个觉得不值呀,那么说度一个难呢,一会儿能度还不算难,说时时刻刻能度这也难。那么又说时时刻刻能度,生点退心夹杂着不难,时时刻刻度还不生退心太难。而且说这个众生好度一点还行,不好度非常不好度而且他还不生一念退心,这才叫做不生厌倦。这是刚才读错了,不叫疲倦叫厌倦。

不生厌倦之心。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现在你看,我们讲法,在线上也这么久,说实在的也随喜大家,因为众生难度,其实我们闻法也是度众生。首先我们作为正法学堂的一份子,都是成就这个道场的一个缘。有大家的这种听闻,才能激荡起我的这个讲法。这种正法欲。那么由于我在讲,成就了大家说应该常来听。这等于说也算是度众生。自度度他皆是度呀。皆是众生。可是呢我们很多时候还很难坚持,这个难坚持呢有两个因缘,一个是自心的羸劣退却,二一个呢外缘的干扰。所以大家要知道真的是能够长枪直入的学佛修法闻思,那需要多大的福报呀。所以这里你看省庵大师就说,既不生退却,也不生疲厌。在这个成佛度众生的路上,这样的话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就是有这样的毅力,意志。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这样的一种发心,这才叫真菩提心呀。

否则你禁不起勘验,禁不起推敲的菩提心,那就是伪的。前面是邪的,这里是伪的。所以呢确实如此,人世间呢,还有一句话叫做,登山不到极顶人生遗憾,溯流不到源头抱恨终生。如果就我们大家一起来闻法的话,就我们群里一直在说劝修净土。今天我也特别说一下,绝不是勉强的。因为最近有时候善知识说,你这个劝大家修净土,劝得太顽固了。啊呀当时我说我觉得我还不够呀。我觉得我自己也不够,劝人也不够。我的这种信愿行我觉得远远不够呀,我还要再接再厉。我没有觉得我是个顽固分子呀,怎么给大家啊众生一个顽固分子。选择法门上来讲呀,也是需要必穷其顶,必造其颠的。否则你中途非得转了不可。

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真和正菩提心呀体现在我们净土行人上的话也是如此。就是说心向往之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能不能这辈子把他进行到底,最后成就。这才是一个真往生净土的净土行人的菩提心。

所以呢请大家多多提正念,多多反思,多多忏悔。因为最近觉得我们不管多少的法讲的,再怎么讲得多,怎么好,都得落实到自己的身心上。那很多时候我们是在我在讲的时候,大家在听的时候,确实也许在落实着,但是一旦过了这个殊胜的时间段,等回过头来的时候,还是回到世俗中。所以说呢希望大家在听《劝发菩提心文》的过程中呢,能够做一个增上,因为,怎么说呢,就是听法听得久了,也容易疲厌,也容易上面讲的厌倦呀,退却呀等等,特别容易疲厌。所以这个时候呢,大家一定要用功,就是要究心,究自己的心。把自己的心究得越来越明了,那么在听法上,同样的法,你听一次两次三次,就跟台阶一样。一个比一个高,就哪怕同一句话。如果你纹丝不动,不去极巅,不究自心的话,那就很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呢希望诸佛菩萨加被。我们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吧。

那么今天时间关系,虽然内容比较少,但是确实是切合这个时弊的。特别是第一条,我们如果针对一下的话,多多地去洗涤自己的发心,这个作用是很大的,刚才讲了,因为我们好像无一例外地好像每一条都占全了,所以说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地去发心。这个发心呀其实就是念念地守好自己。因为你要知道呀,只要一念心动,所有的未来果报,就相续地跟进上来了。他几乎是同时的。那么我们既然要了生死,但现在因为像井底之蛙一样,看不到外面的大天,所以就对井里面的风景呀,井水甜不甜,苦不苦,井边的石头光滑不光滑,就那个圆圈一样的天有多蓝。下雨了流进来水了还是在井里。所有的生活就这一点井里的情况,一旦说我们一出井口就发现说,啊呀!原来外面的世界如此。所以大家修行也是如此。做人的时候,在轮回中的时候就这点儿。甚至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自己的生活圈子,亲朋好友,甚至就是自我的一个私心。

极力地维护,念念地照看,生怕受到伤害,有点损失。所以你说怎能理解祖师这里开示的说,成佛一路菩提路中的风光。根本见不到呀。所以只能凭着这种过来人开示的,这也算是圣言量了,来进行调整。那么调整的时候还有一个什么呢,觉得离自己很远不接地气。只能凭信愿功德。希望大家生起真实的信愿之心。

今天呢我们的法呢就讲到这里,下一周我们再见。随喜大家,下面一起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如何理解烦恼即菩提

菩提是指开悟的智慧。梵语bodhi,系从有知或觉之义的...

要用哪种思考模式来离开娑婆世界呢

在《法华经》的思想,天台教观有三种方法离开三界,会...

什么是菩提

菩提,梵语,此云觉、智、道。广义而言,即三乘圣人能...

怎样去圆满落实菩提心

发了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之心,怎样去圆满,去落实...

究竟坚固的「首楞严」

首楞严经,意思就是说此经所讲的道理,就是究竟坚固。...

净界法师:菩提心修学述要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1讲 诸位...

略说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信...

怎样修习发菩提心

如果我们能在内心真切地生起对三宝的净信,当这个净信...

【注音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浴佛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峯山顶,与大苾刍众千...

【注音版】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

念佛要离憎爱二心

各位居士在家也念佛,可能念佛用不上力。用不上力的原...

在各种境界中修福种福

在顺境中应怎么办? 我们遇到顺境,应当这么想:我家...

日日是好日

经常有人叫我看看这个日子好不好,或者问哪个日子好?...

拓开心量

能够包容别人,别人就能包容我;能够帮助别人,别人就...

【佛教词典】睡眠盖

(术语)众生为其睡眠烦恼覆心识,不能进于善法,沉沦...

【佛教词典】二檀

乃指世间檀与出世间檀之二种布施。檀,即布施。(一)世...

国王的白发

一群比丘在孤独园围坐着,讨论佛陀为何能舍弃世间人人...

太多的外缘,会带动无始劫来的攀缘心

息诸缘务,有四意: 一、息治生缘务。 不作有为事业。...

时空为何是我们的错觉

问: 顶礼法师!弟子在学习《复盛机师书》这篇文章时,...

【推荐】六个方法可以忏除过去和现在所造的罪业

无始以来我们造了无数的业,逐一受报,什么时候才能成...

野狐禅「不落因果」

《无门关》第二则里有百丈野狐的公案。 百丈和尚,凡...

要赢得信任,诚实是关键

曹彬是北宋的开国功臣,他曾为周世宗的亲吏,负责掌管...

蔑视佛国往生,可谓欺天诳人

原文: 若一味说无相话以为高,则资性稍利者,看得两本...

阿那律-天眼第一

无忧的童年生活 在《阿弥陀经》里记载著十六位大阿罗...

冤亲债主是指哪些

问: 请问冤亲债主都是指已经去世的人吗? 体恒法师答...

佛像是否要开光才会灵验?

佛像落成后,择日致礼而供奉之,谓之开光。亦曰开眼,...

星云大师《禅定的开示》

关于禅定,其实,禅就是定,定就是禅,一定要来解释它...

外境没有好坏,好坏是心安立出来的

唯心识观是先远离对外境的执取,远离遍计执。我们讲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