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劝发菩提心文

2017/10/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十讲)

好,各位大觉世间,同学,同修们,请大家合掌,端身正念,先三称我们的本师世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请大家放掌,阿弥陀佛。各位同学,今天呢是我们讲《劝发菩提心文》的第十讲了,那么也正是,因缘呢恰似其分,看这个所剩的内容上来讲,今天我们应该可以圆满。刚好十讲。功德圆满。那么在上一讲的内容中呀,我们在讨论一个非常严肃,和关系到佛法法脉的传承和流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发菩提心的缘起的最后一个,为了令正法久住,带着这个缘法来激荡我们的自利利他,成佛度众生的这个广大圆满心。那么我们要知道,就是说从前面的这些来讲呢,都是于己居多的。只有这一件呢,可以说是关系到整个法界,至少是我们娑婆世界,乃至整个法界的法身慧命的问题。这是只有省庵大师这样的祖师呢才能发起这个心,才能把这个缘起法作为最后的陈述讲到这里。

那么既然令正法久住,那么必定就是要有三宝,佛法僧。可是呢,佛他是圆满的觉悟者,法是清净无染的正知正见,成佛的方法,这两个他是永存的,不会变坏,可是问题是什么呢,这两个要流通的话,就要赖以僧来传播,僧来住持。所以佛的智慧能不能依这个正法,正知正见流传呢,就看僧的素质,僧的发心,僧的整体僧团的状况来看他的效果了。所以由此来讲呢,这里省庵大师生存的时代呢已经到了清朝了。他自己说到了末法时期,不是法末了,是人末了。导致我们上一次讲到的,已经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举目滔滔,天下皆是。进入到这样的一个层面,这是我们上次讲到的内容。那么这会导致什么结果,非常可怕的后果是什么呢,你看,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讲到说,“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觉泪下。”把这个论文给他贴出来。

大家来看,确实如此。我们要知道现在的佛法呀,佛教呀,特别是这个僧才的缺落。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几乎我们在这个佛学院,我也十几年了,在这个事业里边,佛学院的招生的数量呢,是越来越少。很多地方上的佛学院几乎都招不起来这个僧源。没有僧源,只要来考的就都可以读。那样肯定就没有一个拣择了嘛,那能够现在依着上个世纪我们佛门的大德,太虚法师所创的佛学院的这种僧教与模式呢,能读佛学院的还算好的了。就怕是什么呢,也没有读佛学院,信仰也没有入心,那么更不要谈对于佛法的见地了,甚至连基本的基础知识都说不出来个所以然,确实是大有人在。现在还是如此。你去问,现在好像一出家,穿了个海青,然后一受戒,搭了个袈裟,拿到一个戒牒,这样就算是。

可以从程序上来讲吧,罪过的说,那我们现在就是这样的状况。算是入了僧内。问题是呢,还不知道佛是何人,佛是干什么的。说佛是觉者,不知道什么叫觉。怎么才算悟。说佛是神仙呢,是哪一个宗教的教主。是印度,中国人都搞不清楚。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混在一起。不知道是谁,都这样的一种混沌。那么既然不知道佛,哪里知道什么法呀。我们说佛陀耶,达摩耶,达摩就是轨持的意思。轨生物解,任持自性。那么法是用来干什么的,怎么样的个次第,什么叫做超凡入圣,凡圣之间的差别在哪里,烦恼具体体现在哪个层面,就这些都不晓得。大有人在。

僧人是干什么的,你看,现在我们就是说抛开我们这里,省庵大师讲到的说僧团的这种没落,就是整体我们社会的,整个这个主流意识中,都不知道和尚是干什么的,跟道教也分不开。我常会碰见说,你这是道士吗,还是干什么呀,是和尚吗,他搞不清楚。那有时候他见我穿这个衣服,还以为是演戏的呢。曾经有过我记得在云南还是哪里来着,我戴个斗笠,拿个手杖,结果司机问以为说我今天收工了。这会儿收工了,还很诧异说,你咋坐公交车呢。说人家都有助手,这就是不知道。特别是现在对于这种僧人的定位,从内而外来讲,大家都不知道。那我们对于法来讲的话,也是如此,甚至是皈依了的居士。咱们也不说僧人,再往居士上说,说皈依了法是干什么的,有很多时候是,认为是和尚的事,跟自己无关。或者只求灵,要灵验,能够保佑,不求法。

什么是烦恼,为什么要断烦恼,没有正确的理解。根本不想断烦恼。只能够除了说拜佛说能让我好,保佑于我,永远幸福,一定要平安。对僧人也是说,佛灵僧不灵,不能够得罪,他就是一个看门的一样。都是这种知见都有。等等不论教内外来讲呢,这里省庵大师说到的,衰残至此,殆不忍言。就是不想说了。都觉得一肚子装的,就是每每想到,你看说,每一思及,不觉泪下。就是觉得说,哎呀,这个佛门呀就衰败到这种地步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时期了。我们四众弟子都要意识到,包括现在也是,大家不要以为说,庙建得非常大很奢华。庙里边没有人,怎么办呢。没有佛法僧。没有正法那就一定是魔法。一定是世间法。一定是利益法,经济法就出来了呗。所以大家要知道,都是有目共睹的。

你看这里省庵大师说,就是因为这样说,我为佛子,不能报恩。这是他看到僧团整体的这个状况,那么现在是自己觉得是如来座下的佛弟子,是座下的比丘。那佛子,如果说从弟子上来讲呢,只有出家人是佛的真子嘛、内子嘛。所以说要报恩,怎么报恩呀。要把这个佛法僧的整个这个法要传出去,弘扬出去。然后要按着这个,自己和大家都要修行,这才叫报恩。那么既然不能报恩。你看,内无益于己,就是自己的修证来讲,当然这是祖师的自谦之言了,这是代表整体佛弟子的状况。和包括说对于僧团的具体的一个子承。内无益于己,就是自己没有对法的受益呀。尝不到这个法味。

诸位大家我们也都是学佛人,什么叫尝到法味了,就是你在法上呀,真的不是说听了几堂课,或者说皈依举行了个仪式,常往道场里跑。就是在这个修法中呢,一定要尝到法的味道,清净无染,这种悟性,灵性的这种显现。这是真正的法益呀。你看最近我们也在群里面不是一直在有一个通知,当然是小型的现在的因缘只能如此。在马连道有一个共修的道场。当然这个共修道场呢,当时我们所发心呢就是为了戒定慧,真修。因为一直在讲法,以法来结缘。可是这个法如果没有用的机会的话,他会干枯掉的,他会一股热闹过后以后,当知识般的了解了以后,就不用了。可是我们现在世间的法里面,都是你学了一门技巧你还得用。为什么招聘人说,有工作经验才能算作首选呢。就是他能够先益于己呀,自己把这一门给掌握了,得心应手了,再能流淌出来,才叫外益于人。所以你看一样的世出世间法,都是如此,必须去实践。

所以这里,省庵大师说,内无益于己,外无益于人。也就是说从自己修行来讲,没有真实的法义受用,那么你就不能够称性发挥,把这个心路历程呢分享给大众,来弘扬。那么现前来讲呢,生无益于时,也就是说,在这个自己所轮回中出现的这个时代,这个国家,那么你自己呢,要对这个有利益。对这个时代和国家没有利益的话,那么你的这种佛法,身为佛子的教化的这种积极意义就没有了。

所以说,为什么我现在常说,我们不负于时代,有时候说僧青年的时代使命,有这样的演讲题目,我记得我们那会儿读书。就是说要在时节因缘中要发挥我们对佛法的住持和弘扬,让大家都能得到法的利益。既不能益于时,那我们现在来讲,益于时,在当时来讲就是建寺,安僧,弘扬佛法,讲经说法。那么死益于后。死了以后你得,就是说,生前对佛法的修行,形成著述,乃至开示,留下舍利等等这些,这都是得从戒定慧的功德中来呀,乃至往生的瑞相。所以说你自己没有法的得益,没有利益到,有负于时代的大众,又没有给后人留下一个起信的因缘的话,那么这一辈子生为佛子,省庵大师这里讲到的说,那就想想什么人呀,这就是可以说是国之废人,法门败种呀。非常的惭愧,所以这里讲到说,天虽高,不能覆我。地虽厚,不能载我。极重罪人,非我而谁。就是到了这种地步的话觉得说,虽然这里省庵大师非我而谁。实际上呢就代表我们所有的四众弟子,就觉得没脸在这个世上,这种天地不容。这样的一种反省。

所以从中可见说,一个人出家,乃至学佛,成为佛弟子,他是承载着一种非常神圣伟大的责任的呀。要荷担如来家业,要住持法道。现在我们有时候成了佛弟子,都觉得害怕别人知道,觉得见不得人,或者成了佛弟子以后,又有一种我慢心,觉得就高人一等。到处炫耀,而不是说以这种法来摄受。各种各样的过失就是时代的共业吧。所以看这里说。由是痛不可忍,计无所出。就是这个时候呀想来想去,想到自己内心的这种惭愧,都不能够容忍,那么在这个反作用力的情况下会怎么样呢,顿忘鄙陋,忽发大心。就是正好在这样子的一个卑劣不堪的这种情况下呢,我们应该发起救度众生,自利利他的这种难行难忍中,我们去行和忍的这样的一个发心,来成就这个菩提心,挽回现在的这个现状。

所以说,这里省庵大师讲到的,要发起菩提心来,就是虽然我们的福德智慧能力有限,哪怕是不能够挽回末法这种颓运,可是我们不要忘了,还要积极地努力,要有愿力。而且要深信我们的心力不可思议,可以来用自己个体的发心来挽这个正法于末世,乃至于未来。所以就是要带着这种亡羊补牢的这个心态去,不要停留在天天互相指责呀,内讧呀,相互是非,总觉得人家不对,自己又没完,就这么不断地抱怨,这是没有意义的。很多时候,这是一个国民性吧,我们都喜欢内耗。所以这里说,忽发大心。虽然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决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你看,这也是一个省庵大师在因果上的一个力挽狂澜。为什么呢,虽然我们现在的果报是这个样子的,佛法的流传呈现成这样的一种低微,低迷。

但是呢这是曾经因于大众的共业所感的果报,那么我们现在就该忘却现前的这个陋状,而突发大心,怎么样呀?就感将来的善好因缘和果报。所以说,决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带着这样的一个心,所以他才能在这里在这个道场上,你看,后面的内容呢就是讲到,我们还要记得这篇《劝发菩提心文》出自什么因缘呢。就是在涅槃法会上,在阿育王寺的舍利的道场来忏悔的时候所写的,所以这里省庵大师就带着前面的这种八种菩提心的相状,说了十个因缘以后,回到现场了。说,就正因为如此,为了挽正法于末世呢,所以才“故偕诸善友,同到道场,述为忏摩,建兹法会”。就是说这个缘起是这么来的,因为他在建立这样的法会,他发了十年的心,他每一年都去,每一年去了都会讲经,像佛陀的遗教呀,净土法门呀,而且这个法会呢在当时非常的盛大。

是江浙一带有名的一个每年都举行一次的法会。而且你看他这里还效仿什么啊,特别是因为省庵大师是净土为归嘛,所以效仿阿弥陀佛,“发四十八之大愿,愿愿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所以说,他也是每次在涅槃法会上都会有一个发愿文,这个发愿文都是他写的,在把四十八愿叙述一遍以后,然后再在下面写一些自己的,自己的这种愿力中的一些偈子。像那会儿写到说,“我以至诚心,发此真实愿,愿我先父母,累劫众亲缘,彼此尽超升,自他俱解脱。”他的发愿也是从像地藏王菩萨一样,从孝道开始,要度他的父母和生生世世的父母,都从受苦的娑婆往生到极乐世界。所以你看说,“心心作佛。从于今日,尽未来际。毕此一生,誓归安养。”

所以从祖师的言教来讲,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大家都,现在以念佛居多嘛,那我们就会误会说,好像念佛光管自己,就不管娑婆世界了,于此无益了。你看这里省庵大师就给我们告诉一个信息,是什么呢,他这么的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和他还要力挽狂澜于娑婆的末法的这种流弊并不是违背的,而是快速的。为什么是快速的呢,“从于今日,尽未来际。”那么什么? “毕此一生,誓归安养。”就是这一辈子我舍了以后先到极乐世界,然后,“既登九品,回入娑婆”。因为到那个时候,力量才大了呀。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说,不留在这儿度化众生,可是我们为了更好地在这儿度化众生,赶紧先到极乐世界去练好本领,就这么个道理。很多时候,大家都不能相应,还要疑情。所以省庵大师这里就把这个法呢给我们说出来了,并不违背,而且是最快最好的方法,“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辉。”这个俾就是使得佛日重辉的意思。“法门再阐”。你看这里讲得多好。就是说真正到了极乐世界成就了以后,再回入娑婆的时候,带着这种大愿力,大神通妙用,善观一切因缘,能够就像地藏王菩萨一样,只要众生有一点点小善,赶紧扶接。哪怕行一点点要恶,让他不得成就,都是带着这种能力再来,才能够有可能让佛日重辉,法门再阐呀。

那么由此,你看省庵大师说,“僧海澄清于此界,人民被化于东方。劫运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你看这个写得多好,就是真正来了娑婆以后,自然而然,想必才说,发愿说乘愿再来的时候一定是做清净的僧宝。能够童真入道,正信出家,戒体清净,一闻千悟,得大总持。然后以僧团为核心力量,再人民被化于东方。被化于东方,就是指的我们娑婆世界是依照相对西方净土我们在东边。所以说这个时候呢才是最好的效果。真正能够劫运为之更延。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真正地让佛法的运势呢,可以让他更加的绵延了。就是来延长正法久住的能量和时间。所以这样的话,如来的正法才能得以久住世间嘛。所以这里最后一句是什么呢,“此则区区真实苦心。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这是我们说的,就是以正法久住为我们前提的一个大愿力,而发起菩提心。

确实我们现在真的是,你看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我们常说明代有四大高僧,那么省庵大师属于清朝的时候。明末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四大高僧,比如说蕅益大师,蕅益大师在那个时代,那蕅益大师那是什么人物,也是可以说是大菩萨大权菩萨乘愿再来的正法眼藏。可是就在那个时代呢,蕅益大师想求五个比丘来如法共住,就是依照着佛在世的那种僧团,哪怕五个人能够依照这个清净比丘共住,都求不得呀,不可得呀,众生的福报不够呀。所以说,你想我们现在在这个时期来讲呢更是如此了呀。各方面的力量,影响,大家的烦恼,这种贪欲的增厚,然后世间整个人与人之间的对于这种信心的缺乏,对于红尘俗事的追求等等这些浊乱,导致我们现在是很难真的遇到一个清净的,不要说僧团了,咱们就说一个修行团体吧,在坐的诸位也是听了好多法,相信也参加过好多法会呀,或者参加过好多学佛团队等等这些,你说有几个能够从一而终。一直清清净净地延续下来。

要么影响越来越大,这个主创人,甚至二宝居士有时候就会慢慢地入了魔心了,就想当教主。要么是你是我非,我慢山高,相互不买账,不按规矩来。刚开始约好了一块共修呀,共学呀,久而久之就弄人际关系,弄这些拉帮结派,就散掉了。要么有时候刚刚的发心猛烈,坚持一段时间呢,又被世间的这些家庭的关系呀,事业的关系等给拉得,那一点点心,本来就不坚固,又给退得无影无踪。就懒惰了,懈怠了。各种各样,甚至外在的因缘呢,有一些比较想坚持能够清净一直下去,可是外在的因缘又不成就。等等这些就是具体的情况吧,都说明这是我们的一个共业所感,福报不够。

所以说,每一个层面,方方面面刚才说的这些点呢,其实都是说我们正法现在,一个不要说久住了,甚至是不住了。都是末法时代的这种乱象,所以呢为此我们大家听《劝发菩提心文》,在这种祖师们的悲切的这种陈述里边,这种反思中,带着整个时代佛法劫运的这样的一种大发心,慈悲心来。我们也要有一个共振的这样的一个受用。就是觉得身为佛子的一员,我们是有责任的,哪怕说生为众生中的一员,逢到这种遭遇,那是我们过去发心不够真切。或者是说修行没有增进,甚至还是退步在轮回中,到了这个时代,这个末法中。

那么今天能够学到这样的十种发菩提心因缘,我想任何一个因缘中都有我们,肯定能找到至少一门我们相应的部分,你咬死这一个,常作这样的思维。在我们心力不够的时候呢,常看一看,读一读,哪怕能够发起一念,你想让尽形寿发也不可能,甚至一天都不可能,哪怕能发起一念,这个转身呀,这是有鲤鱼跳龙门的功德的。因为大家知道,一个大的广大圆满的一个菩提心发起来的时候,这种在我们的心地中的力量,那真的不是我们做点世间的这种福报慈善能够所比拟的。那这种功德是不可较量的。不可相比的。所以这是我们讲到这里讲到的是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这是《劝发菩提心文》的,我们可以把他称作为正宗分。

下面开始我们要讲就是他的流通分了。这是等于说省庵大师在讲完以后,进行一个总结和倡导。大家来看,“如是十缘备识,八法周知,则趣向有门,开发有地。”首先就告诉我们前面所陈述的这些十种因缘,我们要了知到心里边,他的差别相,他的着力点,他的发心处我们要知道,这么一来,还有发心的八种相状,就是菩提心的相状。我们也得了解。怎么去发,趋向于什么目标,现在当下有什么偏差,或者误区,错漏之处,要把他调整,你看这里讲到的说,趣向有门,开发有地。

那就是说你要行到这个正确的门径,就有这个门路,而且有这个田地,就是在这个上面让他可能性能够展开,效果最好。所以对这八种菩提心我们就是要有一个要去掉邪的,伪的,小的、偏的,要取正,大,真,圆这样的菩提心作为我们的一个目标。大家也不要觉得说,呀这个我们达不到,你想发心发心,就是现前我们的念头嘛,你这么观,这么去把他的心调成这样的一个状态,这是还需要什么成本吗,就需要我们当下的念头。可能我们的行为上未必现在就能够圆满。可是这个念头,这个心地上发起的这种力量先要让它圆满,不要有差错。这样的话,那么由这个发心引导我们的行为可能在修行上有些,或者我们自身的烦恼、习气,自身的坚固的一些毛病,甚至我慢指导的一些非常不容分说的见解,也许是错的,等等这些,都要用这个八种菩提心的相状来把它打消和等于说我们说把它柔软化,然后再可以做一个调整。所以这里讲到说“十缘备识,八法周知,则趣向有门,开发有地。”

那么进一步我们就是要先想想自己现在所得到的优势在哪里,就包括咱们今天来学习这个《劝发菩提心文》也是要跟祖师他说的这种相应。为什么呢,你看他说到我们现在已经算是得天独厚了。不要觉得说刚才讲到这个末法,可是末法中它也有末法中能够契入正法的机缘啊。你看,“相与得此人身,居于华夏,六根无恙,四大轻安,具有信心,幸无魔障。”这是首先来讲的说什么呢,说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些条件是非常来之不易的呀,得人身就很不容易呀。我们都知道很多比喻,说像这个盲龟撞朽木,或者什么。

佛在经典里还告诉我们,大家要知道,一个人身得的难度,须弥山我们都听过,是世界的核心,须弥山上掉下来一根线,那么从须弥山这么高的山上掉下来一根线,穿到山下的针里边,这是我们得人身的难度。得人身比这个还要难,但是我们终于侥幸得到了。而且居于华夏,华夏就是咱们中国呀。我们要知道现在的佛法的核心点,就是佛教里面所谓的“中国难生”的“中国”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乘佛法的这个核心地就是在咱们这里了现在。曾经从古代来讲的话,印度算是中国,那个时候我们算是边地。可是从汉朝这个佛法,一部一部的圣典随着翻译,历代这些弘宗演教,西天东土历代祖师的这种传扬,我们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唐宋时期的大盛,到现在,我们还在享这个余荫啊,还能够覆到我们现在这个福祉里边,受它所覆。所以说居于华夏,这是个好地方。

那么六根又能够完备具足,大家知道六根健全也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啊。我们现见的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是有残疾的啊。所以省庵大师当时就说参加法会的人都能六根具足,这是等于说具足人相啊。你作为人的福报得够,那么你才能六根一点都不缺啊。六根够了,那只能说你具足一个躯体。那么你的身心都能够安康,这才叫作没有疾病,叫四大轻安。为什么,因为有病的时候就修不起来行了,身不安道不隆嘛。而且又具足了对佛法的信心,对三宝的信心,来到这里参加涅槃法会,大家在现场也都在听《劝发菩提心文》。而且又没有魔障,也就是说侥幸的修行,又没有遇上魔障。

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些条件都具足了,那差不多才能够可以说能够合并在一起能够支持出一个出世间修道人的志向啊。如果说这些条件如果你都缺的话,你根本就具足不了,不要说发菩提心了,你连这个想法,连学佛,连跟三宝结缘的机会都没有。何况你看,省庵大师又进一步说,这是从前面是僧俗两众,后面是从僧来讲,“又得出家,”出家不容易啊。我们常说,吃一口十方饭,要七世的宰相福气,其他的就不用说了。“又受具戒,”受戒这是更是一个福报的体现了。可能大家不知道,如果要受比丘的具足戒,你没有福报,我们登三坛大戒,你连登坛都登不上去的。因为这个法界来讲,你想,受比丘戒就意味着要勤修戒定慧,要出世解脱了啊,要证果。转凡成圣的人,那么就要脱离这个三界六道轮回,那么多的冤亲债主哪里容易放过他啊。所以古来有一句戒场的话,那在受戒之前都要说“有冤的抱冤,有仇的寻仇。”你没有这些,把这些抖搂干净了,你才能够稳稳地登上这个比丘戒坛,去受这个戒法。

所以这里“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场,又闻佛法,”这是指的现场的法会了,在这个道场里面听闻佛法。“又瞻舍利,又修忏法,”你看,这么殊胜的因缘在一个法会中具足。“又值善友,又具胜缘。”

那这里一路走过来,这些都具足了,你想想,这是省庵大师的一个,后面总结说“不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日?”就这么一些殊胜的因缘都聚到一起了,正是能够引发,激荡和匡正我们菩提大心的时候,大家不在这个时候思维作意还等什么呢。所以大家在线上听法也是如此,我们一起就来自己共同作意一下说,我们虽然生在末法时期,可是这个时代至少我们在国泰民安,没有兵荒马乱。我们现在大家还都具足这个人的福报,还有个手机,还能上个网,这也是福报和因缘的体现啊。你没有耳朵,你听不见声音,你没有眼睛,你也找不着这个微信在第几群,第二还是第三群,你根本找不着啊,你连个微信你都不会下载。所以这点点滴滴都是福报具足了。所以大家在此听法,我们现在也作意一下,就是一定要发一个我这辈子就是要成就,要了生死,要成佛道,要往生。而且这一切的前提是为了利益众生,这个世间太苦了。我们不管前不管后,就现前当下一念,请大家发起来。众生太苦。

就像那个时候,南普陀有一个妙湛老和尚,走的时候留下一句什么话呢,“莫忘世上苦人多。”可是问题是苦人多,我们现在自己也是个苦人,大家都在一起苦。就好比说苦得大家都要苦得已经要无可救药了,整个要天塌地陷的时候,那么大家都在苦岸中,有一个人能够奋发,振臂一挥,说我赶紧去给咱们找一个救世之药。一个人先跑到有这个救世之药的地方,赶紧领到这个药自己先吃了,完了再回来给大家分。这才是真正的能够救世的这样的一个发心。所以我们也是“不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日?”

后面再看“惟愿大众,”这就是省庵大师在此更进一步的要巩固大家的发心和志向。你看,“惟愿大众,愍我愚诚,”就是大家怜悯我现在这样的一个体恤大家的一个诚心,虽然我不才,但是我的心是真诚的。“怜我苦志,”你看说的多好啊,就是希望大家借着这个因缘中能够可以领悟,能够首肯到我现在的这个诚心和这个志向,“同立此愿,同发是心。”你看,这就是开始号召大家一起来同步共同种这个金刚菩提种子了。并且说“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大家要听懂这个啊。这就是等于说给一个推动力和长养力了。我们在座的听法的大家也是,没有发起的,我们这样发起来,已发起的,让它力量更足一些。这就需要我们长期的来长养。

这个我们特别告诉大家一下,就是说如果我们学佛的时候,有的时候心力不够,慈悲不足的时候,要多看祖师大德的这些传记。像古来,像智者大师,天台宗祖师的这个传记,看看人家怎么出现在我们世间的时候就是一个灵苗,出家,功德有多大,怎么修行,降魔,怎么度化众生,怎么德行感召的这些护法,这些天龙鬼神来护持等等,非常有感染力。就算近代来讲的话,像《虚云老和尚的足迹》这本书,再看看来果老和尚的语录,那些前面的序文等等这些,一小段一小段都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增进。为什么我们现在心比较麻木呢,就是大家有时候根本就接触不到,甚至不能够,没有眼界和因缘看到人家祖师曾经是怎么发的心,怎么修的行,没有榜样嘛,榜样的力量呀。

所以这里说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希望大家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这是最难的了,因为人心是无常的嘛。而且我们这个世界还是让你退的多,进的难啊。所以下面省庵大师就在这些大乘行人发心的过程中,首先预设防范于未然做了一些避免。你看,后面就是连续说了八个勿,勿怎么怎么样,就是不要怎么怎么样,不要怎么怎么样。

我们来看,“勿畏难而退怯”,这真的是一个苦口婆心了。这是对于一个初发心的人来讲,他觉得说让我去成佛度众生根本不可能的事。这太难了,根本就跟我没有关系。所以第一个就是说“勿畏难而退怯”,因为人人皆如此。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你要有这种自信,首肯。

第二个“勿视易而轻浮”。有的人他又认为很容易,就听到这些佛法里面比较直接痛快的法,他认为本来具足佛性,成佛易如反掌。这样,让他的行为又不殷重,比较轻慢肤浅,这也是不可以的。他要知道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啊。所以说“勿视易而轻浮”。

“勿欲速而不久长”,这就是指的那些比较激情涌动的人。大家各自对号入座。哎呀,今天一听一句法,相应了以后,马上就恨不得不知道能够多么能难舍能舍,难行能行。可是,问题是你发心勇猛,马上就觉得成佛,这辈子一定要往生,退的也很猛。为什么我们说不要常发心,要发长心啊。他没有一种韧劲,所以这里叫做欲速则不达嘛。

“勿懈怠而无勇猛”,这就是有些人他的心力被烦恼占据的多,他的因缘中就是这种牵扯啊,情见啊,包括一些不管世间和出世间法里面都会有一些最后把他的因缘导致就是非常的恼乱吧。所以慢慢就离道越来越远,与法越来越不相应。知道它好,自己已经遥遥无期了。我们常形容,就跟沉溺在大海中的人一样,就离岸越来越远,最后被海水给吞没了,一浪打下去。这就叫做“勿懈怠而无勇猛”。你修行成佛哪是那么容易的嘛。大家想想,我们现在升起来一个烦恼,我当下对治,把它放下,都觉得简直是思来想去,百般的斗争都没办法,越想越烦,你何况说入佛知见呢。所以“勿懈怠而无勇猛”。勇猛上,有知见勇猛和修行勇猛。知见勇猛就是学教,听闻佛法,多去深入经藏。修行勇猛就是六度上来讲,持戒清净,多行布施供养。这是必须这样做的,这是佛说的,不是谁说的。然后,时时刻刻这个心性都在往道上会。所有的人生观都是我这辈子一定要了生脱死,一定要成就了度化众生。那么这样的话,自然而然就勇猛起来了。“勿委靡而不振起”,你看,委靡不振起就是说有些人心性比较什么呢,我们常形容一种人就是说经不起打击吧。一旦有一点挫折,然后就无精打采了,连世间的事业都不干了,破罐子破摔了。也不工作,也不什么,什么都不干,何况出世间修行呢。所以“勿委靡而不振起”。

“勿因循而更期待”,这是怎么意思呢,就是说再说吧,再说吧。听了太多的人说,哎呀,现在没有时间啊,等我将来老了,到了什么时候退休了,多少岁以后我应该怎么怎么样,甚至说我将来会出家的。你说这种话说的呀,真的是有时候不忍心戳穿他,那根本就是一个,真是一个永不可能实现的一个妄想。你说你现在当下你都舍不下,你将来能舍下吗,只能越积越多。所以说因循而期待就是这一类的。可以说是从过去上来讲,我们也发过心,总是说以后再说以后再说。可是以后就没有机会了啊。因循,甚至学佛了,修行的人,知道法门了,不起行的,也是这样。就跟每天知道说应该了生脱死,但是还是这样拖拖拉拉的,坐在那儿看着太阳又落山了,不走一步。像祖师们说的,坐待日暮,非常可悲。

“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这是指的什么呀,觉得自己的根性不够,成佛太伟大了。比如说我们说都觉得我们自己没有受过教育,没有文化,说现在的和尚都是高材生,觉得我们就根本(不行),这就是不思进取,觉得跟自己没有关联,比较这个愚钝的人。而且这种人还有一种表达是什么呢,他就觉得说动不动说,哎呀,我是凡夫俗子,你们是专业修行的。就把自己突然间跟三宝的距离拉得很远。也有这样的人。或者大家看到了,有一些人一辈子心性都不开。旁边有好多学佛者,家里的人就在学佛,他永远是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也是这一类的。

再一类就是“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这就是已经可能学是学了佛了,但是觉得自己不行。再怎么修行,也没有办法成佛,成佛不是自己能够做得到的。这叫我们前面的不重己灵,自暴自弃。

所以大家看,这整个这八个勿,勿这样勿这样,都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存在的障碍。所以说,这里就是说省庵大师把它提出来,作为一个警醒和一个提携,希望大家不要在这方面的习气把我们的心给退了。你看最后说,“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就是说你种树哪怕说你这个根非常浅,经不起狂风骤雨,那你就不种了。不行啊,你还得种啊。只要你种得久了,它一日长一日长,慢慢地就深了。“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就是刀子你看到它什么也切不了,你就不去磨它,觉得这个刀是一把废刀。可是只要你磨的久了,它就能够一切东西只要它一下刀都能够把它砍了。所以这个就是做一个比喻,就是希望大家能够一个长久,勇猛,不断地坚持,不要退怯。

所以这里讲到“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就是不应该因为这个根浅了就不种这个树了,让它死掉。也不应因为这个刀子钝了,就不去磨它了,而让它真的变成废物,一个废铁。所以说“因钝弗磨,置之无用。”

后面又进一步说什么呢,说不要以为你不磨了就没事了,不种了就没事了,还有连锁反应。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会觉得修行很苦。可是不知道你修行苦就不修行了,不修行是更苦的。这里讲到“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大家看,这句话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我们都修不上去了,就觉得懈怠了,想舒舒服服地过日子。可是这个过日子是不会舒服的,因为它有轮回呀。你一世,二世,三世,生生世世,它是一世不如一世的,有可能。

所以我记得藏地有一个大德给他的弟子们就是讲到这个。这个大德应该是密勒日巴,非常的能吃苦,他是在藏地是以苦修特别著名的一位人。那么,很多弟子就去亲近他的时候就说,哎呀,上师呀,你一辈子苦修,你真的能吃苦啊。他有一次给他的弟子开示,弟子请求他说能不能够给我开示无上的法宝,结果密勒日巴就把这个皮带解下来,把这个胯部露给他看。上面就跟那个肉茧,生得就是非常厚,已经坚固的跟石头一样那么硬。为什么呢,打坐。藏地他们修那个曼扎,就是把所有修加行的时候皮肉磨的那些地方磨得已经有了老茧了,比石头都硬。他就跟弟子说,这就是我的法宝。那么,后来这个弟子就说,您一辈子修苦行,真的太苦了。密勒日巴就说,我这苦算什么呀,说你们才叫苦了,说你们这辈子苦完了,下辈子苦,无量无劫都得去苦。我只苦这一辈子。所以说真正苦的是你们,不是我。所以这跟省庵大师这里完全是如出一辙。

你看,这就是说如果你懈怠的话,那么就受苦多生,哪怕你这辈子好像偷安了一世。如果你这辈子勤劳,就像《无量寿经》里面说的,勤苦一世,后生无恙,无量寿国,那就一了百了。

所以后面讲到说“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就是把行门锁定净土,一入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身,清净海众,没有退堕之因缘,所以说何愁退转呢。不但没有退,而且毕竟无疑圆证三不退,彻证无生法忍,一生补处。所以说“又得无生为忍力,则何虑艰难?”所以这里讲到说,一旦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没有这个苦不苦,难不难了。就是我们现在觉得前面发这个圆满广大的菩提心,又有这八种有可能退堕,不领悟,或者说自己觉得于己无分,等等这些,在人道里面,人的心性上的这些麻烦和这些可能出现的患难。可是这些东西,这些情形,一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来讲的话,这就根本不算什么。所以说从这点来讲,这是省庵大师把这个菩提心不要退,最后把它的功德转向西方净土的一个回向,一个提倡。

那么,进一步后面又说,“当知地狱罪人,尚发菩提于往劫。”就是哪怕生到地狱里面的众生也曾经发过菩提心的。发了菩提心以后,修行没到位,很可能又生了邪知邪见,又堕到地狱里边了。可是问题是什么呢,他那个菩提心苗还在啊,他迟早得成佛。那么这样的人曾经也都是曾经发过菩提心的众生,“岂可人伦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就是我们都投身到人道了,前面说讲到的这个能够信佛入门,又能出家的话,你连个地狱众生都不如了吗。

而且就现在份上来讲,“无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就是说曾经发过菩提心的人,可能现在流落到哪一道也不知道。那我们也可能跟他没有缘,没办法现在追溯着去劝解他,去劝导他。可是“而今觉悟,将来犹尚可追。”也就是说,过去的错误已经就过去了,没有办法再纠正了,追悔也来不及了。可是将来,我们还是可以现在做打算的。何况我们现在已经得闻佛法了,现在已经觉悟过来了。所以就算不如过去那样的昏迷颠倒,可是对将来我们还可以补救。那么如果你现在再不奋发起来的话,就可能辜负了自己了。

而且从往昔以来,这里如果串一下这个句子,因为后面的这个句子它比较简练,如果我们不串一下,可能这个文都贯不过来。就是这里讲到说,以往昔之中,因为没有听闻佛法,所以由于昏迷而没有觉悟,那么这个在我们已经成就了,或者佛菩萨的眼里看来的话,他固然是值得哀悯可怜的众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佛谓可怜悯者。可是你现在已经明白了佛法的真义了,苟知而不行,就是你已经知道了话,那么你还不再去发这个心起这个行的话,那就尤为让人感到非常的惋惜。

所以这里我们常说佛法所最重视的是什么呢,是解行相应。唯有解行才能够得到佛法的这个实益吧。特别是在大乘佛法里边,一个说法度众生,一个修六度,这其实是我们人道的人都可以做得到的。所以说曾经的昏迷是可怜可悲,可是我们现在至少已经入了大乘法了,这个法界了啊,大家都听的是大乘佛法。所以说能够实践一点是一点,这就是功德有在,绝不会唐捐掉。

那么这里又说到,“若惧地狱之苦,则精进自生。若念无常之速,则懈怠不起。”这是针对一类的根基的。你如果说你现在还发不起这个勇猛的心的话,怎么样呢,首先我们是不是相信佛说的话,如果相信佛说的话,三途一不小心下去的话,你就得思地狱苦。害怕落地狱,饿鬼,畜生,自然而然你就精进不懈了啊。就跟牛马一样,你害怕鞭子抽打你,自然你跑得就快了呀。所以这里就是以这个方法来策发我们的精进。

好多时候,一些同修觉得地狱饿鬼畜生觉得非常害怕,特别害怕下堕。还有一些同旁边的人就说,觉得他太执着了,好像说哪里有说天天地狱饿鬼畜生那么容易去的。告诉大家,这种怕地狱苦而精进的人真是真修行人。因为他真的相信地狱,相信佛说的地狱很容易就去,很不容易出来。那么由此而升起的精进,必然它的质量也是非常好的。

你看,若念无常之速,再一个就是咱们得念死啊,死亡一定会来,有可能一不小心就生病。那么懈怠就不起了,就不会在懈怠心坐在那儿等着太阳落山。“又须以佛法为鞭策,善友为提携,造次弗离,终身依赖,则无退失之虞矣。”“虞”就是忧虑的意思。这是进一步的加行吧。因为既然能够前面说地狱苦,无常迅速,那么我们就是常常用佛法教我们的这个成佛方法,断惑证真的这个方法,时时刻刻鞭策自己。在其里面,能够以求进步。把佛法在我们人生价值中,让它站立到最高的地位。很多时候,我们常要让这个身心受佛法的熏陶,就把佛法当作一面镜子一样,来照射我们在这个人世间的一切的世出世间的得失。烦恼三毒的升起,降伏烦恼的自在,来回不断地这样在心性上激荡磨练,自然而然就心靠的佛法多,世间法就少了。

那么这个怎么来的呢,你看,一个是应该造次弗离于佛法,就是终身依赖佛法,让它来作为自己的一个本命元辰这样子的。还要有善友的常来提携。我们常知道有善知识,一个是教授善知识,就是说带领我们学修,再一个同行善知识,相互增进,能够不要懈怠,常行精进。这就指的善友提携。这个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不退失的缘起。如果常能如此,自然没有退失之虞,也就是说没有这个退失菩提心的这个忧虑了,可以高枕无忧。

“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这是什么呢,就是你不要以为就看上去当下让你发这么一念心,你就觉得这一念很微不足道,不重视。殊不知我们常说万丈高楼要从地起。你知道成佛的那一刹那,也是由于因地中凡夫,罪恶凡夫之中发的一念想成佛的时候开始的呀。所以看上去发愿的时候没有实质的内容,好像是一个虚愿,没有一个真实的利益,可是一切的佛法的利益都是从最初的发愿来的。所以大家每次皈依的时候,都会让大家随心而念,“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如果我们发的这个心是真的,是事实,那么一定会我们的行为也会是真的,能够依着这个事实而行。

这样的话,“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这是给我们起的信心。就是不要说对这一念心觉得它是虚浮的。只要你的愿广大了,那么你的行必然是,我们常说行山来填愿海。没有像山那样的身行,在这个世间里边,洪炉,就是我们像人世间社会上就像一个烧红的炉子一样,在里边就要炼,能炼出来的才算是真金。特别是像我们现在的大乘佛法之地,汉传佛法里面确实也缺少。我们现在在习惯上要不是禅,要不是净,真正像天台宗里面的这些次第,我们连教法都不知道了,何况去依之而行呢。所以说,现在大乘佛法地,我常说有一个现象就是淘出来的是真金,淹没了的也没办法。就是这么一个现状。所以你看这里省庵大师说自然你愿广了,你就行深了嘛。

这个虚空也不算大,只有我们现前一念的心王发起来这个心的力量是最大的。又进一步说金刚,金刚我们都知道,《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作为金刚比喻,就是它能够摧破一切世间的物体。可是还不如愿力的力量坚固。所以这都是用这个物来比喻我们要发这一念菩提大愿,菩提心。“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宗盟,自今缔好。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这是一个最后的总结,还是以净土为归。

你看说,在场的人如果大家能真实地说不见弃,能够相应我说的话,那么咱们这个菩提眷属今天的这个缘起就从此联姻了,就是结伴而行了。莲社宗盟,将来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法门不是又叫莲宗嘛,相互念佛的人都叫莲友啊。这就等于说,将来在净土的这个清净海众里边结伴而行了,把手同步了。所以叫从此联姻,自今缔好。这是用世间法做的一个比喻,非常的骈文,很流畅。那么因圆果满的时候,自然能够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再乘愿再来,一同来度化众生,同成正觉。

“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而始也!”你看,“愿与大众共勉之。”就是你怎么知道成佛的那种果报,不是我们说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吗。这个三十二相它是有修福修来的啊。每一相都要修一百个大的福报,大福德,才能够庄严成一相圆满。所以说尽管就是说三大阿僧祇劫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乘愿再来的这种示现,那么圆满了以后,就有了自己的国土,就有了自己的常随弟子,就有自己度化缘起中的众生,有自己的正法像法末法。这都是成佛具备的因缘。那么,最根本的因缘就是佛的三十二相,这三十二相就代表所有成佛的一切功德吧。所以你能怎么知道成佛的这种功德不是从今天这一念心发起来立的这个愿而作为引子才引发出来的呢。

这最后一句就告诉我们说,成佛完全取决于最初的一念菩提心。没有菩提心,没有这一念,就永成不了佛。有这一念必定要成佛。这是理所必然的。所以才省庵大师说“愿与大众共勉之。”最后一句这么轻描淡写的说出了发菩提心,这一发,对于整个我们成就圆满佛果的这个全局里边它是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所以大家,这里最后一句就是“愿与大众共勉之。幸甚幸甚。”当然我在这里也与大众共勉之,诸位发心发心。

今天的时间稍微超了,要超二十分钟了。那么为什么呢,因为今天的内容再讲一讲就不够了。而且可能大家也听出来今天就是贯文居多,没办法太多的发挥。特别是因为最后一段流通分也不需要发挥。只要我们能够把省庵大师的这种痛彻的劝诫的这种悲心,能够受一点点感动,就算听法就是功德了。那么这一次的因缘也是我们前生后世中的这种时节体现吧,所以差不多这么十个星期,将近三个月的时间,跟大家共同学习这个《劝发菩提心文》。当然讲也谈不上怎么讲得高妙,就是跟大家一起过一遍,作为一个学习。这从我自己来讲,也是这样的一个发心,也达到了这样的一个效果。至于说我们以后能够依着祖师的开示怎么样去发呢,还看每个人的因缘福德和精进,和道心了吧。

这个,各是各的功德,谁也替代不了谁,就看每个人的发心,看每个人的修行。那么在此也希望说,有因缘听圆满的这些同修们,哪怕我们现前现在一念也具足起来,我们就算对于这个《劝发菩提心文》这篇文章不能够忆持圆满,始终把原句原义常给受持得住,至少我们能够常由此引发说,最通俗地讲吧,说我要成佛,我要度众生。最次最次的你也要说,我要了生死。如果能把这三个见地同步具足起来,那算我们这个《劝发菩提心文》对诸位来讲,包括对我本人来讲,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佛法难闻,能遇到正知正见的祖师们,有他们的言教我们能够学习,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一个福报吧。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个福报,并且让这个因缘,能够遇到祖师言教的这个因缘中的这样一个福报体现,能够转化成我们每个人心性上的菩提心苗,乃至发愿成就圆满佛果的这个因缘,都把它能够连带引发出来。所以说大家也莫小看我们这次的学习,或者今天晚上这些这样的一个,怎么说呢,灌文式的讲解吧。只要大家能够带着这一念,刚才我们共同发起来的话,这等于说我们的功德也跟省庵大师当时举办法会在场听法,参与法会中的功德是正等无异的。一切法取决于信心,一切法成就于发心。今天就讲到这里。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有情,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希望大家一起回向,愿以这次学修净土大师省庵祖师的这篇《劝发菩提心文》的功德回向四生九有,一切有情,愿其已故者离苦得乐,现在者福慧增长。并愿以此回向,包括回向之功德点滴不漏的全体回向一切众生同生西方净土中。好,阿弥陀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如何理解烦恼即菩提

菩提是指开悟的智慧。梵语bodhi,系从有知或觉之义的...

要用哪种思考模式来离开娑婆世界呢

在《法华经》的思想,天台教观有三种方法离开三界,会...

什么是菩提

菩提,梵语,此云觉、智、道。广义而言,即三乘圣人能...

怎样去圆满落实菩提心

发了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之心,怎样去圆满,去落实...

究竟坚固的「首楞严」

首楞严经,意思就是说此经所讲的道理,就是究竟坚固。...

净界法师:菩提心修学述要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1讲 诸位...

略说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信...

怎样修习发菩提心

如果我们能在内心真切地生起对三宝的净信,当这个净信...

【注音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浴佛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峯山顶,与大苾刍众千...

【注音版】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

念佛要离憎爱二心

各位居士在家也念佛,可能念佛用不上力。用不上力的原...

在各种境界中修福种福

在顺境中应怎么办? 我们遇到顺境,应当这么想:我家...

日日是好日

经常有人叫我看看这个日子好不好,或者问哪个日子好?...

拓开心量

能够包容别人,别人就能包容我;能够帮助别人,别人就...

【佛教词典】睡眠盖

(术语)众生为其睡眠烦恼覆心识,不能进于善法,沉沦...

【佛教词典】二檀

乃指世间檀与出世间檀之二种布施。檀,即布施。(一)世...

国王的白发

一群比丘在孤独园围坐着,讨论佛陀为何能舍弃世间人人...

太多的外缘,会带动无始劫来的攀缘心

息诸缘务,有四意: 一、息治生缘务。 不作有为事业。...

时空为何是我们的错觉

问: 顶礼法师!弟子在学习《复盛机师书》这篇文章时,...

【推荐】六个方法可以忏除过去和现在所造的罪业

无始以来我们造了无数的业,逐一受报,什么时候才能成...

野狐禅「不落因果」

《无门关》第二则里有百丈野狐的公案。 百丈和尚,凡...

要赢得信任,诚实是关键

曹彬是北宋的开国功臣,他曾为周世宗的亲吏,负责掌管...

蔑视佛国往生,可谓欺天诳人

原文: 若一味说无相话以为高,则资性稍利者,看得两本...

阿那律-天眼第一

无忧的童年生活 在《阿弥陀经》里记载著十六位大阿罗...

冤亲债主是指哪些

问: 请问冤亲债主都是指已经去世的人吗? 体恒法师答...

佛像是否要开光才会灵验?

佛像落成后,择日致礼而供奉之,谓之开光。亦曰开眼,...

星云大师《禅定的开示》

关于禅定,其实,禅就是定,定就是禅,一定要来解释它...

外境没有好坏,好坏是心安立出来的

唯心识观是先远离对外境的执取,远离遍计执。我们讲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