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这八个字很重要

弘恩法师  2019/04/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这八个字很重要

古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此之谓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在一些细微处不注意,将来就会慢慢地养成懒散、放逸、怠惰、轻慢的心,将来想要提起正念用功,也提不起来了。

为什么?养成了这种坏的习惯,就很难收摄了。这也就是古人说的“防微杜渐”的道理,所以,修行人一定要谨慎。

禅堂里有句话讲: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说这话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让我们于细微处不可随便。不以恶小而为之,一点一滴的细小威仪、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的四威仪,都做好了,就容易提起正念,修行就容易上道。

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都是助道的因缘。

如果觉得这个也无所谓、那个也无所谓,甚至为自己的放逸找种种的借口:末法时代,不要要求这么严格了——自己人为地降低标准,正念就很难提起来,身、口、意全部流浪在妄想和五欲六尘的境界之中,想把心收回来就难了。

所以,修行人于细微之处一定要小心。

修行就是一定要细心,看一个人修行好不好,就看这个人够不够细心——看他走路轻轻地走,说话慢慢地说,做事情很用心地做。每件事都做的特别到位,特别如理如法。

譬如说,我们上香,插的时候都是端端正正、不偏不倚,每支香之间的距离,都恰到好处,让人一看,肃然起敬;摆供果也摆地整整齐齐,看上去非常庄严,让人心生欢喜。

每一桩小事都用心地去做,这说明他的心没打妄想,始终在正念之中做事。我们一看这个东西摆地乱七八糟、东倒西歪,说明这个人做事的时候,妄想纷飞,心里不知道在打什么妄想,事情就做不好。

因此在禅堂里,老班首经常讲开示说:有道无道,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怎么看呢?就看你这些细微处,细微之处见真章。

细微处,不是说我们心眼特别小、处处跟人计较,不是的。正是这些细微的地方,恰恰是我们不能照察的地方,照察不到,就是我们妄想流浪的地方。

《四十二章经》中说: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你失念了,打妄想了,做事就做不到恰好。

儒家一直提倡“思无邪”,什么叫思无邪?思无邪就是不要失去正念,时时心不驰散,时时能摄持住自己的心念。

很安静地、很寂静地、很如法地做好每一件事,走好每一步路,说好每一句话,这就是修行啊。

修行怎么修啊?

修行不是惊天动地,非要做出什么样子来,修行就是这样寂静地、细水长流地,把我们的身、口、意时时都管束好,每一件事都做好,这样修行就容易成功了。

所以,不要舍近求远,想着我一定要去住山、要去闭关、要去怎么样,那个都太远了。

你小处的事都做不好,给你寂静的环境你也用不上功,为什么?这颗心与道不相应。给你一个安静的环境,你也不相应,去了就很压抑、就想跑。

所以,修行一定要从细微之处着手。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这八个字很重要。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广钦老和尚《心要怎么修》

修行最佳的环境 那些溺在父母身边的,终长不成人,而...

在家居士如何修学净土

问: 修净土的居士,在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认识与实践...

吃的苦难有多少,福报便有多少

我们修行,吃的苦难有多少,福报便有多少。福的深浅,...

如何得到佛法的正见

佛教各乘各宗都把得到正见作为修行最重要的前提。如《...

佛子行三十七颂

谁见诸法无来去, 唯一勤行利众生, 殊胜师及观自在,...

世间四种可贵之人

佛陀过去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为比丘们开示:有四...

菩萨的修学分成三个阶段

我们可以把菩萨的修学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见山是山...

大安法师:无上道心怎么发

善导大师在《四帖疏》里面,对这段经文,给我们开示了...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峯山中,与大苾刍众三万二...

【注音版】往生论

往生论...

扫除临终的一切障碍

我们佛教的修学,相对于其他的宗教来说,算是比较多元...

母亲的一生为你做了什么你知道吗?

当你1岁的时候,她喂你吃奶并给你洗澡;而作为报答,...

忏悔的前提和方法

问: 恳请法师慈悲详解惭愧心和忏悔心以及如何忏悔? ...

如果不忏悔,罪业会增长广大

《龙舒净土文》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

【佛教词典】甲刹

(杂名)十刹之外,甲于禅刹者。象器笺一曰:支那甲刹...

【佛教词典】差别

(术语)对平等而云。不指万法一如之法性,而数个个之...

无用与无明

一般人皆以无用为耻,而我却认为无用正是大用。 我一...

不要高估了自己,你不是六祖大师

问: 师父慈悲!弟子有听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个锅漏匠...

三净肉可以吃吗

问: 佛教里有三净肉可不可以吃? 如瑞法师答: 那是...

任在一切处办道十年,不如丛林办道一日

参禅人,要知以禅为道,办道即参禅是也。此一大法,尘...

普贤菩萨十大行愿略释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菩萨自说过去的行愿: 善男子...

这种善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我们刚开始叫做善念,一般人叫善念,从善念要提升到一...

怡山发愿文

炉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

佛说扫地的五种功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记载: 世尊于逝多林...

佛教的治心法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黑豆的营养与吃法

黑豆,又名乌豆,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矿物质和微量...

淫心不除,不可能出离生死尘劳

身有三种过恶。杀生、偷盗、淫欲这三种过恶。我们身要...

第六意识的病根

我们的心─了别外境主要是前六识,这当中前五识是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