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执著于苦的「有」,而看不到苦的「无」

一诚长老  2019/07/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执著于苦的「有」,而看不到苦的「无」

佛教不是宿命论,它告诉人们人生是苦,是困难,是要人们积极地去面对它。

苦并不能代表佛教,苦、集、灭、道四谛才是佛教,佛教告诉众生人生之苦的目的,是要人摆脱生、老、病、死之苦,让人超越生命,坦然面对生死。

佛陀在灵山会上,出示手中的一颗随色摩尼珠,问四方天王:“你们说说看,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四方天王看后,各说是青、黄、红、白等不同的色泽。

佛陀将摩尼珠收回,张开空空的手掌,又问:“那我现在手中的这颗摩尼珠又是什么颜色?”四方天王异口同声说:“世尊,您现在手中一无所有,哪有什么摩尼珠呢?”

佛陀于是说:“我拿世俗的珠子给你们看,你们都会分别它的颜色,但真正的宝珠在你们面前,你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多么颠倒啊!”

佛陀的手中虽然空无一物,但这正是“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无”中蕴藏了“有”,正因为“空无”,所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佛陀感叹世人“颠倒”,因为世人只执著于“有”,而不知道“空”的无穷妙用,总是被外在的、有形的东西所迷惑,而看不见内在的,无形的本性和生活,不知道那才是最宝贵的明珠。

同样的道理,人之所以陷于痛苦之中,是因为执著于苦的“有”,而看不到苦的“无”,也就是说,人们只看到了外在的环境和境遇之苦,认为它是真实的存在,而没有看到这些苦终会消失,终会变成“无”的事实。

或者换个说法来讲,人们只看到了现实存在的苦,却没看到苦的背后所隐藏的“乐”。

人生是苦,不可否认,但人可以超越苦。

和尚给大家提供几个方法。第一个就是要看淡身外的遭际。当从一种遭际中出来,学会将过往的一切都放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放,直到最后不再为遭遇所苦。

然后还要放空心。把“我”的得失、“我”的成败都撇开,“无我”就能无苦。

接着,还要学着关注内心的需求。

我们总是把太多的精力用于认识外界、向外占有和追求,绝少关注自已的内心状态。和尚希望大家还是多花点心思看自己,不仅要满足自已的物质所需,也要满足精神层面的需要,精神获得了满足,自然不会有多余的欲求,那大家也就不会在追逐中心力交瘁,身富而心苦。

第三点,要扩大自我。

很多时候,所以心苦,是因为心中有太多计较,过度的占有,导致生存的空间太过狭隘。人生这条路呢,总是走得越宽越好,大家不妨试着放大心量,把人生的喜怒哀乐都容纳进去,一并消化了,不要让它在心中堵着掖着,时时令人难受。

还有,在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之时,也要懂得适可而止。做事一定要有回头的心态,一心只知道往前冲,很有可能逾越规范,误入歧途,最后掉进苦海,赔上自己一生的幸福。所以,要懂得回头,懂得在恰当的时候止步。

另外,遇到困境的时候,不怨天、不尤人。要将苦难当成生命中理所当然的遭遇,时刻怀着“自作自受”的心态,安然接受,学会不纠结于福祸,学会安乐。求福避祸是人的天性,可是古人早说过,“福祸相倚”,只想求福而不愿遇祸是不现实的,刻意避祸的心态正是痛苦的一种来源。

所以,不必将祸福分得那么清楚,因为祸福总是在不断转化之中的,这种转化,你不可能左右得了。既然如此,不如就不去纠结,安心以对。

对痛苦的解脱不是逃避,而是换一种心境,用全新的智慧看待生命。大千世界,百态丛生,人生、善恶、苦乐等等都是客观存在的。可是它们投射在人的内心时,却如水中之花影,空无一物。

如果生活的痛苦和不幸降临到你身上,不要怨叹、悲泣,只要明了自己所执着的一切不过是临水照花影,就能抛开心中苦苦的纠结,获取更广阔的心灵空间,尽情享受生命之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极乐世界离开了八苦

我们展开的生命是在分段生死当中。你看分,分是分限的...

受到了伤害遭受痛苦,也是有大利益的

当受到伤害,遭受痛苦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天塌了,地陷...

人道难生佛乘难遇;失此不求度脱,千生万劫何期

三、思惟暇满难得。 闲暇圆满的人生是难得的。前面两个...

失去了就是凶,得到了就是吉吗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什么叫凶?什么叫吉?失去了就...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岂可轻言自杀

以佛教的立场来看,杀人的定义,包括杀别人与杀自己。...

【推荐】了生脱死的人一定要有与众不同的气魄

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我们活得痛苦的时候会哭泣;我们受到委屈的时候会哭泣...

【推荐】诉苦与抱怨反而会徒增苦恼

我说过,我不是看破红尘来出家的,也不是因为愤世嫉俗...

【注音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十小咒注音版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

佛说世间的四种人

佛陀说:世上有四种人。第一种人由黑暗走向黑暗;第二...

佛教素食漫谈

随着因气候变迁而不断引发的生态危机的不断出现,当今...

欲修六度,当净六根,先降六贼

问曰: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所谓布施持戒...

远离贪欲获十种功德

诸仁者!于彼远离贪欲因缘,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佛教词典】悬香

(物名)又作挂香。入香于囊,置之室内,以拂恶臭也。...

【佛教词典】汾阳三句

即宋代临济宗汾阳善昭禅师接引学人时所立之三语句。即...

各宗要略——律宗

传流 从第一次结集,优波离尊者诵出律藏为最初律部。随...

给自己留些余地

《韩非子说林》里面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叫桓赫的雕...

救拔母亲出离生死

有一本《物犹如此》的古书,收集了许多可歌可泣有关母...

圣严法师《因果法》

接着我们来讲因果,因果是从因缘而来的。从前与后的关...

什么是三摩地、陀罗尼道、得泥洹道

问: 什么是三摩地?什么是陀罗尼道?什么是得泥洹道?...

佛陀的姨母出家记

当佛陀回到迦维罗卫国时,大爱道瞿昙弥(即佛陀姨母,...

人生应该做到的十件事

一:孝敬供养父母师长。 一切善法都建立在孝道上,对...

业果和定业能不能转?

在《地藏经》第一品里有一个问题,业果能转不能转?定...

回向的诀窍

很多的同修,平时做回向,除了按照大德门制定的回向文...

佛教本来就是人生的

人生佛教,是近代中国佛教泰斗太虚大师提倡的;但是人...

诸佛境界,实是吾人各具境界

圆顿大法,尘劫难闻,得与胜会,确是多生善根深厚,切...

找小鸟当证人

我们平时面对外境时,常会加以分别,却从没有好好地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