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净土三篇

宏海法师  2019/12/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答卓左车茶话》

好,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下午吉祥。

今天是我们这次的第三节课,从头一天的《印光法师文钞》的这篇《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开始讲起,一直是紧扣着净土法脉,不管是从教史、教义、弘扬、住持。那么昨天《彻悟禅师语录》这一组开示,相对于前天来讲,也算是百尺竿头又更近了一步,是贴近的近,把这个镜头推近了一点。今天我们讲的这个内容,相对于昨天来讲呢,可以说是登高极目,更上层楼。

那么之前我们先要介绍一下,到底是谁说的这些话。在净土的祖师中,基本上分了三大类流,一部分就是有极强的这种信仰情怀,死心塌地的“南无阿弥陀佛”,一生不改行履,不管是从著作上来讲,他也没有,没有什么著作,但是德行很好,甚至有大感应,大灵瑞,流传在这个世间,这是一类。

另外一类呢,就是宗门下面,圆悟心性以后,转弘净土。实际上这一类呢,相对来讲是最适合我们,特别是出家师父的口味。他能够就是说把禅的境界又用净土的这个法相来体现,所以常我们叫做导归净土,或者叫有禅有净土,已得了禅法的再来修这个禅之净土。以上这两种,可以说是净土祖师里边最多了。

那么还有一些独特的是什么呢?通宗通教,没有人能够比他的宗教信仰情怀更为浓厚。同时又是禅宗开了悟,戒律的开遮持犯了如指掌,天台的这个圆顿止观也得总持,著作等身。只要他给大乘经典作注,那一定是这个经典的首席代表。这样的一位,就我们今天讲到的蕅益大师,占全了。

如果真要说这个祖师来讲的话,天台、律宗、禅宗,他都能叫祖师。但是后来呢,因为确实是对净土的贡献太大了,那么他的号就叫西有道人,西方真的有,确实有,的的有。蕅益大师生在现在苏州的木渎镇,就是灵岩山的附近。刚开始没有出家的时候,他也是乱说乱道,作什么《辟佛论》,说没有佛法,是假的,也不忌酒肉,后来读了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以后,一反常态,开始忏悔。二十四岁的时候,梦见同为明末清初四大高僧的憨山大师,梦见他老人家以后呢,恳请这个上乘的佛法。

但是因为现实中,憨山大师当时在广东在曹溪,他到不了那儿,最后就依着憨山大师的门人,一个叫雪岭法师的,给他剃度出家了,名字就叫智旭,智旭大师。二十五岁的时候,空掉了身心世界,受了比丘戒。二十五岁呀,大家想想,如果说非要相比一下,你说赵州老和尚八十岁了还出去行脚,(蕅益大师)二十五岁就开悟。

但是他的住世的示现也很短,五十七岁的时候圆寂了。可以说是后来把最为代表的《弥陀要解》注释完了以后,好像他老人家的任务就完成了。五十七岁圆寂以后呢,三年后开的龛,当时也是坐这个龛里面嘛,头发还会长,这个面部呢,整个栩栩如生,留的当时是全身舍利。

我们现在都讲到舍利,实际上,不仅仅是色身舍利,蕅益大师给我们留的最重要的法身舍利,第一天已经介绍过了,就是一部他来编辑的,不是他写的,他编辑合集的《净土十要》,这个是净土行人必须要看的书,无上的法宝。特别是第一篇《弥陀要解》,是《净土十要》的第一要。

那么我们今天来给大家分享的这篇《答卓左车茶话》,这篇小小的问答书信,也可以说是他法身舍利里面中的结晶。他就在这个问答语境中,把净土和禅境,完全合二为一,进退自如,可以说是针锋相对,一气呵成的顺理成章的给回应过去了。

一个问,一个答,在这样的这种智慧碰撞中呢,我们才看到说,不管说问者也罢,答者也罢的,这种大慈大悲。发现说,原来真的是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

那么这篇文章呀,因为是这个叫卓左车的居士,这是当时有名的一位大居士。大家也发现了,我们这几天几乎虽然说是扣着净土法脉,可是就是咬紧了,就是禅和净的这点儿问题。这个学修呀、见地呀、关系处理,因为在说到说我们中国汉传的法门呀,就是真的成就的几乎除了禅就是净,现在庙里面也是,除了禅堂就是念佛堂。

你看参话头还参得没有办法,因为这两家修的太多了,只好话头还又引了个念佛是谁。那么净土家呢,又说“是人但念阿弥陀,便是无上深妙禅”,从这些流淌下来的、传统中的、这些常说的语偈里边,我们都可以说,禅和净当时有多紧密,难舍难分。但是有时候也被一些不能够融会贯通的人,又弄得是难分高下,是非不断。

那么从这个修法上来讲,特别是对于我们现在来讲,诸位要知道,达摩祖师当时来的时候呢,因为正好到了那个时代,唐朝的教理已经分明,宋朝的这个瓜已经要瓜熟蒂落,所以他老人家来的时候,正好直指人心的这个法呢,是有无上的大利益。

有大利益的法一定会有大害,就是它作醍醐的同时,一定是成正比例的有可能会成为毒药。所以我们现在,很多时候说是在摆弄禅的时候,无形中大多数都得的是大害,所以这也是禅净这个流弊上一直是,为什么?因为根基不在了。

许多的祖师后来,特别是净土祖师,我们今天并没有带有背景色彩,只是照着祖师们当时的立场,我们作为一个言教来听闻。但是确实很多祖师当时痛斥这个狂禅,它引发了很多对净土的偏见。蕅益大师当时就说过说,彻见近世的禅者的病是什么呢?是在于绝无正知见,而不在于说知见太多,从而障道。

印光法师也说过说,参禅的人为什么好像说空说的滴溜圆,但是实际上呢,他不明教理。就是教理不明,甚至会出现种弊病。我原来看着祖师们开示的也感受一下,现在发现有时候当真如此。

因为刚出家一入禅堂,再加上自古道场里面,禅宗道场都有这样的风气,所以就很少让去亲近经教,所以导致什么呢,光去读祖师,这个老和尚也是常讲公案,庙里的禅和子,反正来来往往都摆弄祖师的这个言教。

所以导致有时候就什么,重祖轻佛,反而原来的圣言经典,放在一边,死抱着这个《指月录》呀,《灯录》呀,就不断地在摆弄这些公案。问题是公案只能用一次呀,当时人家已经用过了,一次性的,你再把它拿来,说的时候,就说不到那个点上了。

所以你看啊,大家有的回去你关注一下,特别有意思,像净土里面最著名的这些开示,比如说《净土决疑论》,印光法师写的,它的缘起就是一个禅者对净土的误会,认为净土不行。

说永明延寿禅师这样的大祖师爷还写什么“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说把净土抬得太高了。天如惟则法师的《净土或问》,这也是净土里面最要紧的开示,也是因为一个禅上人对于净土的误会。

当时有一个居士叫袁宏道,据说是苏东坡的后身,那么他呢,也是在写《西方合论》的时候,有一个禅者过来,看看他待在这儿在干什么呢,那么他把写好的《西方合论》的这个草稿给他看了一下,这个禅者就说,说这种法门是接引中下等的人也就罢了,说你在禅宗的见地如此之好,你还修这个?

诶,所以说,我们今天学习呢,也是从他们思想见地交流中,来找到这个妙不可言之处。不管是正面反面,我们说辩论也跟正方反方一样,那我们吸取的是这个禅也或者净的营养,来互补知见,我觉得这样,我们的学习态度是比较为正。

特别是现在,诸位法师,你们也会遇到居士问法,在座也有很多居士。那么从教理上来讲,居士确实是要差一截,一个是善根问题,宿世的这个宿因问题。现在有时候居士问法,要么是完全糊涂的,问的问题,都不是个问题,或者有的时候就是常见的问题,问了一次,又一次,一次一次,还要问。

当然也有一些,也貌似好像看了几部经典,或者他自以为明了了,但是实际上,有时候又是会自己在那儿琢磨得牛头不对马嘴,也搞不清楚。当然也有一部分,很少数的,自认为已经有所了解了,甚至他的经教非常通达,但是他往往生我慢,又轻慢三宝,甚至看不起出家人,然后有时候就明知故问,或者故意刁难。实际上,这篇《答卓左车茶话》里边,如果非要上纲上线地说一下,就有这样的味道。

但是大家知道,我们刚才讲的这些,还是生活中一般的,确实有二般的,人家能够深入经藏,教理多闻,比如说这个卓左车。等一下随着我们学的时候,人家提的问题,很可能我们自己现在还弄不过来,这是在讲啥呢?我来的路上也在想,因为我们住持三宝嘛,现在我们想想,纵然不能够深入经藏,但是至少你要有一宗一派稍微通达一些,要有这个佛法的见地。教义上,哪怕说一宗一派,你也不能顾全,至少有一部经典,你算是拿手戏,也好,得了这个总持法,那么就以不变应万变,这也是在住持佛法。

但是我们现在的情况,说实在的,有时候,哎呀,怎么讲呢,觉得说,什么事儿都重要,只有好像讲法或者听法不重要,没事了,干干也行。那这也是现在的(风气),因为我自己讲,我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这还算是关系好了,给你说,通个气儿说你这里天天你少讲一点儿,你讲那么多干嘛呢,你有啥用呢?

实际上,有时候我们作为僧本位,自己也没搞清楚我们这个身份,应该怎么用自己,自己往哪儿用?用对了,现在现前的不会没有,还有会更多的功德。用错了,就等于说把这个身份,一块金子换了糖吃了。

所以你看现在我们实际上一直在,不是这些年在提倡讲经交流,或者说示范讲经嘛,但是我有时候也很可悲地看见,这种活动基本上是流为一个形式了,还是很少有人能真正得发心的去,一心一意的去弘宗讲法、讲经,还是少。

因为这个也是,我自己知道,很累的,吃力不讨好啊,甚至因缘也没有,要你一点一点的积功累德的往开来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你看现在不是除了提倡讲经说法,甚至最近发的文,那我们浙江这是红头文件上面也说了,这个开光呀,升座呀,这一类的,太场面大了,那么甚至里面讲说可以适当的多要去加入什么呀,讲经说法的活动,这是什么意思,大家要知道。

所以你很可能用的时候就,你看我最近就遇到一个小师父,他在微信上问我,问我问我,渐渐地发现什么呢,他可能不是要问问题,他是想没事了想说两句话,闲得吧。然后我就仔细看了一下,他跟我说的这些问题呀,完全没有佛法知见,就看得我很觉得,心里觉得说怎么会这样,完全没有佛法知见,甚至有些问题不知道哪儿冒出来的,甚至还不如一个居士,而且还是佛学院毕业的,就不知道这些年在佛学院在干什么。这是我这两天稍微有这么一点儿这个知见,让诸位法师见笑了,那这插一嘴。

下面我们今天就看一下,这篇问答的书信。大家来看,有吗?好。问,这是卓左车问什么呀,“问:上堂则超佛越祖,接众则权引中下,此流俗宗匠,未悟心法者,所必堕之窠臼。”

大家来看这一句,这就讲到我们现在的一个常态,上堂说法。实际上在禅宗刚刚开始大兴的时候,哪有上堂呀,对吧。后来慢慢慢慢就形成一个套路。那现在我们还有,或者说你看上堂说法,千僧斋、如意斋的时候,和尚还得拿着锡杖上堂说法。那么在上堂说法的时候,“超佛越祖”,干什么呀,淡淡地说几句话,直戳你的那个本来面目。所以我们基本上现在上堂上哪里,就是法堂嘛!

现在我们基本上所谓的丛林里面,不是有所谓的叫伽蓝七堂,包括从山门呀,大殿呀,你看普济寺就非常标准,为什么呢?从前面的这个山门,大殿,大殿后面是法堂,法堂其实也就是,还有这个方丈殿,基本上就是这样的布局,普济寺很标准。

那么法堂就相当于我们说的,讲堂就是讲教的,法堂呢,就大部分就是说法,禅宗教外别指,你看我们现在最多的时候就是说,“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就没下话了。

到底是什么意思,“超佛越祖”,我们昨天讲“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就是说向上一路的这个妙高峰顶啊,他直接让你往那儿会,不要在现前这个境界上进行了别和投入,所以我们常讲到的什么“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他就是直接给你截断。

所有的祖师公案,都是让你截断意识思维,不是给你讲的,所以你看说法,基本就是一个偈子,超佛越祖嘛。把你的思维的解的这个路给你塞住了,那么你悟的这个门就开了。

所有上堂说法的功德就是为了这样,逆生死流,我们常讲到说“真佛无形,真法无相”。“超佛越祖”这个境界,就是说你意识也行不到那儿,话也说不到那儿,一切都到不了那儿,就是不可到那儿的那个那儿,就这么往上会,叫“超佛越祖”。

但是“接众则权引中下”,一旦下堂来了,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开始妥协了,分了三六九等了,流于俗谛了,不在禅法上论了,也讲什么小法呀,善法呀,甚至弄点人情世故呀,等等都有了。像以前禅宗的祖师呀,是不在这上面论的。问一声说,你会得会不得。你说会得了,你道一句;你道不得了,那你好好再发心干活去,二话都不说。

那现在我们这个“接众则权引中下”就开始,我们常不是说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嘛。就是不仅仅讲这个第一义谛了,还开始讲什么,九法界的法。禅宗是只说佛境,不讲九法界法,什么六度万行,什么五眼六通,都不认这个,云居山的对联不是就是“到这里不认你五眼六通”。

那现在我们慢慢的开始接众,接众的慢慢的流于俗情了嘛。到现在我们更是这样,你不流于俗情,他连个佛法缘都结不上,人根不行了呀。那现在可能说这个彻底方便,甚至我们说接众,接众,接众,这里讲的接众,还是从佛法上接引他,从善法上成就他。那我们现在有时候就彻底去山门口接,去码头接去了,成了这样了。这就叫“接众”。

那么讲到说“此流俗宗匠”,你看这里为什么叫宗匠呢,本身叫尊宿,开悟的人,那么流俗宗匠就是说,我们常讲到一个宗教家,一个手艺人才说他匠气十足。所以“未悟心法者”,你看这个居士,这个口气就出来了,“未悟心法者”,没有开悟的,“必堕之窠臼”,没办法,为什么?一个是自己没有开悟的话,肯定要姑息心就出来了,他把持不住,不在那个境界上。二一个,有的人呢,他认为自己虽然没有开悟,他认为我是在行方便呀,种种方便都行,但是不是有一句话叫“但得本,不愁末”嘛,所以你看呀,所有的祖师爷们,都没有误入流俗。

就这几天我们讲的这几位,你看,印光法师,诸位要知道,印光法师去上海去参加那个护国息灾法会的时候,先给去了一封信,怎么说的,说我早上吃什么,几个馒头,几碗饭,多少菜,中午吃什么,晚上不吃,或者吃什么,不许多,不许少,不许给我加菜,不许做小灶。

我来了,我自己带一个侍者,我自己掏这个大洋,我(自己)车子过来就行了,你不要来用车来接我,我先说好,一旦你用车来接我,我转身就走。就这样的风格。彻悟禅师,我们昨天说了,一天就一尺香见人,这一炷香烧完了,来了天王都不见。

蕅益大师更是这样,几个人在一块共住了,说了五比丘不是有这个(如法共住,以令正法重兴),结果最后还弄不成,别人还误会他,说他是为了名利才这么,他不再见了,他转身就走了,从此就不跟你们作伴了,不妥协的,这都是祖师风骨。

我们现在看起来说,这也太不近人情了吧?汉传大乘佛法就讲人情。就讲到刚才接众的时候也是这样,我记得我就听一个同修说了,说泰国的那些和尚们太不近人情了,说他们坐在那儿,来了信徒给他磕头,他理都不理。你像我们现在有时候,居士还没合掌,我们先就礼就来了,实际上这就叫颠倒。

现在很多庙里边呀,外面的庙里边,可以说是奴役清众,侍奉白衣,知道吧,我这话又得罪人了。听着是,说起来舒服一些,但是这就是现在的流弊,都在颠倒中。人家泰国的和尚就是这样,你顶礼,是你自己在给我求福呀,你把我的福报拿走了,我为什么还要给你还礼,哪有这样吃亏了,赔了这个又折那个的,所以说你顶礼是你的事情,不在这个人情世故上。祖师们皆是如此。

弘一大师跟别人约好了吃饭,约好了吃饭,晚来了几分钟,又带了另外的人来了,他转身就上楼去了,说时间到了,不去吃了,就这样。所以你看梦参长老讲法的时候提起弘一大师的时候还说,特别难打交道,不好说话。为什么,没有将就心,不卖面子。你听过说“宁教老僧堕地狱,不将佛法作人情。”

当然我们这里讲到的说,这个流俗宗匠,接众则权引中下,实际上严格的讲,不将佛法作人情是什么,就是在宗门下,只说向上一路,法法头头,全部指归向上一路,不在第二山头,作这个情见佛法,严格的讲是这样子的。

那么你看他说,“致禅,教,律,及净土诸法,俱失纲宗,俱成实法。智者无所适从,愚人蔑弃一切,有自来也。”

你看这就形成长久的流弊。“俱失纲宗”,什么叫纲宗呢?就是所有的八万四千法门呀,是因为有八万四千烦恼,一切的法门行门都是一大方便,干什么呢,开示悟入佛知见。说法度众,设教说法,就是为了施设这个套路,一代教法公案,都是为了让他入到法里边来,为这个服务的,包括这么多的宗派。

但是现在我们有时候对于宗派的纲宗,我们也搞不清楚,厘不清。你看这里讲到的,禅、教、律、净,包括还有所谓的密,中国的八大宗派,八大宗派它是有纲宗的,什么纲宗呢?华严、天台,到了咱们中国以后才成立。它的核心思想,华严宗就讲事事无碍,天台宗就说一念三千。从印度流过来的中观、唯识,没有怎么变动,一个讲空,一个说有居多,这四个统称就叫做“教”。什么叫做教呢?一点一点的去教理行果信解行证的去了解,去修证,这就叫做教。相对于教的次第而言,我们刚才讲到了,禅法呢不在这个套路里边,就称之为宗,相对教就叫做宗。

现在很多时候我们有一个什么误会呢,以为公案就都叫做宗,所有的经典就叫做教,实际上错了。印光法师怎么说过了,说从理解的角度,教也叫教,宗也叫教;说从彻悟的角度,教也叫宗,宗也叫宗,教的教就是经典,佛说的经典,宗的教是什么呢,就是公案,千七百公案。

现在我们往往以为,粗浅的就是,只要说公案就是宗,讲经典就是教。那么相对于教也罢、宗也罢,这都属于显说。那我们相对还有什么,密宗叫密法,这里没有提到。禅、教,那不管禅也罢,教也罢,这都叫做化教,什么叫化教呢,就是在前面不断不断地引诱你度化你,在前面引着走;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后面拦着你,不让你往下掉,掉到悬崖下去了,要丧命了,就是律宗,叫做制教,叫做制教。

制教、化教,不管制教、化教,显、密、教、宗,这一些必须你自己去走,自己走,谁都帮不了你,道理明白了,自己去看着办。所以全部就叫做自力,就叫做难行道。只有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就这一门,独此一家,叫做他力,叫做易行道。

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各具特色,但是合在一起这么来看,它是拧成一股绳,就叫做纲宗。这么多的宗派,它有纲宗,就是各有各的任务,各有各的体系,各有各的特色。但是“俱成”,就是所有的这个体系也罢,特色也罢,大家不要忘了,它的根本是什么呢,佛说了,空拳诳小儿,法法本无法,无法亦是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所有的套路,它最终的本质是这样子的,是为了解脱成佛服务的,那么如果你懂得这个纲宗,你就知道佛的教法是方便,你不懂得这个纲宗,你就把它当成一个真实的东西,最后放不下,俱成实法,俱失纲宗,就这个道理。

所以你看导致什么呢?“智者无所适从”,就是稍微懂一点的,入进来的,说你这家说的这一套,那家说的那个体系,相互还是非,我到底听谁的呢?无所适从。“愚人蔑弃一切”的话,没有兴趣,根本说你们爱说什么说什么,不管你哪一门,与我无关,“有自来也”,渐渐就形成这样。这是这个卓左车他自己给蕅益大师先陈白说,现在佛门所谓的乱相,就是这样子的。

那我们再来看,“佛言:若人专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但是怎么样,“如今弄虚头,逞精魂汉。一味胡言乱语,定不如真实参究念佛底人。”

诸位,我们这几天一直也在讲这个话,这个话是极其清白简明,但是极其难信难解的,难信难解。首先我们要明白,讲了半天,到底什么是禅吗?我们常在摆弄禅,到底什么是禅呢?也把它叫中道实相,也常说叫本来面目,又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无一法不是禅。如果你能吃透无一法不是禅,那么就以一法,念阿弥陀佛,当体就是禅。

任何法皆是禅,念阿弥陀佛就是禅呀,你不要在上面再多一层,还要悟什么禅,此时此刻就是禅,对不对。那么既然此时此刻就是禅,一切法平等,你还有什么法能够上于念佛呢,因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有比念佛还上的法吗?无有高下呀,还有什么法能够深于念佛,妙于念佛呢?

因为念佛就是禅,没有任何法能出于这一念,当体皆是禅,就没有高下,没有深、没有浅,没有妙、没有不妙,所以说你只要循着他,是名无上深妙禅,就可以了。这就叫禅。

当然念佛就是禅,不念佛也是禅,那我们现在要厘清一个什么呀,不念佛的禅,只能显性德,你永远尝不到,禅在那禅着,你禅不进去,你还在绑定的这个纠缠的缠中。如果你能够念佛,就等于说不仅仅在性德中已经一点儿都不少,修德上也将现前圆满。这才叫做“是名无上深妙禅”。

可是问题是什么呢?现在,你看一味的胡言乱语,就是讲禅的讲得太多了呀,动不动就拉个公案出来,还在那儿会意一番,什么光影门头,鬼窟活计,知见一堆,就是讲的这些,为什么呢?就在第六意识中打转转,“弄虚头逞精魂汉”,就是指的在第六意识里边,没有实证的功夫。你们想见个真实的事例,就是我,我就天天在干这个事情,没有实证的功夫,就在这儿说,那说来说去,还真的不如说老老实实去参究,或者念佛的人。

所以这个卓左车居士呢,他就出来一个知见,大家看,我们现在先可以,你考量一下这个知见对不对,他说什么,“宁为上上人拨无净土,令悟土即心不应为中下人收作权乘,破坏真法。”

他就对蕅益大师说什么,这个话听起来也很可怕,说什么呢?宁可为上上根器的人说没有净土,为什么?破他的净土知见,令他当体开悟。就跟用这个休克疗法,直接说往死里治你,直接把你治活。悟万法唯心,既然万法唯心嘛,土即是心,心即是土,我们昨天也讲过了。

宁愿这样,就是宁愿我说乱来,把他引入正道,也不可以什么,为中下根的人,就是不可能开悟的人,还给他在第二山头,讨口舌,收作权乘,见不到实法。就是说宁愿说,说说禅呀,讲讲公案呀,让他结个缘,说不这样干。实际上这个意思就是说,宁缺勿滥,宁折不弯,这他自己的见解。你看就出来这种见解,就宁愿说拨说没有净土,希望把禅宗的这个根基给他保护好,也不希望说什么呢,“为中下人收作权乘”。

实际上他这里已经错开了,已经错开了。那么他给蕅益大师开始提问了,大家看,“况法王于法自在,随时应机,自无陈见。何必依他古宿,扬禅抑净。

我们经典里面常讲到说,文殊师利法王子,大势至菩萨法王子,那说明这都是佛的法子嘛,那么佛就称之为法王,王就是自在的意思。世间的王,于人自在,随便他管,那么出世间的叫做法王,于法自在,住持法道的,大转法轮。

那么这里讲到的“况法王于法自在”,也是对蕅益大师的一种尊称或者赞誉吧。当然在当时的时代来讲,蕅益大师是特别能够配得起这个称谓的,为什么?因为蕅益大师确实是,就是最低最低啊,是大开圆解、明心见性的人。他自己说的嘛,他自己往生的时候给他的弟子们说,说“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名字位,我们知道“六即佛”里边,理即佛,名字即佛,就是已经开悟了,大开圆解了。

大开圆解的人呢,他的知见就是跟佛已经彻底同步了,只不过佛已经到了尽头了,他开始知道迈步,就是这么个差别,但是所见的风景,来来回回,完全了然。他有一个什么功德呢,开了圆解的人,讲经说法,横说,竖说,歪着说,绝不会误导众生,能够导入正见,这个功德已经完全具足了。

所以你看他就给他说“于法自在”了,“随时应机,自无陈见”,就是你自己没有自己的东西,你不必记祖师爷们的这个,吃人家的牙慧,现成的语言,借几句出来,在这说,没有必要,所以不必依着说,曾经的人或者扬禅抑净,或者说净呀禅呀,各种知见吧,他的意思是这么个意思。

我们再往下看,越来越难了,这是开始正式乞法了,“伏乞竖吹毛剑,击涂毒鼓,大转法轮。

这是开始对蕅益大师,还算是这个,你看“伏乞”,这算作是也有顶礼的意思。当然这里讲到的“吹毛剑”,和“涂毒鼓”,这是宗门下里面常用的一些公案。吹毛剑,有一个巴陵禅师呀,这个吹毛剑是他的三转语之一,就特别有名的一个公案,那么实际上就是等于说,智慧的宝剑一样,凌厉的见地树在这儿,你这个毛发呀,头发呀,在这上面,风一吹,弹过去,就断作两半了,意思这般若智慧呢斩断一切情见,一切见的知解,就这个意思。

涂毒鼓,就是鼓上面涂了毒以后,敲的只要声音传出去,听的人呢就死掉了,就比喻说一听以后,这个法鼓一击,那么烦恼呀这些鬼窟活计,前面讲的弄虚头汉,这些就死掉了。这也就是作狮子吼,这个意思。

大家来看他提的问题啊,那我们来学习这几个问题之前,大家一定要知道它的前提,也就是它的背景在哪里。

因为他提的问题已经是非常痛快了,很直接,但是它的背景是哪里呢,前面说了一句话是什么,“佛言:若人专念阿弥陀,便是无上深妙禅”。既然是佛言这么说,那么你就告诉我,但念阿弥陀的时候就是无上深妙禅,那么念佛人在念到深妙禅的时候,你给我回答一下,是个什么状态,怎么个深法,怎么个禅法,便是无上深妙禅,禅在哪里?所以大家看啊,开始问了。

第一问,“如何是念佛门中,通身入理,向上一路,直踏毗卢顶上行作略?”第二问,“如何是学人初下手时,便离四句绝百非念佛?”你看这都是讲的禅境,第一义谛境。“如何是念佛人最后极则淆讹处,脑后一锤?”连番轰炸。

你看,如果咱们平常就是简简单单拿个念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是大慈悲父,什么大愿王,那从宗教情怀,我们都是听惯了这样的法。他这里直接就,你说但念弥陀就是无上深妙禅,那你告诉我,念佛的时候,正在念佛的时候,念佛门中,什么叫做“通身入理,向上一路”?

所以,诸位,讲到向上一路呀,向上一路,在禅宗来讲到,怎么说向上一路呢,不说的呀。人家说“可说可传,便非真容”,就不是那个东西,所以有句话叫做“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就像猴子去找它的,把它的影子捉住一样,这不可能嘛。向上一路。

所以你这会儿就给我说,既然念佛就是无上禅,你给我说,念佛的时候,什么是向上一路,直踏毗卢顶上行作略,毗卢遮那佛叫什么?叫遍一切处,就是所有我们佛教用语中,形容那个最清净的状态,最高的妙的那个究竟境界,所用语言里边啊,最到那儿的了,只能这么说,所以以前的公案里面也讲到说,“去来不以象,动静不以形”、“更无一法可当情,直踏毗卢顶上行”,就这个意思。所以他直接就把这些话拿出来了,说你就不要用什么呀,其他的祖师们的话了,祖师们的话我来问,大家看。

我那会儿听到一个对联,我特别喜欢,我那会儿的对联呢,现在还在我们佛堂里边,我还让四大寺的惟师父写了一幅对联,我裱起来,挂在那儿,叫“曾以为超凡入圣,谁料知倾国倾城。”好多这个来访的人都以为说,你怎么这儿贴了这么个对联,倾国倾城,好像形容女的貌美不知道的叫倾国倾城,说多愁多病的身,倾国倾城的貌。

我还每次给他们还很得意洋洋地讲,我说这个你们错会了,我说“曾以超凡入圣”,我们以为要怎么修,怎么去证,不管怎么样,超凡入圣嘛,“谁料知倾国倾城”,就是发现说,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化现,到处都是观音菩萨应现显现的,来点拨来了,是这个意思。后来有的人还嫌我这个意思没到什么呀,没到毗卢顶上,人家给我说,你这个会得没会到头,你看这就是净土跟禅。他说怎么个没会到头,什么叫做曾以为超凡入圣,什么叫倾国倾城呢。说所有的凡情圣见全部倒塌了,这叫做倾国倾城,诶,言之有理,这叫做“毗卢顶上行”。所以你看人家就意思说,既然无上深妙禅,你把这个配合禅境给我解释一下,念佛的时候。

第二个更难,什么呢,“如何是学人初下手时,便离四句绝百非?”大家要知道,离四句绝百非的话,在教法上,也是中观般若里边最常用的一个,描绘中道实相,四句是什么呢?有、无,就是空、有,或者说亦空亦有,非空非有。

听起来这是个佛学概念,如果你要划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大家要知道,所有我们每天的起心动念,或者用语言文字的表达,都离不开这四种情状,一定会再落到这四种情状,就是空、有,或者亦有亦无,或者非有非无。所以说离四句绝百非,就是不断的否定,不断的否定,就一直要把它拿到那个劲儿上,禅的那个劲儿上。

所以你看他就说,既然已经是但念阿弥陀的话,就说明你一句阿弥陀佛念起来,就入到这个境界了,好,那你给我说一下,“如何是学人初下手时,便离四句绝百非念佛?”

最后又讲到说,念佛人念到最究竟最高的准则的时候,特别容易弄错的状态的时候,什么是“最后极则淆讹处,脑后一锤”,脑后一锤,就是警醒,最后把你给弄醒嘛,彻底让你转身嘛。所以你看他连轰炮,听起来好像还是“伏乞”,我跪在这里祈请,实际上这几个问题是非常刁钻的。

后面还讲到,“从来宗门语句,壁立万仞。一涉净土,定属廉纤。”就是说从来在禅宗的风格的话,你看这个“壁立万仞”就是很陡峭的山壁嘛,我们一般都知道,不论情见,干净利落,直上九宵,禅宗的风格不就这样。

你看禅师们都是这样,他只讲那个绝对高度,不说相对高度,所以叫“壁立万仞”。“一涉净土”,就“定属廉纤”,就是婆婆妈妈就开始了,确实是这样。

你像我们现在,我上次看到他们去东林寺参学,东林寺大佛那个净土苑,一进去有一个大匾,就上面写一个什么,“回来吧,孩子!”都是这种用情感,用情来摄你,用情来摄修,就净土就是这个风格。又说什么十劫呼唤呀,你看,我们昨天讲到彻悟禅师还写的,“思着莲邦雨泪垂”,他是这样的一种风格。

所以禅宗呢都是开门见山,净土就喜欢娓娓道来,这就是法门的风格,也是我们刚刚开始讲到的佛法之纲宗。每一个气质不同,你要懂得欣赏,不要说这一类的就漂亮,那一类的就显得很丑,不是这样子的,就跟人一样,要懂得欣赏他们的气质,你适合哪一种,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但是他这里其实还有一种,还是有一点意思,就是禅宗高妙,净土拿不出手嘛,拿不出手嘛。

所以你看这里讲到说“冀和尚”,就是希望大法师您老人家,怎么样呀,“将向来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等语,撇向一边。亲见如来境界,快说一番,震动大千世界。”

这问法的也会问,大家明白了,什么意思?就是说现成的话,你就不要说了,少来这套,我要听的是什么呢,听你自性流露。知熟的话不听了,放到一边去,把你自己心性中的见闻,借我所问的机缘,给我讲出来,声震大千。

以上的话,大家看看,这是一个居士所提出的问题。说实在的,我当时读的时候,读到这篇文章问答,特别觉得,哎呀,太畅快了,很法喜。但是逐字逐句去往过来贯的时候呀,就觉得太艰了,太涩了,就心力都跟不上。那跟得上的,自然有跟得上的,你看看蕅益大师怎么收拾他的,大家来看。

”,蕅益大师开始答了,就是他问的已经够这个长话短说了,蕅益大师答的是什么呢,根本就不容他分说,“宗乘与净土,二俱胜妙法。众生根性异,不免随机说。”

你看蕅益大师,第一个,他根本不给你留尾巴的,虽然他自己在净土上是偏弘、专弘,可是他并没有在法门知见上有偏见,一开始就说禅净两门,皆是殊胜、顿悟、微妙、难解之法。就是开悟跟往生嘛,对不对,悟后了,才能起真修,往生了,都能得不退,所以说两个都是殊胜,都是妙法,没有好坏。

我们常也讲到说,说禅净俱是胜妙法,它具体殊胜在哪里,微妙在哪里。诸位法师不知道有没有想过,就是这些都要为我们的笃定的信心服务的,为什么禅净两门叫做“俱胜妙法”呢?那我们今天时间关系,只说一点,就是它们这两个法门全部是什么,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来修的。

我此前那天在普济寺也讲,什么叫做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所有的法都是从方便入究竟,只有这两个法是什么呢,是直接把究竟转到方便上,从起步就用终点,拿过来用,作它的因,所以叫“二俱胜妙法”。你看禅宗是什么呢,把究竟当做方便,也就是说把本觉拿过来放到始觉位上,不再走了,当下就是究竟觉,就叫做顿悟。

那么净土也是从这个什么,它是从究竟起方便,但是它什么,它比禅宗更厉害,禅宗只以根本究竟,净土是以差别究竟作为方便,就是禅宗以真空作为方便来用,净土以妙有作为方便来用,就是直接把佛的功德,转为凡夫自己的功德。这就叫做“二俱胜妙法”。

所以大家看,我们常听过一句叫“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就是这个道理。以果为因的时候,就叫见性成佛,是心作佛;以因即是果的时候,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是心是佛。就这么殊胜,就这么微妙。但是由于众生的根基不一样,怎么样啊,“不免随机说”,为什么,有的人是随信行的,有的人是随法行的,有的人就喜欢直接痛快,有的他就需要婆婆妈妈,你能怎么办呢。

有的人心比较勇猛,但是有的人心就比较怯弱,你像我就是最典型的怯弱者,为什么,如果这会儿,告诉我说,净土法门完全没用的时候,我就不知道,学佛就彻底没有希望了,这辈子成就不了。

所以《大乘起信论》里边,我们学的时候觉得说,是为心性怯弱者说,大家不要觉得说,一下子,怎么是给心性怯弱者呢,末法时代的人,没有不怯弱的,你要把这个搞懂。“不免随机说”。

那我们再往下看啊,你看,“向上一著,非净非禅,即禅即净。才言参究,已是曲为下根。”直接就把它给盖过去了。你还在这儿跟我说禅说净,我告诉你,如果是真禅的话,说实话,当时释迦牟尼佛拿着花笑,都是多余的,就这个意思。

虽然是大话,我在这里说大话了啊,但是这是正理。难道非要拿着个花,在那儿笑一笑,才叫禅吗,绷着个脸,握着个拳头,就不是禅了吗?所以说向上一路,就是单纯到无为至极,本来如此,到头了。没有一个禅相,也没有一个净相,没有一个禅想,也没有一个净想。

有禅有净、有相有想的时候,早已经不是向上一路了,因为你已经在禅净的分别上开始起动了,那么就实际上向下了,“才言参究,已是曲为下根”。所以这个已经第一句就交代清楚了。你看,实际上就是说,禅就是净土的禅,净土就是禅的净土,非禅非净,即禅即净,就是不能把禅取出来独立于净,也不能把净独立于禅,全是这个,就这个,一切法都是这个,世出世间法都是这个。昨天讲到“马蹄无处避残红”,但是问题确实我们有时候心性达不到这个,也没有办法。

所以大家看,从这一点来讲的话,他刚才讲到了“宁为上上人拨无净土”,为上上人还需要拨无净土吗,上上人一悟就知道其所以然,心土不二了,你有什么必要把他拨无净土呢?又说也不需要为中下人收作权乘,如果是上上根器的人,他就不会往中下上面去会,绝没有必要害怕他收作权乘。他的那个,刚才的那个问题里边已经有问题了,已经有问题了,所以说才言参究,已是曲为下根了呀。

那么唐宋以前的禅德呀,还就是大部分就一句半句就悟道了。你看在正法的时期,佛讲法的时候,你们读一下,你看,有什么方便吗?都是闻佛所说,即证什么果什么果,即证无生法忍,没有一点缓冲,都是当下就悟道,当下就相应了。

这个唐宋以前的也是这样,师徒间的传授都是以心印心,哪有什么实法,还需要参究呢。宋代以后,人根器就陋劣呀,你给他说,不思善不思恶是个什么东西,他不是思善就是思恶,做不到了。没有办法嘛,只好以毒攻毒,才有了参话头。所以叫“才言参究,已是曲为下根”。

后面讲到,“果大丈夫,自应谛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你看我们昨天讲到,众生即佛,我们今天换个说法,烦恼即菩提,你敢不敢信。就此时此刻,你打妄想,一切的杀盗淫妄,真的烦恼就是菩提。谛信是心作佛,就所有我的起心动念,所有的这些一切现前境界,本身就是佛境,你敢吗?

我们现在只觉得说,哎呀,怎么一切境界皆是佛境,只有极乐世界才是佛境啊,无间地狱谁敢说是佛境呢?一切行履都是佛行,我们说布施、持戒、忍辱才是佛行啊,贪嗔痴怎么会是佛行?说一切的身口意皆是佛的智光显现,皆是佛的六通,三明六通。不敢呀,所以就不是大丈夫,大丈夫,他就敢信,现前就是佛,昨天我们讲到的,勘,管他三七二十一,只管喝酒,就这样,所以说你“设一念与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

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昨天讲的喝酒这个公案,你一念把喝酒这个公案给掰出来了,那么不名念佛三昧。念念相应,念念即是佛,这个念念即佛,不仅仅光是,当然这是其中的相上而言,念念相应,念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有一个,就是你念念知道当体一切即是佛境,它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

所以一旦你跟这个念念相应的时候,一旦不相应,为什么呀,无明就启动了,烦恼就分别了,在这个时候才开始什么呢,不名念佛三昧了,有了问题了嘛,一念与佛有隔了嘛。“若念念与佛无间,何劳更问阿谁。”就是说你如果念念已经打成一片了,已经信心落地了,这个万缘放下,已经放到头的话,念佛念得相续的已经执持起来了,不乱了,那你还有什么问题了吗?还要问说参究的是谁吗?

禅宗里面讲讲说,十字路口碰到亲爹了,诸位设想一下,假如果我们十字路口碰到亲爹了,你还要问,还有什么疑惑,哎呀,我是谁的儿子呀,谁是我的爸呀,还有这些问题吗?灯一开,满屋子都亮了,你还要问说,这是哪儿哪儿,是漆黑一片,到底这里是什么方向吗?彻底没有了。就这样。

所以你看说,“故参究谁字,与摄心数息等,皆非净土极则事也。”你看你不要小看净土法门,但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已经早不在你们禅宗说参究谁字上,谁还在这上面弄吗,对不对。参究谁字的时候,需要极力地提起来呀,要用功呀。

诸位要知道,有功在用的时候,就不是无功用行了,只有无功用行,才能“无功用行我恒摧”嘛,这不是论典里面讲的吗,有功用的时候,我就出现了啊,摧不了我执了,我执越来越浓了。包括你看摄心,就是把心摄住,好不容易才能出来一个境界,出来一个好像自己今天得了点功夫,那功夫就太拿不出手了,知道吧,那功夫跟贪嗔痴属于一个烦恼。

所以你看我们在学《楞严经》的时候,讲到什么叫首楞严定。首楞严定有一个什么特色,第一个,它不是引起定,不是说你怎么用功,死亢亢地在那儿引发出来了一个东西,它叫做天然妙定。所以你才言参究的时候,或者拼命的数息、摄心的时候,都不是净土的极则事,就不在净土的上上,但念阿弥陀便是无上深妙禅,不在那个里边了,就是这个意思。

那净土的极则事是什么呢?大家来看,“净土极则事,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这才叫净土的极则事。大家这句话其实肯定常听,我们一般理解的来讲还是说什么,念念相应念念佛,对吧,念佛念得能所双忘了嘛。

念得正在念的时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起来,大家要知道,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起来的时候,各位法师,你会一下,当体就是圆顿的空假中三观。诸位,你看为什么叫空假中,即空即假即中,为什么。说白了,就是为了让你不生一念,只管念,只要你现前一念能够罩住,罩在这个南无阿弥陀佛上,即空即假即中,就现前了。就叫圆顿止观,一心三观,都不是次第三观了,诸位知道吧,这是一个法。

所以你“但念”的时候啊,就是怕你不“但”念。六祖说,但看《金刚经》便得开悟,重在这个“但”,不在这个“念”,知道吧。我们昨天讲了重在“唯”,不在于“心”,那么但念,念得任运无间的时候,就能所不二,就无心无佛了嘛,没有能念的我,没有所念的佛嘛。“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当然这个还只是我们现前的功夫在进行的时候。

如果更广一点的,从理上而言,大家想,全体法界只有此一念,哪里有第二念?诸位,你们现在找一找,我们什么时候出现过第二念。我们常说,心外求法,心外求法,人是没有心外求法的本领的,知道吧。因为我们周遍法界,没有一法,能够出我现前一念心之外,你上哪儿去心外求法。包括我们说心外求法的时候,还在这个心内,还是心内的一法。那你想想,既然如此,全体法界更无念二,除此念外,念佛之外,还有佛为念所念吗?除此念佛的正念,还有别念能念于佛吗?念即佛,佛即念,但念阿弥陀。

所以你想想,正好是这一念能念之心,当体在念佛的时候已经就是什么,你看,“正下手时,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入。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

就这么一个法。你不要以为说我但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刻意把它修出来一个无上深妙禅。我纹丝不动,我只管在念的时候呀,本身已经一下子就离四句绝百非了,这不是我刻意使劲修出来的一个成果,是只要一念的时候,它当体的状态,全部都是这样子的,就这样。“通身拶入”。

所以大家看,我们还不太能够说,“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但生西方极乐一佛国土,即生十方诸佛净土。此是向上一路。

什么叫“向上一路”,就是刚才讲的,直踏毗卢顶上行。好了,你既然说要来一个直踏毗卢顶上行,我就直接告诉你,什么叫向上一路,直见佛的常寂光土。清净法身,常寂光土,强名常寂光,强名清净法身,说常寂光土、说清净法身的时候,什么,已经是多余的了,已经向下了,我现在告诉你,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是见十方诸佛法身现前。

所以大家想想,这个,你看祖师爷们害怕我们听不懂这个法,他怎么比喻的,我给大家把这个比喻现场说一下。他说什么呀,又讲到做梦这个比喻了,做梦比喻,他说做梦的人跟醒后的人是一个人,这个我们没有问题,都知道,现前想一想,就是这样。他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既然做梦的人跟醒后的人是一个人,所以应当做梦的人常忆念醒后的人,这是就是我们念佛修行。念了又念,忆了又忆,就是忆佛念佛,怎么样,大梦必定将醒,梦眼就大开了。

梦眼大开了以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才发现什么啊,原来能忆念之人,便是所忆醒时之人,就是“原来弥陀念弥陀”,就这样。问题是什么呢,做梦的时候,我们以为梦里面的境界,不知道有多少人,熙熙攘攘,利来利往,就像我们现在。但是醒后的时候呀,只有一个人在做梦。这就是十方诸佛如来,同一法身,所以叫做“但见弥陀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但生西方极乐世界一佛国土,即生十方诸佛净土”,这就叫向上一路,没有二话。这叫“向上一路”。

那我们看什么叫做“淆讹公案”呢,淆讹公案就是把他弄混淆了嘛,弄错了嘛,不明心地,不识心法嘛,还口口声声说什么,明心见性,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多少人被这八个字给害死了。唯心自性四个字给弄残了,弄残了,越是道人,越容易被弄残。

所以你看蕅益大师这里讲到说,“若舍现前弥陀,别言自性弥陀。舍西方净土,别言唯心净土这是什么,“淆讹公案”,你错了也,认错了。

所以大家,有时候我们呀,所谓的虽然这么说,还是识不彻这个心。为什么会混淆这个公案,不明心地呢,就是我们还没有彻头彻尾的悟解这个,不要说证量,或者这个悟,开悟了,悟解这个唯心自性。

我们说一千道一万的说,周遍的心,无一法不是心,既然这个心,无一法不是心,性是本来存在的,不增不减的,那么难道西方极乐世界不在这个心中吗?弥陀教主不在这个本性之内吗?为什么一说求生西方的时候就说,你这是多余的,唯心净土呀,你到那儿去干什么,就把极乐世界给甩在心外了呢?

为什么一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本来就是佛嘛,阿弥陀佛是多余的佛,你为什么,自己就是阿弥陀佛,难道西方的阿弥陀佛不在自己的本性之中吗?所以你看,本来是正正好的公案,结果舍现前弥陀,别言有一个自性弥陀,舍西方净土,别言出来有唯心净土,这就叫心外求法,混淆公案。

所以这个禅净呀,自古就是争得没完没了。跟诸位讲,《来果禅师语录》里边,就为这个也断过官司。《来果禅师语录》怎么说呢,说念佛人呀,就是禅和子说这些念佛的,老实念佛的,怎么说呢。

说念佛的人呀,你一辈子,心向外驰求,不知佛在心里,终日念佛终是佛念,说你就不知道能念的是谁,假如果你果然回光返照,突然大悟说,才知道说,哎呀,原来弥陀就是自性,极乐尽是唯心,你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吗,这是禅和子呵斥念佛的。

来果禅师当时就断这个公案的时候就说了,说什么呀。说分东分西,这是没有开悟的人才做的事儿,那么你这么说净土,就保准你老兄没有开悟。为什么,既然已经开悟了,那么你就知道说,还有什么内有什么外,你还用说是向外驰求吗,外就不离内呀,那么既然外不离内,内心念佛,何离开外了吗?念西方极乐世界的佛,就离开内了吗?你看来果禅师,这是明眼人嘛,所以说真正念佛者,当心佛一如,忘内忘外,无东无西,而不妨宛然东西,炽然往生。东西不相往来,东西炽然往生。所以自古这个禅净,常说是一家,就没办法过日子。哎呀,这就是净土的极则事,混淆公案。

所以你看什么叫“脑后一锤”呢,“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此是脑后一锤。

这个话听起来说,怎么倒(腾)到这儿了,大家看,为什么三贤十圣住的是果报土呢,因为他们还有修有证,还有修证的概念,所以只能往九法界最高处走,入不了佛境。只有佛才是一念不生,《四十二章经》讲到了嘛,说供养罗汉不如供养菩萨,供养菩萨不如供养佛,供养佛不如供养什么,供养无修无证无这个无那个,最后就彻底什么都没有一之人,那才叫真佛,那才叫真佛。

所以这里为什么叫做脑后一锤呢,就是说彻底把佛法,世间法也走到尽头了,把佛法也走到尽头了,到了这个地步,泯灭了世间法佛法了,断除了我们对佛法的最后一丝依靠,也就是禅宗讲的贴肉布衫,最难透脱那一关。

你像现在我们没什么信仰,不修行的也就罢了,反而有信仰特别苦修的,你现在给他让他“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他害怕呀,受不了,所以这就叫“脑后一锤”。就是最后到那个点儿上了,砰地把你一下子给你彻底击碎,倾国倾城。断除最后那点儿,到这个时候才叫什么,无有东西,才是真正的净土,这才叫极乐才现前了呀,这才极乐现前。

所以我们说到极则事的时候啊,说什么极则事啊,我也跟别人,有一次有意思,弄起了。说起这个什么话题来着。说起还俗的一个不太妙的话题,说起还俗不太妙的话题了,引了大家看过《西游记》里边唱的一首歌,唐僧呢到了女儿国,这个女儿国的国王看上唐僧了,舍不得走了,叫他御弟哥哥。

然后就不断地引诱他,说什么,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说只愿天长地久,与我意中人儿紧相随。那我们一般听起来的话,哎呦,谁敢这么,唐僧给吓得浑身都发汗,对不对,看了一眼,马上就心动了,这就是没有到这个极则事,脑后一锤之处。你要是脑后一锤来看这个法的话,说什么王权富贵,就是舍世间法。怕什么戒律清规,就是断出世间见,就这样。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愿天长地久,才是当体就是不生不灭现前的佛性,天长地久。与我意中人儿紧相随,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这样。所有的修法汇总处就这么一个,这就叫向上一路,这就叫毗卢顶上踏,这就叫混淆公案没有混淆,这就叫脑后一锤。所以说但念阿弥陀佛,千真万确,确确实实是便是无上深妙禅。

所以蕅益大师这么排山倒海,一气呵成,畅快淋漓,最后给他回应了,说你说,一说禅宗的话,就是什么,万仞高山,一说净土就婆婆妈妈,我现在且问你,“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谁敢收作权乘。

谁敢说《华严经》是方便法吗,《华严经》叫一乘别教呀,大顿之法,谁敢说《华严经》是权法呀。“忆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谁敢说《楞严经》是不究竟?那是修行的百科全书宝典,你看他老人家,把这个大后台给引出来了。那如果你连这种话都接受不了,那我就不跟你论了,为什么,你不信佛法了呀。

忆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谁谓定属廉纤。”但是蕅益大师也没有忘本,你看他老人家最后的开示,实际上,我们今天讲了一天的玄妙高妙,最后才说了,真正的净土行法,还得从头做起,怎么样呢,“但能深信此门”,要信,信从是西方有世界名曰极乐,阿弥陀佛正在说法。

依信立愿”,要信彼佛国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依愿起行”,要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要随缘念佛,尽量念佛。我们已经倒退到这种地步了,哪怕实在不行,你一天早上要个十念法,你总得念起来。

念念流出无量如来”,大家想,“念念流出无量如来”,这就是一多相即嘛,广狭无碍嘛。

遍坐十方微尘国土,转大法轮,照古照今,非为分外。”大家看,为什么一念就能够流出来无量如来,念念遍坐十方微尘国土,转大法轮,照古照今,还说非为分外,非为分外是什么意思,还没有出我们现前一念心之外,为什么?

因为万法唯心。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到了这个地步,你还问我说,怎么说来着,“快说一番,震动大千世界。”你到这会儿“何止震动大千世界”,整个华藏世界海,无非就是现前一念而已。

所以最后把他收拾了一通,看他也可怜,为什么?完全知见没开,说得高妙,就跟那个,还有一位特别喜欢提问题的,大家去看一下,有一个叫曹鲁川的居士。在莲池大师的时代,他也跟莲池大师也是辩,说你这么大的高僧大德,你为什么就要弘扬净土,说你《华严》这么精通,你为什么不弘扬《华严》。

然后给莲池大师就是长篇大论去发信,发难,最后把莲池大师逼急了,说我老和尚不说你吧,你知见错误,恐大家跟着一盲引众盲,说跟你斤斤计较吧,恐人家说我犯斗诤,跟你一个居士在这吵得没完没了。最后说了,说我还是说一说吧,说来说去,都把他给说住了。

说住了以后,最后也没有客气,老和尚说,说你不要再跟我说了,为什么,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僧衲家事,你根本不知道衲子本分是什么,所以也可怜你。

欲知衲僧家事,不妨借中峰一偈,通个消息,偈曰”,这我就不讲了,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在座的诸位大德法师,诸位大德师太们,或者诸位大德居士们,你们自己悟去吧。

禅外不曾谈净土,须知净土外无禅。两重公案都拈却,熊耳峰开五叶莲。”我也不知道什么意思,大概是花开正当时吧。

好,今天就到这里,三天的法供养完毕。

谢谢诸位,阿弥陀佛。

0:00 / 0:00
净土三篇1-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1
净土三篇2-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2
净土三篇3-彻悟禅师语录-示众
净土三篇4-答卓左车茶话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奶奶的往生纪实

奶奶出院了,康复得不错,精神状态很好,常给大家讲当...

什么叫做佛号还没「念好」

印光大师有一个皈依弟子王慧常居士,他在印祖往生之后...

印光大师嘉言录--示修持方法

甲、示念佛方法 ● 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

放下心中千斤重担

居士们的心都是负担很重,每天有很多事情放不下,好像...

当知念佛目的,必须归于无念

念佛一法,尤为断念方便之方便。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

「阿弥陀」三个字意义重大

【阿弥陀】这三个字,在净土中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这...

五浊恶世的成佛之法

这五浊恶世实际上是让我们要观察我们所处的生存环境和...

临终十念称名,即得往生

四十八愿中十念称名,即得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注音版】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永嘉证道歌

君不见。绝学无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

巧办法助你节约时间

命运之神是公平的,他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公平的,他给...

具足四种力量才能真正的忏悔

忏悔是我们修行的人自净身心、明心见性的一个最初的必...

心灵的七个境界

凡是真正的强者,不一定是事业上的成功者,却一定是心...

世间有四种事不可能获得

佛告诉诸比丘说:世间有四种事不可能获得。哪四种呢?...

【佛教词典】迦兰陀

(动物)Kara??a,Kara??aka,又云迦兰驮,迦蓝陀,羯...

【佛教词典】证得诸漏永尽

于五取蕴。数数随观生灭而住等者。谓如实知色生及变坏...

心无自体,它是缘生缘灭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

俞良臣的故事

明嘉靖时候的人,姓俞,名都,字良臣,他博学多才,乡...

苦难众生最后的机会

这部《无量寿经》是由诸佛如来所特别加持护念的。首先...

除却心头火

有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已厌倦战争,专诚到大慧宗臬禅...

是你自己的心,把你自己创造出来

首先我们要知道:其实你的生命是由你自己的心所变现的...

布施大众什么物品功德最大

问: 如何分别布施的物品? 答: 应布施众生所需物品...

杀师祭神

世间一切学问一切智识技艺,都需要老师的指导,而且各...

神通不是辨别正法与邪法的标准

神通,根据佛经上讲,有妖通、报通、证通。证通就是一...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在中国的禅宗有好多例子,像丹霞烧佛。丹霞祖师到五台...

测测自己的宽容度

请对下列问题作出是或否的选择,每题答是记1分,答否...

念佛人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

在家供佛,何业不消何福不生

供养佛菩萨像。或西方三圣佛像(阿弥陀佛、观音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