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古德论《阿弥陀经》少善根福德因缘与多善根福德因缘

2020/10/2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古德论《阿弥陀经》少善根福德因缘与多善根福德因缘

《阿弥陀经》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净土往生,要须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方可往生,但空念佛,如何生彼?

经云:“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一、大慈恩寺沙门窥基撰《西方要决释疑通规》

第九《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疑曰:净土往生,要须大善,具行诸业,方可往生。但空念佛,如何生彼?

通曰:夫论善根多少,只约念佛,以明过去无宿善缘,今生不闻佛号。但今得闻净土,专心念佛,即是过去善因,想念西方,方能决至,此为大善根也。虽闻弥陀净土,发意愿生,进退未恒,心不决定,判为少善,不生净土也。

又疑曰:据其念佛,只念佛名,设使心专,未为大善,纵称佛号,那得往生?

答曰。今明念佛,此辩总修。良为群机受益不等,诸佛愿行成此果名,但能念号具包众德,故成大善,不废往生。故《维摩经》云:“佛初三号,佛若广说,阿难经劫不能领受。”《成实论》释佛之号:前之九号皆从别义,总前九号名义功德,为佛世尊。说初三号历劫难周,阿难领悟莫能具悉。更加六号以制佛名,胜德既圆,念其大善也。

二、沙门道镜、善道共集《念佛镜》

问曰:准《阿弥陀经》中:“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未知何者是少善根?何者是多善根?

答曰:如来八万四千法门,若望念佛法门,自余杂善,总是少善根;唯有念佛一门,是多善根、多福德。何以得知?

准《观经》中,下品下生人,十念成就即生净土,一声念佛定得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既能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明知还得八十亿劫微妙功德。故知念佛一法,即是多善根。

又自余杂善是自力,修行之者多劫乃成;念佛修道乘阿弥陀佛本愿力故,疾则一日,迟则七日,便生净土住不退地。故《阿弥陀经》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故知念佛一法,即是多善根、多福德。

三、吴郡北禅寺沙门大佑集《净土指归集》

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大智律师疏云:“凡布施、持戒、禅、诵、苦行、等一切福业,若无正信回向发愿,非往生因,皆名少善。若依此经,执持名号,则决定往生,故知称名是多善根也。昔作此解,人或未然。

近得襄阳石刻经本,于一心不乱下,有云:‘专称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彼石经本,梁陈人书,与今释义,文理冥符,则知南方经本相传讹脱也。”

当知佛身非相,果德高深,不立嘉名,莫彰妙体。十方诸佛皆有异名,况我弥陀以名接物?是以耳闻口诵,无边圣德,揽入识心,永为佛种,顿除亿劫重罪,获证无上菩提,信知非少善根,是多功德也。

按:《说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疏】如来欲明持名功胜先贬余善为少善根,所谓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礼诵、坐禅、忏念、苦行一切福业,若无正信回向愿求皆为少善,非往生因。若依此经执持名号,决定往生,即知称名是多善根、多福德也。

昔作此解人尚迟疑,近得襄阳石碑经本,文理冥符,始怀深信。彼云: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功德、多善根、多福德因缘。彼石经本,梁陈人书,至今六百余载,窃疑今本相传讹脱。

四、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次《乐邦文类》

孤山疏曰:不可以少善根得生,则反显可以多善得生也。少善谓等闲发愿散乱称名,多善谓执持名号要期日限。执谓执受,持谓任持。信力故执受在心,念力故任持不忘。霅川疏曰:福德虽多,大略如《观经》中三种净业可也。天台判三种净业为散心,十六妙观方名正受。

以彼例此,福德因缘即散心,一心不乱即正受。孤山判此经是散善,观经属定善,予不韪彼说。且《普门品疏》释一心称名有事有理。若用心存念不间,名事一心。若达此心,四性不生。与空慧相应是理一心。用彼验此,一心亦然。《普门品疏》中无不乱二字,智者尚作空慧释之。今云一心不乱,何苦贬为散善?

问:十念弥陀顿生净土,据斯所说果着因微。何故《弥陀经》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答:十念得生,接引懈怠众生;却谈多善因缘,乃被精勤之者,或广或略,理不相违。

五、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述《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疏】承上言凡群易就,善聚难亲,何况最上善人之会,岂可以少善少福而得生也?于中灵芝以善根为正行,属之持名;以福德为助行,属之净业三福。海东则总以多善多福为正行,云是发菩提心;以少善少福为助行,云是执持名号。二义相违。今双为和会,谓欲生彼国,须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正所谓发菩提心,而为生彼国之大因缘也。

【钞】相违者。一以持名属正,一以持名属助,二说矛盾。而此经大旨,正重持名。若持名为助行,则下文“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义云何通?助行持名,断无此理。又灵芝以观经三福配此福德,则第三福发菩提心,乃成助行,与海东菩提心为正行二亦矛盾。而观经以三福为净业正因,则助行菩提,亦无此理。

今双为和会者,还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则双取两家,而和会其义也。善根者,观经则如上第三福发菩提心,大本则三辈往生,皆言发菩提心。据此,则发凡夫心,是谓无善根;发声闻心不发菩提心者,是谓少善根也。福德者,观经则孝养父母等;大本则修诸功德等。据此。则施戒等,乃至立寺、造像、禅诵、苦行一切福业,舍置不作,是谓无福德。但作此福,种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是谓少福德也。

善中善者,自有五义,以具智论五菩提心故。

一、发心菩提,谓于无量生死中,发大菩提心也。而持名,正于凡夫生死心中,起大觉故。

二、伏心菩提,谓断诸烦恼、降伏其心也。而持名,则正念纔彰,烦恼自灭故。

三、明心菩提,谓了达诸法实相也。而持名,正即此一心,明了一切诸法实相故。

四、出到菩提,谓得无生忍,出三界到萨婆若也。而持名,即得一二三忍,捷超生死,趋一切智故。

五、无上菩提,谓坐道场,成最正觉也。而持名,则得不退转地,直至成佛故。

又海东疏引菩萨心地品云:“诸菩萨初发心,能摄一切菩提分法殊胜善根。”瑜伽第三十七云:“菩萨所集善根,以纯一净妙信心回向无上菩提。”梁摄第十云:“所作善根,悉以回向无上菩提。”

则皆以菩提为善根。而今经持名,正回向无上菩提之善根也,以阿弥陀佛即无上菩提故。是则善中之善,名多善也。福中福者,亦有二义。一者,弥陀乃万德名号,一名才举,万德齐圆,不期于福,福已备故。二者,以持念力,自然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以之修福,福易集故,是则福中之福,名多福也。

六、云栖莲池大师疏钞、净业弟子徐槐廷撷《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撷》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此言生彼国者,必多善多福也。但发声闻心,不发菩提心,为少善根。一心持名,悉回向菩提,为多善根。种人天小果有漏之因,为少福德。一心持名,万德圆就,为多福德。因缘者,发起为因,助发为缘也。言欲生彼国,须多善多福,今以持名为正行。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正所谓发菩提心而为生彼国之大因缘也。

《大悲经》云:“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功德经》云:“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持诵讽念,此人当得无量之福。”是也。

七、古吴蕅益沙门智旭疏《占察善恶业报经疏》

当知如上一心系念思惟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业最胜。所谓勤修习者,渐渐能向一行三昧。若到一行三昧者,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

依于一实境界以开圆解,知十方佛、我及众生同一净心为体,是名一心。常勤称念佛之名字,是为系念。观于诸佛法身与己平等,是为思惟诸佛平等法身。此于一切善根,则为最胜。故《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

由此执持名号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故也。上明修二观者,须得色寂心寂三昧,方能入于一行三昧。今即以系念名字而当唯心识观,思惟法身而当真如实观,故即能向一行三昧也。了达一心而持名号,其功若此,奈何弗信?

八、清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故使感应道交,文成印坏。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也。善男女者,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

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不信不愿,与不闻等,虽为远因,不名闻慧。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

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一心亦二种。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

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

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上上根不能踰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推荐】十念往生通平时也通临终

往生的情况我们一定要注意一个基本点:不能仅仅站在凡...

世人不知在心上求福田

堪舆家言,何可为准。若如所说,则富贵之人,永远富贵...

享福未必真的有福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因果的观念。事实上,种瓜...

【推荐】弥陀经中「一心不乱」与「系念不乱」

智者大师这样的一个天台宗的祖师,号称后释迦,临终的...

大安法师:往生后恶业不必受,一切由阿弥陀佛承担,是不是违背因果

问: 师父曾说往生后,往昔一切恶业不必受,一切由阿...

「无禅无净土」会怎么样

第四个偈子: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

不生净土,身后便是地狱

有些人自力的禅得不到利益,同时净土仰靠阿弥陀佛慈悲...

决欲年内往生,此见不可执著

接手书,所言决欲年内往生,此见不可执著。执则成病,...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

百喻经

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推荐】历代祖师大德放生开示

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相传为释迦牟尼佛乘愿再来,随陈时...

念佛行人不应沉迷在网聊和辩论上

今朝脱了鞋和袜,不知明朝穿不穿,人命无常,一分一秒...

【推荐】鱼的真相:不是用来吃的

与我们所认为的恰恰相反,鱼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保...

为什么佛菩萨都不穿鞋

佛不着履,有三因缘: 一者,使行者少欲。 二者,现足...

【佛教词典】随分

(术语)随力量之分限也。唐华严经三十四曰:余波罗蜜...

【佛教词典】力者

(杂名)昔拘尸那城诸力士舁佛棺,因而诸山之舆夫谓之...

如何对待仇恨

小沙弥去担水,回来的路上被蛇咬伤。 回寺院处理好伤...

有佛法就有办法

在我这一生中,俗家父母生养我的色身,固然劬劬劳苦,...

若疾病缠绵者,当力修净业誓求往生

相晤已来,忽满六年。不但星霜屡更,即国历已非其旧。...

回光返照,不随妄转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

佛陀度化五百梵志

(上) 古印度时,世尊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住在王舍...

性德

对修德之称。言一切万物本性之上各有善恶迷悟之性能也...

逆境中的从容

生活中我们谁都会遭遇逆境和挫折,经历各种不顺和困苦...

僧人受具足戒前所问遮难的内容及其意义

僧团为简别出家者是否有资格求受具足戒,事先提出一系...

圣严法师《否极泰来》

一般人只知道无常是损坏、消失、死亡等消极面的现象,...

【推荐】追求临终正念,在唯识学有三个重点

那么临终的正念,在整个净土宗的修学者,是所有人努力...

持戒忏悔使现生带来好运吉祥

不管多伟大的人,业力来临,都抵挡不住,至此才知道人...

学会接受所有的不公平

○ 没有人会理会你的委屈,没有人会理会你的无奈。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