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无心的阿赖耶识「犹隔一重关」

净界法师  2023/05/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无心的阿赖耶识「犹隔一重关」

修学佛法跟修学世间法这当中的差别,蕅益大师有一段的开示,说:“世间学问,义理浅,头绪多,故似易反难;出世学问,义理深,线索一,故虽难仍易。”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世间法的修学重点,是一个自然科学的修学,它的内心是向外去追求,我们很难在世间的差别相当中,找到一个共同的轨则,所以心外求法的结果,就会变成多头马车,我们学习起来感到复杂而困难。

佛法的修学是一个生命科学,它着重在对生命的研究与探讨,重点是向内心去观照。从内心的观照,我们能够找到人生共同的轨范,我们知道生从何来、死将何去,这个无量生命苦乐的差别因缘、生命科学的重点,就是现前一念心性,这就是我们生命的依止处。

为什么在因地造业的时候,有所谓的善业跟恶业的差别?比如说:我们去布施、持戒,这就是一个善业;我们造杀、盗、淫、妄,这就是一个罪业。所以在因地造业的时候,明显有善、恶的差别;但是在招感果报的时候,面对这个果报就不能去论断是善、是恶,只能够说是痛苦,或者是快乐,果报是不论善恶的,它的体性事实上是“无覆无记”的。无记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果报体,你不能记别它是善,也不能记别它是恶,它是一个非善、非恶的东西。

比如说:贫穷,贫穷是由罪业所招感的,你一定是有悭贪,才会有贫穷的果报出现;但是这个贫穷果报出现的时候,你不能说贫穷是邪恶,不能这样讲,因为贫穷也可能使令一个人奋发向上,贫穷也可能使令一个人自甘堕落。所以在果报上,只能说贫穷是一种痛苦的果报,但是你不能说贫穷本身是罪恶,不可以这样讲。所有的果报都是如此,都是一种“无记”,非善、非恶的体性,而且都是“无覆”的,它本身不覆盖真如,也不障碍圣道。

那么为什么我们因地造业的时候是善、恶,而把这个业力变成果报的时候,却转成了一种“无覆无记”的体性呢?当然这跟阿赖耶识的本性有关系。

【由异熟果无覆无记,与善、不善互不相违,善与不善互相违故。】

身为一个异熟果识,这异熟果识就是阿赖耶识,整个三界果报的一个主宰者就阿赖耶识,它的体性是无覆无记的。体性是无覆无记,所以它才能够受熏,受到善法跟恶法的熏习,而不会互相的违背跟冲突,因为善跟恶是互相违背的。阿赖耶识之所以能够变现果报,是因为有种子。为什么会有种子呢?因为它受熏。为什么它能够受熏呢?主要的理由,就是它的体性必须是保持中性的无记,才能够接受善法跟恶法的熏习,而累积各式各样的种子,而变现差别的果报。这个是说明阿赖耶识为什么是无记的理由,因为它必须要受熏。

【若异熟果善不善性,杂染、还灭,应不得成。是故,异熟识唯无覆无记。】

假设异熟果的体性是善,或者绝对是恶,在因地的受熏就不能成立;在果报上,杂染的果报、清净的果报都不能够建立。“是故,异熟识唯无覆无记”,才能够接受染净诸法的熏习,才能构成有情众生的杂染跟清净果报的依止处。所以从唯识的角度来观察人的本性,它的本性是“无覆无记”的。

这无覆无记的体性,一般人很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会把它当作生命的归依处。比如说外道的无想定,乃至二乘的灭尽定、二乘人的偏?空涅槃,这三个法的特点都是第六意识是停止活动的,所谓的无心定。在无心的状态,他们内心所依止的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身为一个无覆无记的体性,它不会障碍我们在灭尽定、或者是无想定这当中寂静的状态,因为它无记,所以它对我们的寂静安乐不产生干扰。

但是这有一个问题,古德曾经对这个阿赖耶识的情况,作出一段的批评,他说:“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这句话是提醒所有安住在无想定跟灭尽定的凡夫或圣人,提醒他们说:你不要以为把第六意识消灭了,这种粗重的烦恼消灭了,安住在寂静安乐的阿赖耶识,就是你生命的目标、这个就是你的道!

其实这个无心的阿赖耶识“犹隔一重关”。为什么说它还是一种障碍呢?从大乘佛法来说:阿赖耶识它就是根本无明,微细的无明,它还有俱生的法执存在。阿赖耶识你说它不好,它也没什么不好,问题是它也没什么好,它不能生起功德庄严,所以它这个还是一种障碍点。

你一定要把阿赖耶识转变了,或者你愿意说破坏也可以,把阿赖耶识破坏以后,把它后面的主人翁“现前一念心性”显现出来,你才能够成就无量功德庄严的佛果。你一天到晚待在阿赖耶识,你是不能够生起利他的功德庄严,但是小乘学者,因为他对阿赖耶识有所不知,他的生命就一直停留在阿赖耶识的阶段,这我们感到非常的可惜。他今天要转变阿赖耶识有一个问题,因为阿赖耶识本身自己不能转变自己,所以他必须从偏空涅槃出来,他必须从无心又转成有心,他还是要依止第六意识修止观,才能够转变第八识,因为第八识本身没有转变自己的能力。

就是把“阿赖耶识”,我们有情众生的本性作一个交代。其实这个本性,如果以《法华》《涅槃》的思想,这还不是真实的本性,这是一念不觉以后的本性;真实的本性,它背后的主人翁,就是一个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这个就是所有诸佛菩萨安住的真实体性。所以说阿赖耶识的体性是“无覆无记”的,它是跟俱生的法执相应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念诵这部经所得的功德,是尽虚空遍法界的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

【推荐】借恶缘作为往生净土的增上缘

我们如果修行念佛法门,奉行净业三福,但为世间的尘劳...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疏文】 承上殊因妙果,正由念佛至于一心,则念极而空...

阿弥陀佛光明遍照,为何我们感知不到

问曰:若言无碍光如来光明无量,照十方国土,无所障碍...

法空和善恶果报是不相障碍的

自远离不与取,亦教人远离不与取,赞远离不与取法,亦...

自相实无,唯有遍计所执可得

自相实无,唯有遍计所执可得,是故说名遍计所执。 这个...

你就是佛啊!

《六祖坛经行由品》中,讲述了六祖大师得法的过程,靠...

为什么古来有些祖师能把腿一盘,要走就走要来就来

我们修行的人,首要目的是了生脱死。那么何谓生死?生...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五辛为什么不能吃

佛经记载,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在海底龙宫正入甚深禅定...

禅宗怎样参无门关

讲到参无这个法门,当年有人问赵州和尚:狗子还有佛性...

为什么净土宗可以带业往生

身为一个凡夫众生,在一期的生命当中,我们或多或少都...

肉食与癌症结成死党

1976年,美国成立由参议员乔治麦高文主持的营养与人类...

【佛教词典】应作

(术语)应机而作。与应现同。文句二下曰:名月是宝吉...

【佛教词典】志元

唐代禅僧。法讳源禅。生卒年不详。属青原行思法系。从...

宏海法师:安士全书

(第一讲) 好,各位同修,我们一起先合掌。 南无本师...

不能离开事相来谈事外之理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句经文当下令我...

【推荐】慧律法师《死亡的艺术》

前言 好生恶死乃人之常情。多数的人忌讳谈死,殊不知...

切勿舍净土而修其它法门

阁下既看《文钞》,宜依之而行,则决定会得大利益。切...

当心平静下来,头脑也会清楚一些

观世音菩萨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在好几部重要的经典里,...

世间人都要想修福,应该怎么修

一者施福业事,二者戒福业事,三者修福业事。 就这么三...

净土法门能不能成就取决于至诚心

净土法门能不能成就,实际上就取决于至诚心。第十八愿...

《阿弥陀经》是以实相为正体

从天台家的观照来看,观照现前一念心性。一念心性,不...

苦不在外境,而在心有烦恼

修行本来就要有随遇而安的功力,在燠热酷暑的环境,要...

圣严法师:没有一样是靠得住的

有个女士以为结婚后人生从此有了依靠,结果先生却遗弃...

盐在生活中的妙用

虽然食盐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放个几年不成问题,但是...

莲宗九祖蕅益大师画传

一、持咒祈子,大士授生 蕅益大师,名智旭,号西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