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两个有怨恨的人,一定是有亲厚关系

妙境法师  2025/02/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两个有怨恨的人,一定是有亲厚关系

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乃至阿耨多藐三菩提,常见诸佛,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供养诸佛,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幡盖。

“不堕声闻、辟支佛地”,这就和前面一样,“若有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亲近、读诵、说,正忆念、及书供养,华香乃至幡盖。”是人也“不堕声闻、辟支佛地”,就不会得声闻的阿罗汉、得辟支佛,不会这样,就是大菩萨境界了。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我们学习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我们简单说是智慧,智慧里面有慈悲心,有慈悲心他就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他就是大菩萨了。若是没有慈悲心的声闻、辟支佛,他寿命到了就入无余涅槃了,再也不来世间教化众生、弘扬佛法了。这样的行为就表示他没有慈悲心,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这里受苦,应该救度,但是他不管了,他入无余涅槃了,你再不能同他联络了。菩萨有大悲心,他也是得了无生法忍,也是得圣道了,他能入无余涅槃,但是不入,为什么不入无余涅槃呢?因为还有很多的众生在这受苦,还有我的父亲也在这里,我的母亲、我的姐姐、妹妹、哥哥、弟弟、很多的好朋友,无量劫来在这个世界流转生死,很多人都是我的父亲、是我的母亲、哥哥、弟弟、姐妹,都有亲厚关系,尤其是有怨恨的人,两个人有怨恨的人,一定是有亲厚关系。

你在事实上就看出来,两个人很恩爱的,忽然间变成怨家了,就要拿刀要刺杀他。拿刀刺杀就是由恩爱变成了仇恨,没有完,将来还是互相要杀害的。没有完,但是以前你们在一起是恩爱的,在你阿赖耶识里面栽培了恩爱的种子,你现在互相杀害,在你阿赖取识里面又栽培了这个恨的种子,所以来生一见面了就是这两个种子在那里,看那个先动,如果怨恨心动了,就是要有问题,就要互相杀害;如果爱的种子现前了,那个恨的种子潜伏在那里不动,这恩爱的事情出现了;出现了,有一点不如意,这个恨的种子就出来了。

所以从这件事情看出来,哎呀!这个人是我恨的人,我和他简直是势不两立,其实在那个人以前和你有恩爱关系,有亲厚关系的。所以我们相信了佛法,相信了善恶果报,相信佛说的法,不要恨别人,任何人有恨,我不要恨,我想办法同他友好,把所有的恨都回转过来,不要继续地恨,恨是没有个完的,只有相信了佛法,才能解决这一切的问题,不相信佛法,这个问题是不能解决的。

但是相信佛法能解决问题,你要重视,尊重、赞叹,受持、亲近、读诵、说、正忆念般若波罗蜜才可以,你不这样子学习,你以前的问题照样还是相续下去。因为你没有般若波罗蜜,你心里面的贪瞋痴就是要动。虽然当时不要紧,当时今天或者有一个利害的冲突,现在不表现在行为上,但是心里面是记住了,秋后算帐,我现在不算帐,秋后再算帐,凡夫就是这样的啊。

所以知道佛法是大智慧,能解决众生的苦,真实的解决众生的苦难。所以这上面说:“若有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亲近、读诵、说,正忆念,及书供养,华香乃至幡盖,是人不堕地狱、畜生、饿鬼道中。”是人“不堕声闻、辟支佛地”,就是大菩萨了,就像观世音菩萨那样子,随类现身,救度一切众生。

“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见诸佛。”你能够受持、读诵、说,正忆念,能这样尊重般若波罗蜜,你不堕三恶道,也不堕二乘地,不堕声闻、辟支佛地,那么这个人就是大菩萨,他就从现在乃至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段长期的时间之中,“常见诸佛,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就是来生你就能见到佛,你现在受持般若波罗蜜,亲近、读诵、说,正忆念、及书供养,华香乃至幡盖,你来生…也可能现生就能见到佛,现生就有可能会见到佛,来生更能见到佛,见到佛,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一直的常能见到佛,就会得到这种殊胜的功德。

“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我今生愿生阿弥陀佛国,到阿弥陀国当然见到阿弥陀佛了,见到阿弥陀佛,从阿弥陀佛国,有可能到东方药师琉璃光佛世界去,又见到阿閦佛,见到无量无边的佛。见佛闻法,生大智慧,都是这样子。

“供养诸佛,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幡盖”,都是这样子。若是你不学习般若波罗蜜,你只是去修福,你的贪瞋痴是更大。可爱的境界,这个爱时常的动,熏习爱的种子在心里面,这个贪瞋痴越来越厉害,那你想要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很难很难的,很难有这种境界。因为什么呢?实在来说,你爱着五欲,世间上,人间、天上,人也是爱着五欲,天上的人也是爱着五欲,爱着了,这就与佛就远了,与佛距离地远了,你想见佛就难了,有这个事情。所以“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供养诸佛,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幡盖。”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舍利品讲记》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互相嫉妒猜忌,导致无谓的纷争忧扰

人花在批评、毁谤、伤害他人的时间,胜过于冷静思考了...

佛菩萨度众生决不说我是某佛

接手书,不胜慨叹。汝何得瞎造谣言,谓燃灯古佛降生汝...

【推荐】不彰别人的短处,不炫自己的长处

不要彰扬别人的短处,应该要为他极力的隐瞒;不要炫耀...

「刚柔进退」的处世智慧

中国有许多很好的处世格言,如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

潜伏在你身边的「菩萨」们

宋朝太平兴国年间,有一位法名辨聪的僧人,游方到五台...

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

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 不...

不要太在意别人的态度

有的时候,别人对我们莫名其妙地热情,有的时候又无端...

菩萨遇到怨家该怎么做

现前难行,怨有情所现作一切饶益事故。 什么叫现前难行...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时与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注音版】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佛说盂兰盆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乾连始得六...

对治禅修中的五盖

学习坐禅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由一般性到特殊性。一般...

遇事最有水平的处理方法

1.学会沉默 有时候,你被人误解,你不想争辩,所以选...

四种修道的方便门

生佛不二,平等共有者,唯此现前离念灵知耳。诸佛以随...

学佛是为了什么目的

学佛是为了什么目的?以什么动机来学佛?这点非常重要...

【佛教词典】巴罗大祭

为不丹佛教每年最重要之节庆。巴罗(Paro),乃不丹之...

【佛教词典】金刚食天

(天名)金刚界,外金刚部二十天之一。手持华鬘。称曰...

念佛能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

能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哪。我们每个...

梦里的境界是怎么出现的

【如人梦中所见山川人物,皆依梦心所现。若无梦心,必...

法布施能得三十二种功德

首先讲讲什么是法布施,所谓法布施就是布施佛法,比如...

平常起烦恼忘了佛号,临终也自然会忘了

我们刚开始建立佛号时,是在没有烦恼时建立佛号,你不...

矜哀三界,出兴于世

下兜率而降神,住世八十其年,令九界众生,彻见本来真...

五个【不要紧】与十个【无论如何】

五个【不要紧】: 如果您的微笑得不到回应,不要紧;...

净界法师:三皈五戒开示

阿弥陀佛,请放掌。我们简单讲几句话,因为待会不能过...

修行人应如何看待所见境界

接手书,知日诵精勤,欣慰无似。所言黑影,非佛菩萨之...

临欲终时,阿弥陀佛往此人所令其得见

【原文】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当为汝演说西方安乐世界...

星云大师《开源节流》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千古不易的致富秘诀,那就是「开源...

宾头卢颇罗堕尊者的故事

宾头卢,此云不动,名也。颇罗堕,此云利根,姓也。别...

印光大师法语的人生哲理

印光大师是现代著名高僧,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大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