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财富的应用

2011/05/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的活动。经济活动是广义的说法。从某个角度说,经济学可以被分成三大部份,即财富的创造、财富的分配、财富的应用。而实际上,创造和分配财富同样是应用财富的活动。因为无论是生产、经营、分配等,都与财富的应用有关。财富包括精神和物质。

以佛教的观点,国家或个人的收入应该被分成四份来用:

1、一份应用到日常所需,如衣、食、住、行、医药等;

2、一份应用于储蓄以备急需;

3、一份应用于做功德,如福利事业等;

4、一份应用于投资,如农业、商业。

财富该用于人的最基本需求。人不是经济动物,是物质为人而活,而不是人为物质而活。人需要物质只是为了生存和幸福,没有其它的任何意义。

有了财富,我们应该应用财富做如下五件事情:

(1)使自己高兴;

(2)使父母高兴;

(3)使妻儿高兴;

(4)使同事、朋友高兴;

(5)供养遁世的修行者。

佛陀在《Vasala Sutta》中说,我们应该用财富照顾好父母,不能照顾父母者,不能繁荣。

另有巴利文典《Pattakamma Sutta》说,财富要被应用在亲戚、客人、公职人员,付税收给国家。

佛教认为,税收是需要的。因为国家可利用税收的资源去帮助穷人,做福利事业、公共事业。但税收不应拿去铺张浪费。佛陀就主张不该以税收用于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佛教还强调税收应不给百姓添加大负担为宜,要如蜜蜂采蜜而不伤及花朵,反对苛捐杂税。

在另一部经典《Dhammajani Sutta》中,佛陀说财富要用于自我的幸福、他人的幸福、自我防卫、付税收、积累功德。

什么是功德?一些人以为功德只是布施东西给修行者或寺院,这是不正确的看法。布施给宗教,只是功德之一种。凡是利人、合理的利己的活动皆可视之为功德,如一杯水浇树、一杯土培树,也是一种功德。

佛教经典中曾分析了三种人用钱的方式:

(1)一个人堆积财富,不用于自己,也不用于别人,也不做功德;

(2)财富用于自己幸福,不与别人分享,不做功德;

(3)财富用于自己幸福,同时与别人分享和做功德。

佛陀说,第二种人比第一种人好得多。第一种人空有财富,不用于己,不用于人,不做功德,枉费了财富。佛陀鼓励第三种用钱方法,既为自己,也为别人。佛陀说:一个人应该常怀与人分享财富之心。世界是因缘的,人无法单独存在,个人生存依赖他人的帮助。为此,个人考虑自己需要的同时,也该去考虑别人的需要,与之分享。

佛陀鼓励人们去消费自己的财富,而不要空堆积财富而成吝啬者。但这不意味佛陀鼓励人们去做无意义的浪费。佛教向来讲“惜福”,反对浪费,反对走两个极端。所以,佛陀曾教导说:“应用财富不应该吝啬,不应该浪费,不应该用于罪恶,不应该用于潜伏的危险之中。”

佛陀曾教诫人们,以下六种通道会将你的财富流失:

(1)饮酒;(2)时时游荡于街市;(3)赌博;(4)结交坏友;(5)懒惰;(6)沉溺于异性。

佛说,一旦这些活动流行于国土,则国将不国,走向衰弱。

在巴利文典《Dasaraja Dhamma Sutta》中,佛陀指出,一个国家或个人应当脱离各式困境,佛陀用了一个巴利文“samma Jivikata”来表达,以说明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换句话说,个人或国家应用财富必须据其收入的能力。佛教主张低水平的消费,高消费是佛教反对的。

佛教反对高消费,理由是:

(1)高消费带来社会不稳定。高消费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富人享尽荣华;穷人三餐不饱。于是,穷人对富人产生嫉妒和不满心理,而富人对穷人产生恐惧心理,想方设法保护他们自己,以致引起冲突。

(2)高消费导致对有限自然资源的快速用完。很能说明问题的就是石油,一旦用完,也就没有了。

(3)当一个人被贪欲牵着走,那么,他会不惜用任何手段去满足他的贪欲。无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都是如此。一些国家为了保持它源源不断的高消费资源,不惜动用武力,战争便是其结果。

高消费是建立在狂热的贪欲上,不是基于最基本的需求,因此,它背离了佛教经济学的原理。佛陀一直教诫我们不该吝啬,但也不该浪费。我们不该使消费超过收入,就如一把秤,应该平衡。

佛教还说财富应该小心保护,防贼、防火、防水、防敌人、防不良居心的亲朋,小心不触犯权威机关。

佛陀劝导人们去储蓄四分之一的收入留于未来。这不仅为了保证基本需求,也为了预防不可测的水灾、干旱、瘟疫、病变等原因。

为了未来的需要,储蓄是必须的。但这储蓄金的来源该是避免高消费的结果,而不是从克扣最基本需求物中产生。换句话说,储蓄金的来源关系到生产什么产品的问题,假如制造生产最基本需求物品,那么,高消费可以降温,象军火毒品等不必要的消费品就可消除,市场就不会出现生活必需品缺乏或高价等问题,民众和国家也就有钱储蓄。

佛教认为,储蓄金该用于最基本之需,不应用于生产武器、麻醉物、毒品、色情物等有害之物。储蓄金要用于发展人本身和经济。

谈到储蓄,必然想及债务。关于债务,佛教认为,四种幸福中,没有债务是其中之一。认为落入沉重债务是一种灾难。所以,国家或个人均应避免负上沉重的内外债,借债要尽量减少。假如借债已是必须,那么,一定要用之于最基本的需求物品。

债务与贫穷经常连在一起。此世间,不管穷国或富国,穷困总是存在。在富国中,物品的增长高速,并没有消灭贫困。就以美国为例,即使在今天,还有几十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佛陀说,贫困是灾难,应被消灭。

贫困的根源是什么?佛教认为,不外三大原因:

(1)自然资源的不平衡分布。当某些地方极缺少自然资源时,则穷困产生。这是自然的原因。

(2)一些人的穷困源于其自身。因为沉溺于酒色等不良行为,或懒惰等,这是个人的原因。

(3)国家的错误政 策。尤其是错误的经济政策,这是导致贫困的最根本原因。

在巴利文典(Disha Nikaya)中,就例举了一些君王采用错误政 策,或一无所用的政 策,导致个人和国家的贫穷。

消灭贫困是可能的。毕竟,自然资源可以通过地区或国家间的合作分享利用。人的不良行为可以通过精神的发展而得改正。而且,错误的政策亦可被减少到最少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富裕」的三条家规

第一条,叫富而不污。 污者,浊而染。拥有了大量金钱...

佛经中有关职业与财富问题的开示

佛陀认为,一个人要想获得财富,应当学会一门技艺,作...

人品即商品,人格即财富

人品即商品,人格即财富。一个道德败坏的人,不管是做...

古人论富贵贫贱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

金钱是天使也是魔鬼

金钱既是天使,又是魔鬼。取之有道时,落入你口袋里的...

及时回望自心,做精神富足之人

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这句话或...

获得财富的原因是什么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资生业等,皆顺正法。智度论...

如何富过三代?德过三代?

财富和财富能力如何传递下去,是个世界级难题,英文对...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注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地藏十轮经...

念念不被骄诳染

各位善知识,禅宗一法是心地法门,不可离开心地以外用...

一生中不必计较的20件事

1、吃亏:吃亏是福。 并非所有的便宜都值得庆幸,并非...

改变心念,这样命运才能改变

很多人经常在问一个问题,如何能富贵,回答一定是布施...

随顺众生,故说此言

在《法华经》里面有一个特别出名的火宅喻,把佛陀喻为...

【佛教词典】唯识枢要

(书名)具名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唯识三个疏之一。四卷...

【佛教词典】邪寻思

【邪寻思】 p0671   瑜伽九十五卷十七页云:邪寻思者...

蕅益大师警训略录

流俗知见,不可入道。我慢习气,不可求道。未会先会,...

佛教中的「五行」有哪些含义

我们常说的五行为五元运行之意。指水、火、木、金、土...

该让的让过,福报在后面

在电影院排队买票,我前面是一对年轻恋人,刚排到他们...

站在众生的角度来思惟事情

这个地方我们值得一说的就是:所有的菩萨大概你要行菩...

梵网经菩萨戒的求受资格

一、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 我们先引用一段经文啊,看经...

五台山「人皮鼓」的故事

世间的因果报应,跟人的善恶业力是直接关联的,如影随...

舍掉现在才能得到未来

一个菩萨的转变,他的转变是全面性的转变,色受想行识...

圣严法师《怎样修持解脱道》

一、什么叫作解脱? 解脱的意义,可以很广,也可以很...

人道众生是怎么来的

己四、示人趣 人,忍耐的意思,人者忍也。因为人道的众...

供养正法法师等于供养十方诸佛吗

问: 请问师父,有人说,供养弘扬正法的法师,这个功...

修行人必知十要

1.修行人,戒淫心, 淫是六道轮回根。色如毒药迷心性...

圣严法师《居士的社会生活》

从佛教的立场说,一个在家的居士所活动的范围,可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