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财富的应用

2011/05/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的活动。经济活动是广义的说法。从某个角度说,经济学可以被分成三大部份,即财富的创造、财富的分配、财富的应用。而实际上,创造和分配财富同样是应用财富的活动。因为无论是生产、经营、分配等,都与财富的应用有关。财富包括精神和物质。

以佛教的观点,国家或个人的收入应该被分成四份来用:

1、一份应用到日常所需,如衣、食、住、行、医药等;

2、一份应用于储蓄以备急需;

3、一份应用于做功德,如福利事业等;

4、一份应用于投资,如农业、商业。

财富该用于人的最基本需求。人不是经济动物,是物质为人而活,而不是人为物质而活。人需要物质只是为了生存和幸福,没有其它的任何意义。

有了财富,我们应该应用财富做如下五件事情:

(1)使自己高兴;

(2)使父母高兴;

(3)使妻儿高兴;

(4)使同事、朋友高兴;

(5)供养遁世的修行者。

佛陀在《Vasala Sutta》中说,我们应该用财富照顾好父母,不能照顾父母者,不能繁荣。

另有巴利文典《Pattakamma Sutta》说,财富要被应用在亲戚、客人、公职人员,付税收给国家。

佛教认为,税收是需要的。因为国家可利用税收的资源去帮助穷人,做福利事业、公共事业。但税收不应拿去铺张浪费。佛陀就主张不该以税收用于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佛教还强调税收应不给百姓添加大负担为宜,要如蜜蜂采蜜而不伤及花朵,反对苛捐杂税。

在另一部经典《Dhammajani Sutta》中,佛陀说财富要用于自我的幸福、他人的幸福、自我防卫、付税收、积累功德。

什么是功德?一些人以为功德只是布施东西给修行者或寺院,这是不正确的看法。布施给宗教,只是功德之一种。凡是利人、合理的利己的活动皆可视之为功德,如一杯水浇树、一杯土培树,也是一种功德。

佛教经典中曾分析了三种人用钱的方式:

(1)一个人堆积财富,不用于自己,也不用于别人,也不做功德;

(2)财富用于自己幸福,不与别人分享,不做功德;

(3)财富用于自己幸福,同时与别人分享和做功德。

佛陀说,第二种人比第一种人好得多。第一种人空有财富,不用于己,不用于人,不做功德,枉费了财富。佛陀鼓励第三种用钱方法,既为自己,也为别人。佛陀说:一个人应该常怀与人分享财富之心。世界是因缘的,人无法单独存在,个人生存依赖他人的帮助。为此,个人考虑自己需要的同时,也该去考虑别人的需要,与之分享。

佛陀鼓励人们去消费自己的财富,而不要空堆积财富而成吝啬者。但这不意味佛陀鼓励人们去做无意义的浪费。佛教向来讲“惜福”,反对浪费,反对走两个极端。所以,佛陀曾教导说:“应用财富不应该吝啬,不应该浪费,不应该用于罪恶,不应该用于潜伏的危险之中。”

佛陀曾教诫人们,以下六种通道会将你的财富流失:

(1)饮酒;(2)时时游荡于街市;(3)赌博;(4)结交坏友;(5)懒惰;(6)沉溺于异性。

佛说,一旦这些活动流行于国土,则国将不国,走向衰弱。

在巴利文典《Dasaraja Dhamma Sutta》中,佛陀指出,一个国家或个人应当脱离各式困境,佛陀用了一个巴利文“samma Jivikata”来表达,以说明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换句话说,个人或国家应用财富必须据其收入的能力。佛教主张低水平的消费,高消费是佛教反对的。

佛教反对高消费,理由是:

(1)高消费带来社会不稳定。高消费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富人享尽荣华;穷人三餐不饱。于是,穷人对富人产生嫉妒和不满心理,而富人对穷人产生恐惧心理,想方设法保护他们自己,以致引起冲突。

(2)高消费导致对有限自然资源的快速用完。很能说明问题的就是石油,一旦用完,也就没有了。

(3)当一个人被贪欲牵着走,那么,他会不惜用任何手段去满足他的贪欲。无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都是如此。一些国家为了保持它源源不断的高消费资源,不惜动用武力,战争便是其结果。

高消费是建立在狂热的贪欲上,不是基于最基本的需求,因此,它背离了佛教经济学的原理。佛陀一直教诫我们不该吝啬,但也不该浪费。我们不该使消费超过收入,就如一把秤,应该平衡。

佛教还说财富应该小心保护,防贼、防火、防水、防敌人、防不良居心的亲朋,小心不触犯权威机关。

佛陀劝导人们去储蓄四分之一的收入留于未来。这不仅为了保证基本需求,也为了预防不可测的水灾、干旱、瘟疫、病变等原因。

为了未来的需要,储蓄是必须的。但这储蓄金的来源该是避免高消费的结果,而不是从克扣最基本需求物中产生。换句话说,储蓄金的来源关系到生产什么产品的问题,假如制造生产最基本需求物品,那么,高消费可以降温,象军火毒品等不必要的消费品就可消除,市场就不会出现生活必需品缺乏或高价等问题,民众和国家也就有钱储蓄。

佛教认为,储蓄金该用于最基本之需,不应用于生产武器、麻醉物、毒品、色情物等有害之物。储蓄金要用于发展人本身和经济。

谈到储蓄,必然想及债务。关于债务,佛教认为,四种幸福中,没有债务是其中之一。认为落入沉重债务是一种灾难。所以,国家或个人均应避免负上沉重的内外债,借债要尽量减少。假如借债已是必须,那么,一定要用之于最基本的需求物品。

债务与贫穷经常连在一起。此世间,不管穷国或富国,穷困总是存在。在富国中,物品的增长高速,并没有消灭贫困。就以美国为例,即使在今天,还有几十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佛陀说,贫困是灾难,应被消灭。

贫困的根源是什么?佛教认为,不外三大原因:

(1)自然资源的不平衡分布。当某些地方极缺少自然资源时,则穷困产生。这是自然的原因。

(2)一些人的穷困源于其自身。因为沉溺于酒色等不良行为,或懒惰等,这是个人的原因。

(3)国家的错误政 策。尤其是错误的经济政策,这是导致贫困的最根本原因。

在巴利文典(Disha Nikaya)中,就例举了一些君王采用错误政 策,或一无所用的政 策,导致个人和国家的贫穷。

消灭贫困是可能的。毕竟,自然资源可以通过地区或国家间的合作分享利用。人的不良行为可以通过精神的发展而得改正。而且,错误的政策亦可被减少到最少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推荐】富人和穷人不能只比物质,还要比幸福感

1960年,美国因贫富差距悬殊,产生许多社会矛盾。穷人...

福报是来自于过去的布施,那就不用拼搏努力了吗

问: 我们的福报是来自于过去布施财物,那我们就不用...

梦参老和尚:关于嫉妒瞋恚与发财的问答

问:如何消灭嫉妒瞋恚? 答:最好就是行慈悲法。慈悲...

小富由勤,大富由命

普天之下,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的,都是为了一个利字。...

最适合穷人称念的药师七佛

药师七佛: 南无善名称吉祥王如来 南无宝月智严光音自...

不是你去找钱,而是钱来找你

记得南师(南怀瑾)说过一句话,当你有福报时,不是你...

81亿美元留不住儿子出家的心

马来西亚第二大富豪安南达克里斯南拥有81亿美元身家,...

佛教中的财神是谁

在佛教中,虽然没有专门称呼财神的说法的。但是佛和大...

堕落到畜生道的业因

世尊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在这个无边无际的法界中,生...

人有短,切莫揭

人有短,切莫揭。这是当人,你看到人有短处,你要懂得...

净土宗的忏悔和积集资粮,是为了临终时用的

业果的轻重有三段:第一个,约心;第二个,约境;第三...

淫心乍起,当起四觉观

凡夫起淫欲,世世常迁徙。宿生为女时,见男便喜欢。今...

【佛教词典】留多寿行

【留多寿行】 p0944   大毗婆沙论一百二十六卷一页云...

【佛教词典】女天

天上的女人。欲界天中有女天,色界以上则无。...

佛说五大施经

佛世尊一时,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苾刍众俱。 佛...

无药可救的心梗病人为何奇迹生还

当内科住院医师第一年,有一夜,在加护病房值班时,急...

难陀舍爱出家的故事

难陀是释迦牟尼佛同父异母的弟弟,全称是孙陀罗男陀。...

舍身济众的猕猴王

从前有一弥猴王,常与五百只猕猴一起游戏。当时正逢旱...

圣严法师《勤修三学,可免劫数》

佛教不相信定命论,但是相信因果论。 因果是可以改变...

生死轮回的根本——无明

我们来看看,佛陀讲十二因缘,是怎么能够让一个人悟道...

八种开发智慧的方法

今晚我们讲如何开发自己本有的智慧,如何能够增长智慧...

宣化上人:遇到怨贼的时候,不要生恐惧心

想起我住南华寺时,曾遇到这么一回事:在九月十九观音...

70%以上的疾病与情绪有关

恐惧、焦虑、内疚、压抑、愤怒、沮丧每个人的身体里,...

怎么样才算老实念佛

问: 末法浊世的众生,能闻到净土法门,已经是稀有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