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看清自己的内心世界

2011/06/0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人的一生,不是得,就是失;形容人间事,得失而已!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在得失之间,都过了一生。金钱,有得有失;权位,有得有失;爱情,有得有失。有时此间得,彼间失;有时此时得,彼时失。有的人得而复失,有的人失而复得;得得失失,失失得得,都过了一生。

看淡功名,看轻富贵,看小世界。古代的庄子曾把宰相职位形容为一只腐臭的老鼠,释迦牟尼佛抛弃王位,脱掉纨素之服,换成棉布僧衣,舍弃金玉之宝,托钵四处化缘。我们不得不相信他们视功名富贵如尘土,把大千世界放在眼前用显微镜审视的空阔心境。

有人认为这种身心背离的现象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原因,他们没有认清自己内心的真正渴求,不知道自己到底过怎样的生活,于是,只能漫地无目的的追求别人认为好的东西,追求不到时,总是觉得老天对待自己不公平,不满意,追求到看似很好的东西时,也未必感到幸福,因为这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有一个故事:在一条河的两岸,此岸住着凡夫,彼岸住着僧人。凡夫们看到僧人们每天诵经撞钟,无烦无恼,十分羡慕;僧人们看到凡夫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无忧无虑,也十分向往。日子久了,他们都各自在心中渴望着到对岸去。终于有一天,凡夫和僧人们达成了协议。于是,凡夫们过起了僧人的生活,僧人们过上了凡夫的日子。没过多久,成了僧人的凡夫们发现,原来僧人并不好当,悠闲自在的日子只会让他们感到无聊、无趣、无味,又怀念起以前当凡夫的生活。成了凡夫的僧人们也体会到,他们根本无法忍受世间的种种烦恼、辛劳、困惑,也想起做和尚的种种好处。又过了一段日子,他们各自心中又开始渴望着到对岸去。

在这个故事里,僧人和凡夫们之所以见异思迁,是因为没有搞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所以他们老是对目前的生活感到不满意。当他们找到看似很好的生活时,得到的却是更大的不满意。

有个寓言故事,一只公鸡在原野上寻找食物,它找到了一颗珍珠,却生气地说“我要这个硬邦邦,圆溜溜的东西有什么用啊,宁愿要一粒玉米”,是珍珠不好吗?不是!而是珍珠不是公鸡要的东西。

幸福的人生不在于追求什么,也不在于你采取怎样的方式,只需要亮起一盏心灯,看清自己的内心世界,知道自己真正的方向所在。

佛法,是人生的智慧与真理,难遭难遇。人生中有太多的问题,唯有在佛法中才能寻得究竟的答案,建立起对生命的信心;有了信心,生命中的难题便能迎刃而解。当找到了生命的活水源泉──这一念心,感恩,才不会是触境而生;而是自自然然地存在于一切的时间、空间,无论处于顺、逆境中,始终都能不动不摇。这个世界才是最究竟的人生。需要每一个人投注善念、净念、正念来共创人间净土。即使无法马上做到圆满,也可以从一个小小的善念开始;亮起一盏心灯,光明、积极、乐观的思想,其实就是在培养自己的感恩心;也唯有在自己的佛性、觉性上去启发,这才是最究竟的人生,然后用佛陀的教义在日常生活中对照、检点自己的思想、言、行,这样来修习佛法,现生才有望到达极乐的彼岸,诚望大家共勉,阿弥陀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改变风水其实就是要改变心

很多人都感觉风水神秘莫测,但是我所理解的风水其实很...

智者除心不除境

许多人喜欢在寂静的环境中,读书修道。如果没有这样的...

把心放平,把心放轻

把心放平,把心放轻,才会活的坦然,活的舒畅,活的快...

一切境界,唯业所感,唯心所现

一切境界,唯业所感,唯心所现。这是佛教的根本认知,...

诫心外求法

只求心不外驰,念念与佛号相应。若或心起杂念,即时摄...

精神生活的富足来自独处

假如我们生活在无明中,假如我们沉迷于过去或未来,假...

疗治众生的心灵疾病

《大乘宝云经》说:阎浮提内耆婆医王最为第一,令三千...

一切诸相都从心所造,都是虚幻的

「一念」之道,就是佛经里所说的:「心生种种法生,心...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

大宝积经之无量寿如来会

大宝积经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 无量寿如...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有这一念的信心成就,决定得生自心本具的极乐世界

我们正式来说明信愿行三种资粮修行的内容。今初,首先...

念佛能洗掉犯戒过失,是否就可以放心犯戒呢

有人认为:既然念阿弥陀佛就可以把以前所录的犯戒的影...

【推荐】吃得不得法,素食不一定能带来好处

素食并不必然成为健康饮食。吃素同样有营养平衡问题,...

父母不赞成学佛怎么办

其实,在父母眼里,子女就算到了六十岁,仍是一个孩子...

【佛教词典】呗士

(杂名)又曰呗师。法会唱如来呗,云何呗等之梵呗者。...

【佛教词典】赞众

(杂语)于法事之式,唱赞偈者。其头首谓为赞头,余人...

国土有哪三种

我们要知道,极乐国土不是业力所感,我们再三强调──...

东林高贤记——佛驮跋陀罗尊者

佛驮跋陀罗尊者,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其塔现存庐山东...

少欲无为,身心就会自在

我们常常说四大不调即是病,「四大」是地、水、火、风...

净土法门的修行一定要依照圣言量

问: 我听元音老人讲,修净土法门行者念南无阿弥陀佛结...

【推荐】净土祖师们提倡的念佛方法

十念法: 唐善导大师说十念法是念够十句的佛号。北魏昙...

【推荐】靠自力修行的道路,真是险象环生

多诸障难者,行人于禅观中,击发阴魔,如《楞严》开五...

【推荐】追求见佛、追求功夫成片,容易出问题

我们念佛行人常常会犯一个问题,就是他念佛就很想见佛...

寺院过堂仪轨及意义

在斋堂里,不可在中堂走动,保持安静,关闭手机,端身...

真正的大神通是什么

一般人学佛修道是假的,喜欢玩神通是真的,大家都求先...

定时定量定课坚持不断

从现象上来讲,从缘起上来讲,就是因为我们以前没有修...

杀生果报事例

众生最爱惜的是自己的宝贵生命。不论是以强、中、弱哪...

清净臭秽,寄此陶炼耳

【原文】 唐道积,蜀人,住益州福感寺。性慈仁,有疠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