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悲智等运 严土利生——惟贤法师谈「人间佛教」思想

惟贤法师  2011/09/2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3月2日,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了会长扩大会议,借此机会,笔者就“人间佛教”思想的有关问题,采访了前来参加会议的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惟贤法师。

问:中国佛教的发展和未来的走向,无疑是走"人间佛教"之路。法师一贯提倡"人间佛教"思想,请问这一思想的提出,与太虚法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有什么内在关系?

答:"人间佛教"思想的提出,是基于太虚法师的"人生佛教"思想而来的。太虚法师将佛法判摄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之佛本,三期三系:"教"指佛的遗教,为整个佛教所依从之根本。"三期":指佛灭度后第一个五百年为小乘佛教盛行的阶段,称为"小行大隐"期;第二个五百年为大乘显教盛行阶段,称为"大主小从"期;第三个五百年为大乘密教盛行阶段,称为"密主显从"期。"三系":指巴利语系、汉语系和藏语系。

二、理之实际,三级三宗:指依据佛教教理内容分为三级三宗。"三级":第一级为五乘所共通的最普遍的佛法要义---因缘所生法的原理,也就是因果法的原理;第二级为三乘所共通的佛法,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所谓共法者,以三乘虽有差殊,而这三法印是三乘所共遵以断烦恼、了生死的。第三级为大乘特法,这是菩萨所特有的,不共于人天二乘的。此为大乘佛法,以大悲菩提心,法空般若智,遍学一切法门,普度一切众生,严净无量国土,求成无上佛果,为其唯一的誓愿、唯一的事业。大乘不共的空有诸教法,即大乘"一实相印"。"三宗"即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和法界圆觉宗。

三、行之当机,三依三趣:"行"侧重当机者实践上而说的。佛在世时,当机说法,随闻而解,随解而行而证。所依所趣,在当机的各人有无量差别。故法贵当机,当机者妙。"三依三趣":第一依声闻乘行果趣发大乘心(这是以小乘为主,属于佛住世及正法时代);第二依天乘行果趣向大乘果(这是以密法和净土宗为主的像法时代。如密宗在先修成天色身的幻身成化身佛,净土宗如兜率净土,即天国之一,西方等摄受凡夫净土亦等于天国。依这天色身、天国土,直趣于所欲获得的大乘佛果);第三、依人乘行果趣向佛乘。而所依的,既非初期的声闻行果,也非二期的天乘行果,而确定是在人乘行果,以实行人生佛教的原理。依于人乘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业报,由此向上增进,乃可进趣大乘行---即菩萨行大弘佛教。所以末法时期是依人乘行果而进趣大乘行果的。

太虚法师的"人生佛教"精神是什么呢?就是以人乘为主,兼修菩萨行。他在《人生佛教》里讲:我们做一个人,要做个完人,完人以后要做个超人,超人以后还要做个超超人。从人乘到佛乘,就是完成这么一个过程。人,就要遵守五戒、十善,要明因识果;超人,就要宁静淡泊,要身心解脱;超超人,就要具大悲、大智、大无畏,依四摄、六波罗蜜修菩萨行,这样才能成佛。所以,他的理论是做一个完人,进一步做个超人,再进一步做个超超人。佛菩萨就是超超人,也就是最伟大的人。这一点,并不是一般的神秘化,是人格化。他有两首诗,一首是:"仰止惟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现实。"第二首是:"如果发愿学佛,先须立志做人;三皈四维淑世,八德十善严身。" 

太虚法师倡导"菩萨学处",他说:"六度、四摄,是一个纲领。从具体表现来说,出家的可作文化、教育、慈善、布教等事业;在家的---在家菩萨,农、工、商、学、军、政各部门,都是应该做的工作。领导社会,作利益人群的事业。"他又在"从巴利语系说到今菩萨行"中说:"今后我国的佛教徒,要从大乘佛教的理论上,向国家民族,世界人类,实际地去体验修行。本着大乘菩萨的菩提心为主因,慈悲为根本,实践方便的万行,发挥救世无畏的精神。总之,我们想复兴中国佛教,树立现代的中国佛教,就得实现整兴僧寺,服务人群的今菩萨行。"太虚法师的"人生佛教"思想,始终注重的是以人生为基础,在人生的基础上,发菩提心,不离群众,不离社会。从而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实现人间净土做贡献。这就是"人生佛教"的大义。

问: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与以故赵朴初会长提倡的"人间佛教"思想的最大差别在什么地方?

答: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一方面是基于太虚法师"人生佛教"思想而来的,另一方面还有他自己的一些思想,他们之间不是完全相同的。这可从当年太虚法师对印顺所著《印度之佛教》一文看后所写的《议印度之佛教》和《再议印度之佛教》二篇批评文章,即可看出他们各自的佛教立场。太虚法师认为:印顺法师能阐述印度佛教之流变与说明政治和社会的关系,是其优点;"然亦因此陷进锡兰之大乘非佛说或大乘从小乘三藏演绎而出之狭见"。正是在这种佛教思想史观点上的不同,太虚法师在"人间佛教"这个问题上对印顺法师作了批评:"佛法应于一切众生中特重人生,本为余所力倡,如人生佛教,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人乘直接大乘,由人生发达向上渐进以至圆满即为成佛等。然佛法究应以'十方器界一切众生业果相续的世间'为第一基层,而世间中的人间则为特胜之第二阶层,方需有业续解脱之乘及普度有情之大乘。"因而在解脱的对象里,不能将"人间"单纯地割裂出来,"

原著以《阿含》“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片言,有将佛法割离有情界,孤取人间为本之趋向,则落人本之狭隘"。印顺法师后来自述他的"人间佛教"与太虚法师"人生佛教"不同的原因,其中说到了太虚法师之所以提倡"人生佛教",一是"对治的",以纠正一向重视死后与鬼神的传统中国佛教;二是"显正的",为了时代的适应,应重视现实的人生。约显正方面说,二者大致相近;而在对治方面,则有重大差别。印顺法师认为,所以特提"人间"二字,不但对治了偏于死亡与鬼,同时也对治了偏于神与永生。因此,"天神化"的对治与否,是"人间佛教"和"人生佛教"的分野。

印顺法师在他自己所著的《冰雪大地撒种的痴汉》一书中,列举了自己与太虚法师的四条不同之处:

1、大师的伟大是峰峦万状,而自己只能是孤峰独拔。

2、大师长于融贯,对有些问题"点到为止",不要说得太清楚;而自己却偏于辨异,总觉得还是说得明白些好。

3、大师说"人生佛教",一般专重死与鬼,特提示人生佛教以为对治;而自己说"人间佛教",佛法以人为本,也不应天化、神化。不是鬼教,不是(天)神教,非鬼化非神化的人间佛教,才能阐明佛法的真意义。

4、师以"真常唯心系"为大乘根本,所以说早于龙树、无著;自己则认为在佛教历史上,"真常唯心系"是迟一些的,而且自己世界性的倾向更多一些,不为民族情感所拘蔽,因此不会尊重受"怪力乱神"、"索隐行怪"等后期印度佛教所影响的中国传统佛教。

惟贤法师说,有一点我要说明的是,学佛要成佛,成佛的最高境界是证得圆满的真如实相,做到空有圆融,这方面可以说印顺法师是略而不论。所以就有人批评他是脱离了佛教的实际,忘记了佛教的根本,专门强调人本方面,不像太虚法师的"人生佛教"和赵朴老的"人间佛教"那么圆融,所谓"上合佛理,下应群机",没有根据时代、社会和人的根机来立教。我认为这是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与太虚法师"人生佛教"和赵朴老"人间佛教"思想的最大差别处。

赵朴老的"人间佛教"思想,主要是秉承太虚法师"人生佛教"思想来的。1947年太虚法师在上海圆寂,在圆寂的前几天,他把《人生佛教》一书交给了赵朴老。赵朴老后来明白,太虚法师是要他继承他的遗志。这个话是赵朴老亲自讲的。赵朴老提倡"人间佛教",就是继承了太虚法师的遗志。

赵朴老的"人间佛教"思想。主要体现在"一个思想、三个传统"上。

"一个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就是说佛教要适应时代,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时代,不能脱离社会。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

"三个传统",第一是发扬"农禅并重"的传统。一方面要修行,要参禅、念佛,保持佛教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要自力更生,要劳动,与劳动相结合。唐代百丈禅师就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百丈禅师作为一个楷模,他活到老都还在劳动。那么我们现在更要进行劳动。在现代社会要自力更生、自给自养。劳动同时要不忘修行,这叫做"农禅结合"。第二就是继承"学术研究"的传统。具体讲,就要传扬佛教真理。我们的藏经不只是搁到藏经楼作陈列、作展览的,我们要读经、学经,要研究,关键是学了以后要弘扬,要把弘扬佛法的真理作为我们唯一的事业,这很重要。第三就是增进"国际友好交往"的传统。要学习历代高僧大德,像晋代的法显和唐代的玄奘、义净、鉴真等,这些人把中国文化传播到国外,把国外的佛教文化取回中国加以弘传,增进了彼此的友谊,维护了国际间的和平。我们要学习这些高僧的伟大思想和崇高精神,这是我们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对内来说还要增进民族团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要搞好接待工作,增进民族间的友谊,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在国际上,要努力传播佛法的真理,为增进国际友谊和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赵朴老提出的"一个思想,三个优良传统",紧密结合了时代精神,很伟大、很崇高、也很切合实际。这就是"人间佛教"思想的基本内容。

另外,关于佛教自身建设问题,朴老提出五项基本内容:一是信仰建设,二是道风建设,三是教制建设,四是人才建设,五是组织建设。这些都很重要、很宝贵,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努力实践。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惟贤法师文章列表

一罐糖

有一个农夫,生了八个儿子,只生了一位掌上明珠,他对...

没有良心

公输班是中国有名的工程师,也是工匠的祖师。他的一双...

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

太虚法师要建设的人间佛教极力排除后代佛教宗派法派的...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生活》

第一篇 四恩总报 壹 四恩总报的意义 经云:诸法因缘生...

惟贤长老《太虚大师思想及僧制建设研究》

一、太虚大师生平简介 太虚大师是佛教的思想家、理论...

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各位班首、执事、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今天是虎年第一...

用八正道来引导你的思想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人间佛教的人情味

法师与小食客 慈惠、慈嘉二位法师留日期间,一天相约...

佛说疗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疮、青春痘等等) 佛说疗痔病咒: 怛(dan...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唐终南山释道宣述) 妙法莲华经者...

正法念处经

正法念处经叙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

睡觉时能戴着楞严咒吗

佛教的咒语确实是有加持力的,楞严咒也是寺院每天早课...

五次闭关念佛的感悟体会

我辈凡夫,仰信佛言,依教奉行,自获实益。若得闻此不...

念头一转,福报就可以变为福德

有些初发心的菩萨很执着,会产生很多疑问,佛陀既然让...

我们栽培往生的力量,必须要不可破坏

佛陀这种权实二法的操作是怎么回事呢?是唯佛与佛乃能...

【佛教词典】非想非非想天

无色界共有四天,此天即是无色界的第四层天,也是三界...

【佛教词典】落谢

谓现在之法,灭其作用,于过去中谢去。于佛教谛理中,...

习气不除无出生死分

习气不除,无出生死分。然习气熏染,非一朝一夕之故,...

弘一大师弘法的三个约定

1937年5月初,梦参法师持青岛湛山寺倓虚法师之函,到厦...

莲宗八祖莲池大师圆寂纪念日

农历七月初二是净土宗八祖莲池大师的圆寂日。 莲池大师...

业是怎么来的?造完后又跑哪里去

我们讲因果同时,借缘显现。从因果转变的角度,佛教是...

人生世间纵获高寿,亦瞬息即过

【原文】 人生世间,纵获高寿,亦瞬息即过。倘不自勉力...

米拉日巴尊者最后的嘱托:不要做表面的功德

米拉日巴在圆寂前跟弟子说:又有某些只有少量福德的学...

如何验证死后往生到哪一道

我们要知道,死了之后到哪儿去。 佛法提供了一个我们验...

怎样的状态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问: 法师您好!印祖一再强调我们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凡做不到的事,决不肯说

汝书说得很热闹好听,急宜自抑。凡做不到的事,决不肯...

施舍的树

一棵树很喜欢一个小男孩,小男孩经常在树下玩,有时爬...

治疗眼病的偈语

(一)瞎子竟重见天日 (作者:煮云大师) 不多久以前,...

第六意识是怎么去创造法尘的

我们看第六段,明意与法即藏性。 这个意是内处,意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