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皈依是修慧的开始

学诚法师  2011/12/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面读了很多的书,也掌握了很多的知识,有很多的文化,这些文化知识和佛经的道理是不同的。学佛法是为了开发我们的智慧。有智慧的人内心清净、内心单纯、内心善良,没有智慧的人内心苦恼、烦恼、复杂。我们掌握很多的知识,不一定就能让我们的内心单纯、清净。有时候,人的知识越多,人的分别心越重,最后,人的知识越多,人的思想就越复杂。天天想来想去,理不出头绪,想不开。到寺庙里边来,皈依三宝之后,我们要得到的是佛教的智慧。所以,我们不仅仅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慧。

皈依以后,我们要学佛、学法。我们学佛、学法的前提是要相信,信佛、信法、信僧,信仰三宝。信佛,佛大彻大悟,佛的智慧圆满,悲智圆满,有大悲心、有菩提心,这些我们要相信。相信佛有这种力量,有这种功德。我们一般在理路上、在文字上说佛有大神通、有大的功德,实际上我们从心里要相信佛有这种能力,不是很容易的。能够真正相信到这一点,才能够说是信佛的开始,大家从很多地方来到寺庙里边来参加活动啊、皈依啊,那都是因为佛的缘故。

佛多生多世的修行,最后成佛。佛法流传下来,我们今天才能够学习到佛法,这些本身也都是佛的大慈悲心、佛的殊胜功德。如果佛没有这些殊胜的功德,没有大悲心,没有大愿力,那就不容易摄受到这么多人,所以从这一点上面说,佛有这方面的能力、有这方面的功德,我们要相信。如果你不相信话,佛法就不容易得到感应。你相信比较真切、比较真诚,得到的感应、得到的加持就会很大。你如果半信半疑,这种感应、这种加持就不容易获得,佛本身就有这种利益众生的能力。我们相信以后不一样了,整个的心态就不一样了,整个心态立刻就会得到很大的转变。

有智慧的人,他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境界判断就不同了,好的、善良的能够持续、保留下去,不好的也能够把它变成好的,把逆境也能够转化为顺境。没有学佛法的人遇到这个逆境,就过容易不去,乃至失败了,没办法了,过不去,遇到障碍。看不惯的人、看不惯的事,很多麻烦的事情、头疼的事情过不去。用烦恼心来看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是烦恼的一个展现,烦恼跟烦恼相应就过不去。第二个层次的人遇到这个烦恼、遇到这个逆境,就是一个转机的机会。我们常常讲,危机就是转机,一转机就能够改变了。第三种状态就是说,遇到逆境能够变为顺境,把这个不好的能够变成好的,这就需要有佛法的力量。

在法会的整个过程当中遇到的种种境界、障碍,有一个法师过去了,某某人过去了,把问题解决了,就能把不好的境界改为好的境界。他给你讲几分钟的佛法,告诉你这个事情该怎么来观察,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办,你照着去做就改变了,变成好的了。如果说没有佛法的智慧,那我们遇到一个逆境,很小很小的一个逆境,有可能就永远过不去了。所以,我们来到寺庙里边来学习佛法,就是为了要得到这种智慧。有智慧,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能够自在,就能够解脱,就能够轻安。

佛法的智慧都要从信佛、学佛开始。所以,我们信佛、学佛开智慧是很简单的事情。念经也好啊,拜佛也好、持咒也好,出坡劳动也好都是我们积聚资粮,开发智慧的条件,没有这些条件,我们智慧也开不了。不是说想要开智慧,那么你智慧就开了。只有种种条件具足了,人就有智慧了。我们出门的时候,看到种种的人、遇到种种的事,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有大人也有小人,有男众也有女众,等等,高的、矮的、胖的、瘦的,有各种分别心,这种外在的形象就会影响到人的内心。两个小孩,一个高的、一个矮的,一个胖的、一个瘦的,一个比较调皮的、一个比较听话的,等等。人容易这样去分别,但是我们看到这些林林总总不同的事物的时候,没有人意识到说外在种种形相的分别都是因为我们心分别出来的。有时候很难说是哪一个人、哪一件事情比较好,哪一个人、哪一件事情比较差,有时候是不好比较,人一比较往往都是从自己心态来比较。所以,种种的分别产生种种的烦恼,种种的烦恼引发种种的执著,种种的执著就带来种种的痛苦,这些都是没有智慧的表现。

如果人有了智慧看问题就不同了,有智慧,他看到说所有的这些都是我们内心的展现,即心即佛,即心是佛。我们的心是无形无相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的心是无比广阔的,所有一切的见闻觉知、有为法、无为法,所有的一切都是跟自己的心有关系。心悟了,是出世间法。如果在外在的境界上分别,还是世间法的层面,因为世间法的层面,所以,会有种种世间法的分别、比较、纷争、斗争等等。

我们学佛法的目的是要超越世间上种种的对立,靠佛法来观察,世间上面的一切都跟自心有关系,然后慢慢培养自己的慈悲心、菩提心,这就是学习佛法的开始,学佛法的目的让自己的心越来越善良,皈依时候我们会有一些课程,大家一步一步去学习,去用功,慢慢就进步了。我们心态改变了,我们心态善良了,我们内心当中有力量了,每个人、每一天都非常的快乐、自在,这就是学佛的妙用。如果自己常常起烦,而且说自己烦躁不安,有种种问题,那就是说我们佛法学得不够,佛法学得不好。大家常常来到寺院里参加活动,集聚资粮,发心,反观自己的内心,查找自己内心的问题,然后与同行善友多交流,得到别人的帮助,我们才有办法越学越好。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开发智慧的潜能》

曾经有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的脑力其实只...

受过三皈五戒的人,为何还会受鬼神的骚扰

问: 受过三皈五戒的人是有护法神隐形保佑的,为何还...

【推荐】佛陀的金玉良言

诸行无常: 世间万象,没有任何事物是长久永恒不变的...

三皈五戒是学佛的基础

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合称为三宝...

五欲的事儿少回向,应多回向得智慧

你受的是皈依,如果不修行,不可靠的。你没有慧、没有...

四条佛家妙语,每人受用终生

佛家妙语之一: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 此语虽人人皆知...

可以自己在网络上受戒吗

问: 请问在网络前可以受戒吗?哪些戒可以在网络上受?...

只有福报没有智慧,就会被福报所害

如果一个人修学菩萨道,这个必须要知道:不要着相,要...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唐终南山释道宣述) 妙法莲华经者...

正法念处经

正法念处经叙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注音版】大方广佛华严经(81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现代人很多是寿终医院,不是寿终正寝

人道中有许多是不正常的死亡,那就属于横死。人的生命...

常想地狱苦,道念由此生

我们如何才能使菩提心不退呢?我们应如佛所说:「常想...

十种金刚心

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言金刚种子,有十心。 第一...

造业的次数会影响业果轻重

五、加行故重谓或已杀生,或正或当,具欢喜心具踊跃心...

【佛教词典】参请

禅林用语。即弟子向师家请问并受教。亦同参问请益、参...

【佛教词典】日精摩尼

(物名)珠名。盲者之眼触此珠,则其眼得开而见光云。...

每天拜佛的重要性

我们每天修行,必须要有一段时间来礼佛。礼佛一方面降...

怎样才能算真诚呢

问: 学佛和做人贵在真诚二字,可是怎样才能算真诚呢...

念佛能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

能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哪。我们每个...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据《中阿含 箭喻经》第十所载: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

与各种人相处的秘诀

会与人相处,可以让你少走弯路,尽早成功。其实,每一...

怎样理解《普贤行愿品》中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下面谈谈《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念佛不回向和发愿,是否可以往生

问: 既然心作心是,念佛成佛,念菩萨成菩萨,都在一...

觉悟,必须从心下手,修心才能悟

觉悟,是对不悟者来说。 众生不觉悟,当然痛苦;觉悟后...

十八罗汉

在佛教经典记载中,原是十六罗汉,罗汉即阿罗汉的简称...

慧律法师:一切观象皆是我们的牢狱

为什么说一切观象皆是我们的牢狱,因为你执着金钱,你...

五只乌龟换一头牛

有一对父子,虽然家境很贫困但却能父慈子孝,生活得和...

人生的种种苦

佛教云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