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皈依是修慧的开始

学诚法师  2011/12/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面读了很多的书,也掌握了很多的知识,有很多的文化,这些文化知识和佛经的道理是不同的。学佛法是为了开发我们的智慧。有智慧的人内心清净、内心单纯、内心善良,没有智慧的人内心苦恼、烦恼、复杂。我们掌握很多的知识,不一定就能让我们的内心单纯、清净。有时候,人的知识越多,人的分别心越重,最后,人的知识越多,人的思想就越复杂。天天想来想去,理不出头绪,想不开。到寺庙里边来,皈依三宝之后,我们要得到的是佛教的智慧。所以,我们不仅仅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慧。

皈依以后,我们要学佛、学法。我们学佛、学法的前提是要相信,信佛、信法、信僧,信仰三宝。信佛,佛大彻大悟,佛的智慧圆满,悲智圆满,有大悲心、有菩提心,这些我们要相信。相信佛有这种力量,有这种功德。我们一般在理路上、在文字上说佛有大神通、有大的功德,实际上我们从心里要相信佛有这种能力,不是很容易的。能够真正相信到这一点,才能够说是信佛的开始,大家从很多地方来到寺庙里边来参加活动啊、皈依啊,那都是因为佛的缘故。

佛多生多世的修行,最后成佛。佛法流传下来,我们今天才能够学习到佛法,这些本身也都是佛的大慈悲心、佛的殊胜功德。如果佛没有这些殊胜的功德,没有大悲心,没有大愿力,那就不容易摄受到这么多人,所以从这一点上面说,佛有这方面的能力、有这方面的功德,我们要相信。如果你不相信话,佛法就不容易得到感应。你相信比较真切、比较真诚,得到的感应、得到的加持就会很大。你如果半信半疑,这种感应、这种加持就不容易获得,佛本身就有这种利益众生的能力。我们相信以后不一样了,整个的心态就不一样了,整个心态立刻就会得到很大的转变。

有智慧的人,他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境界判断就不同了,好的、善良的能够持续、保留下去,不好的也能够把它变成好的,把逆境也能够转化为顺境。没有学佛法的人遇到这个逆境,就过容易不去,乃至失败了,没办法了,过不去,遇到障碍。看不惯的人、看不惯的事,很多麻烦的事情、头疼的事情过不去。用烦恼心来看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是烦恼的一个展现,烦恼跟烦恼相应就过不去。第二个层次的人遇到这个烦恼、遇到这个逆境,就是一个转机的机会。我们常常讲,危机就是转机,一转机就能够改变了。第三种状态就是说,遇到逆境能够变为顺境,把这个不好的能够变成好的,这就需要有佛法的力量。

在法会的整个过程当中遇到的种种境界、障碍,有一个法师过去了,某某人过去了,把问题解决了,就能把不好的境界改为好的境界。他给你讲几分钟的佛法,告诉你这个事情该怎么来观察,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办,你照着去做就改变了,变成好的了。如果说没有佛法的智慧,那我们遇到一个逆境,很小很小的一个逆境,有可能就永远过不去了。所以,我们来到寺庙里边来学习佛法,就是为了要得到这种智慧。有智慧,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能够自在,就能够解脱,就能够轻安。

佛法的智慧都要从信佛、学佛开始。所以,我们信佛、学佛开智慧是很简单的事情。念经也好啊,拜佛也好、持咒也好,出坡劳动也好都是我们积聚资粮,开发智慧的条件,没有这些条件,我们智慧也开不了。不是说想要开智慧,那么你智慧就开了。只有种种条件具足了,人就有智慧了。我们出门的时候,看到种种的人、遇到种种的事,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有大人也有小人,有男众也有女众,等等,高的、矮的、胖的、瘦的,有各种分别心,这种外在的形象就会影响到人的内心。两个小孩,一个高的、一个矮的,一个胖的、一个瘦的,一个比较调皮的、一个比较听话的,等等。人容易这样去分别,但是我们看到这些林林总总不同的事物的时候,没有人意识到说外在种种形相的分别都是因为我们心分别出来的。有时候很难说是哪一个人、哪一件事情比较好,哪一个人、哪一件事情比较差,有时候是不好比较,人一比较往往都是从自己心态来比较。所以,种种的分别产生种种的烦恼,种种的烦恼引发种种的执著,种种的执著就带来种种的痛苦,这些都是没有智慧的表现。

如果人有了智慧看问题就不同了,有智慧,他看到说所有的这些都是我们内心的展现,即心即佛,即心是佛。我们的心是无形无相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的心是无比广阔的,所有一切的见闻觉知、有为法、无为法,所有的一切都是跟自己的心有关系。心悟了,是出世间法。如果在外在的境界上分别,还是世间法的层面,因为世间法的层面,所以,会有种种世间法的分别、比较、纷争、斗争等等。

我们学佛法的目的是要超越世间上种种的对立,靠佛法来观察,世间上面的一切都跟自心有关系,然后慢慢培养自己的慈悲心、菩提心,这就是学习佛法的开始,学佛法的目的让自己的心越来越善良,皈依时候我们会有一些课程,大家一步一步去学习,去用功,慢慢就进步了。我们心态改变了,我们心态善良了,我们内心当中有力量了,每个人、每一天都非常的快乐、自在,这就是学佛的妙用。如果自己常常起烦,而且说自己烦躁不安,有种种问题,那就是说我们佛法学得不够,佛法学得不好。大家常常来到寺院里参加活动,集聚资粮,发心,反观自己的内心,查找自己内心的问题,然后与同行善友多交流,得到别人的帮助,我们才有办法越学越好。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推荐】12个经典禅意故事

【一】 禅师问:你觉得是一粒金子好,还是一堆烂泥好呢...

罗汉托空钵

在过去久远前,有两兄弟。他们都是穷人。哥哥心想:生...

志公禅师劝世歌

南来北往走西东。看得浮生总是空。 天也空。地也空。...

皈依后在行为上要注意哪些

问: 皈依之后在行为上要注意哪些?《地藏经》上说:...

六祖惠能的19段偈语 句句直指人心

(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

星云大师:用四句话指点处世迷津

我现在用四本佛教的经典,里面四句话贡献给各位。 第...

曾国藩的七副对联,说尽人生大智慧

世事多因忙里错, 好人半自苦中来。 这是一副自诫自勉...

圣严法师:有钱是福报,无钱是智慧

有位居士问我一个问题,他说:师父,现在我学佛已有两...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悯(mǐn)众生,大喜大舍...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注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地藏十轮经...

早课(朝时课诵)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

学佛后是不是一定得受五戒

问: 学佛以后是不是一定得受五戒? 成刚法师答: 我...

十个人吃饭,每个人看到的饭菜完全不同

讲到根、尘、识三法,佛陀为了让我们了解生命的因缘的...

临命终时无障碍该安立呢

身为一个凡夫众生,在一期的生命当中,我们或多或少都...

依这个标准来看,你还是属于颠倒众生

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其实你修学什么样的法门对...

【佛教词典】三世业

指三种世业。乃依业因所造之时而分:(一)过去世业,指...

【佛教词典】记别

记别者,谓于是处圣弟子等谢往过去,记别德失生处差别...

心里放不下是自己没有智慧

心是人的主宰,具有很大的力量,所以,我们应该随时随...

随顺你的业力而变现

从唯识的角度,妄想它是唯识所现跟唯识所住。首先我们...

修学首楞严王三昧,不受无明妄想的干扰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

劝茹素断荤戒杀放生

一切众生,一念心性,与三世诸佛,了无二致。但以迷而...

老一辈的出家人,都是任劳任怨

培福很重要,所以在沙弥、净人阶段,其实就是累活重活...

慧律法师《佛教与轮回》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

经常食肉者智商会下降

经常吃肉会导致智商下降,这是近来英国科学家在8170名...

四种人的苦与乐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为比丘们开示:世间之...

亲近贤人之要

昔日,佛在摩竭陀国王舍城弘化,与侍者阿难在路行走。...

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

有名与有钱,都不是人生的大好事。但是世界上的人,都...

愿诸人以净业而为急务

莲池大师(一五三五-一六一五)是明末中兴念佛法门的...

必须觉悟的三层道理

我们在没有学佛之前,我们的内心状态是跟着感觉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