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凡是你排斥的,就是你所要学习的

2012/02/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法则一:从外在看内在,从别人看自己。 透过别人,你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

你从别人身上看到的其实是自己。

我们对别人的意见,主要是取决于他们使我们看清自己什么,而不是我们如何看他们。

你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一面镜子,透过它们,你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

你在发觉对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你也等于是发掘你自己。 去了解他的感觉、想法,你也更了解自己,你们相互成为对方的镜子。

如果你觉得伴侣对你失去热情,可能是因为你也对他失去热情;就像一位婚姻专家说的:「如果我们的婚姻变得乏味,可能是因为我觉得乏味,或更糟的是我这个人很乏味。」

事实上,那些令你厌恶的人是在帮助你,他帮助你了解自己,让你发觉你的阴暗面。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跟一个人越亲密,就越容易产生厌恶,因为他让你看到自己的真面目。

别人最惹你讨厌的地方,通常也是你最受不了自己的地方。

法则二: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认为别人是什么样。你不能容忍他人的部分,就是不能容忍自己的部分。

一个品德不好的人,就会怀疑别人的品德;一个对别人不忠诚的人,也会怀疑别人对他的忠诚;一个不正直的、不正经的人,就会把别人的任何举动都「想歪」,因为他就是那样的人。一个对别的女人有非份之想的人,自然而然地,也会猜疑自己的女人。老遇到讨厌的事的,往往是令人讨厌的人。喜欢挑人毛病的人,其实自己才是最有毛病;喜欢说三道四的人,其实自己才是最不三不四。

如果你很爱发脾气,你就会认为别人常惹你生气,每一件事都可能变成你愤怒的理由。并不是说每一样东西都是错的,而是你会投射,你会把隐藏在自己内在的东西投射到别人身上。你会谴责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因为你有太多的怒气,所以即使是一点小事也能引燃怒火。

同样,别人对你说什么,也反映了他们是谁及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批评你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不满,甚至他们自己就是他们所批评的「那种人」。

当你内心走向良善时,你将停止批评别人和对别人的批评产生反弹。

如果你对一颗长满苹果的树木丢石头,掉下来的就只会是苹果,不管谁丢都一样。一个真正良善的人,不管你对他怎么样,他显现出来的就只会是平和、良善,因为他就是那样的人。

法则三:你内在是什么,就会被什么样的人吸引。 你对外排斥什么,对内就排斥什么。

一般而言,那些我们相处愉快的人,正是反映了我们喜欢且接受的内在自我面向;而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也反映我们不愉快且不接受内在的自我。

教双方和谐相处,不如教他们让自己内心和谐,那样双方自然会和谐;教他们如何增进彼此感情,还不如教他们增进自我成长,那样彼此关系自然会成长。

当有人问我要如何改善关系,我总会告诉他们:「首先你要深入内在,除非你内在的问题先解决,否则你不但无法改善,而且会制造更多问题。」

一个有控制欲的人,除非内在的空虚得到填补,否则就不可能放下别人,也难以解放自己;一个满怀怨恨的人,除非内在愤懑的情绪得到抒解,否则就不可能停止怨怼(不认识这个字去查字典,呵呵);一个爱嫉妒的人,除非内在能找到自信,不再跟人比较,否则就不可能停止嫉妒。

每个人外在的言行举止都是内在思想的呈现。你如果无法信任自己,就很难信任别人;你如果无法尊重自己,就很难尊重别人;你如果无法肯定自己,就很难肯定别人;你如果不能照亮自己,就不可能照亮别人。

当伴侣们没有了爱而彼此伤害,我不会告诉他们要如何努力爱对方,而是要求他们先学会爱自己,因为伤害对方其实就是伤害到自己。

你与每个人的关系,都反应出你与自己的关系。如果你不断与自己的内在冲突,那么你也会不断地与别人冲突;如果你自己内在的情感挣扎,那么你也会与别人在情感上发生挣扎。我们在感情中所遭遇的问题,就是我们内在的问题。

我们吸引的关系,都反映出我们拥有的特质,以及呈现我们的内在自我。所以,关系处问题的人,不仅要检讨你跟别人的关系,也要反省你跟自己的关系。以下是一些你可以自我检视的问题:

「当我观察你所反映的我,我感到ˍˍˍˍˍ。」(诸如愤怒、恐惧、失控、困惑之类的感受。)

「你反映了我的哪个自我?」

「外在」困扰我们的问题,正是我们「内在」无法整合的部分。 如果你想改善外在的一切,就必须从改变内在开始。

法则四:你约束别人,自己也会被约束。 你越恨就越束缚,你越爱就越自由。

当你掌控别人时,你同时也被掌控;如果你绑住别人,别人也会绑住你。你想想看,当你控制别人,不准他们做这做那,那如果他们不照你说的话去做呢?你会怎么样? 你就会不高兴,对吗?你的喜怒哀乐是由别人来决定,你认为他们是被你掌控的吗? 不,其实你才是被掌控的。

以眼还眼,结果是大家都瞎了

如果你不断在记忆中反刍旧伤痛,你就是给了最初导致伤痛的人、事一再伤害你的力量。那就是我为什么说,当你怨恨别人时,表示某种程度上,你也怨恨自己。

要怎样彻底消灭敌人? 把敌人变成你的朋友!

你会发现,那些最难得到原谅的人,正是你最需要原谅的人;最难放手的人,正是你最需要放手的人。

法则五:如果你很排斥,它就是你必须学习的课题。 如果你很欣赏,它就可以蜕变成爱。

我们主要的人际关系,不断地反映该学习的课题是什么。

无论是你的老板、同事、部署、朋友、情人、配偶或小孩皆然,这些人所拥有的你所不喜欢的个性、想法和行为,往往都是你需要学习的部分。他们会显露你的阴影,会一再地重复你所厌恶的言行来让你学习。

当有人指出你的错误,你很气那个人,但这是他的错吗? 不,他只是帮你把「发霉的阴影」拿出来晒晒太阳。

你不会因为别人说你想偷窃海洋馆里的一只鲸鲨而冒火,因为那是你连想都不会想做的事。但是,如果你太太说你旅游出差是想借机去「偷腥」,你可能就会辩驳,甚至发火。为什么? 因为这种事有可能发生,或曾经甚至已经发生了。没错,一般而言,越接近事实的指控,你越有可能起而辩护和发火。

所以,以后当别人指责你的时候,不要再像以前一样,立刻去攻击或反击,你要开始反问自己,因为他们说的很可能是真的。如果不是真的,你又何必那么「当真」,对吗?

他们之所以会安排在你身边,都是「有原因」的。因此,不要说不喜欢就排斥或试图逃避他们,因为他们都是「天赐的良缘」,你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机缘来蜕变自己。

去爱一个喜欢你的人,没什么了不起。

去爱一个爱你的人,你什么分数也得不到。

去爱一个你不喜欢的人,你一定会在生命中学到一些东西。

去爱一个无缘无故责备你的人,你就学到了生命的艺术。

——印度大师古儒吉

爱是什么?爱就是欣赏你不喜欢和不爱的。如果在你生活周遭有太多你讨厌或不爱的人事物,那是因为你一直在排斥,所以他们才会一再出现,你必须学会生活的艺术——将它们蜕变成爱。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人生一百种病

以佛法来讲,一切人生理上的病,多半是由心理而来,所...

他讲话伤害我,其实他是无心的

我们如果不用本性修行,老实说,要修行很困难!在家人...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认知里面

月称论师举过一个例子。譬如有一个杯子,装满了一杯液...

天人果报的缺点和优点

天人的身心果报,我们从经典上跟祖师的传记,得到两个...

佛法对治八种通病

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

不要认为一悟即了,不需要再修行

不要认为一悟即了,不需要再修行。要知道,开悟后正好...

每天念经拜佛为何还是烦恼

很多时候我们是把修行的 外相当成修行本身而不自知。...

六种会损耗财物的不良行为

佛陀告诉善生,有六种损耗财物的不良行为。第一是沉迷...

【注音版】地藏菩萨本愿经

根据弘化社《地藏菩萨本愿经》流通本印本校对注音。...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

【注音版】雨宝陀罗尼

雨宝陀罗尼...

梵网经菩萨戒本

【依东林寺版本】 (举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

哪些素食比肉类还营养呢

哪些素食比肉类还营养呢?随着天气的渐渐转冷,大多数...

【推荐】来讨债的婴儿

吃素而长寿健康的人,比比皆是,像虚云老和尚、广钦老...

一般人死后为何还愿意来投胎呢

娑婆世界的快乐,理论上是得不偿失的。 虽然得不偿失,...

偷盗寺院常住僧人之物果报极重

偷盗戒以盗常住物及僧众物之罪极重,应堕地狱。《方等...

【佛教词典】妙净明心

指自性清净心。妙,即无上、最上之意;净,清净之意。...

【佛教词典】六类死

人之死有六类,但此六类死,其中又分为二:一、由福寿...

佛欢喜日的由来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是民间祭祀祖先的日子。而这...

化贪婪为恬淡

贪婪是一种饥渴的心态,它的本质是不安,在心理上患了...

唐代高僧少康大师

诸位有缘,大家吉祥。曾经在浙江有一户周姓的人家,他...

人生如戏努力演

在与一位居士聊天时,他问佛教到底是怎么样的,自己忽...

圣严法师《修行佛法不出福慧二门》

六度万行 即是福慧二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纵有积山之罪,亦有冰消之期

一向和风日丽的舍卫国,有一天忽然阴风惨惨,乌云密布...

《云居山志》上记载的「一粥之缘」公案

云居山就有过这个事情。某某禅师他听说云居山真如寺道...

吉祥人生的四个道德实践

讲到吉祥人生的道德实践,这就落实到我们每个人自己身...

十念念佛以及回向之法

念佛的方法,比较常用的有观像念佛和持名念佛,观像念...

有些人临终念佛为什么能专注

乌龟有护身之铠,野干不得其便 佛在世时,有一比丘离开...

证严法师《调伏人生二十难》

目录 : 序言 第一难,贫穷布施难 第二难,富贵学道难...

善恶因果,错综复杂

一次上山,有道友问师父:为什么这个世间常看到好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