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不去跟人家搞是是非非

蔡礼旭老师  2012/04/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彼说长,此说短”。这叫说长道短。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这样说长道短?他们的目的在哪里?俗话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而且人群有一个习惯,他都会逼你靠一边站,你到底要站在我们这边还是要站在那边?有没有这个倾向?那我们偏两边都不站,所以“不关己,莫闲管”,赶快远离是非之地。

因为,来说是非者一定有目的,一来是要拉拢你,二来要诋毁别人。

只要有是非,就会对团体有所伤害,那我们绝对不乐见这样的情况发生。所以我们不去跟人家搞是是非非,应该走出正路,和气待人,多多包容。

当你在团体中两边都不站而站中间,这个位置非常重要,为什么?因为两边必然都有偏颇。而当一个人自己太偏颇、太过了,他内心会不会觉得错了?久了以后,他也会觉得自己有错误,或者心理上会想去找人谈一谈。

比方说今天某一个主管做了一件事,是做错了,有人就会批评过度,有人就会一味袒护,有没有这种情况?那两边就闹得不可开交。

这个时候我们站中间必有大用。怎么说?这个袒护主管的是真正爱主管,还是感情用事?你愈袒护他,他可能愈看不到这一次他的错误在哪里,他有可能就跟着你们跟另外一半在那里争斗了,他就愈来愈失去人心。你本来的动机是要为他好,到最后可能会害了他。

所以袒护主管的这一边,久了以后也会思考。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他们,真正为他好绝对不是一味地袒护。往往你这么一说,因为他跟主管也相处一段时间了,他可能又会回来说:“对!对!我以前有一些事劝他,他也没。”

然后来我们可以进一步跟他讲:“因为你常能够指出他的缺点,慢慢他自己印证以后,他会对你愈来愈信任。”所以该劝的,绝对不能因为一次、两次主管不听,你就不劝。“日久见人心”,他慢慢还是能够转化过来。

另外这一边就是“攻人之恶毋太严,当思其堪受”。别人有过失的时候也不要太严苛,你要看人家是否承受得起。而且说实在的,很多事因为你不是当事人,说不定我们做的时候也有可能犯他那样的过失,所以还是要宽容相待。假如你骂得太过了,其实他内心也觉得怪怪的。

当我们没有言语上的争执,对他们也是一种牵制力量,所以他们有时候可能会说:“你怎么这么有修养,我们应该检讨一下。”所以确实在团体中,只要我们不搞是非,能够尽心尽力地做事,不去做情绪之争,往往都可以在团体中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的力量。

这是讲到“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这个“莫闲管”意思是说不要参与是是非非,但是假如是对公司重要的事情,我们也要积极参与才行。而且在参与中,我们的希望是把一件事情办好,所以在这个当下,该说话的时候还是要说。你不能当场没讲,后来做失败了,才放马后炮,那就不是很恰当了。所以在开会必须有所决策的时候,我们对事不对人,发现哪些做得比较不恰当的地方也要指出来。

但是在这里指出来,绝对不是对这个人、这个同事有看法。所以把事情讨论好了,决定好了,走出这个会议室的门,我们还是好同事,有任何好吃的绝对也不会缺他一份。

所以假如你心里怪怪的,也会让他心里怪怪的,本来没事,事情却愈来愈大。所以我们还是要保持一份真诚心去面对任何一个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持戒现世都会有趋吉避凶的效果

广化老和尚的《五戒相经笺要》讲到说,过去在湖南有一...

有八种话不能讲

古人说:覆水难收。讲话就像泼水,泼出去的水无法再收...

开玩笑的话说多了,以后你讲话没有力量

按照蕅益大师说法,两舌、绮语、妄言、恶口,得果报的...

明海大和尚:遇到任何是非永远是自己错

修行人应该具备的一个正见:凡遇到任何是非,永远是自...

话多心散乱

还记得刚学佛时,一位居士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

口业清净得大智慧

密迹金刚力士告诉寂意菩萨:过去久远世时,有位神仙名...

肆意口业,堕畜难言

不诚实的人你就被人瞧不起,你就是再富贵,由于你不诚...

口业清净了,首先利益的是自己

口有四种过恶:两舌、恶口、妄语、绮语。两舌就是斗乱...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

自达摩大师到中国,唯说一心唯传一法,以佛传佛不说余...

以死亡和衰败做为禅修对象

如果在家生活是最适合修行的话,佛陀就不会叫我们出家...

但甘其味,勿择其形

华德,是妙音菩萨能救护娑婆世界诸众生者,是妙音菩萨...

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

佛陀开悟之后,第一件事情,回到苦行林去度了五比丘。...

【佛教词典】即离

(术语)事理不二云即,事理差别云离。天台宗以此分别...

【佛教词典】三波多

(杂语)Samāpta,译曰成就。已竟护摩时所用之语也。...

心物俱非,除之益患

道吾宗智圆寂前,对弟子说:我心中有一物,许久来一直...

不老不死的「我」在哪里?

波斯匿王向佛请问:我在未曾受佛教化之前,曾遇见迦旃...

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禅与现代人的生活

一、大乘佛法核心智慧与慈悲 我们今天所在的这个地方,...

没有什么是绝对必须的

如果有一天石油真的没有了,我们的生活的确会起很大的...

无意识下死亡能否往生

问: 在无意识状态下死亡,是否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慧...

多疑心理产生的原因与对治

具有多疑心态的人往往带着固有的成见,通过想象把生活...

公鸡与虫儿

有个儿童,才七岁,但常常找无德禅师,和他东南西北乱...

这段障碍一过,真正的福德智慧就现前了

你听很多的经啊,你对事实上,你不能进入你的心,效果...

见污秽身深信无常

从前佛陀在舍卫国只园精舍说法时,有位年轻的比丘进城...

念佛法门的五个要诀

憨山大师:此种法门:第一要决定志;第二要放得下;第...

【推荐】小乘跟大乘的空观有什么不同

当我们从业果的思想,再进一步就是空性的道理。这个问...

念佛三昧的12种功德利益

念佛三昧功德广大无边,具说如净土诸经中所示,实在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