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用平常心来看待

2012/04/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大家都知道,很多人既无知又喜贪求,于是就会产生,无尽的烦恼业障,那人到底最容易贪求什么呢?即是‘五欲’、‘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修行人如果沾染上了,这地狱五条根,就很容易迷失了本性,而失了道心。

常有修行人,刚开始修行的时候,都能以解脱生死、跳出三界为目标,可是往往在修行久了之后,如没有坚定与坚决的道心,常会不自觉的,被生活中的,财、色、名、食、睡所侵蚀,而不自知,甚至被这些贪念所控制,而离道越来越远。

譬如:对‘财欲’、认为钱财能赚越多越好,反正有钱不嫌多嘛。对‘色欲’、喜贪求美色、追求美的东西、想要占有,沉沦欲海之中。对‘名欲’、注重名声,好求名利,期能光荣显耀,高人一等。对‘食欲’、贪求好吃的、特别的,对食物希望能多吃一点,就多吃一点,反正甘愿吃乎死,也不愿死不吃。对‘睡欲’、贪图睡觉能多睡一点,就多睡一点,因为工作修行也需要体力吗,于是在如此想法之下,这五欲就会一点一点的侵蚀内心,如果我们内心被这五欲占满了,而迷恋于,财、色、名、食、睡的追求及享受,那么烦恼必定会不断,如此内心必定无法清静,那修行之路,必定会充满荆棘而难行。

有时或许你会觉得奇怪,老师教的方法就那么简单,可是自己就是做不到,心就是静不下来。这时自己要想想,心里面是否还存有贪念放不下,是否还想贪求,超过正常生活之外,或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额外要求,而让自己的内心静不下来,因此大家在修行路上,自己要时时警觉、反省自己,是否有贪求基本需要之外的额外贪求的念头,如果有了时后,就要用自己的智慧来疏导,来降低这些欲望的追求,拔除这地狱的五条根,所谓‘知足常乐’,否则虽有短暂的欲乐享受,但却沦为五欲的奴隶,而沉沦苦海诸趣,以致无法跳离三界,这是最愚痴的啊。

凡事顺乎自然,平常心看待这就是道,平常心就是不主动攀缘,遇事尽力去处理,不贪求不执着不褂碍,自然就有清净心.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慧律法师《佛教心理学》

诸位同学: 九月十七号郭士范同学要我来跟大家谈一谈...

心是如何「作茧自缚」的

作茧自缚这个成语,借用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来...

现代人的心灵荒芜

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人类一直为追寻美好、幸福生活而不...

佛陀如何破斥心不在身外

我们看第二段的破斥。佛陀的破斥,是先安立一个例子,...

圣严法师《打从内心祝福自己、祝福别人》

平安就是最大的幸福,这么说应该没有人反对。小自个人...

你内心不动,外面的世界便不会动

邪复成非: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

圣严法师《帮忙保平安》

有次我去拜访一位相当有钱的居士,他家门口有保镳站岗...

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第...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

【注音版】雨宝陀罗尼

雨宝陀罗尼...

佛说玉耶女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

梵网经菩萨戒本

【依东林寺版本】 (举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

唯在真心实行,为出生死之要

佛祖教人,唯在真心实行,为出生死之要。心真则凡所动...

有人一辈子生病,但是带病延年

有人问我,为什么有的出家同学吃素修行,身体却愈来愈...

众生皆有佛性 不宜杀生庆贺

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因无明妄动,是为大咎。从真...

什么是运气?运气就是福报

我们很多弟子都是在家居士,平常要从事自己的事业。即...

【佛教词典】四谛先后次第

【四谛先后次第】 p0457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十二页云...

【佛教词典】后佛

(佛名)后来出世之佛谓弥勒佛也。...

法爱法执是修行的障碍

法爱,简单的定义就是:自己认为自己的法很了不起,生...

阿难的七个梦

《阿难七梦经》载,阿难在舍卫国做七梦,来问佛,佛一...

坐禅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

坐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不断地放下...

如何证得念佛三昧

【原文】 摄心念佛,欲得速成三昧,对治昏散之法,数息...

至心信乐应如何理解

问: 至心信乐如何理解? 大安法师答: 我们讲十八愿...

【推荐】站在一个本来就没有的角度去面对人生

如果你的情执是很重,把世间的事情,每一件都看得很重...

星云大师《佛教的圆满世界》

第一篇 涅槃寂静 壹前言 长久以来,佛教有许多深奥微...

十种礼佛方法

今课要讲的,是拜佛的心态。身体端正,心恭敬专注。身...

业障深重怎么办

问: 我是初学者,业障深重,是不是应该念地藏王菩萨名...

中医如何看素食

随着素食日益普及,人们逐渐知道素食对健康的好处,不...

阿弥陀佛跟娑婆世界的众生有缘

问:诸方必有净土,何偏赞西方? 答:此亦非善问。假使...

欲识佛住处,只这语声是

打禅七的目的是求悟道,功成熟了,这个道就悟,为什么...